:::

People
人物

杨.马腾斯
艺号人物 People 比利时编舞家

杨.马腾斯 透过不同的身体 测试舞蹈的边界(上 )

比利时编舞家杨.马腾斯(Jan Martens)今年将第三度来到台湾(注1),带来重制版《再见狗日子》(THE DOG DAYS ARE OVER 2.0)。藉这次演出机会,我们回望他的创作轨迹从17岁上第一堂舞蹈课、19 岁踏入舞蹈学院、26 岁开始编舞,到如今成为国际舞坛备受瞩目的名字,马腾斯如何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舞蹈观? 他的作品经常从概念出发,以舞者的身体作为对当代的回应语言。与其说他拥有一套可被辨识的风格,不如说他不断透过不同的身体实验舞蹈语汇,每一次都像是在测试舞蹈的边界。 从房间里随意起舞的少年,到拆解舞蹈规训的叛逆期,再到如今愿意将经典视为工作箱重新开启《再见狗日子》不只是一次重制,更像是他与自己的创作历程之间一次诚实的对话。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28
艺号人物 People 比利时编舞家

杨.马腾斯 透过不同的身体 测试舞蹈的边界(下 )

不同于威廉.佛塞或碧娜.鲍许的作品,动作辨识度高,马腾斯的艺术语汇在于极简地处理「透明度」和舞台上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再次搬演《再见狗日子》,「如果我在10年后放入不同的人,会如何改变这个作品?」对他而言,作品不只是重制,而是一次次让身体重新打开,去回应当下所处的时代与现场。 灵感不是引用,而是一种燃料 谈到灵感来源,或许与马腾斯曾经对文学感兴趣有关,阅读对他而言成为非常具启发性的艺术形式。尽管职涯发展顺风顺水,大量工作和巡演也让他没有足够时间去画廊或看电影(关于这点,他表示这真的需要被改变),于是他经常在火车上、飞机上、饭店房间里进行大量阅读,获取创作想法。 像是《再见狗日子》来自美国摄影大师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关于跳跃的引言,《噪音之声》(VOICE NOISE,2024)的灵感则来自安.卡森(Anne Carson)的〈声音的性别〉。卡森提到古希腊女性的喊声 「Ololygē」,那是一种介于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声音。马腾斯想著「好,让我们创造属于我们的『Ololygē』,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和舞者们一起做研究。」文本的内容并不是被直接用于舞蹈作品中,而是作为创作起点。 舞蹈史、行为艺术作品等各类型的艺术形式,也是重要的工作箱。除了《汗流浃爱》以芭蕾双人舞拆解而生,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和乌雷(Ulay)经典作品中的主题,像是耐力、残酷、时间,也都成为马腾斯当时在编创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谈及如何在外部参照与直觉之间取得平衡时,马腾斯说:「有些时候,我必须刻意放下灵感来源,让直觉接管,否则作品会卡住。」就像《再见狗日子》以跳跃作为唯一语法,他为自己设定严格限制,但在发展过程中暂时松开限制,允许舞者带入更多上半身与手臂动作,再回到概念本身做出取舍。「我相信事情终将步上正轨,最重要的是要信任自己的直觉。」他有时在首演前夕才突破瓶颈,或许相信直觉是艺术家必要的冒险,透过看似不合理的做法来找到最完美的呈现。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28
艺号人物 People 捷克夜店马戏团导演

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 只有专注技艺,才能找到舞台的自由(上)

舞台中央,一台10公尺长的跑步机低沉运转,宛如时间的齿轮在黑暗中无情推进。4名表演者踏上平台,有人快步向前,有人被迫后退,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操控,却又在极限中挣扎求生。虽是马戏作品,捷克夜店马戏团(Cirk La Putyka)《奔跑者》(Runners)却不时让人想起偶戏:跑步机像是那条牵动木偶的线,只是这一次,它化为速度与重力,主宰场上的表演者。 这样的联想并非偶然。捷克偶戏在欧洲有著深厚的历史与艺术地位,夜店马戏团导演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Rostislav Novk Jr.)正出身于这样的传统偶戏世家第8代。 从小耳濡目染,但他并没有单纯延续这项家族传统,而是在布拉格戏剧艺术学院(DAMU)接受「偶戏与另类剧场学系」(Katedra alternativnho a loutkovho divadla)的专业训练后,逐渐转向马戏与跨界剧场。 2008 年,他与弟弟维特克.诺瓦克(Vtek Novk)共同创立夜店马戏团,名字取自捷克语「酒馆」之意。10多年来,团队创作超过30个作品,巡演30余国。诺瓦克不断尝试把杂技、舞蹈、戏剧、音乐与视觉元素交织,他说:「我不想只满足观众或评论家的期待,马戏必须不断探索新的边界。」这样的信念,正体现在《奔跑者》的作品企图上。

文字|颜清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27
艺号人物 People 捷克夜店马戏团导演

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 只有专注技艺,才能找到舞台的自由(下)

Q:你的作品常被形容为「马戏剧场」(circus-theatre),融合多重艺术语汇。你认为这是当代马戏的趋势吗? A:对我而言,多重语汇是必要的。某些主题以语言表达更具力量,但有时杂技动作与技巧才是我们与观众之间最强的桥梁,是传递情感与思想的方式。 我总是从主题出发,再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马戏艺术、技艺与平衡永远是基础。 就像《奔跑者》,人们或许会问:这是剧场、舞蹈,还是马戏?对我来说,标签和分类并无意义。 Q:夜店马戏团几乎是捷克当代马戏的代名词,你如何看待当代马戏与传统马戏的关系? A:20世纪初,捷克曾拥有欧洲最大之一的马戏团,不仅为娱乐,其目的也有教育性让人们能见到平时无法看到的动物。那时没有网路,也没有动物园。传统马戏的魅力在于氛围、大帐篷与圆形舞台,但如今少有作品处理戏剧性、叙事性或结构创新。 传统马戏无法适应时代,也无法找到新的出路。有人争论是否应在舞台上使用动物,但若从那角度看,所有涉及动物的运动也都该结束。 对我而言,马戏艺术是多元而缤纷的从最商业化的太阳剧团,到最实验的表演;从公共空间、画廊,到教育性、科学性、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创作。传统马戏无法涵盖这样的广度。

文字|颜清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27
艺号人物 People 云门舞集艺术总监

郑宗龙 以舞为道,用身体坐看世界的快(上)

与郑宗龙相约云门,他一身黝黑,说是昨天才刚从「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带领云门舞者演出《定光》与几场推广活动回来。神情虽显旅途的疲惫,谈话上却反而轻松爽朗。或许是濑户内的烈日晒得他一身松,也可能是接任云门艺术总监近5年的历程,他的身心在各种周旋中逐渐找到自在的方向。 不过,说5年是仅就可见的转变点而言。2020年他正式接手云门,但早在2017年底林怀民就已透露两年后云门将交棒郑宗龙,所以这重担最少得算个7年吧。而这之前,他不仅在独立创作上如《在路上》(2012)获台新艺术奖肯定,更在云门平台上创作了《一个蓝色的地方》(2013)、《来》(2015)等展现其优异编创能力的作品,更不用说2016年那脍炙人口并巡回欧美多国的《十三声》。再有才华与累积的艺术家,接下云门这个年过半百且享誉国际的庞大组织都不可能没有压力。

文字|樊香君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14
艺号人物 People 云门舞集艺术总监

郑宗龙 以舞为道,用身体坐看世界的快 (下)

细数郑宗龙的每个作品,舞蹈动态固然是主要焦点,但我们也会发现,与听觉有关的种种似乎更是驱动他每个作品中独特身体的关键钮。从《来》、《十三声》的唱咒,驱动舞者身体有如降神般的神秘力量;《定光》中细微的自然声响,挠动舞者怪奇身体动态与动作组成;向《水月》致敬也挑衅的《霞》,运用清水靖晃版本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让观众看见《水月》中不曾出现的骚动感;又或是更早期《一个蓝色的地方》以无声片刻突显当下焦虑与躁动。

文字|樊香君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14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黄建豪 不是那么「成功」,还是继续「嚎哮」

大学就读国立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研究所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表演组,然后在研究所阶段与同学创立剧团,持续创作超过10年。近期成立公司,并参与不同剧场类型、剧团的演出。这是「嚎哮排演」团长黄建豪的剧场履历。 很顺畅,且理所当然。 这么说的时候,略显慵懒姿态的黄建豪放下手上正在吃蛋饼的筷子,摇摇手,「才没有,我研究所念了7年。」每次休学时都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念完了,「我都在说服自己,那张纸根本不重要。人家会做的梦是那种『醒来觉得自己还在当兵』的梦,我做的是『醒来发现我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梦。」话锋一转,他感谢起徐亚湘老师。一直毕不了业,其实是卡在黄建豪过于脆弱的戏剧理论,没办法通过必修课程,直到徐亚湘老师开设的台湾戏剧相关研究专题,让他意外发现亲戚曾制作台语广播剧,于是到国家图书馆翻找报章杂志,做成报告。「其实不大像报告,更像精美的寻宝故事。」或许看到黄建豪的认真,徐亚湘老师让他过了关。 履历上的洋洋洒洒,似乎不那么理所当然地成功与顺利。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24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编剧、导演

叶志伟 无家者的探索与存在

今年的传艺金曲奖典礼,颁发「最佳编剧奖」时,从颁奖人口中说出「叶志伟」这个名字。少有时刻穿著西装、白衬衫的他走上台,先是感谢,但接下来的一句话是:「老实说,我从今天一入场,一直觉得自己走错棚。」以布袋戏作品《豆花公剧场版拍断手骨颠倒勇》拿下奖项的他,从事现代剧场工作超过20年,而获奖作品是他第2部台语布袋戏剧本。 「最后我想要说,我是一个北港人,我从小在妈祖庙前、菜市场长大」这是叶志伟致词的最后一段,接下来要说的,则是关于他的成长、关于台语,更关于这个做现代剧场、编导传统戏曲、写影视剧本的叶志伟,此时此刻身在何处。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2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毫无保留地去完成这件事:我们在金枝演社的日子(上)

李允中X施冬麟X曾铧萱

1993年,由「二哥」王荣裕创立的剧团金枝演社,汲取「胡撇仔戏」的养分,发展出风格化的表演美学、台湾在地的语言能量与文化内容;同时,更是极少数培养专职演员的现代剧团。团内的资深演员李允中自2000年入团、施冬麟隔(2001)年入团,再加上稍晚入团的曾铧萱,至今都仍维持团员身分,甚至是人生迄今只加入过金枝演社。因此,我们将从他们开始接触现代剧场的那个时间点开始,细数李允中、施冬麟与曾铧萱3位资深团员在金枝演社的这些日子。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0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毫无保留地去完成这件事:我们在金枝演社的日子(下)

李允中X施冬麟X曾铧萱

Q:3位的母语都是台语吗?在金枝学习台语、演出台语剧,对你们而言的意义又是什么? 施:我们家以前会有3种语言,国语、四川话跟台语,但台语比例很低。在金枝发展到后来,我对台语的认同开始出现。 李:金枝一直很注重台湾本土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核心是都是从那些东西去发展的。因为在这个团,才发现原来台湾有这件事情,因为这出戏要做功课,才开始对台湾这块土地有愈来愈多认识。 现在二哥也开始鼓励我做一些自己的创作,我就会很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一定是全台语的没有为什么,这就是我的坚持。 我们这年纪的小孩都一样。家里父母都讲台语,但对我们都会说国语,因为他们认为台语就是没水准,希望小孩不要因为语言被歧视。像我以前真的被我同学伤到过,但他其实是无意的。因为本来会讲台语的人,讲国语的卷舌音就会发不好,然后有次我就有个音没有卷舌,同学就说我头发都自然卷,但讲话却不会卷,其实我是蛮受伤的,但我们是好朋友,那时候就笑一笑。 施:我自己后来到了近10年,开始意识到台语的意义。 以前在演戏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放在艺术本位,是为了艺术服务,但后来我发现戏剧不应该是纯艺术,因为戏剧要发声、要讲话,怎么去设定故事内容、背景,怎么去设定角色,其实都是一种「政治」。 后来觉得自己开始想要去认真著墨台语,有两个原因。 一、我觉得台语是个很「戏剧性」的语言,比我们现行的国语,有更多层次变化。 二、从国语里面找不到的那种力量跟活力,我在台语里面找到。后来会觉得,如果我把台语当成是个可以去深入的目标,我好像找到了一个「落点」以前是纯艺术,是悬挂在空中的,可是学习台语、认识台语,透过台语去认识台湾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稳稳地踩下来。 曾:我阿公、阿婆是客家人,妈妈是台语,可是他们不会跟小朋友讲台语。我现在仔细想想,其实我从小跟阿公、阿婆住一起,所以我小时候听到的客语比较多。可是他们在我国小时都过世了,所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0
艺号人物 People 以色列旅英编舞家

雅丝敏.瓦迪蒙 非线性诠释童话经典 述说女性成长经验

《爱丽丝书中奇幻冒险》(ALiCE)并不是英国编舞家雅丝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第一次改编经典童话,她早在2016年就曾经挑战过《皮诺丘》(Pinocchio)。从1997年创立舞团至今,她始终以创作直面当代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反思,雅丝敏认为,选择经典改编,是让艺术与人产生共鸣最直接的方式。 1971年出生成长于以色列,雅丝敏儿时曾经是体操运动员,14岁开始跳舞,后加入以色列奇布兹现代舞团(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直到1995年搬至欧洲开启舞蹈职涯,不到25岁就获得第一座编舞奖项。1997年创立了以自己为名的雅丝敏.瓦迪蒙舞团(The Jasmin Vardimon Company)。她擅于运用多重媒材,在舞台上打造充满层次的视觉意象,除了细腻扣合原始文本探讨的议题,也不乏以当代日常为主题所进行的创作。她以舞者身体为媒介,结合动态身体与剧场的叙事,让观众得以在演出中重新感知自己的处境,看见人类对事物的理解是如何随著视角与情境而转变。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30
跨界对谈 「爱国东小聚场」对谈侧记(上)

如何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听见自己?

王宇光 ╳ 陈德政 谈移动、创作与痕迹

王宇光与陈德政皆是身兼数角的创作者,编舞家王宇光是微光制造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拥有渔业证书的渔人。作家陈德政早年曾撰写音乐专栏并担任DJ,35岁后开始登山,如今主业写作兼主持Podcast节目。虽然两位创作者深耕不同的领域,而其创作基点有著「从身体出发」的共通性。他们各自带「身体」载具,努力将生命中的「经验」之石填入其中,最后潜心打磨转化为层峦叠翠的生命作品。 国家两厅院举办了「爱国东小聚场」艺术家对谈活动,特邀王宇光与陈德政从身体经验出发,互相分享如何将生命经验转化为各自领域的创作语言。面对创作与人生,两位进入不惑之年的创作者始终保持热忱,有时依然疑惑,绝对真挚。两人亦尝试以音乐召唤过去,再现各自生命中珍贵的经验「宝石」。

文字|洪唯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3
PAR订阅方案广告图片
追忆与悼念 In Memoriam 温宇航口述

我们在另外一个舞台上,再见──给兆欣

兆欣,1984年生,自高中起学习京剧旦角艺术,曾赴中国学戏,遍访诸多前辈艺术家,并取得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但他不囿限于京剧表演,陆续以导演、演员等身分,加入现代舞、布袋戏、现代剧场、歌剧等各类形式的创作,演出足迹更扩及法国、义大利、印度、新加坡等国。2025年5月23日,兆欣意外于家中辞世,享年40岁。本刊特邀昆剧艺术家温宇航,以兆欣挚友的身分,回忆他与兆欣相识、相惜的过程,以为纪念。

文字|林立雄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1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鲍奕安 简单地成为一名演员就好

许多人认识演员鲍奕安,应该是因为《新社员》。 这部由再拒剧团、前叛逆男子共同制作的音乐剧,在台湾尚无音乐剧热潮、2.5次元戏剧也尚未流行的2014年,以「台湾首部BL摇滚音乐剧」为名掀起炫风。而鲍奕安在剧中饰演就读高中二年级的主唱小安,文弱且天然呆的气质,不只开启剧中的恋爱效应,也触动观众对青春、热血的各种想像。 「(《新社员》)的确让很多人认识我。」鲍奕安说:「不只是演员、或是剧组的里程碑,而是台湾剧场史上一个蛮重要的演出。」他强调,并不是说《新社员》多伟大,「而是打开了某扇门,让更多人愿意进到剧场,让整个剧场的观众开始有些变化。因为这个演出,大家开始知道剧场很好玩喔!」 从大学就加入剧场演出的他,早就记不得演过多少戏了,穿梭于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商业表演、影视作品等,20年左右的光景仿若用好多角色堆叠出鲍奕安现在的模样。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10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钢琴家

小林爱実 走过迷惘犹疑,因为「想要」,所以演奏

演出结束那一刻,台北国家音乐厅的灯光尚未全暗,观众席间却已响起难以抑制的掌声。站在台上的,是首次来台演出的日本钢琴家小林爱実。她深深一鞠躬,身形轻盈,动作却透著一种刚刚好的坚定。再次回到舞台上,她微笑著坐回钢琴前这一次,不是她一人,而是与钢琴家夫婿反田恭平,以及恩师刘孟捷,一同六手联弹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小品。 钢琴前,3人肩膀几乎相触,两大一小的身影彼此让位,小林被挤到一侧,笑得宛如孩子。观众也笑了,因为这画面太过可爱,太过真实,像是难得一见的幕后时刻悄然浮现在舞台上。 这样的笑,是难得的。曾几何时,小林曾历经一段漫长的安静与挣扎。而她今天愿意笑、愿意弹、愿意来到舞台中央,说的不是「我要证明」,而是「我想演奏」。

文字|郑巧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8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音乐剧作曲╱编曲家

张清彦 打破已知,每件事情都是好玩的

「好有趣喔!」这大概是张清彦提及音乐、音乐剧时最常的反应。 他可以说是目前台湾音乐剧圈里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工作叠合兴趣,但他未有倦怠,兴奋地分享每出音乐剧作曲的差异。他说起唱歌集音乐剧场《以为是BL结果是BFF》:「这个制作好年轻!提醒我,玩心真的好重要!」还不到30岁的他再次投射到自己的高中生活,那种悸动、那种烦恼在音乐与生命里蠢蠢欲动。相较于这类快歌,去(2024)年底刚完成读剧的《爬上顶楼看月亮》,是少数内敛且阴柔的作品,「哇!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有些突破是开心的。」而协助嚎哮排演完成的《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则是融入了张清彦喜爱的饶舌音乐,在3、4年的发展时间里产生很多有机讨论。 与其说张清彦供给了「音乐剧」里很重要的「音乐」,他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音乐剧与音乐反复确认了自己的喜好,让有趣的事情持续在身边发生。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18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击乐工作者

薛咏之 让声音穿越时空,盖一座「听觉」庙宇

「声音创作与演奏」对薛咏之来说,展开过程似乎接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当对这个声音有感觉、或是觉得有趣好玩,直觉反应:「将聆听到的感受和体感经验放进作品里,让观众同步感受。至于大家要怎么感受,其实蛮自由的。」就像是朋友间彼此分享美好的事物一样,邀请你走进她的声响世界翱翔,聆听她用打击演奏塑造的听觉世界。 走进声音艺术的机缘,则回溯至多年前的某日,她在高雄凤山看完表演后,听到声音艺术家刘芳一在吹一个像管子的东西,薛咏之听了许久,发现刘芳一的吹奏不断地变换著音色,她愈听愈入迷,「这真的是另外一个世界,而且非常吸引我。」便开启她开始探索声音的本质、运用声响形塑听觉叙事脉络。

文字|张玮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16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蒂摩尔古薪舞集舞蹈总监X云门资深舞者

巴鲁.玛迪霖X黄媺雅 再一起跳一次,我们都准备好了

科班出身的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年少时期都在台北渡过,在北艺大建立西方身体与舞蹈的认知,也是在这里认识了舞者黄媺雅。他忆起第一次见到媺雅的那天,笑说脑中直接浮现高手,「我对高手的定义是,有一种线条跟狠劲,就是我对媺雅的第一印象。」而媺雅回忆起巴鲁,直言他就是个小钢炮,「个子小小,弹跳力超好,又很会带动气氛。」两人既是舞蹈系4年的同学,也是室友,更是毕业舞展合作的编舞与舞者,有著一个眼神就能get到彼此的默契。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02
数位全阅览资料库广告图片
焦点人物 印尼操偶师、甘美朗音乐家

孙德裘 「跨文化」之下,追寻同源的偶戏本质

日前首演的《一个皇帝在南洋》,以「六度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在南洋国度『满者伯夷』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与传国玉玺的过程」为情节线,并且运用建文帝、郑和、马欢(船队翻译)3人的视角,反复切换来进行讲述;另外,还有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俱卢族和般度族战争,以及印度教湿婆神的创世神话,这两条故事线同时交织于作品之中。 除故事线的多线交错与并行之外,《一个皇帝在南洋》不只是将主角与故事带到了南洋,更让台湾布袋戏与爪哇杖头傀儡、皮影戏与画卷戏彼此结合,同时将甘美朗音乐带到现场,与布袋戏后场音乐共谱旋律,呈现出台湾与印尼共创的「跨文化展演」。 导演陈昶旭在创作过程中,就曾前往印尼进行田野调查,并亲身感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剧本可以说是全剧发展最久的环节,尝试将两种形式、艺术文化运用故事的方式达到有效的连结。而来自印尼的孙德裘(K.R.A.Tejo Bagus Sunaryo, S.Sn.,M.A,后简称Bagus Sunaryo)可以说是《一个皇帝在南洋》重要的灵魂人物,启动了故事与形式的想像。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7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歌仔戏演员

郑紫云 执著爱戏的她,向往著无可定义的自由

现为自由演员的郑紫云,在去(2024)年走上传艺金曲奖的颁奖台,拿下「最佳青年演员奖」这个一生只能拿一次的奖项。 从那个时刻开始,她想:「我对每部作品出现了责任感跟使命感,我做的这个作品,年轻人无意间看到,会留下印象吗?会不会像我当年那样,看了一眼之后就爱上?」没有任何家学渊源的她,认为这个责任感是想把自己对歌仔戏的爱,用不同方式传递给更多人。所以,她不只是演员,更在去年年底与朋友开创系服工作室,想让更多民众体验戏服穿搭,也拍摄短影音、录制Podcast,用属于他们的方法去吸引更多人接触歌仔戏。 如此向往、也如此不窠臼于传统的她,其实是因为人生里的3出戏,确定了在歌仔戏里头的自己。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0
焦点人物 2025台北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山姆.巴塔维尔 展览是创造一段旅程,就像导演安排一场戏

山姆.巴塔维尔(Sam Bardaouil)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下简称北美馆)台北双年展主题发布会上,身穿深色西装,手势丰富、眼神坚定,演讲时仿佛站在舞台上。他的语气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像是为观众铺陈一场无形的叙事。他经常以目光扫视全场,传递出高度的情感投入与现场掌控力。当他谈到展览灵感背后的个人经验时,语调转为低沉柔缓,提起关于父亲的故事,那一刻,他的声音轻微颤抖,眼眶泛红。这段真挚的分享,让现场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感,仿佛整场展览就是从这份未竟的思慕中缓缓浮现。 展览不只是看,还是「走进去」的体验 巴塔维尔是黎巴嫩出生的国际策展人,现任柏林汉堡车站国家当代艺术美术馆馆长之一。其实他从大学时期就同时修习剧场和美术史,后来到伦敦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研习表演艺术。曾在英国担任剧场导演与演员,参与过音乐剧、爱丁堡艺穗节与BBC广播剧等多样形式。 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策展观。「展览对我来说不只是把作品挂起来,而是创造一段旅程,就像导演安排一场戏。」他认为观展不只是视觉体验,更是身体与情感的参与,「有时你要让观众停下来,有时要加速叙事,这与剧场节奏安排非常相似。」 在他的策展逻辑中,展场就像是是可被编排、切分与引导的舞台。墙面是场景转场,作品间的间隔像戏剧的呼吸,灯光与动线则牵引情绪。他比喻:「展览就像是一出戏剧,你需要有开始、有起伏、有高潮、有收束。」 他将展览视为三维叙事体观众透过身体移动建构故事。他分享这种节奏与空间感知来自剧场导演经验:如何设计悬念、安排进退场时机、让观者沉浸其中。对他而言,每件作品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与观者在展场中共同完成叙事张力。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3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廖原庆 表演,是他选择做一辈子的事

廖原庆的身分是多样的,就如我们熟悉「部分的他」是一位演员,得扮演不同角色。 他与梁皓岚主持的Podcast节目「善岚庆女」已迈入第6季,有不同领域的听众因声音认识这名剧场演员。近期作品《上梁_下工后的修罗场》(后简称《上梁》),他同时是编剧与演员;不过,编导经验其实来得更早,是娩娩工作室《米蒂亚:一则台湾新闻》,而这更源于他的另一个身分高中表演艺术老师,因为此作最初是他协助学生创作的。此时的廖原庆,又指了指挂在墙上、即将演出的《骚动之川》海报,笑说主视觉是由他设计的。 这些事情多半环绕著「剧场」,所以廖原庆说他从研究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剧场工作者」,不打算被其中一种状态绑住,只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个比较舒服的自己」。 「我在我的自由里面稳定的发展。」廖原庆这么说。「自由」与「稳定」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在他的剧场生活里实践。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2
焦点人物 演员、音乐人

黄韵玲 早一点或晚一点,我或许就不会去演

在今(2025)年初搜寻「黄韵玲」的相关新闻,会出现她在2024年10月1日生日这天,发行33年专辑《平凡》的黑胶复刻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家人同事也到场陪她欢度60岁生日;再过一阵子,则有周刊报导她接任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后简称北流)董事长后,边做边学地替中心打好基础、推动各项活动。同时,还有绿光剧团尘封16年的《人间条件四》,终于邀集原班人马黄韵玲、林美秀和陈希圣的回归加演消息。 黄韵玲最近一次演舞台剧,也已经是2016年的《人间条件一》,那时考量演员年龄与体力因素,剧团曾宣布可能是原班人马最后一次同台;时隔9年,作为《人间条件》固定班底的黄韵玲又回到舞台上,她的想法很简单:「大家本来就各自忙碌,能跟美秀和希圣再次同台,吴Sir(吴念真)的时间也可以,当然要参与啊!」

文字|田育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05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编剧

蔡逸璇 与歌仔戏在彼此的世界实现自我

第一次认识「蔡逸璇」这个名字,是疫情期间少数顺利登场的《赵氏孤女》读剧演出。 向来以演员为主、剧本为辅的歌仔戏,竟然会有「读剧」,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文本将传统故事《赵氏孤儿》改了设定,主角由男转女又女扮男装,一方面挑战了古典叙事建构于父系伦理的个人身分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对应歌仔戏多由女性出演男性角色的表演体系,戏里戏外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既松动歌仔戏行之有年的「规矩」,却又好似向其致敬。 要说是蔡逸璇是有意识地选择「革新」歌仔戏,不如说是歌仔戏自己找上蔡逸璇。

文字|白斐岚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