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国际

麦可.辛(中)筹资创办了威尔斯国家剧院,并担任艺术总监,右为剧院的新创意合伙人Russell T. Davies,左为将执导《我们的小镇》的导演古德里奇。
斯旺西

演员麦可.辛创办威尔斯国家剧院 宣布2026年第1季剧目

位于英国卡地夫(Cardiff)的国家剧院威尔斯( National Theatre Wales) 因为在 2023 年失去所有威尔斯文化部( Arts Council Wales )的补助,苦撑1年而最后在去年年底宣布关闭。今年1月,威尔斯议会发布了一份跨党派报告,内容显示过去10年威尔斯的文化平均支出在欧洲排名倒数第二人均 69 英镑,仅高于希腊,而英格兰为 91 英镑,榜首为冰岛的 691 英镑。 同在今年1月,知名威尔斯籍演员麦可.辛(Michael Sheen)宣布要筹备资金创办威尔斯国家剧院(Welsh National Theatre);并因威尔斯文化部确认将提供过渡资金以协助新剧院发展其结构和愿景,麦可.辛于4月发布了2026年第1季的演出节目,包括由威尔斯导演古德里奇(Francesca Goodridge)执导的《我们的小镇》(Our Town),麦可.辛将为此剧主角之一,还有威尔斯剧作家欧文 (Gary Owen) 的剧本《欧文与亨利》(Owain And Henry),麦可.辛将在剧中饰演威尔斯王子。作为新威尔斯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麦可.辛,他的愿景是在此创作来自威尔斯的世界级作品,并将其推向世界,他渴望以此剧院汇集威尔斯的艺术人才,让这个国家的故事能栩栩如生地流传下去。 上个月,麦可.辛创办的威尔斯国家剧院找到了它的新家,其总部将设在斯旺西市政中心(Swansea Civic Centre),俯瞰斯旺西湾。麦可.辛的戏剧生涯始于威尔斯第2大城斯旺西,当时他是西格拉摩根青年剧团(West Glamorgan Youth Theatre )的成员,对麦可.辛来说,回到起点组织国家剧院感觉再合适不过了。他说:「新剧院总部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室,更是一个欢迎艺术创作人士的文化中心。我们正在拟定计划,在作品诞生前让演员、导演、制作人、剧作家为此空间注入活力。再过7个月,斯旺西的观众将成为全球首批现场观赏威尔斯国家剧院作品的观众,倒数计时现在正式开始。」 斯旺西市政中心于 1982 年开始运作,目前是市议会会议厅和中央图书馆的所在地。斯旺西市议会主席斯图尔特 (Rob Stewart )表示这项决定更确定了斯旺西作为创意城市发展的目标,在斯旺西成立全国性的英语剧团将改变这座城市

文字|林大貂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12
首尔

《也许是美好结局》斩获东尼奖 韩国音乐剧30年从文化输出到与世共感

原创音乐剧《也许是美好结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荣获美国剧场界最高殊荣东尼奖(Tony Awards)6项大奖,在韩国国内及国际表演艺术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为庆祝此项殊荣,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推出特别企画,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国产音乐剧《悄悄来到我身边》(Saljagi-Opseoye)的原始剧本及影音资料,并汇整自1994 年以来 190 余部韩国音乐剧的历史档案。透过包括剧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内的创作者深度访谈,以及东尼奖颁奖典礼实况影像,引领观众深入回顾「K-Musical」从初创阶段迈向成熟发展的珍贵轨迹。 韩国音乐剧迈向国际的开拓之路已经走了30年。1997 年,由韩国第一代导演尹浩镇(Ho-Jin yoon)执导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纽约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举办短期公演,成为首部登上欧美主要音乐剧舞台的韩国原创音乐剧;其后,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尽管两部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都开启了文化输出的先河,也为后起之秀奠定市场开发与创作实验的基础。2015 年,《也许是美好结局》以创作工作坊为起点,历经多次重制,从首尔大学路的迷你舞台一路进军百老汇,至今获得东尼奖高度肯定,不仅为当代音乐剧注入新范本,也成功突破「韩国原创剧作仅能局限于本土市场」的想像。

文字|许景涵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7
上海

当文物成「戏精」 「博物馆戏剧」是解药还是糖衣?

暮春初夏的时节,总是演出市场的旺季。当「戏剧+景区+商业」的演艺模式正在中国剧坛盛行之际,一种戏剧的新业态已在京津沪及广州、南京、苏杭、成都、武汉、长沙等众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从洛阳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到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永乐长思》,从沉浸式导览剧到科幻国风互动剧,「博物馆+戏剧」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势席卷表演艺术和演出市场。 「戏精」创造了全新文化消费场景 在故宫畅音阁,明代瑞兽甪端与当代文物保护专家的跨时空对话引发观众惊叹。这不是虚构场景,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音乐儿童剧《甪端》的现场。该剧以故宫文物南迁史为背景,首演后在全国巡演48场,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次。而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原创的《身临其「镜」》、《寻槎记》等文物剧,累计观众超10万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戏精,承载著人性温度的故事载体。在国家博物馆的肢体剧《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苏醒后,带著好奇与不同朝代的俑对话,观众透过她的视角感受历史的悲欢离合。这种拟人化叙事,让文物从「被观看」变为「主动诉说」,满足了年轻人对「共情」与「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互动剧《宣南往士》则利用真实古建筑作为舞台,让观众移步换景间「穿越」至光绪年间,与文物共情。这种「身体在场」的体验,让年轻人从被动接受资讯变为主动探索,也满足了他们对新奇感和参与感的追求。 票房数据也印证著这种模式的爆发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肃演艺集团打造的首部洞窟体验剧《乐动敦煌》首演至今,观众达15万人次,其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62%,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人民币;这种高消费意愿让博物馆戏剧迅速成为演出产业的「潜力股」。 狂欢背后的冷思考:博物馆戏剧的隐忧 尽管眼下全国博物馆戏剧新创剧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体豆瓣评分上,均值却仅为6.2分。 当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在《复活的军团》演出中「复活」,用陕西方言讲述征战故事时,这种演绎也引发了两极评价。据制作方表示,这部剧演出两年接待超50万游客,但学界质疑声不断,41%的专业人士认为此类改编存在「

文字|李翠芝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5
槟城

乔治市姑婆屋的沉浸式演出 述说「妈姐」人生

1930年代有一群来自中国广东省的自梳女,为了家计离乡背井,来到南洋一带当华人家庭的帮佣。为了不再成为盲婚哑嫁的受害者,她们选择终身不嫁,通过自梳仪式扎起一条长辫子,身穿白衣黑裤,成为人们眼中的「妈姐」。她们集结成社,合力筹钱买下屋子住在一起,就是外人俗称的「姑婆屋」。 槟城乔治市南华医院街一带是当年妈姐的落脚地。街上都是百年历史的战前老屋,很多被当时的妈姐买来当姑婆屋养老。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姑婆屋不复存在,其中一间坐落在29号的屋子近年被修复成艺文空间Journal Caf,屋内张挂著泛黄的妈姐生活照,记载著这段特殊的历史。

文字|陈伟光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9
澳门

澳门剧作首获曹禺剧本奖 《捉迷藏》以悬疑故事包装东西价值差异

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制作、李宇梁编导的《捉迷藏》一剧,最近获得「第10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5月21日于上海举行,李宇梁及该剧主要演出者、剧团成员等专程赴沪出席颁奖活动。 《捉迷藏》2023年于深圳首演,同年12月在澳门文化中心演出3场,是澳门剧作家李宇梁最新戏剧作品。《捉迷藏》故事讲述与丈夫离异的退休教师惠贞,带著毕生积蓄从澳门飞到加拿大,准备投靠自小就被自己送到亲戚家中长大、在异国接受教育的女儿Crystal,到加国后,才发现母女两人在语言、生活习性、价值观上难以磨合,惠贞更因为自己手上那笔钱经常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悬疑推理的故事包装著华人社会与西方世界的家庭、亲缘的价值差异。剧作家李宇梁于1975年与友人共同创立「晓角话剧研进社」,50年来笔耕不绝,即使于1990年代移民加国,期间亦经常编写剧作,供澳门剧团搬演。2000年,由李编剧、晓角话剧研进社制作的《水浒英雄之某甲某乙》代表澳门参加在台举办的「第3届华文戏剧节」,于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上演。

文字|莫兆忠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8
柏林

面对文化预算「深渊」 2025戏剧盛会精采落幕

今年5月中旬,第62届柏林戏剧盛会(Theatertreffen)顺利落幕。作为一年一度德语区最具指标意义的盛事,柏林艺术节的总监马蒂亚斯.皮斯(Matthias Pees)以「欢迎来到深渊」作为开幕典礼的欢迎致词,不只意指开幕演出《深闺大宅》(Bernarda Albas Haus)剧情阴暗压抑,也同时影射当下文化预算被大幅删减的惨况。(编按)

文字|彭靖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2
巴黎

法国国会公布文化界性暴力调查 揭开艺术背后的疮疤

4月初,法国国会公布针对文化产业性骚扰及侵害的调查报告,震撼全体艺文圈。举凡法兰西戏剧院、亚维侬艺术节、阳光剧团,这些闻名遐迩的文化机构都无法摆脱权势性暴力的阴影,突显出「#Metoo」绝非个别事件,而是根深柢固的病灶。 相濡以沫的暴力温床? 整起国会调查起源于电影女演员戈德雷奇(Judith Godrche)的吹哨者控诉(注1),并扩延至影视、表演艺术、时尚、广告等整体艺文产业。在长达6个月的调查中,国会共举办了85场听证会,邀请共计350位业界人士展开长达118个小时的会谈,最后于279页的报告中列举87项改革方案。调查报告指出,施暴者通常都是长辈、雇主或师长,善用权力行逾矩之实。受害者往往为了职涯发展忍气吞声,反而再次承受凌辱与惩罚。而多半的见证者都选择相互包庇,因为人脉是在艺文界的生存关键。调查会主席卢梭(Sandrine Rousseau)强调:「无论是性别歧视、性暴力、金援压迫、身体暴力,整体艺文产业对施暴者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艺术环境盲目地崇拜才华与天分,似乎为拥有权力的创作者寻找一切开脱的借口,让他们故技重施,并一再剥夺受害者的人性尊严。」(注2)

文字|王世伟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1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
香港

庆祝成立40年 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剧《我佛无著经》体现传承

香港表演艺术的专业化发展,以戏剧为例,多会以1970年代末由当时政府直接管理的香港话剧团的成立作为里程碑;当时的演艺专业人才培训,很多时候会是从影视方面探索师资。而香港演艺学院在1980年代中成立,提供包括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艺术等多方面的专业课程,为香港的表演艺术发展往后的发展奠下基础。 今年演艺学院迎来了创立40周年志庆,亦在4月正式由资深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行政人员陈颂瑛教授接任院长,正如她在学院通讯的访问中提及与学院的缘分很深,除了她在1987年就报读了学院的舞蹈课程外,也与她在学院担任教育、行政和推广等不同的职务有关。陈颂瑛一方面熟悉演艺学院内部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同时她在节目策划和连结本地和海外网络方面亦有丰富经验,这些优势相信会让她在院长这位置上更能有所发挥。

文字|陈国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15
新加坡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与「公园中的莎士比亚」 亲民活动设计以培育未来观众

今年5月,一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登场,而一年一回的新加坡专业剧场的「公园中的莎士比亚」也再度与观众见面。 1997年,新加坡专业剧场首次举办「公园中的莎士比亚」,在福康宁公园演出了《哈姆雷特》。这当然是效仿纽约每年夏日在中央公园举办的戏剧盛宴「莎士比亚节」,希望让新加坡观众在岛国的星空下一边野餐一边欣赏莎剧。 自2007年起,新加坡专业剧场开始了每两年一次的「公园中的莎士比亚」;从2011年起,这终于成了一年一度的剧场盛事。在2017年,由于资金不足,剧团停办这项演出,积极向各方筹资,并在2018年再次演出。然而2018年之后,「公园中的莎士比亚」还是停办了5年(期间也受疫情影响),直至2023年才卷土重来。

文字|梁海彬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14
多伦多

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登上加拿大舞台

加拿大舞台(Canadian Stage)于4月8至27日上演《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两部曲,全剧合计共4个半小时,由「为何不剧团」(Why Not Theatre)制作。 《摩诃婆罗多》由拉维.贾恩(Ravi Jain)与米里亚姆.费尔南德斯(Miriam Fernandes)编导,剧中采用的诗歌段落选自英国作家卡洛尔.萨蒂雅姆提(Carole Satyamurti)于2015年出版的《摩诃婆罗多:现代重述》。原作《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古印度史诗,讲述婆罗多王朝中两大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引发的战争,并从中开启对生命、道德和宇宙观的哲学对话,被认为是印度及南亚文化的基础,至今仍影响著印度人的价值观。

文字|陈明纬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08
纽约

百老汇渐渐「好莱坞化」 倾向商业也愈趋保守

在台湾不时会听到要创建台湾的百老汇的声音,但如果在商言商,百老汇剧场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是的,以时报广场为中心的百老汇商区看似人潮汹涌,也是所有观光客都一定要朝圣的地方,但演出的作品平均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回本,这个残酷的现实,可以从观光客都知道买折扣票的TKTS票亭看出,每天电子屏幕上满满的折扣票,都是一个个没有满座的剧院。一家天天都有打折商品的店,应该不能说是生意兴隆吧? 百老汇生意难做,原因是成本高,从场租、人工、原物料、到市场宣传费用,在纽约都要高于其他地方,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是一个创意产业,而好的创意难求,创作者殚精竭虑的成果不见得一定能让观众认可。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百老汇愈来愈有好莱坞的走向。

文字|谢朝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07
首尔

以深度体验重新定义剧场 沉浸式表演成新趋势

随著韩国表演艺术市场逐步趋于成熟饱和,票房成长放缓,许多剧场及演出单位正积极寻求突破,试图推出更新鲜的节目吸引观众。特别是面对以「MZ 世代」(1980 至 2000 年代出生者)为主力的消费族群,他们比起单纯「观看」,更重视个人化的深度参与感。于是,超越纯观赏性的「沉浸式体验」热潮,正在韩国表演艺术圈兴起。 世宗文化会馆(Sejong Center)去年跨出剧场领域,进军首尔当红潮流特区圣水洞,企划为期3天的「Sync Next 24」快闪展演活动,透过多媒体互动艺术展览、抢票游戏、演出海报装饰等体验,成功拉近与年轻族群的距离。今年,世宗文化会馆以「Sejong Inspiration」系列企画,探索更多跨界可能性,包括结合国乐与美食的《Heritage 晚宴》,以及突破既定观演形式的《Listening Stage》。

文字|许景涵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31
北京

出版评论文集 匿名剧评「北小京」13年后终现身

4月1日晚上,北京石景山的郎园,匿名了13年的北京戏剧评论者北小京本人现身,也为她从2012年2月23日至2023年底发表的剧评文集《北小京看话剧》办了新书发表会。北小京就是孟丹峰,一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从事演员、编剧和导演工作的戏剧专业人士。这13年来,孟丹峰女士每一篇剧评都是坚持自费购票,以自己的专业说自己所见所感,就文字的品质来说,堪称戏剧评论文章的典型。花钱买票、说真话,看似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在戏剧圈里的人都知道:「在我们的时代里发出独立的声音并非易事,却又是多么必要!」所以「眼看著虚假的恭维即成燎原之势,我心中的戏剧之光不允许我苟同,不能够再沉默下去!」但独立发声必要,匿名则更有现实的必要。 这13年来,北小京和她的剧评经常是北京戏剧圈津津乐道的话题,一方面是北小京隐藏得够深,从不回应对她的夸赞或谩骂,也从不在网路上的纷争中出现,「北小京猜想」成了一种乐趣;再者,北小京的剧评总是引发讨论与争执,例如2016年5月2日〈《审查者》─给鼓楼西剧场的一封信〉,直陈「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er,另译直面剧场)的本质与鼓楼西舞台表达之落差;2024年5月19日的〈《日出》─不要让明星干掉艺术家〉,批评金星一人跨了编(舞)、导、演三种身分,却端著明星架势,看轻了舞台演员表演的魅力。被北小京点名批评过的戏剧圈大佬不在少数,被批评自然心里不舒服,动用各种人脉关系想找出谁是北小京,但北小京的匿名行动是冷战时期双面间谍以来最伟大的成就,让她只要直面作品本身,而不被作品之外复杂的人际关系纠缠。在北京,批评者肯定是孤独的,「很多人批评我过于犀利,呼唤我做戏剧人的朋友、知己,因为他们是脆弱的。我想说的是,『北小京看话剧』从注册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不与任何人做朋友,隐身是为了褪去你和我身上的标签,我们就艺术谈艺术,我们不交换脆弱。」

文字|王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30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深入历史的残响 寻找当代的回声

阳光剧团最新力作《此处,恶龙盘踞》三部曲之首部曲登场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温,全球笼罩在战火阴霾之中。无论是俄乌战争、以哈冲突、台海危机,专制政权威胁著民主体系,国族和宗教主义泯灭人性价值。尽管迈入花甲之年,阳光剧团(Thtre du Soleil)仍持续关切著一触即发的国际情势,并透过宏观角度,带领当代观众回溯上个世纪的革命历史,省思当前烽烟四起的问题症结。 「我们怎么可以让这一切发生?」 2022年2月24日,普丁宣布展开「特别军事行动」,铲除在乌克兰崛起的新纳粹势力。为什么俄罗斯贪图乌克兰的领土,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摧毁一个独立的民主政权?极权体制如何操弄意识形态,编织出荒唐无稽的开战理由?20世纪独裁者的阴影似乎仍是现世梦魇,难道历史进程终究会回到原点?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阳光剧团透过戏剧,重塑历史脉络,探讨共产及纳粹等极权主义如何萌生,并怎么撼动世界局势。团长暨导演莫虚金(ArianeMnouchkine)强调:「我们天真地想像可以搭起一种戏剧的碉堡,抵抗无数专制、极权且顽固的意识形态,它们直到今日仍在许多战线上威胁著我们。」(注1)战火连绵的3年间,阳光剧团对乌克兰的关切与资助从未间断。除了积极募款、购买清除地雷的无人机(注2),他们更主动举办反战的文化活动,朗读并介绍乌克兰的文学作品。2023年3月,莫虚金更率领15名团员前往基辅举办「游牧学校」(lcole nomade)工作坊,与当地上百位演员进行交流,并完成《战争的边缘》(Au bord de la guerre)纪录片(注3)。

文字|王世伟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9
东京

在Park与艺术相遇 东京日比谷营造新的公园型态

由东京都主办的「Hibiya Art Park 2025」,自2025年4月25日至5月25日于日比谷公园举行。在幕末时期,日比谷公园原作为松平肥前守等大名的宅邸,直至明治时期改为陆军的练兵场,其后配合都市计划由本多静六博士设计并建造而成,是日本第一座「西洋风」公园,大胆地融入了西洋文化与日本传统元素。本次活动希望可以在绿意、防灾、环保、美观等机能面向之外,强调公园作为人们的交流空间,并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文化价值。 2025年度的活动分为两期,第一期「Transformed Composition以组合与观点来玩」以公共艺术作品为重点,第二期则以表演艺术为主,透过「Playing Catch聚集方式的练习」为主题,借由花与昆虫互相影响并演化的「共进化」关系为核心,在日比谷公园的开放空间中,探索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处的关系。

文字|新田幸生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5
曼谷

曼谷国际表演艺术集会 展现东南亚艺术家的多样与关怀

2025年3月12日到16日,曼谷迎来了年度文化盛事「曼谷国际表演艺术集会」(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这是一场聚焦于创新剧场、舞蹈及跨界表演的国际艺术盛会。 今年的BIPAM有来自泰国、越南、菲律宾和寮国等国的艺术家,透过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展示了东南亚的艺术形式多样性,这些作品也呈现出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质,关注当地社会、环境及政治问题,呈现出东南亚艺术家对当前世界的深刻反思。 例如来自菲律宾的伊萨.江森(Eisa Jocson)创作与演出的《Maelstrom》,以一个被摧毁的城市景象为背景,探索灾后环境中,人的身体如何在极端困境下寻求生存与再生的机会,表演没有对话,只有舞者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与城市共同命运的挣扎,既显示了个人生命的脆弱,也象征著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文字|吕小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2
伦敦

汉姆史密斯剧院新版《群鬼》 当代新诠释引发剧场圈话题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在 1881 年写成出版了《群鬼》(Ghosts),其内容涵盖了乱伦、梅毒、安乐死与自杀等议题,震惊当时的社会,因此被禁,没有一家挪威剧院愿意制作搬演这个剧本。近一个世纪半后的今天,即便这些话题依旧引人注目,但现代观众很难再觉得这样的题材惊世骇俗。然而,在伦敦西边的里瑞克.汉姆史密斯剧院(Lyric Hammersmith Theatre)在4月中再度搬演了这个剧本,由剧作家欧文(Gary Owen)改编,本剧院的艺术总监奥莉欧丹(Rachel ORiordan)执导,《群鬼》在伦敦剧场圈内再度引起话题。

文字|林大貂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1
巴黎

两大跨界艺术节初春登场 新秀辈出展现创作新势力

巴黎初春举行的2个艺术节,成为当代表演艺术新星崛起的重要指标。巴黎市中心编舞创作基地──「玻璃动物园」(Mnagerie de Verre)每年春、秋进行的「非比寻常艺术节」(Festival des Inaccoutums)透过跨领域的编舞创作,发展突破形式局限的新型态演出。而在巴黎南郊城镇旺夫(Vanves)举办的Artdanth艺术节则长期支持前卫创作,将年轻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

文字|王世伟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0
上海

音乐剧蓬勃的背后:演员要演多少戏才能养活自己?

又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 当你在亚洲大厦的走廊撞见穿著戏服的演员,别惊讶他可能刚结束《阿波罗尼亚》的夜场演出,转身就要赶去说唱音乐剧《东楼》的剧组试音。 据《音乐财经》杂志统计,2025年第一季,中国剧坛引进原版音乐剧8部,占总剧码数比例仅11.2%,中文版剧码71部,占比攀升至88.8%。作为音乐剧半壁江山的上海,中文音乐剧以肉眼可见的增速崛起,而2025年的增长势头更为凶猛。不过,当观众为国风悬疑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欢呼时,后台的计算器正悄然启动:每场演出费乘以场次减去房租,再加上不确定的商演机会这道现实主义的数学题,构成了音乐剧演员的日常生存公式。 在以亚洲大厦(编按)为核心的音乐剧江湖里,「一角九卡司」早已成常态。在一部《辛吉路的画材店》里,一个角色需要6至8名演员轮转,才能维持每月25场的高频率演出。有人1个月连轴转7部戏,白天排《阿波罗尼亚》,晚上演《谨遵医嘱》,中间还能抽空在《蝶变》里当个民国名媛。这种高强度运转的背后,是市场对新鲜感的极致追求。观众热中「集卡」不同演员的同角色演绎,制作方则将多卡司作为行销噱头。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单部戏的演出周期缩短至1至2个月,演员难以靠一部戏稳定生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上海,演员必须像『人形永动机』,在戏与戏之间无缝切换。」 繁荣背后,演员的「生存算术题」 尽管上海音乐剧市场票房火爆,但演员的生存帐本却没那么光鲜。根据行业数据,一线城市音乐剧演员月薪约5千到1万3千元人民币,但这份收入需建立在「全年无休」的高强度演出基础上。 这本帐其实很好算,两个方面一目了然。 1、收入端 ◎ 新人价:一部戏排练费每天150元(无餐补),演出费单场几百元。假设一个月演20场,总收入约1万元。 ◎ 老手价:成熟演员可能拿更高分成,4千到5万不等,但若只接一部戏,月收入仍难破万。 2、支出端 ◎ 房租:上海单间月租3千元起步,内环一室户直逼6千元。 ◎ 五险一金:若自

文字|李翠芝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08
数位全阅览资料库广告图片
法兰克福

资助女性艺术家与学者25年 美新尼雅基金会宣告结束营运

2025年3月中,由美新尼雅女性学术与艺术基金会(Stiftung maecenia fr Frauen in Wissenschaft und Kunst,下简称美新尼雅基金会)举办的最后一场「女王之路系列讲座」(Kniginnenweg)顺利落幕,讲座标题为「到此为止,后会有期」(Bis hierhin und weiter),是美新尼雅基金会结束营运前的最后一场公开活动。这个从2002年活跃至今的讲座向来由美新尼雅基金会与法兰克福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让女性艺术家和学者对大众发表受基金会支持的计划。讲座名为「女王之路」,因为是献给业界女性与其杰出的计划,但女性的职涯很少像德国俗谚所说的「国王之路」那么平坦宽广。 2000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美新尼雅基金会,以「赋予女性力量就是改变世界」为宗旨,长年支持女性艺术家、音乐家、剧场和舞蹈工作者及学术研究者走出自己的道路,并奖助各种透过女性主义视角关注社会议题的计划,举例来说,近年受资助的有聚焦于政治议题的戏剧和电影作品,探讨日益右倾的全球政治光谱、相应而来的反女性主义浪潮、以及极权国家的全球网路监控对基本民主与言论自由的威胁等。另外,也有致力于改变学术领域里以男性叙事为主导的计划,如2016年资助的「数学界的女性」国际摄影展,至今在世界各地展出已超过100场,呈现20位不同国家的女数学家肖像和访谈,为这个仍属男性主导的领域开启了新视野。

文字|彭靖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04
澳门

拉大艺术光谱 「Todos Fest ! 共融艺术节」5年有成

「Todos Fest ! 共融艺术节」已然成为石头公社一年一度的品牌节目,在几乎每月一节庆的澳门,「共融艺术节」可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年与不同的社福机构、艺术团体合作,以「共融」为理念,为身心障碍者、长者提供演出及创作平台。「Todos Fest!共融艺术节」从2021年开始举办,并一连两届作为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中节」,去年首次离开官方节庆,由石头公社独立主办,也获得博彩企业金沙澳门作为场地支持单位,在离岛氹仔炮烛厂遗址活化片区中举办。 举办至第5年、且获得不俗口碑的「Todos Fest !」,却传出没有得到政府单位资助的消息,主办单位只能硬著头皮继续办下去。相对过去几年,第5届的「Todos Fest !」在表演类节目的数量上似乎减少了,却迎来法国鬼才编舞家杰宏.贝尔(Jrme Bel)享誉国际的舞作《盛会》(Gala)(注),而且所有节庆活动都在澳门文化中心的剧院和广场上举行。《盛会》的澳门版本由莫倩婷、关若斐担任重排助理,在澳门公开招募16位表演者。台上表演者具有不同的身体经验,有舞者、演员、儿童、身心障碍人士及银发族,展现了出一幅多元、平等的风景,在杰宏.贝尔看似简约却是精心编排的结构下,不同能力表演者在台上展现的并非一般才艺表演式的弱势社群演出,而是透过不隐藏差异、允许「做不到」的平等展示,共构一个互相包容的公共空间。在宣传经费限制有限、澳门大众对当代舞蹈兴趣不足的条件下,这部理应作为澳门年度盛事的演出,入场人数还是坐不满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但演出现场气氛的高涨、观众的热情投入,却是澳门剧场演出中少见的。

文字|莫兆忠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27
香港

多位音乐舞蹈创作人辞世 透过口述历史与文献记录承传

最近音乐才子方大同辞世,让许多乐迷深感惋惜,网路上不少人去重温他的访问和音乐会。香港表演艺术界近月亦有几位资深学者、创作者和技术专家辞世,也让圈内人士唏嘘不已。 香港资深音乐学者与乐评人刘靖之教授于2月初辞世,他除了是音乐研究者亦是翻译学研究者,在1970年代就开始撰写音乐评论,多年来笔耕不辍,硏究涵盖音乐、文学和翻译3个领域,主要著作包括《中国新音乐史论》、《刘靖之谈乐》3辑、《欧游乐记》、《林声翕传》等,并在中国多个音乐学院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刘教授在2001年已响应香港中央图书馆发起的「文献征集行动」,将他个人收藏多年的珍贵书刊、文献,赠予公共图书馆,成立了「刘靖之文库」特藏。 一样是2月份,香港舞台技术及设计人员协会名誉顾问、香港话剧团前舞台技术主管林菁先生辞世。他是在1989年加入香港话剧团参与剧场技术及舞台管理专业,在剧团服务超过30年,不单是剧团的元老级人马,也为香港的剧场技术及舞台管理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曾经在话剧团出版的书刊中接受访问。 3月,著名作曲家陈能济先生离世。印尼出生的他,在1989年初获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邀请,担任乐团职业化之后第一任驻团指挥;在台湾生活5年期间创作不断,及后在1993年获香港中乐团邀请,出任乐团助理音乐总监一职。在1970年代,陈能济就曾协助香港中乐团由业余发展至职业化,提倡「中乐交响化」的理念,他的作品数量甚丰,包括音乐剧《城寨风情》、《六朝爱传奇》、大合唱《东方之珠礼赞》、音乐朗诵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舞剧《九天玄女》。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口述历史及资料保存计划」有关于陈能济的访谈,在郑学仁博士的努力下在今年上架,让乐界朋友可以在透过网站了解他的创作历程。 香港著名填词人、有「词圣」美称的卢国沾则在日前于睡梦中辞世,他的作品包括《小李飞刀》、《天蚕变》、《人在旅途洒泪时》、《陆小凤》等,都是香港电视剧一代观众的集体回忆。而曾经参与「香港舞蹈口述历史(1950至70年代)」计划的梁漱华女士,是中国和加拿大著名舞蹈编导家和教育家,也是加拿大舞蹈教师协会首位承认的中国舞教师,亦曾在香港留

文字|陈国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25
新加坡

「前进」儿童艺术节 为每个成长的孩子提供艺术滋养

今年,滨海艺术中心向来在3月份举办年度儿童艺术节「前进」(March On),已迈入第5届了。新加坡每年3月都有一周的学校假期,放假的孩童便有机会和父母共同观赏演出,而今年的「前进」为期3周,比往年更长,一共有5场付费演出,以及一系列的免费艺术活动如工作坊、装置艺术等。 「前进」艺术节专为12岁以下的孩子打造艺术体验,而孩子们都是与父母一起前来参与艺术节,所以「前进」也相当注重适合亲子共赏的活动与演出。如今年邀请的英国Punchdrunk Entertainment《消失的图书馆》(The Lost Lending Library),和澳洲Polyglot Theatre的《BB车一族》,都是适合亲子共同参与的参与式剧场。

文字|梁海彬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20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海天映照下的琅琅世界观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君心.南洋梦昭君》

《君心.南洋梦昭君》(以下简称《君心》)是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与湘灵音乐社所联合制作,于2月中在滨海艺术中心新电信水滨剧院演出,并由来自台湾的周慧玲、李易修分别担任编剧与导演。《君心》的剧作结构,为全剧延伸了多重叙事的观点,甚至开创了传统现代化特别是在现代剧场里创作与现代戏剧结合的南管的一种新的美学、新的史观,将南管演唱者和千百年来传诵的故事女主角,直呈于受众的认知与想像之中。对于新加坡的湘灵音乐社来说,这个作品极具当代意义;其表现完全不同于2019年台湾戏曲艺术节中与国光剧团合作《费特儿》时,音乐受缚于庞大京剧体系下被动的角色。音乐设计黄康淇为这出戏剧的说唱,穿针引线地缝绣出相当立体多彩的视觉画面。 《君心》的戏剧情节是假托20世纪初一艘来自麻六甲的橡胶商船,在前往泉州采买和迎娶新妇后,经台湾大稻埕,回程时于船上所发生的日常和奇幻遭遇。开场时,一名女子(由湘灵音乐社首席林明依担任,饰演来自台湾的南管歌者廖阿昭)在微弱的灯光中清唱著以王昭君为主题的南管散曲〈出汉关〉,随著鼓声和弦乐的导引,抽象的音乐竟然发挥感官摄影术,将犹如特写的音乐独白,转化为大场景的远镜头,于此开始了全剧呼应南管〈出汉关〉内容的3段演出:〈风吹雁门关〉、〈家书把鼓乐〉与〈海道难比山险峻〉。追究到底,全剧不过唱一曲〈出汉关〉,只是从头到尾重复了3遍,但因每回重复和转折的情节方式不同,观者却因而体会了几重莫名的高潮迭起。

文字|傅裕惠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3
槟城

编导陈绮华与在地团队合作 推出广东话舞台剧《最后的华尔滋》

槟城以福建人居多,因此广东话作为媒介的舞台剧比较罕见,尤其是原汁原味的香港创作。不过这一回,剃刀实验剧场首次与「90制作团队」合作,特别邀请来自香港的编导陈绮华前来槟城,进行为期3个月的排演,为观众呈现难得一见的原创双人剧《最后的华尔滋》,全程以广东话演出,尝试打开槟城剧场另一个可能。 《最后的华尔滋》讲述一名生无可恋的妇女,好不容易储够勇气,站上椅子准备投缳自尽,不料却被一个落魄小偷意外捣乱计划。两个绝望的人在纠缠之间,发掘了彼此之前的人生交集,还原一段舞蹈排练室感人的师生关系,最后透过一支久违的舞蹈,重燃求生的希望。

文字|陈伟光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