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 观众反应参差争议不少
9月27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了由中国第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合作的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在政策鼓励下众多特定目的性的艺术作品之一。《红高粱》是北京国家大剧院成立以来的第23部原创歌剧制作,事前引发极大关注,首演后亦有不少争议。 歌剧《红高粱》由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这部小说曾改编过电影和电视剧,故事内容可谓家喻户晓,莫言对歌剧版本异常重视,亲自参与编剧,且在七易其稿中领悟到歌剧剧本的精髓:「要写意,写诗化、诗意的东西。」因此,歌剧中的高粱隐喻著人物命运,随著气候和剧情呈现不同的形态,剧词也从小说家的叙事逻辑,转向了诗人般的抒情和意境的营造,且借红高粱「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野性」的意象,书写了中国人坚韧的生命力和奋勇抗争的精神。郭文景则运用了故事发生地山东高密的茂腔、柳腔、山东梆子、山东快书、胶州秧歌、高密民歌等元素,与西方管弦乐队的音响融合,极力打造歌剧音乐所能展现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两位创作者都认为歌剧是表达人类情感最有力量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其中植入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更是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添加了动力。 然而,撇开排山倒海但大同小异的新闻报导,《红高粱》到底能不能算是近年来中国创作的歌剧精品?答案是令人失望的。 从两种观众的反馈,可以对这部歌剧的演出得到具体的印象。一是对歌剧一知半解的观众,不是对音乐不那么悦耳多有微词,就是对咏叹调毫无记忆感而如坐针毡;歌剧迷观众的评价则是南辕北辙,但都注意到歌剧演出的各个层面(音乐、剧词、歌唱、音响、导演的舞台调度、舞台布景等)。总体而言,这部单分八场不分幕的歌剧在音乐上比剧词要成功,尤其是合唱的部分,而剧词的诗意落在词语的过度重复,如「我去」、「我嫁」等,反成了笑点和出戏点;义大利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适应性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临场听觉上最不容易妥协的,歌唱者咬字清不清晰已是最基本的问题;其他如歌唱者的肢体表演、导演的舞台调度和舞美设计的刻板意象等,专业的观众都关注到了。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篇持客观立场的专业评论出现,这是中国表演艺术生态里最大的缺憾。 看待歌剧的成功与否从来就有两种视角,一是从观众,如何得到情绪的感动和情感的转化;二是从艺术作品,如何让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