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国际

由荷兰建筑师事务所MVRDV在曼谷市政府前设置的大型地垫,大地垫利用500块塑胶回收制成的小垫子拼贴而成,花纹展现了泰国寺庙的特色,也展示泰国政府对于永续性的重视。
曼谷

「曼谷设计周」加入永续概念 多元活动展现软实力

泰国设计界和艺文界年度盛事曼谷设计周(Bangkok Design Week )在2月8到23日在曼谷登场。曼谷设计周由泰国创意经济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办,以老城区的泰国创意设计中心(TCDC)为中心,在曼谷各大区域有不同形式的活动和展览,从一开始的静态展览,逐渐扩张到近几年的讲座、工作坊、城市导览、音乐表演和市集等,曼谷设计周不只是单纯是个设计展而已,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以设计为力量,让民众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而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 曼谷设计周从2018年开始,展区最早从曼谷老城区第一条现代化的道路石龙军路(Charoen Krung)和达叻仔(Talad Noi)开始,展区逐渐扩大。中间经过COVID-19的挑战,到了2025年曼谷设计周的主题是「设计跃升:正向力量迎接挑战」(Design Up+Rising: Facing Challenges with a Positive Twist),加入了永续性的概念,4大重点领域包括展示曼谷作为创意之都的特色、新兴设计师的展示平台、创意专业人才的交流以促进商机以及透过美食和时尚展现泰国的软实力。

文字|吕小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30
北京

从脱口秀到声嚣剧读节 娱乐化与市场化中的原创力

2月下旬,北京专做杂技表演、1300座的朝阳剧场推出两场「脱口秀之夜」,门票秒杀,脱口秀受欢迎的程度已从它的秀场满溢到不同的剧场了。开年以来的两个月,北京脱口秀演出超过3400场,占商业演出约43%。如果再讨论「脱口秀是不是表演艺术」这个问题,很快地没进过剧场的年轻人可能都会认为剧场就是演脱口秀的。就像10多年前,很多想投资话剧(舞台剧)的人以为话剧就是开心麻花。与此同时,北京首批25处挂牌的演艺新空间在这个农历新年期间也贡献了500多场次的演出,包括正乙祠古戏楼的经典戏曲,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七七剧场的沉浸式悬疑剧等等。脱口秀与演艺新空间代表著北京的表演艺术日益多元化,但也代表著娱乐化表演需求日殷,势不可挡。另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也令许多人惊叹,2024年北京国家大剧院与天桥艺术中心票房收入双双破两亿人民币,领先全国所有大型剧院。剧院努力往市场营运的道上奔跑。 表演艺术的内容娱乐化、受众年轻化与剧院营运市场化在表面上看来对表演艺术产业似乎是正面的,因为统计数字每年都是增长的。但是,如果把表演艺术仅仅视为娱乐产业的话,最终这个社会将失去支撑人们对这个世界思考与反省的文化底蕴。艺术仍应该在不同的时代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创作的原创力,也就是有好内容的作品。在北京其实并不缺乏编剧人才的孵化计划,但大多是为了公部门的文化成绩单,形式为上,真正纯粹为拓展艺术创作力设想的计划少之又少。值得庆幸,也很自然的是,大河中总有那么几只小鱼逆流而上,在这个讲究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的氛围里,仍有人关注著艺术本质的原创力,以孵化原创剧本为职志的「声嚣」(Sound Fury)就是其中之一。

文字|王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29
多伦多

梅蒂族酷儿剧作家获总督文学奖 Caleigh Crow让乌鸦说出边缘与反抗

被誉为加拿大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总督文学奖(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日前公布2024年的得奖名单。剧本类获奖作品为Caleigh Crow的《有暴力、有正义的暴力,还有死亡,或是重生的乌鸦》(There is Violence and There is Righteous Violence and There is Death or, The Born-Again Crow,以下简称《重生的乌鸦》)。 该奖项由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办,每年针对小说、非虚构写作、诗、剧本、儿少文学、儿少图画书与翻译(英翻法、法翻英)七大类别,评选出当年度最佳英语及法语出版品,并分别颁发25,000加币给得奖者、3,000加币给出版社作为奖金。

文字|陈明纬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27
首尔

电视剧《正年》热播 带动新一代「女性国剧」作品崭露头角

以 20 世纪 50 年代女性国剧团为题材的网路漫画《正年》,在去年改编成电视剧后大获成功,创下亮眼收视成绩,成为近期难得一见的票房佳作,更成功唤起大众对「女性国剧」这门被遗忘艺术的关注。 女性国剧源于 1948 年,由一群女性国乐艺术家组成的「女性国乐同好会」(여성국악동호회)开创,并于 1950 年代迎来黄金时期。女性国剧的特色在于全女性演员包办剧中所有角色,包含男性角色,融合唱腔、舞蹈与戏剧表演。其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花美男」演员更因俊美形象与精湛演技,吸引大量粉丝,被誉为韩国粉丝文化的起点。然而,随著 1960 年代电视和电影等娱乐形式的普及,女性国剧票房急剧下滑。不仅外部环境变迁影响,过度依赖明星美男演员光环、商业化取向导致艺术性被忽略等内部问题,也使这门独特的通俗艺术逐渐失去立足之地,最终被排除在国家文化政策支持之外,渐渐淡出大众视野。

文字|许景涵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25
横滨

「共生共创艺术节」 打造所有人皆可参与的舞台

2025年的「共生共创艺术节」,于3月5日至15日在神奈川县民会馆举行,主办单位强调这是一场不分年龄与身心状况,所有人都能参与并享受表演艺术的盛会。艺术节的规划透过戏剧、音乐、舞蹈与工作坊等,探索共生与共创的可能性。本次艺术节同时也是神奈川县民会馆于今年4月1日休馆(期间未定)前最后的大型活动,为场馆画下具有象征意义的阶段性句点。

文字|新田幸生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23
伦敦

英国文化部将投注2.7 亿英镑 以确保「处处有艺术」

英国文化部长丽莎.南迪(Lisa Nandy)于上月宣布政府将注入超过 2.7 亿英镑到国家文化部门,其中的 8,500 万英镑将用于维持场馆营运的紧急基建工程。 南迪说:「我来自一个对戏剧有著浓厚兴趣的家庭,我对剧场这类空间非常熟悉,但有太多这个世代长大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背景以建立这样的感受。」她的父亲是国家剧院的董事会成员,姊姊则在曼彻斯特皇家交易剧院(Royal Exchange Theatre)工作。南迪表示,文化在社区里消失,也逐渐在课纲中被抹去,这对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来说太不公平了,因此政府提出「处处有艺术基金」(Arts Everywhere Fund),专门用以解决这个困境,确保在社区的文化机构持续运转,及各族群的文化遗产能传承,毕竟,这个国家是许多不同族群的故事组成的,因此政府必须保障各族群文化,继续为国家注入故事与活力的能量。 剧场界重要人士包含剧作家格雷厄姆(James Graham)、导演奎阿玛(Kwame Kwei-Armah)以及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执行长达伦.亨利(Darren Henley)等都对这笔资金强烈表示欢迎,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的联合执行长凯特.瓦拉(Kate Varah)也称这项政策表示工党政府对艺术有敏锐的洞察力。 不过,伦敦剧院协会(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和英国剧院组织(UK Theatre,会员为英国剧场工作者) 则持保留态度,表示至少需要 5 亿英镑来确保国内剧院不关门,去年这两个团体就已警告,若政府不挹注资金在剧场艺术界,近 40% 的场馆将面临关闭的风险,另有 40% 的场馆将因没钱翻修不够安全而无法使用。伦敦剧院协会与英国剧院组织的联合执行长汉娜.埃塞克斯(Hannah Essex)称这笔资金是必要的升级,但可能不足以缓解剧院的困境,她说:「接下来的支出审查(Spending Review)必须提出永续投资的纲要与细节,以获得慈善事业和其他赞助机构更长远的资金支持。」埃塞克斯认为这是长期的问题,没有短期解决的方案。 除了用于紧急基建工程的 8,500 万英镑外,2.7 亿英镑的资助还包含用于修复濒危文化遗产建筑的 1,500 万英镑,以及包含英国电影学

文字|林大貂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16
华盛顿特区

川普接管甘迺迪中心 政治力介入与否令人关注

在川普的第一任内,美国艺文界常常扮演「反对者」的角色:《汉弥顿》的演员向看戏的副总统彭斯宣扬包容移民,视觉艺术家Richard Prince宣称总统女儿Ivanka收藏的一件作品不是他的,甘迺迪中心荣誉奖得主拒绝与他见面等。回锅的川普现在很清楚地宣告:不会再容许这样的行为!他的做法,就是掌握甘迺迪中心的管理权。 川普2月7日在X上宣布他要让甘迺迪中心「再度伟大」,一周之内他就开除了董事会主席及所有民主党总统任命的成员、包括总裁在内的数位高阶管理人员,然后立即补足所有董事并推举他为主席。 美国政府对艺术基本是采放任的态度,甘迺迪中心与美国绝大多数的艺术机构一样,是不涉政治的非营利组织。当然因为位于首都,又是政府出钱盖的,地位比较特殊,所以为了维持政治中立,政府的钱只能用来维修建筑本身,其他人事和节目经费都要自筹。而由现任总统任命的董事,则有6年的任期,也是为了保持任何总统无法在4年内更换全部的董事。 但川普上任以来就展现了他对所有惯例都是嗤之以鼻的态度,而甘迺迪中心至今的反应,也充分表明了艺术界其实并没有真正反抗的能力。川普任用的人马随即上任,除了个别艺术家宣布解散与中心的合作或演出关系外,美国艺术界并没有发生任何有效的抵制。 川普为什么会盯上甘迺迪中心,与他之前被荣誉奖排除在外有关。这个由1978年开始颁布的奖项,表扬的是表演艺术(包括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工作者的终身成就,每年的表扬晚会,总统或副总统皆会出席,之前还会在白宫招待受奖者。但是川普上任第一年的受奖者就表示不愿与他见面,经过协调,取消了白宫参与部分,之后3年也都是如此,到拜登上台才又恢复「惯例」。 甘迺迪中心的节目比起纽约洛杉矶等很多地方的表演,在艺术上或许不是最前卫,但毕竟仍有指标地位。川普的介入,在美国可谓史无前例。表演艺术节目的规划,通常要一段时间,不容易朝令夕改,所以一时之间还不能看出川普对其影响。但是从他与新的主管目前的发言来看,可以知道他们不会采放任的态度,所以甘迺迪中心未来恐怕也很难摆迫「政治力干涉」的印象,而什么样的受奖者才是川普可接受的,更是没人知道,至于艺术家和观众将选择合作或杯葛,还真是只能「请看下集」了。

文字|谢朝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08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上海

音乐剧被「绑架」 「人质」带来后遗症

新春伊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最新年度的《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据悉截至目前,全国剧场类演出(含演出新空间和小剧场等)有29.64万场,票房收入119.29亿元,观众人数5424.11万人次。其中业绩最为亮眼的是音乐剧,在专业剧场演出中,音乐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超过5%,票房增长超过10%。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剧场演出连锁院线「中演院线」也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演艺市场观演意向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在观众最喜爱和最想看的剧场演出类型排行榜上:音乐剧以64.88%的比例,和话剧╱舞台剧(61.49%)与舞剧(46.38%)分别占据前三名。 这两份报告从不同的角度显示,音乐剧近几年俨然已成为中国剧坛盟主,独占市场、票房和观众量之鳌首。这固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但另一个更为异乎寻常的现象却已开始兴风作浪近来盛行于音乐剧演出内外的「人质」文化现象。 「人质」文化现象,指的是音乐剧的制作,从创排、营销到演出,制作方把演出的成败、票房的盈亏、口碑的好坏,押宝在邀约担纲主演的明星或流量艺人身上;而另一方面,观众或粉丝则把自己喜爱的艺人作为「人质」,与是否担纲音乐剧的主演紧紧「绑架」在一起。他们不问内容,只问爱豆(Idol,偶像),市场的兴旺,票价的高低,连续赶场刷票的次数,均取决于自己的爱豆是否全程出演首席主角。 于是,便出现这样一幅奇异的场景:在岁末年初,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刚官宣当红流量男团明星马嘉祺加盟,瞬间,但凡有马嘉祺参演场次的票价即刻被爆炒到近5,000元人民币,而其他场次则纷纷打起了100多元的骨折价。在一个知名社交平台发起的关于「是否会为了人质看烂剧」的投票讨论中,结果,愿意为「人质」看烂剧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粉丝直白地说:「对人质的信任,不就是相信他在不那么好看的剧里,也会有绝美的发挥吗?」 诚然,一档拥有亮眼的卡司阵容的演出,是决定观众自愿买票走进剧场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加盟也确实为音乐剧带来了高人气和大市场;但是爱豆们一旦被「绑架」成粉丝、市场和票房的「人质」,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在这些喧嚣走进剧场的人潮中,有多少是真正热爱艺术、陶冶情操的音乐和戏剧爱好者?! 上海专业人士指出,演艺界的「人质文化」或「饭圈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文字|李翠芝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2/22
香港

艺术发展局修订资助制度 盼增艺术团队获资助机会

以往香港艺术发展局(简称艺发局)「年度资助」的申请期在每年年底就开始,但今年却迟迟未闻消息,直至2025年1月中,艺发局才在官方网站发新闻稿,宣布修订「年度资助」制度,主要包括取消「三年资助」及让受年度资助团队可参与争逐一般资助计划。 自1990年代末,称艺发局推出支援艺术团队发展稳定艺术行政能力的「年度资助」,多年来凝聚成一幅中小型团队多元发展的百花齐放景象,亦是本地创作的重要能量。年度资助在当时政府较全盘的、同时在不同阶段与业界沟通后所制定的文化政策下发展,让在香港演艺学院的毕业生及各式文化组织,各有较长远对艺术发展的想像。 诚然「年度资助」多年来都出现不少变化和讨论,如业界对资助「吃不饱但饿不死」的额度一直认为有调高的需要,但艺发局除了本身资源是来自政府、每年都面对不同挑战,多年来年度资助的饼都大不了多少,虽然在其他如文化交流、个别主题(如针对行政人才训练或海外演艺市集)等项目上有增加额度以对应不同界别的需要,但获资助团队「上车下车」的流动性不多,多年来资深团队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却欠缺再往上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新进团队加入的比例却不高。即使艺发局一直强调要强化团队寻找其他资助的能力,让团队有更多元的开源空间,不过这些年来,客观的文化环境却不利于团队发展,如长期演出空间的开拓、增加排练空间等,都只能牛步前进。 事实上在疫情过后,国际的表演艺术环境尚未完全复原,亦有待迈进下一阶段的范式转移,如永续表演的探索等,艺术团队对资助的期待亦可理解,因此当这次2025-2026「年度资助」相关资讯迟迟未公布,申请资助团队的焦虑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这次消息的流通,是从非官方的发布展开:《明报》在艺发局官方宣布修订资助制度的前几天,以大篇幅「预测」改动,而局方在正式宣布后,也没有设咨询会与业界交流,有别于以往会保持与界别的沟通。这次改动主要在于取消10多年前加设、让有经验团队能有较长远发展、减低行政负担的「三年资助」,现在只设一年和两年资助,虽然资助额上限与去年相近(如两年资助申请每年上限最高预算是港币200万),局方亦强调这次修订有助加强团队获资助的流动性,不过团队的长远计划肯定会受限,行政负担亦会增加。 另一方面,以往获年度资助团队不能申请一般计划资助,而是另设额外资助计划,让更小型的

文字|陈国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2/16
澳门

两个网上平台,两种年度剧场回顾

近两年澳门剧场界都会出现两个年度演出的票选活动,一个是表演艺术评论网站「评地」的剧评人「年度回顾」,另一个是网上平台「Art骚共同体」的「本地舞台剧网上票选」。 两者均为年度表演艺术类回顾活动,分别为从2023年首办的「本地舞台剧网上票选」开放予「全民投票」,并选出最高票数的「人气剧目」、「人气男、女演员」、「最欣赏本地编剧」、「最欣赏本地导演」。奖项揭晓当日会举行线上直播,除公布最高票数者之外,还会邀请嘉宾回顾过去一年的剧场现象。2024年的「大赢家」可说是友人创作(艺术)剧团的《那夜与友人》,该剧同时获得「人气剧目」第一名和「最欣赏本地导演(及其作品)」,而主演的吴嘉伟亦获得最高票数的「人气男演员」。该剧翻译自日本剧作家山本卓卓(Suguru Yamamoto)的剧作,由澳门戏剧演员黄湘雅进行中译, 2022年于「全球优秀剧本读剧节」进行过一场读剧演出,读剧和正式演出的导演均为这次获得「最欣赏本地导演」的赵启业。澳门资深剧作家李宇梁获得「最欣赏本地编剧(及其作品)」,龚嘉敏则连续第2年获得最高票数的「人气女演员」。 而自2021年起由「评地」网站举办的「年度回顾」则著重

文字|莫兆忠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2/09
新加坡

赞助商撤资「M1艺穗节」前途生变 非主流演出还有舞台吗?

新加坡「M1艺穗节」(M1 Singapore Fringe Festival)创办于2005年,2025年的节目于1月8日至19日演出。这个由新加坡剧团「必要剧场」主办的艺术节庆,这21年来由电信业者第一通(M1)赞助。然而第一通将在今年以后撤资,少了冠名赞助,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必要剧场就无法独立让艺穗节持续下去。因此自去年10月起,必要剧场就积极为艺穗节寻求个人或企业的资金支持,发起筹款活动,计划筹措新币5万元(约新台币115万元),以让2026年艺穗节能够顺利进行颇有「走一步算一步」的打算。 多年来,艺穗节秉持著为观众展示非主流、具社会意识的艺术作品,除了戏剧表演,也集合舞蹈、音乐、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艺穗节一般在每年的1月份举行,每年都会设定与社会和世界课题相关的主题,例如战争、气候危机、移工困境、心理健康等社会课题,任艺术工作者们回应。

文字|梁海彬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2/09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连绵歌声中即兴 6位女舞者的劳动群像

法布里斯.马兹利亚《Sheela》

曾在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及威廉.佛塞舞团担任舞者近20年的法布里斯.马兹利亚(Fabrice Mazliah),从当年佛塞舞团还在时就持续以编舞者身分发表作品至今,并长年受邀至许多欧陆知名舞团编舞。2021年,法国里昂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委托马兹利亚制作新作《Sheela》,并与佛塞经典名作《重制一道平面》(One Flat Thing, reproduced)在同晚节目一起演出。2024年下半年,马兹利亚应「莱茵.美茵舞蹈节」(Tanzfestival Rhein-Main)之邀,将《Sheela》重新编制为法兰克福新版本,于舞蹈节期间在法兰克福实验剧场(Frankfurt LAB)首演。 歌声不断、接触即兴不断 在此版本的《Sheela》中,全空的黑盒剧场里除了墙边少量椅子外,没有规划观众应该坐下的区域。观众被告知可以在任何位置停留,也可以随时自由移动,坐或躺成不同的形貌。演出时间一到,一名舞者从观众群里站起,向远处大声唱出一个回转的单音。她的歌声在麦克风收音并即时混音后,自音箱传出极大的回音,仿佛是从山谷中对著另一座山头呼喊。接著,另一名舞者从遥远的黑幕后方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回唱,而其他4名舞者也从黑暗中逐渐加入和音,同时向剧场中央靠拢。 随后,6名女舞者互相询问彼此「妳希望怎么触碰我」及「妳希望我怎么触碰妳」,作为接触即兴的开端。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位舞者开始唱歌,其他舞者则依次加进。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她们不只唱1首歌,而是1首接著1首唱完13首歌,一直唱到演出结束为止,每首歌皆为西方女性流行歌手耳熟能详的名作。随著歌曲的转换,接触即兴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主题,歌词时而忠实原曲,时而改编成舞者自身的经验写照。舞者们在观众之间流畅穿梭,舞蹈动作和群体间互动的能量则遥遥呼应著每首歌词带出的语意。

文字|彭靖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2/02
厅院迷福利广告图片
清迈

「清迈设计周」迈入第10年 丰富活动为社区注入源源活力

泰国艺文界年度盛事「清迈设计周」(Chiangmai Design Week)自2024年12月7日到15日在清迈老城区内外登场,这个活动由泰国创意经济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办,是在地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展现作品的重要平台,透过设计的力量,推动清迈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更吸引不少在地人才回乡贡献所学,为清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今年清迈设计周迈入了第10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创意经济局清迈办公室主任尹哈泰(Imhathai Kunjina)指出,设计周让清迈在地的社群了解到创意和设计可以成为文化的资产,也让各界了解到清迈除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其他面向。 设计周更成为「母舰」,许多清迈的文创活动会因此搭配设计周的时间举行,邻近的楠府(Nan)、素可泰府(Sukhothai)和南邦府(Lampang)也会有工艺师或设计师参加,形成群聚效应,让本就是清迈旅游旺季的12月充满节庆气氛,同时带来更多观光客与收入。

文字| 吕小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1/26
东京

坂本龙一大型个展「可视的声音、可听的时间」于东京登场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于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30日,以「坂本龙一|可视的声音、可听的时间」(坂本龙一|音を视る 时を聴く)为主题,举办日本首次坂本龙一(1952-2023)的大规模展览,结合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全面带领观众探索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坂本龙一在超过50年的艺术生涯中,以多元的表现形式不断推动时代的前进。他在1990年代开始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现场演出,并在2000年代后进一步与不同艺术家合作,致力于思考并实践将声音以立体形式融入空间的表现当中。本次展览以坂本龙一生前为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设计的展览构想为核心,聚焦于他长期关注的两大主题:「声音」与「时间」。展览内容包含他未曾公开的新作品与过去的代表作,总计超过10件沉浸式与体验型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将在美术馆内外的各式空间展示。透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追溯坂本前卫且实验性的创作轨迹。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坂本龙一开创与实验性创作历程的回顾,也试图向观众揭露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另一个面向。借由「可视的声音、可听的时间」的概念打开观众的视觉与听觉,从内心的触动开始带来不同于传统音乐表演或美术展览的全新体验。坂本龙一不断追求将「声音置入空间」的艺术性挑战,并且不断对「时间的本质为何」一问提出深刻的思考。这些探索跨越了时代与空间的界限,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持续拓展创造与体验的边界,为艺术与感知开启无限可能性。 此外,本次展览特别邀请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与坂本龙一合作,包括高谷史郎、真锅大度、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Zakkubalan,以及岩井俊雄。艺术家中谷芙二子也以特别合作的形式参与展览,为其增添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关网站:东京都现代美术馆

文字|新田幸生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1/19
首尔

文化教育政策引争议 戒严事件与艺术教育预算削减激化矛盾

韩国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近日引发多方质疑与抗议,包括紧急戒严事件的后续争议,以及各级学校艺术讲师聘雇预算的削减。文化体育观光部(以下称文体部)长官柳仁村就相关事件作出道歉和澄清,但文化艺术界与教育界对此仍表不满。 在去年12月3日的紧急戒严事件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以下称韩艺综)遭下令关闭,在校学生强制返家,引发外界质疑文体部是否参与决策。事后,柳仁村透过记者会针对戒严事件表示歉意,并解释「当时政府总值班室建议『进行出入管制』,文体部值班人员因而通知包括韩艺综在内的其他下属机构」。此外,他强调戒严事件并非文体部所能掌控,自己事前未接获通知,也未参与任何相关决策。他同时批评戒严政策不符合韩国作为国际文化强国的定位,并补充道:「所有国民都对戒严本能地排斥,刚开始甚至认为是假新闻。」 韩艺综创校至今已满30年,针对该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柳仁村表示应推动转型为更具自主性的独立艺术机构,并认为此举有助于摆脱行政束缚,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

文字|许景涵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1/18
纽约

黄翊《墨》巡回美国 林肯中心演出受瞩目

去年秋末,编舞家黄翊带著新旧舞作在加州、德州、纽约市、北卡罗莱纳州和迈阿密等地7个场馆进行了11场演出,这是近年来除云门舞集外仅有的台湾舞蹈在美国的大规模商演。黄翊和美国经纪公司SOZO合作10年,终于促成了这次巡演,这其中还包括了Covid-19造成的延迟,显示了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即使是要打进非营利的表演艺术市场,还是要有耐心和毅力。 但Covid-19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黄翊得以完成新作《墨》并列入巡演(另一半的演出是他的招牌《黄翊与库卡》)。《墨》在纽约被规划入林肯中心的秋季节目,而林肯中心在新艺术总监的提倡下,Covid-19后重开以来,所有节目都采用依购买者意愿付费的价位,所以有1000多个座位的剧院,两场包括周日晚场都卖得满场,看来纽约人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好交易!

文字|谢朝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1/11
多伦多

国民音乐剧在地重制受欢迎 加国版《Come From Away》延长档期

距离纽约仅一个半小时航程的多伦多,整年仍不间断地上演多部在百老汇热销的音乐剧,《Come From Away》便是其一。这部剧被誉为加拿大人的骄傲,剧本内容改编自911事件被迫降落在加拿大纽芬兰岛(Newfoundland)甘德镇(Gander)的38架飞机、7000名乘客与小镇居民互动的故事,演绎加拿大人的善良与慷慨,虽然因过于正面的人物刻板形象而被批评,但仍成为首部在百老汇上演逾1600场的加拿大原创音乐剧。 《Come From Away》由加拿大音乐剧创作者夫妻档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共同创作,他们于2009年在多伦多推出首部音乐剧《My Mothers Lesbian Jewish Wiccan Wedding》,剧场制作人Michael Rubinoff看了之后便邀请他们以911发生在加拿大的真实事件创作这出音乐剧,并加入自2011年启动的加拿大音乐剧计划(Canadian Music Theatre Project,CMTP),在接下来5年的孵化期程中,《Come From Away》顺利被百老汇Junkyard Dog Production公司看中,自2017年展开它长达5年的百老汇定目剧演出,并获得东尼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及其他奖项。

文字|陈明纬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1/05
伦敦

英国国家剧院推出《芭蕾舞鞋》 缤纷氛围陪著观众过圣诞

英国作家丝特蕾特菲尔德(Noel Streatfeild)在 1936 年出版了小说《芭蕾舞鞋》(Ballet Shoes),2024 年底,英国国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在其最大的舞台上搬演了由剧作家菲弗(Kendall Feaver)改编成舞台剧的同名制作,是今年国家剧院陪伴观众度过圣诞的美好故事。 《芭蕾舞鞋》讲述了被古生物学家马修叔叔(Great Uncle Matthew)收养的3个小女孩追逐梦想的故事,宝琳(Pauline)在海难中被救起,佩特洛娃(Petrova)是个俄罗斯孤儿,而波西(Posy)被她「没时间养小孩」的舞者母亲抛弃。3个女孩被马修叔叔收留在伦敦的家中,交给马修的姪女希薾微亚(Sylvia)和奶妈后,马修便再出国考古与冒险。这3个女孩最后各自在成为演员、舞蹈家和机械师的路途上,不过成长的一路充满荆棘与阻碍。

文字|林大貂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1/04
上海

沉浸戏剧做成千亿蛋糕,问题频现观众并不买帐

小雪时分,伴随著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落幕,剧坛也进入了初冬。这个年度也开始进入了盘点的时节。 此刻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的发布。这部白皮书显示,去年中国沉浸式戏剧演出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总产值达到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大关。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中国戏剧的沉浸式演出产业已然是一块愈做愈大的「千亿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沉浸式戏剧已非前几年的简单互动的1.0版,而是在剧情、场景、舞美、技术、观赏和交互方式上迭出奇招。比如:天津张园沉浸式夜游戏剧《宋美龄耳环丢了》,打破原有剧场看舞台剧的观演方式,在整部剧中设置了观众复盘、提问等多处互动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具有悬疑色彩的民国元素沉浸式话剧;成都的沉浸式墙面互动音乐戏剧《成都》,则透过多维的艺术表现,打造了世界首例墙面戏剧舞台;而上海巨型沉浸式剧场《新世界:破笼之宴》更是将6小时的沉浸演出,「装进」了上万平方公尺的上海影视乐园,以豪华实景庄园为舞台还原上世纪40年代的海上梦华录 演出的景象似乎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尽管各地沉浸戏剧主创人员对沉浸作品的内容和型态做了重大更新和升级,但光芒掩盖下的问题却开始频频出现,对于一些包装华丽的「花架子」沉浸演出,观众和戏剧爱好者并不那么买帐。尤其是法国和上海联合制作的沉浸式戏剧演出专案《深光之光明之城》看上去让人极为惊艳,这个专案耗资6.5亿人民币,演出区域达到了1.2万平方米,被金氏世界纪录认证为「演出区域最大的沉浸式剧场」,它可以容纳150余名常驻演员、50个大型电影场景,各种装置涉及1300多种、26000多件复古道具。故事依然发生在风华绝代的老上海,观众将被披上一袭红色的披风,以隐匿的身分开始他们的冒险之旅 说老实话,这部剧的制作不可谓不精,看点不可谓不多,噱头也不可谓不妙。但9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观众却纷纷吐槽:整场演出只能打50、60分,「没有感受到重金打造带来的价值,互动性比想像中强但也只是勉强及格」,特别是戏剧故事性需要极大的提升,否则「光有漂亮的空壳是没法吸引观众的」。也有观众直言不讳批评:「确实可以感受到它造价的贵,从布景到灯光,包

文字|李翠芝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2/29
巴黎

义大利导演Daria Deflorian将韩江《素食者》搬上舞台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2周后,首位亚洲女性得主韩江的代表作随即被搬上舞台,于波隆那首演。由义大利女导演Daria Deflorian执导的《素食者》(La Vegetariana)备受众人瞩目,欧陆观众不仅期盼剧场表演如何体现东方文学的魅力,也好奇西方诠释是否能呈现南韩社会两性之间的潜在冲突。 演员出身的Daria Deflorian曾与无数欧陆知名导演合作,也数度荣获「最佳女主角」的殊荣(注1)。除了舞台表演,她也从事剧本创作和导演。从2008年开始,她和编舞家Antonio Tagliarini展开共同创作,打造出令人惊艳的跨领域作品,并一再受到奖项肯定(注2)。2021年,两人决议暂缓合作,Daria Deflorian持续推动4年前已经开展的计划,改编韩江一系列的作品。

文字|王世伟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2/28
香港

争议中开幕活动失焦 首届「香港演艺博览」惊险落幕

首届「香港演艺博览」(下简称博览),本来是疫情后业界内由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赞助的一项大型文化盛事。负责执行的艺术发展局在一年多前,已经召开说明会争取业界参与和支持,当时还有理想的蓝图,是扣著各项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艺术节节目,和内地大湾区的文化考察,期待吸引国际艺术家、艺术节总监、策划人等来到香港这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缔结长远网络,创造未来合作的机遇,同时短期内带动本地文化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博览获政府拨款4千200万元筹划,在2024年10月中于西九文化区和各场地举行。博览除了策划与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共制的地水南音X爵士乐《1014》,由香港作曲家高世章参与策展、撰写及作曲的《琉璃之歌》,和与国家艺术理事会(南非)合作的《发现之旅》外,还在公开征集的305份提案中,选出不只包含香港制作的15个「国际精品演出」。 在博览策划期间,业界对博览是否以推广本地演艺制作为核心,都感到模糊不明。事实上,本地演艺作品数量虽然不少,但能在国际舞台上演和吸引国际策展人的不会很多,中小型本地作品和新进艺术家的推广,就更需要适合的策略。虽然主办者在以「盛事」为前提下,把博览演出的光谱扩大是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类型演艺博览即使如何盛大,其实都是业界内的交流而非普罗观众,国际参与者远道而来,也是想多认识当地表演艺术和艺术家。然而不少本地业界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觉得这个活动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特别是首届举行的契机,他们更希望有机会可以展示作品。 有些常前往各地艺术相关博览会的人士表示,这类型活动主办者通常会视当地艺术家为重要角色和被推广的对象,相反地,这次香港主办方就与在地艺术家保持较疏离的关系。大型团队的节目是否有特别为博览而设固然值得讨论,即使后来因各方意见反应,主办方才推出了以本地计划为焦点的「地表探索」,但连各单位想进入博览展示的最低门槛,是租用只在早上开放、不包含供电都要6,000元的摊位,让业界都难以投入支持。 而博览正式开始前,除了官方基本消息发布外,不管业界内外都没感觉到有盛事的气氛,直到开幕前3星期媒体报导其行政总监突然辞职,让本来低调的博览突然成了焦点,主办方的宣传攻势也突然在3周内接连推出。最后出席的1400位海外和本地参与者,加上普罗观众,面对大量节目都总能找到对味的。 首次「香港演

文字|陈国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2/22
澳门

「临时」文件展 回顾旧法院的剧场时代

作为过去10年澳门本地剧场史中不可绕过的一笔,「旧法院黑盒剧场」于去年7月停运,澳门剧场文化学会11月12至24日举办了「临时︰澳门剧场文件展2024」,回顾2011至2023年旧法院大楼的演艺活动史。 坐落澳门中心地段的南湾大马路459号法院大楼,自1951年落成以来,先后成为政府合署大厦及初级法院,是一栋受法例保护的「具艺术价值建筑」。2003年,初级法院迁出后一直闲置,2011年开始,文化局逐步开放、整修大楼内部分空间,作为展览及演出之用。2014年底,大楼2楼原法庭空间正式改建黑盒剧场供剧场团体使用,除有设施相对完备的演出空间外,更设有两个排练室,是当时澳门唯一公营的黑盒剧场。由于交通便利、借用免费,成为本地剧团争先使用的场地,根据上述文件展的统计,前后12年的营运期中,在旧法院大楼举行的剧场演出、活动逾500项,平均每个月都有3个或以上的演出在此举行,并曾一度拟改建为澳门新中央图书馆,兴建澳门全新文化地标,甚至连重建设计方案比赛也有得主了,可是2020年8月,政府突宣布新中央图书馆需另觅选址,并将旧法院恢复为司法用途。

文字|莫兆忠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2/21
法兰克福

2024年莱茵.美茵舞蹈节 「非典型舞蹈」作品关照多元族群

在德国莱茵河与美茵河交界处的几个邻近城市,每年刚入冬最令人期待的舞蹈盛事即是由舞蹈平台(Tanzplattform)主办的「莱茵.美茵舞蹈节」(Tanzfestival Rhein-Main)。这个在法兰克福、奥芬巴赫、威斯巴登、达姆施塔特4城共同举行的舞蹈节,今年的活动从10月底开始到11月中,共有24 部国际及在地团队的舞作参与演出。「在倏忽即逝的瞬间」(In the Blink of an Eye)是今年舞蹈节的主题,编舞家由此出发,重新检视舞蹈与时间的关系。 以往,在许多欧陆舞蹈节中大多可以看见高难度身体技巧的舞作,加上精心设计的舞台灯光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今年的莱茵.美茵舞蹈节确实也有此类型的作品,不过,可以看见主办单位试图打破框架,规划不少献给「非典型观众」的「非典型舞蹈」。例如,今年的亮点之一是首度与法兰克福的动物园青少年剧场工作坊(Junge Theaterwerkstatt am Zoo)合作,为儿童和青少年规划了7个舞作,为2岁、8岁、14岁以上等不同年龄层来设计。

文字|彭靖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