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摇滚教室》
PAR你不知道?!

《摇滚教室》9月开课! 上课前必读10大「注意事项」

从电影改编成音乐剧的《摇滚教室》,这次是在首演10年后,第一次巡回来台。在教室开始上课之前,有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教室注意事项,需要事前和同学们分享: 1. 经典电影亿万票房的精采剧本 作为一个2000年代的喜剧小品,《摇滚教室》后来达成的成功可能非电影团队可以预期,不只是收获了全球1.31亿美元的票房,霸榜音乐剧类第一名超过10年,更成为许多影迷的经典。杰克.布莱克在片中饰演的杜威老师也成为其影剧生涯代表角色,除了因为他与一票小演员在片中的精采表演,更要归功于精良的剧本:聪明的高概念、精准的三幕剧节奏、「师生情抵抗权威」的摇滚精神,都自然地穿透过萤幕,娱乐、感动了许多观众。 2. 超适合推坑摇滚乐的入门故事 摇滚乐电影和剧场作品其实颇为常见,但《摇滚教室》如其名,是一部阖家欢乐、十分适合各种年龄层第一次接触摇滚乐的一部作品,由故事主角杜威老师带来特殊教学风格、潜移默化整个贵族学校班级的过程中,观众也能轻松地跟著故事认识摇滚乐。实际上,不论是电影或音乐剧,都在音乐中结合了许多风格的音乐元素,绝对会让观众不自觉地跟著音乐摇头晃脑起来~ 3. 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最「年轻」的作品 虽然不是安德鲁.洛伊.韦伯的最新作品,但从题材、年代和曲风来鉴赏,是这位世纪作曲家题材最接近现代的一个作品。2013年,韦伯在访问中透露自己买下了电影版权,并正在著力改编,2014年官方正式启动制作,且考量到美国演员的自由度和美国娱乐市场对此主题的接受度,官方宣布将会是少数直接进军百老汇,而非先在英国市场推出的作品。后来音乐剧《摇滚教室》于2015年在冬季花园剧院开幕,一连上演4年后才展开全球巡回。

文字|陈星佑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8/20
PAR你不知道?!

关于音乐剧《妈妈咪呀!》的10个不可不知

音乐剧《妈妈咪呀!》睽违6年再度来台,从ABBA的热门金曲、伦敦西区首演与创下票房佳绩的音乐剧电影,《妈妈咪呀》音乐剧让义大利语「Mamma Mia!」成为全球无人不知的惊叹词。《妈妈咪呀!》音乐剧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出欢乐阳光的爱情喜剧。 1. 欢庆25周年!长寿的伦敦西区音乐剧 全球音乐剧的两大中心是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而伦敦西区演出最久的戏码分别是《悲惨世界》和《歌剧魅影》,《妈妈咪呀!》在1999年4月6日於伦敦西区进行首演后,成为伦敦西区第3长寿的音乐剧,至今仍持续上演,直追两出经典音乐剧,并成为纽约百老汇有史以来第8长寿的音乐剧。而《妈妈咪呀!》真正令人高喊妈妈咪呀的威力其实是「世界巡演」:在450个城市上演、有16种语言演出、全球观赏人次超过6,500万次,《妈妈咪呀!》是有史以来在最快时间在最多城市展开公演、扩展速度最快的音乐剧。 2. 历久不衰的瑞典国宝「ABBA」 1974年,欧洲歌唱大赛由瑞典拿下冠军,很快地,为国争光的歌唱团体「ABBA」红遍了全球。ABBA由4位成员两对夫妻组成:艾格妮莎.费特丝科格(Agnetha Fltskog)与毕昂.厄维叶斯(Bjrn Ulvaeus),以及班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与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Anni-Frid Lyngstad)。 ABBA凭单曲〈Waterloo〉得到欧洲歌唱大赛冠军与在英国一战成名之后,1975年到1979年的4年间,ABBA是全世界最火红的流行音乐团体,许多耳熟能详的名曲皆在这个时期诞生:〈Mamma Mia〉、〈I Do, I Do, I Do, I Do, I Do〉、〈Knowing Me,Knowing You〉、〈Money, Money, Money〉、〈Dancing Queen〉等作品。曲风动感、歌词通俗的ABBA,成为欧洲70年代流行文化的代表。 3. 班尼.安德森与毕昂.厄维叶斯倾力制作 ABBA的歌曲旋律轻快、让听众一听就能朗

文字|重点就在括号里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8/15
艺@电影 蒂妲.史云顿X帕索里尼

异端与挑衅之外: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

当我们谈及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其实很难不拜倒在他多才多艺的创作能量之下,这位身兼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电影导演的大师,创作横跨多种领域,也是自我旗帜鲜明的同性恋、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者,可说是义大利近代最独树一格、甚至声名狼藉的创作者,不仅很难用单一的职称来界定他,其作品型态的丰富多样、内容层次的深刻力道,更让他的创作迄今影响各界深远。 源自原生家庭的内在矛盾 帕索里尼1922年出生于义大利波隆那,父亲是拥护法西斯的军官,母亲是温和的教师,充满冲突的成长过程,让他虽然出生资产阶级,却成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男同志和异教徒,而这股源自原生家庭的内在矛盾,很早就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化为对家庭、阶级、权威的彻底反抗。 早年的帕索里尼先是以诗人的身分为人所知,7岁就开始写诗,17岁他开始以母亲故乡的富利欧利方言创作一系列诗作,饱满的情感与思想性、对弗留利农民自然生活的赞颂,以及方言诗歌独特的神秘音韵美学,让他很快受到瞩目,进而开始电影剧本的写作。 帕索里尼曾说:「作家的工作是美学的创造,而电影工作者必须先从事语言的创造,然后才是美学的创造。」不同于同期义大利新写实的其他导演,帕索里尼一开始就以深具文学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不仅作品几乎都取材自希腊悲剧、欧洲神话、中世纪传奇等经典,更强调所谓「诗的电影」,亦即以自身熟悉的诗性文学叙事语法,重新解构赋予经典的当代影像寓意。

文字|杨元铃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8/12
专题 我心平静之所在

我心平静之所在

传统艺术的绵延,其所仰赖的是现代创作者的推陈出新。且所谓的「新」,往往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身处现代,谨守初衷,却无惧各种未知挑战。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涌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静的能量呢?本次企画邀请当代歌仔戏艺术家孙翠凤与陈亚兰,从「我心中平静之地」出发,讨论作为一名传统戏创作者,在纷扰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文字|本刊编辑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7/30
专题 我心平静之所在

陈亚兰 一间空白小屋,为她的心找回宁静

「歌仔戏的群众从未消失过,只是观看的方式变得更多样了。」陈亚兰说。这句话不是乐观,而是数据让她看见的客观事实。 2022年,陈亚兰以《嘉庆君游台湾》成为台湾史上拿下「影帝」的第一位女性演员,2024年又推出电视剧《勇气家族》讨论歌仔戏的兴衰,对于歌仔戏,她始终有股传承的责任感。《勇气家族》远看是谈论产业的变化,近看则是描绘一整家子的流离与凝聚,对陈亚兰来说,歌仔戏就是她的「家务事」:「毕竟是我是在妈妈肚子里面就选好职业的人嘛,从这点来看,我真的非常幸运。」 此刻的她能够笑谈自己的幸运,是因为在人后消化了太多眼泪。有些是泪水是自己硬吃下来的苦难,有些则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陈亚兰在谈歌仔戏的时候,其实谈的也是她如何长大这回事。

文字|郝妮尔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7/30
专题 我心平静之所在

孙翠凤 上台前一句「不能失败」,让她活出无限精采

歌仔戏是活的,是万变的,对孙翠凤来说,却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在这行当里,多的是自小练功的歌仔戏演员,而如人所知,现为知名演员的孙翠凤,却是在婚后、二十来岁才加入明华园歌仔戏剧团、正式开启戏路以旁人眼里看来,这样的起步简直「太晚了」。偏偏,也这样的她,给自己杀出了一条能文能武、无论小生旦角都难不倒的道路。能够如此,除了仰赖她天不怕地不怕的练功性格,也归功她在加入戏班以前,就勤于看戏的眼睛,「我坐在底下当观众的时候,知道哪样无趣、哪样会让人目不转睛,所以后来演戏之前也都要先说服自己,至少要演出让自己觉得好看的戏。」 孙翠凤是自己最严格的观众,因而打造出生生有力的灵魂。谈起歌仔戏,她中气十足,兴奋非常,向我们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歌仔戏这一百多年来,没有停止改变过。」

文字|郝妮尔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7/30
PAR你不知道?!

关于音乐剧《芝加哥》的10个不可不知

音乐剧《芝加哥》(Chicago)睽违7年即将访台,虽然我曾在纽约一周内看了两次这出经典名剧,还是十分期待这次的台湾巡演!此剧的魅力究竟为何,可以让人一看再看?一起来认识这出在百老汇历久弥新、长演不衰的黑色喜剧! 1. 百老汇目前在线最久剧码 有在关注音乐剧消息的人应该都知道,百老汇演出最久的剧码是《歌剧魅影》,但它也不敌疫情,在2023年4月下档,纪录止于1万3981场。这也让原本排名第二的《芝加哥》,成为目前仍在「线上」的最长寿剧码:本制作在1996年10月23日进行预演、11月14日进行首演,至今已接近1万1千场,并且持续上演中,依照目前一周8场、一年约420场的速度算下去,再连演7年就有机会超过《歌剧魅影》,成为百老汇之冠。 2. 也是百老汇最长寿的「美国」音乐剧 虽然要追上《歌剧魅影》还有一阵子,但若说到「美国」土生土长的音乐剧,《芝加哥》当然就是第一把交椅,领先晚其一年首演的《狮子王》大概400场。另外,由于1996年的制作是「重演版」,它也自然是百老汇重演最久的剧码,而且持续刷新纪录中。 3. 你一定听过他们的作品:词曲拍档坎德与艾伯 美国音乐剧的特色之一,就是出了不少长年合作的词曲拍档,譬如写出《真善美》等名作的罗杰斯与汉默斯坦二世(Rodgers Hammerstein II)、盖希文兄弟(George Ira Gershwin)等,创作《芝加哥》的作曲家坎德与作词家艾伯(Kander Ebb),也是名流青史的佼佼者,他们音乐剧代表作还有同样翻拍成知名电影的《酒店》(Cabaret)与《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等,但大家必定听过的经典作品,是法兰克.辛纳区(Frank Sinatra)的代表歌曲《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歌词中写道「若我能在此成功,就到处都能成功!」道尽了至纽约追梦、渴望成名的众人心声。

文字|连士尧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7/10
艺@书

台语剧本集 是「阮」对母语的应声

《阮剧团台语剧本集》收录了《热天酣眠》、《爱情A恰恰》与《十殿》3个剧作,富含巧思的视觉设计冲破剧场圈的藩篱,成功吸引异、同温层的目光。翻开书本,铭黄纸张的厚实与清香,立刻让人陷入戏剧的异世界,静下心来一页页端详台湾风貌的嬉笑怒骂。 本书运用奇数页的台文台词,与偶数页(背面)的华文台词对照,让排版更为简洁乾净,阅读上减低诸多视觉疲劳与误判风险。 虽说这套剧本书标榜能够帮助学习台语文,但若先无基本读写能力,可能仍易感受到门槛。不过这也反映台语文的潜势:「学习」终须回到个人自我要求。不论是基于重拾母语,或是单纯求份温饱而学习台语,大环境看来,这已是一门显学。 台语声调与音律打磨喜剧层次 《热天酣眠》(以下简称《热天》、《爱情A恰恰》(以下简称《爱情》)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与莫里哀《吝啬鬼》。有别于原作,其喜剧效果经过台语语境的雕琢,长成更深厚的层次。 台语是声调性语言,比起华语有更丰富的声调、多样而精确的发音规则。不论一般读者或演员在阅读《热天》和《爱情》时,都应意识到台语的音律感及编剧安排的押韵句式。例如: 《热天》S9 海神:紧来款待我的爱人(jn),唱歌予伊欢喜(h),落一桶烧水(tsu),共伊的身躯洗予清气(kh),绁落来𤆬伊去我彼间VIP,准备蟠桃和四果,阁有我眠床跤彼罐,月老送的爱情酒精(tsing),我欲佮伊做伙啉(lim)。 《爱情》S4 高金土:人䆀毋通怪爸母(b),人散毋通怪政府(h),趁钱爱靠真本事(sū),日子勤俭才会久(k)。咱讲这人生啊,无钱是真艰苦(kho),有钱,是真歹顾(ko)。 韵律感既是台语特性,也与英文传统诗剧中的「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异曲同工。表演上,它能让听感更为凝炼、组织化,仿佛吟诗、唱歌的效果也能显示其戏剧性与文学性。 说

文字|黄郁盛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7/05
艺@书

《城市如何文化》 志记香港目前阶段性的发展和变化

在反送中运动与世界疫情趋烈的当口,茹国烈(编按)出走香港。他以客观灵敏的眼光,透过游历欧亚主要城市所写下来的体会与观察,即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香港」这座城市。他有意无意地,让自己针对每座城市的写作,保持著一种理性与平衡的距离;不为批判也不是诊断,更不是莽撞和冲动的推崇,整体而言,本书相当有条理地归纳了这些重要城市的多层次社会发展,并且他以BEAM的「文化光谱」观点(注),提供他认为当代城市需要这些人类生产的「动能」,作为建构文化事物与生存的基本要件。 作为一本志记香港阶段性发展的「情书」,茹国烈从质性概念出发进而量化的分析,能让读者更深入理解香港各区域「地区行政架构」的发展和构成。他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供的「文化专题指标」,对照「文化光谱」的类别,标志香港各行政区域的「文化密度指标」,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彼此的差距。例如油尖旺区、中西区与湾仔区,是香港文化密度指标总数最高的3个区。油尖旺区作为都市的中心之一,便与远离中心的元朗区,分数差距超过10倍。 从规划都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相当具有理念的文化政策建言书。身在台湾,此时读到本书的「香港篇」,真是混乱时局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然而,香港都会化的本质,除了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背景,还有特殊的政治性、地理性,甚至冷战后地缘政治角力下的权力象征,这让香港构成的内涵显得极为复杂。相反地,「文化光谱」折射下所显示的城市理念,便又是那么地珍贵且难得。我相信作者试图提醒我们的是,每座城市均有它特殊的发展体质,或说根据时间和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光谱」,绝非能以一个标准作为普遍性的价值衡量或政策做法。「文化光谱」所强调的都会主体性,不是城市资本主义经济打造的平等或不平等;作者不强调(或许也不认为)都会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介入相关,他循循善诱地说明我们可以从「文化光谱」看到更多具体的城市文化理念,而那正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关于西九文化区的经营,本书作者著力甚深,竟选择在落成完工之后离开,显然是更珍视自己看待人事物的客观距离与眼光。他针对戏棚相关的交际社群,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在建设初期便刻意为戏棚区打造更多可以容纳市场交易的空间。这种由上而下的机构空间规划,值得我们思考

文字|傅裕惠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6/20
艺@书

精进古典音乐的讲座精华

《未解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 无止境的音乐思辨

光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与古典音乐难以构成联想;但一看到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李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想必一定是关于音乐创作或乐团指挥的相关书籍吧?!待翻开内容又看到了许多谱例,相信许多读者心中必定充满诧异,这本书究竟在说什么? 事实上,本书的标题《未解的问题》来自于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所进行的一系列讲座名称,其发想源自美国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在1908年所写下的同名小品。艾伍士的这首曲子激发了伯恩斯坦的灵感,那就是「进入到20世纪后,音乐要往何处去?」,而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便以此为名,以6场讲座的规模为学生们阐述他的想法与理念。而本书就是这6场讲座的演讲内容,经过编辑们的润笔挑筛精练而成。 虽然这已是近半世纪前的讲座了,但伯恩斯坦精辟的观点与见解放在身处于21世纪的当代仍历久弥新。首先,他以跨学科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分析音乐、解释音乐历史的新方法。在第一场讲座中以柯普兰的《钢琴变奏曲》作为楔子,援引简单的音乐主题向听众阐明音乐发展的各种可能,同样的4个音可以成为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主题,也可以演变成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甚至是乌德香卡舞团中的印度音乐。由此观点出发,伯恩斯坦尝试以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理论为基础,向听众建构起他对于「音乐要往何处去?」的思考逻辑。 在前3场讲座中,伯恩斯坦试图从音韵学、句法及语义学来分析音乐在声音、结构与意义上的组成与发展,并将焦点著重在古典时期的音乐。到了第4讲〈歧异的乐趣与危险〉中,伯恩斯坦解释了浪漫时期音乐中关于和声的不确定性与结构自由等特色,并仔细分析了华格纳在《崔斯坦与伊索德》里大胆却又充满创见的和声手法。第5讲〈二十世纪的危机〉则介绍无调性音乐的衍生过程及此一潮流所可能引发的重大危机,同时也在此揭示了艾伍士在《未解的问题》一曲中对于此一潮流的忧心与反讽。最后一讲〈大地之诗〉则将重点放在斯特拉温斯基的创作观,伯恩斯坦认为斯特拉温斯基已为这个「未解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而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将近一百则谱例,洋洋洒洒地分布在书上各处犹如一本专业的音乐分析教材。事实上当年伯恩斯坦在演讲时时常信手弹奏他所要示范或举例的音乐段落,有时也

文字|吕岱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6/10
艺@展览

艺术作为历史的隐喻

威廉.肯特里奇首次在台个展

以执导《乌布王》、《魔笛》等剧作为台湾观众所知的南非导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1955-)也是国际著名的视觉艺术家,台北市立美术馆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共同推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大型个展,首度将他40年创作生涯的90余件代表作在台呈现,并且梳理探究其创作轨迹。在他跨足雕塑、动画、戏剧、歌剧、电影等多元触角的背后,回归一切创作生成的原点:一张纸、一支炭笔所构成的素描绘画开始,肯特里奇以此发展出记忆、历史和风景形貌交织的独特艺术视野。 由素描转译延展的动画语汇 肯特里奇的炭笔素描是他在1982年从巴黎返回约翰尼斯堡后,于「路口大道剧团」(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从事剧场布景与海报绘制工作,才开始专注于视觉艺术创作的摸索。相较于油画颜料层层上色的堆叠与昂贵,被一般视觉艺术家视为绘制草稿用的炭笔来自天然材料、更便于操作、具直觉和偶发性、易于涂抹且充满不确定性等特质,反而贴近于肯特里奇的表现需求,因此成为他视觉创作的惯用媒材。这次展出的早期绘画包括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会》(1985)和难得曝光的《船上的午宴》(1985)等皆为多联屏炭笔画作,从不同视角绘制场景内发生的事件细节,就像剧场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舞台上的演出一般,而这些绘画的主题都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社会现实有关。 「对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记忆甚至早于任何艺术创作的记忆。」肯特里奇曾如此说到。南非自1948年实施种族隔离起,至1990年代初废除、1994年首次举行不分种族的总统选举为止,40多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排挤,在此政策阶段下成长的肯特里奇透过艺术省视这段恶名昭彰的历史,他以象征主义的手法为诠释:画中土狼、疣猪和猎豹等野生动物代表官员,燃烧的轮胎是隔离期间用以对付黑人的「火炼刑」,《卡斯皮尔充满了爱》(1988)指涉的是南非国防军镇暴装甲车「卡斯皮尔」等,在画面中与暴力相对的是沉溺于奢华生活的南非白人,两种极端的场景一同构成南非社会的现实。 有感于真实世界并非如画作一样静止,1989年肯特里奇开始创作定格动画,他以炭笔素描作为动画的源头,在工作室

文字|吴垠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5/21
剧场ㄟ冷知识

当代歌仔戏编腔的铓角(mê-kak)

「音乐设计」是1980年代台湾歌仔戏进入现代剧场后才出现的专业职称(注1),但概念与执行早存在于过往演出中,「被设计」的有腔调、配乐、锣鼓三种所谓的「编腔」主要负责的就是「腔调」。歌仔戏腔调随时代演进、市场变迁与文化变迁,逐渐出现常见用法,诸如【七字调】有各类变化、【都马调】多用于长篇叙述、其他曲调有联缀惯性与特定用途等,也因观众喜好、演出需求等,产生「新创曲调」、或「旧曲新编」。当代剧场歌仔戏编腔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编剧写出来的唱词,「安排」适合的曲调来演唱这个「安排」包含找寻旧有的腔调,也可能量身打造。(注2) 本期「剧场ㄟ冷知识」邀请到知名编腔设计陈歆翰,分享他体会到的基本能力与小诀窍。

文字|吴岳霖
第359期 / 2024年03月号
摄影手札

「慢」、「漫」来!

在媒体工作超过30年,因此有了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到舞台摄影,更精确地说:我很荣幸曾是《PAR表演艺术》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的特约摄影,「它」是我摄影工作中最开心的一件事!虽然这么多年来在杂志上发表过的作品远不及其他更优秀摄影师们的作品让人惊叹;但这次在《PAR表演艺术》杂志双月刊发行的最后一期纸上摄影展单元「Gallery」,我想呈现的却是完全不曾在杂志上曝光过的系列作品 「慢」、「漫」来! 若是问我:舞台摄影的魅力是什么?为何喜欢用慢速快门拍摄? 其实,对我来说,每一次拍摄舞台演出都像是一次随堂考!编舞家会出什么题目?舞者会如何呈现舞作?灯光设计会如何让你眼花撩乱?舞台设计会如何考验你的取景角度?要用什么拍摄条件才能精准表现以上这些无数组合的精髓?坦白说:我每次都「不及格」!不是没对到焦,就是没捕捉到最精采的瞬间、或是站错拍摄位置等等让人失望的结果。 但在每次舞台摄影的过程中,我最快乐与期待的,竟然不是用高速快门把舞者的姿势凝固下来,或是冻结住舞者跳跃的瞬间画面,而是我会偶而用低于1秒到1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出来的感觉。它就像是画一幅抽象画,相机成了「画笔」,我用我喜欢的「慢速快门」画出我对舞作的「虚实相间」和「梦幻浪漫」。舞台摄影的魅力就在这!

文字|林敬原
第359期 / 2024年03月号
摄影手札

睽违五年 美丽不安的现代传说《毛月亮》再现

寓言来临的末日派对 月光晕开未知之途 上帝的手随处涂鸦 人性与科技随之起舞 这场充满奇妙与美丽的身体寓言源于天文现象「月晕」,又称「毛月亮」。当郑宗龙第一次看到月亮周围泛起银白色光晕时,深深著迷。他心中想著,有一天要为它编一支舞。 古语「月晕而风」,暗喻事物即将转变的征兆,睽违五年,《毛月亮》再度于舞台上映照虚实。 2019年,郑宗龙与冰岛摇滚天团席格若斯Sigur Rs合作,将空灵既躁动的音乐横跨在无尽舞台;艺术家吴耿祯和世界剧场设计大奖的王奕盛,打造LED拼接巨型萤幕,穿透在迷幻的音乐氛围里。80片的萤幕像月亮牵引著浪潮般浮沉、翻转或横移,舞者以汗水、肌肉及全身力量与之对话,以原始纯粹的身体动力,突显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哉问:如果我们可以透过萤幕上的几次轻触,满足各样需求和欲望,那么身体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身体本身能够回答。 大疫之后,所有计划都被迫取消,《毛月亮》仿若预言,肉体重新拓荒。2024年,恍如隔世,这场交织人性、科技和身体的派对再次降临。舞者化身为兽,姿态蛰伏,欲望呼之欲出,引领观众围观这座巨幅的身体地景,也藉著月光看照自身。

文字|张震洲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3/07
艺@书

家庭是一道不确定与不安的界线

《母亲 父亲 儿子:费洛里安.齐勒 家庭三部曲舞台剧本》

家庭是世上许多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不论是原生家庭的父母、子女,抑或是因应个人生命与社会环境变迁,进而衍生的各种家庭型态。法国作家费洛里安.齐勒(Florian Zeller)的舞台剧本《母亲》(La Mre)、《父亲》(Le Pre)和《儿子》(Le Fils),就是围绕著「家庭」所创作的三部曲。 这三部剧本的故事各自独立,但故事之间的角色名字重复,且其扮演的家庭身分又有类似之处,以致于隐隐约约之间似乎可以理出一条轴线。仿佛是以一对离异的夫妻为核心,延伸到上一代的失智父亲,以及下一代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儿子,同时又牵涉到夫妻两人现在的情感状态,以及回溯两人曾共享的生活点滴。剧情背景设定在巴黎,召唤出的情感纠结却是不分国界的。名字是个代号,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并且可以轻易连结到我们每一个观众及读者的经验,对照著我们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位置。 齐勒生于1979年,22岁出版第一本小说。2004年以剧本《他者》(LAutre)进入剧场界。此后剧本创作不辍,并常与法国知名剧场演员合作。2010年至2018年间,齐勒陆续创作《母亲》、《父亲》和《儿子》,其间还穿插了多出剧本创作,包括《谎言》(Le Mensonge)、《幕后》(LEnvers du dcor)、《起飞之前》(Avant de senvoler),以及翻译为英文后扬名国际的《真相》(La Vrit)。这段期间创作的剧本题材未必有一致性,但有些元素确实有重叠之处。例如《起飞之前》里有位年长且思绪恍惚的父亲,不免让人联想到《父亲》里的主角。 或许因为齐勒的剧本常以看似松散的片段串连而成,台词浅显明快,没有复杂的情节起伏,也没有高深的生难词语。正是通过这样的风格,齐勒的剧本往往给人一种贴近生活、无所不在的现实感,但又似乎隐藏了许多未曾开口明言的事实。齐勒于2018年出版《儿子》一剧时,接受《舞台前》(LAvant-scne thtre)杂志访问,坦言他的剧本语言一向非常简单,而正是这种简单的语言令他喜爱剧场,在表面上看起来平凡无奇的文字背后蕴含张力,在简单之外保存了各

文字|罗仕龙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3/01
剧场ㄟ冷知识

国家两厅院剧场硬体秘辛

关于表演艺术场馆硬体设备的故事,北中南都有。但是作为场馆龙头的国家两厅院,在传统宫殿的外型下,内在空间设计却有不少匠心独具的巧思。即使落成于30多年前,在当时为往后使用上的考量,却是既周延又实际。走过富丽堂皇的殿堂,也逛过美轮美奂的驻店,但你可留意过隐藏在这两栋建筑物的秘密?跟著我们的脚步走,一起探访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吧!

文字|李秋玫
第358期 / 2024年01月号
摄影手札 2023表演艺术年度回顾

制胜决定性瞬间

表演艺术平面摄影与表演者,仿佛是竞赛场上的选手,只不过,一个在明(舞台),一个在暗(观众席)。 在舞台上,表演者个个神采飞扬,有如绚丽明珠;平面摄影,像黑暗中蓄势待发、扑向闪亮星点的猛兽,目光如电,聚精会神,抓住热力四射的演出。 两者差别在于,一个照著剧本进行,一个却能在剧本之外,开展个人创意。平面摄影唯有出奇制胜,方能捕捉精采瞬间。

文字|张震洲
第358期 / 2024年01月号
摄影手札

声音的另一种样貌

如果声音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那我想音乐便是传递自我价值与想像的主要媒介。我总是探究著每个音乐人内心最深处的样貌,想要让它可以自然地呈现在最后生成的影像上,用另一种影像的语言去传达每一位音乐人内心想说的话。在音乐里,那是一种无比自我的时间。我们所接触的不只是音乐,而是每个音乐人所生活的样貌、情感、思绪与经历。只是用著「乐器」产生「音乐」来表达「人生」。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从音乐出发,转移,再回到音乐里,只是转换了方式,去探究,去深掘。我们皆是不一样的个体,也有这不一样却又相像的人生体验。也许,舞台下的那个自己,才会是真正想要表达自我,却又害羞的本体。而我只是用我的眼与手,连结相机去拍下每一位音乐人想要表达的初衷。

文字|高敏智
第356期 / 2023年11月号
剧场ㄟ冷知识

神秘禁忌,还是人文情怀?

悬丝傀儡少见多怪的小秘密

「傀儡尪仔╱傀儡尪仔╱咱敢不是傀儡尪仔」不断重复的歌词,出现于陈小霞1991年首张专辑《大脚姐仔》的第一主打歌〈傀儡尪仔〉,其以「一条线,两条线,十条线,百条线,傀儡尪仔的运命,条条著靠人来搬」为开头,表现中文语境中的「傀儡」常被用来比喻无法自主、而受他人控制。对傀儡的印象除了歌曲,或看过街头艺人操演骷髅,持拿吉他伴随音乐舞动,或听说傀儡戏的乡野禁忌。然而多数人虽「听闻」过悬丝傀儡,却少「见」其真身,如此神秘的悬丝傀儡,其实是饱满人文情怀的仪式戏剧。

文字|蔡易卫
第356期 / 2023年11月号
艺@书

史诗与扮演:《雷曼三部曲》与表演传统的恢复

一开始,是有人要说故事。 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古老大地上的吟游诗人,譬如荷马,将八方搜集来的故事重新编纂,储存到google时代的人会叹为观止的庞大记忆中,接著,他辗转漫游,四处说给人听。故事中有角色,有场面,有动作,说故事的人得自己全部包办这就是最原初的扮演了。 等到《伊里亚德》、《奥德赛》透过文字保存下来,史诗就成了供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原来说故事的表演传统则隐匿在书写之后,逐渐被遗忘。 被遗忘,但是没有消失。在后来希腊悲剧的剧场里,或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舞台上,这个视语言与说话为中心的表演传统以改头换面的姿态继续活跃,只因为在这两个地方,文字一样是被说的,被演出的,而不是被阅读。 这个持续逾千年的表演传统,后来还是式微了。不到两百年前,角色开始成为戏剧的中心,演员工作的首要在为角色服务:角色要逼真,要立体,要有灵魂。这几乎是现今演员对自己工作的全部认知,也占据了演员训练大部分的科目。但也在不知不觉间,造成了今天表演视野的偏颇与狭隘。 根据《雷曼三部曲》中文版译者朱安如的〈译后记〉,义大利作家马西尼(Massini)在2010年的时候,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始酝酿《雷曼三部曲》,两年后再以广播剧的形式首次发表。换言之,从一开始,《雷曼三部曲》的创作就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演出。全书充满了无数的人物,但多次搬上欧陆舞台的制作,则只用了12、15或其他数字不等的演员。一直到因为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而为台湾观众广为熟知的《雷曼兄弟三部曲》这个演出,导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更是只使用了3位演员。所有这些演员与角色数字的极度不对等,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认知:角色的优越性在这些演出中被降低了。演员的首要任务,再一次,是诉说故事,并在说故事时不但要一人分饰多角,还要包办会出现的角色、行动与场面。角色在这里不用逼真,不用立体,不用灵魂,或者用这个像病毒一样流行但从不成立的字眼,不用「写实」,只要做到让观众与对手演员承认就好。就像小孩子玩扮家家酒一样,没有人(包括小孩与旁观的大人)会因为小朋友不像扮演的爸爸或妈妈,就阻止游戏的进行。角色只需要被承认就好,在扮家家酒的游戏中,在《雷曼三部曲》的舞台上,一如荷马在讲述史诗的表演中。 《

文字|何一梵
官网限定报导  2023/10/11
摄影手札

婚礼之内,婚礼之外

身为一个主要拍摄艺文表演类的人像摄影师,一个月里面,还是会有几天的拍摄工作是婚礼当天的订婚、宴客记录。 记得几年前读到一篇网路贴文,内文说台湾的婚礼摄影技术,其实是全世界最高,让我不禁疑惑,那如果像我这样的不专职婚摄拍出的婚礼照片,也可以被接受吗? 在努力成为一个创造感动时刻、拍摄新人奇迹美照的摄影师同时,我还是忍不住会顺手记录那些在婚礼举办当天才会出现的情境物件、以及构筑起整个婚宴所需要的元素们。 这次借由这个策展主题,把最终留在自己资料夹,没有给新人的NG婚摄照片,全部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系列的「婚礼之内,婚礼之外。」

文字|刘璧慈
第355期 / 2023年09月号
艺@电影

《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 回溯那份剧场的初衷

1983年,还在辅大德文系就读的王耿瑜,在南海路的台湾艺术馆,看了兰陵剧坊的《演员实验教室》,感动之余毅然决然降转文化影剧系,虽然当年父母因此终日以泪洗面,却也在日后默默搜集著王耿瑜努力打拼闯荡后的各种简报。而王耿瑜在青春正盛、大家都迷茫的年纪,就已立定一生的志向,不断努力。在最新的纪录片《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中,除了记录著金士杰号召兰陵的老团员重回排练场与巡回演出《演员实验教室》外,也透过影像真情告白这出影响她一生的作品,以及最后回望自己掀起的家庭革命,在拍摄期间、母亲过世后,发现母亲在简报与相片间,默默地留给她的只字片语。 1978年,金士杰接任耕莘实验剧团团长,随后邀请吴静吉与李昂担任指导老师,1980年参加第一届「实验剧展」时,剧团正式更名为「兰陵剧坊」,开启了台湾第一代的小剧场运动,兰陵的实验精神与训练方法也为之后的台湾剧场发展埋下种子。即使1990年兰陵剧坊正式解散后,依然持续影响台湾剧场生态。「兰陵30」时,再制代表作《新荷珠新配》与卓明、王墨林以报告剧呈现《猫的天堂》,2018年「兰陵40」时,金士杰找来当年演出的演员包含马汀尼、杨丽音、邓安宁、王仁里再度聚首外,再加入前后期的兰陵人:刘若瑀、赵自强、游安顺、陈芑旗、柯清心、王耿瑜、贺四英、马修、黄哲斌等来参与排练。

文字|贫穷男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8/31
摄影手札

金门来了众志成城的老虎

晚风徐徐的夜,金门大桥边,纸风车剧团热闹上演《武松打虎》。 晚餐后,人们携家带眷走出家门,自备座垫的,让孩子坐在肩上的, 亲朋好友一群一群坐在马路边的, 一起享受在自己的家乡热闹开心的看戏时光。 一位牵著小孩的观众在演后人潮渐散时,经过蹲著拍照的我,对我比了个赞, 满脸笑容地说:谢谢你们把这么精采有趣的表演带来这里。 被误以为是工作人员的我,有点错愕但也与有荣焉。 忆起自己看戏满足时,也是对呈现一切的人,万分感谢在那短暂的时光努力工作的人们。

文字|林韶安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8/29
摄影手札

故事里的答案。

与舞台上保持著一段距离 也维持著一段关系 起初是想找答案 而开始听人们说故事 愈听愈多 似乎离答案愈来愈远 也因为怕忘记 所以开始拍摄 捕捉故事的碎片 或是幻想 也许不说完 就可以成为别的故事 剧场里 每个人都流露著情绪 无论是演员还是舞者 大家都做著同一件事情 用自己的身体、情绪还有声音 说著各种各样的故事 使我沉迷 透过镜头 看著故事的发生 摄影是安静的 站著远远的看 可以看得愈清晰 可能最后不会有答案 但 我最后听了也看了很多的故事

文字|Ken Wang
第354期 / 2023年07月号
剧场ㄟ冷知识

乐团调音给问吗?

当观众和乐团都在音乐厅内坐定后,音乐随著渐暗的灯光缓缓浮现。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达上百人一同创造音响时,拥有同样的基准音显然是人们关心的第一要务。毕竟若各自有各自的音高标准,一个乐团便不再是一个乐团,而是几十个独立的个体。 现在我们已然熟悉调音的「官方」流程,但细思之后往往会发现其中已习惯成自然的举动我们竟不知从何而来,虽然知悉与否对于音乐的鉴赏毫无相关,但能知其来由或许也能在未来踏入音乐厅时为我们增添一部分乐趣。

文字|吴曜宇
第354期 / 2023年0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