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专题

焦点专题 Focus

走进小泽征尔音乐塾:跨文化的歌剧教育平台

走进小泽征尔音乐塾:跨文化的歌剧教育平台

一场歌剧演出,需要多少人的投入?又需要多少时间与心力,才能让音乐、戏剧与情感交织为一体?在多数音乐营仍聚焦于器乐技巧与室内乐排练的当下,小泽征尔音乐塾选择了另一条更艰巨也更独特的道路将「完整的歌剧制作」作为核心课程,让青年音乐家们在真实舞台中历经磨练。这种以歌剧为主体、横跨演奏、指挥、声乐与剧场美学的教学设计,在国际音乐教育中极为罕见。 创立于2000年的小泽征尔音乐塾,不仅是一座培育年轻音乐人的教育平台,更是一场跨文化的艺术实验。来自亚洲各地的乐手、声乐家与导师齐聚日本,在1个月的时间里共同完成歌剧制作。这里没有制式的教条,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对话、即时回应与深度合作,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已故指挥家小泽征尔。无论是在排练厅中亲自指导、在儿童场开场前走下观众席与孩子打招呼,还是透过音乐塾的设计,传递他对音乐的热爱与信念,小泽始终相信,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交流。 本专题将从音乐塾的历史出发,走入现场制作与导演思维,并透过分部教师与台湾学员的第一手访谈,带领读者一探这座歌剧工坊如何在亚洲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舞台,延续小泽征尔跨越文化与世代的音乐理想。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三)

聂光炎及其后:台湾当代技术剧场的演替

四组关键字,解析台湾技术剧场演进史

聂光炎所参与的剧场时代,不仅见证台湾艺术文化起飞的黄金盛世,也标记著技术剧场的飞跃成长。随著文化展演场馆纷纷设立,不仅表演团队和演出作品的质量并进,剧场软硬体需求亦大幅提升,若从台前的编导演转向幕后的舞台灯光技术,我们将如何循著技术剧场的演进路径,拼出台湾剧场史的新视角、新领域?技术剧场的实践如何参与表演艺术美学和观演关系的形塑和改变?以下试从聂光炎展览提取、归纳出4组关键字词,呈现「从技术剧场视角测绘台湾剧场史」的发展过程,也期待勾引出更多同好,一起展开台湾技术剧场史的基础建构工程。 关键字1:从「#手绘」到「#电绘」 上个世纪的舞台设计以手绘布景为主,优秀的绘景师除了得准确依循舞台设计师的设计图呈现,需掌握油画、水彩画、国画这3种技巧,还得练就一手毛笔字方能于布景题字。绘景师既要工笔写实,也得抽象写意,更得配合舞台设计师的特殊风格,例如,剧场设计家聂光炎为了让舞台空间感更为立体,在构思布景时,常身兼灯光设计师的他会将光源纳入图像构成的元素。至于灯光设计师则须考虑布景的光源,如何让景深更突出,创造出更丰富细致的光影层次。 早年没有相关科系,舞台绘景皆为师徒制,学徒跟著师父边看边学,帮师父代笔直到获得认可。从事舞台和电影美术的顾毅来台后在政战干校戏剧组授课,学生王以昭和聂光炎可说是台湾第一代具备专业剧场绘景能力者;成立于1980年代的「景翔舞台设计公司」,则由王以昭大弟子吴国清、台湾木工第一把交椅王家全(人称「王班长」)和服装设计师林璟如等人共同成立。在那个电脑还不盛行的年代,舞台设计师将草图交予绘景师,绘景师以等比放样,绘制大尺度的舞台布景。手绘布景费时费工,赶工时需召集能手,将偌大的布景铺设于在数个篮球场大的空地上,众人在烈日曝晒下一笔一画完成。 克雷格(Edward Gordon Craig)和阿匹亚(Adolphe Appia)带来20世纪欧美剧场设计观念的革新,也影响了台湾。在1970年代和基督团契合作演出时期,从作品剧照中可以发现聂光炎对舞台设计的思考逐渐从「平面化」转向「塑形立体」,从写实走向抽象与象征,例如以雕塑概念运用几何、块状造型,让舞台更具三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
表艺年鉴广告图片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一)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

2024年底,一场特别的手稿资料展在台湾大学图书馆举行。这些绵延于半世纪间完成的手稿,来自一名年逾90岁的台湾剧场设计家聂光炎。在曾经的合作伙伴、也是挚友汪其楣长达3年的游说后,聂光炎终于同意将他累计共19个纸箱、73大袋文件,1大箱图卷、4篮模型及画框等数量庞大的设计资料捐赠典藏于台大图书馆,供后来者回顾、汲取、研究。 台大图书馆的资料展告一段落,另一场规模盛大的「凝视舞台聂光炎和我们的剧场时代」特展接力登场。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和台湾技术剧场协会共同举办、将在2025年4月8日于关渡美术馆开展的「凝视舞台」,以这批手稿资料为基础,展开台湾当代剧场的历史轴线,沿著聂光炎的足迹与手痕,呈现这位剧场先驱者的影响与创作,如何从身旁的合作者、设计学生,涟漪般扩散、形塑了台湾表演艺术与剧场设计的当代样貌。 因应这个深具历史意义的剧场特展,PAR编辑部推出了特别企画「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除了线上呈现聂光炎其人其作、剖析其美学风格与创作的时代意义外,也邀集曾与聂光炎一同走过剧场黄金岁月的人们,聚首重述「聂光炎和我们的剧场时代」,偕同读者寻溯台湾当代技术剧场的契机与流变。 (专题企划 PAR编辑部&邹欣宁)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聚首,回望,穿越──专访王世信、王孟超、刘培能与他们的剧场时代

文字|邹欣宁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5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林怀民:我从没看过一个人讲剧场,像他那样让人兴奋

文字|邹欣宁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5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赖声川:在进退之间自由互动,一如爵士灵魂的相遇

文字|刘培能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5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金士杰:「原来当年是聂老师给的光啊!」

文字|白斐岚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5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梁志民:聂光炎幻化材质与空间的舞台魔法

文字|白斐岚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5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林克华:他的设计技艺和底蕴,辉映浓厚的人本精神

文字|赖柔蒨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