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专题

厅院迷福利广告图片
焦点专题 Focus

当青年文学跃然舞台

当青年文学跃然舞台

想像力、成长与灵魂交会的三场对话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青年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纯粹性与想像力,扮演著一种跨越年龄与时间的桥梁。它不只是写给「年轻人」的文本,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曾经年轻,也仍旧渴望相信世界的可能性。 当这样的文本被带入剧场,它所开展的不只是另一种叙事形式,更是一场跨媒介的灵魂对话。本焦点专题以3篇不同视角的文章,探索青年文学如何在剧场中焕发生命,从幻想到现实,从童年到死亡,勾勒出一条想像与情感的动线。 第一篇〈无论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我们邀请作家陈思宏谈论经典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看似充满奇想的小说,但在陈思宏的眼中,却蕴藏著对人性最赤裸的凝视。他指出,动物世界的暴力其实是单纯的,但人类的世界,则透过拟人化投射了复杂的情感与伦理。这种由兽性映照人性的书写,提醒我们:想像力不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它是一种深入现实的方法唯有保有想像力,才能直视残酷,也才能重新定义何为「人」。 而在第二篇〈剧场里的魔法与成长〉中,记者尹俞欢远赴东京观赏《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记录了魔法世界如何随观众一同长大。这出作品不只是粉丝向的续作,更是一封写给成长与亲子关系的情书。当年的少年读者,也许如今已为人父母,带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进剧场。哈利与阿不思,父与子的距离、焦虑与修补,成了许多观众的自身映照。正如饰演海格的演员罗比.寇特兰所说:「50年后我不在了,海格还会在。」魔法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奇幻的咒语,也能是一种能代代传承的情感与记忆。 最后,在〈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中,深刻记录《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本畅销巨作、被带上台湾剧场舞台后,回望2025年最终巡演场的印记。本戏由资深演员金士杰与卜学亮共同演出,他们在这部讲述师生、生死与遗憾的作品中,展现出剧场最深沉的力量。金士杰谈到这出戏如何让他反思演员的神圣性 一种在舞台上承接、传递与释放情感的责任感。而「拥抱」,成了这出戏最深的意象:14年的理解、14堂课的学习,最终只是为了真正地拥抱对方,拥抱人生,使得这篇访问像是一种续作,记录了第15堂课的师生情谊。 这3篇文章,从不同的语境与作品切入,但共同勾勒出「青年文学」在剧场中展现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关于年龄的文学

「无论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文字|尹俞欢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2

剧场里的魔法与成长──《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东京现场直击

文字|尹俞欢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2

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金士杰与卜学亮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灵魂交会(上)

文字|郝妮尔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2

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金士杰与卜学亮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灵魂交会(下)

文字|郝妮尔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2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

希望女儿来到我们家,可以好好地做自己

竺定谊、孙瑞君与女儿跳跳 文字|田育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9

女儿扮家家酒,就跟我排戏很像

剧场编导宋厚宽与他的双胞胎 文字|田育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9

从小听、但没什么感觉的动作,在女儿身上得到印证

舞蹈家董怡芬与她的女儿Nikar 文字|田育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9

是母女,也是两个演员的拥抱与对话

王世纬与女儿廖宇墨 文字|郝妮尔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9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艺术家的移动日志

坚守艺术话语权,回应世界变动──专访聚合舞制作团队罗芳芸X陈成婷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5
艺术家的移动日志

温思妮:从没有经验所造成的「痛」与「错」开始

文字|温思妮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5
制作人的移动日志

陈汗青:信任、长期经营与连结──谈疫情之后的台日共制《诚实浴池》

文字|陈汗青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5
比利时列日剧院X英国Dance UmbrellaX台湾国家两厅院

当「连结」成为未来剧场的答案与挑战──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欧波库-艾岱、施馨媛谈全球剧场网络的下一步(上)

文字|魏琬容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4
比利时列日剧院X英国Dance UmbrellaX台湾国家两厅院

当「连结」成为未来剧场的答案与挑战──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欧波库-艾岱、施馨媛谈全球剧场网络的下一步(下)

文字|魏琬容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4

在不确定中重新布局──从2025台湾周欧亚交流论坛观察策展趋势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