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寻
-
音乐 2025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喜迎30周年
从宜兰出发,与世界合唱共鸣
亚洲最重要的合唱盛事──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TICF)将自2025年7月25日起盛大登场。台北爱乐从1996将音乐营扩展为音乐节,在今年迈入第30个年头,以「从宜兰展望世界」为策展主轴,不仅带来全球顶尖合唱团队的精采演出,更首度于宜兰举办特展与世界首演,为国内合唱文化开创全新视野。 「祝福之地:爱与奉献的回声」主题展览自6月起于宜兰兰灯空间登场,向深刻影响宜兰发展的两位重要人物斯洛维尼亚天主教灵医会医师范凤龙(Janez Janež,1913-1990)与台湾工业推手林灯(1914-1992)致敬,展览以文献、影像及空间叙事,勾勒出两人跨越国界与领域的奉献故事,突显宜兰作为「文化祝福之地」的深层意涵。 林灯文教公益基金会委员庄文生教授指出,人称「Oki」或「大医师」的范凤龙,及素有「水泥之父」之誉的林灯有数个共通之处:前者来自共产时期的斯洛维尼亚,后者则出生于日治时期的宜兰。范凤龙1952年来到台湾,而林灯则在当年当选台湾区水泥小组主任委员,隔年担任水泥工会理事长。前者落脚宜兰之后就未再离开过,而后者一辈子未将户口迁离宜兰,并对家乡有诸多贡献。
-
人间父子
如利刃的实话,或温柔的谎,你选哪一个?
真:创作的时候,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诚实」与否。我是觉得它的确蛮重要的,主要是你真的无法藏,尽管再怎么想伪装,你的人生哲学或是此时此刻对世界的看法,都很容易在细节里被逮到。举个例子,今天如果要我赞美台湾国会议员⋯⋯嗯,不要说写不写得出来,我连一点落笔动机都没有。 谦:表演也是啊。从角色的角度来说,我们创造角色的灵魂经常还是得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取样。不过这样讲好像又太功利了,可能让人误会表演者、创作者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艺术做准备。其实不是如此,你说今天看到一个角色之后、才在生活中寻找连结,这通常是来不及的。我所谓的「情感取样」比较像是真心投入在当下的时间状态。比方说,现在我跟小孩相处就会拚命提醒自己不要用手机,当下的情感交流是最纯粹的、让自己诚实地去感受生活的片刻,可是他会带给你什么答案,或是以后你会怎么使用这个东西?当下不可而知。这么说来,无论是身为演员或单纯作为一个人诚实地面对当下的状态,都是一种提醒。 真:可是从另一个面向来说,生活也是一种表演。 谦:这我同意。表演、伪装、谎言,这些词有时候好像常常踩在统一个范畴里面。今天知道这个人在说谎,但我要不要去戳破他呢?通常我会选择笑著带过。比方说,今天早餐店阿姨无差别地叫每个人「帅哥、美女」,那也是一种谎言啊。(笑) 拐弯抹角的谎,维持今日的和平 真:所以聊起谎言,我真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说起。我到现在还很怕你妈妈跟小野的太太通电话我们家是这样的,工作上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我不太会说,无论她问我什么,我都说不错啊、蛮好的啊,可是小野跟我完全不一样,发生什么事情都巨细靡遗地说。有时候我们工作重叠的部分,两家的太太彼此交换一下情报就知道自己漏听了什么。可是你说这是谎言吗?我只是不想把今天受过的气、经历过的挫折再重复一遍。 谦:真要这样说的话,我们的人生大概都是谎言吧。(笑)不过长愈大好像愈知道,多数的谎言都不需要戳破。虽然大家都说比
-
新锐艺评 Review
傻瓜,不需要讲道理嘛!
果陀剧场以「印度宝莱坞电影经典IP独家授权」为标榜,将2009年的经典《三个傻瓜》改编成音乐剧,想必会有基本的票房号召力。但改编成功与否,除了重塑自身特色外,原作主题思想是否有效传达仍是最大关键。在经过编导一番增删取舍后,我看到的是容貌相似,个性却截然不同的孪生作品。 整出音乐剧最大的高潮点便是以〈吸吸吐〉这首歌贯穿整个院长的长女因暴风雨而被迫在家产子的过程。演员加歌队走位调度之繁复、剧情之紧张揪心,在旋律与歌词巧妙搭配下,一边是众人唱著「吸吸吐,吸吸吐,跟著节奏吸吐吸」,一边是产妇在计算好的拍点上「啊~啊~」的阵痛尖叫。不得不称赞,饰演产妇的张郁婕竟可将叫声化成美妙女高音的乐符,技巧与美感并存,奇妙地让观众感受到生命在痛与乐交织中诞生。 这场戏是故事的重要转折。院长由于男主角蓝丘帮忙接生,救了长女与外孙一命,终于放下认为他是难搞学生的成见,肯定他的优秀,并把象征传承的太空笔送给了蓝丘。但这段剧情改编后处理得略嫌轻率,仿佛院长忘了之前蓝丘对发明太空笔的鄙视。电影中,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诫蓝丘,他以为用铅笔便可取代墨水笔,却不知铅屑在无重力中飘浮可能对机械与人体造成多大伤害,借此警惕蓝丘,狂妄比无知更可怕。
-
斯旺西
演员麦可.辛创办威尔斯国家剧院 宣布2026年第1季剧目
位于英国卡地夫(Cardiff)的国家剧院威尔斯( National Theatre Wales) 因为在 2023 年失去所有威尔斯文化部( Arts Council Wales )的补助,苦撑1年而最后在去年年底宣布关闭。今年1月,威尔斯议会发布了一份跨党派报告,内容显示过去10年威尔斯的文化平均支出在欧洲排名倒数第二人均 69 英镑,仅高于希腊,而英格兰为 91 英镑,榜首为冰岛的 691 英镑。 同在今年1月,知名威尔斯籍演员麦可.辛(Michael Sheen)宣布要筹备资金创办威尔斯国家剧院(Welsh National Theatre);并因威尔斯文化部确认将提供过渡资金以协助新剧院发展其结构和愿景,麦可.辛于4月发布了2026年第1季的演出节目,包括由威尔斯导演古德里奇(Francesca Goodridge)执导的《我们的小镇》(Our Town),麦可.辛将为此剧主角之一,还有威尔斯剧作家欧文 (Gary Owen) 的剧本《欧文与亨利》(Owain And Henry),麦可.辛将在剧中饰演威尔斯王子。作为新威尔斯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麦可.辛,他的愿景是在此创作来自威尔斯的世界级作品,并将其推向世界,他渴望以此剧院汇集威尔斯的艺术人才,让这个国家的故事能栩栩如生地流传下去。 上个月,麦可.辛创办的威尔斯国家剧院找到了它的新家,其总部将设在斯旺西市政中心(Swansea Civic Centre),俯瞰斯旺西湾。麦可.辛的戏剧生涯始于威尔斯第2大城斯旺西,当时他是西格拉摩根青年剧团(West Glamorgan Youth Theatre )的成员,对麦可.辛来说,回到起点组织国家剧院感觉再合适不过了。他说:「新剧院总部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室,更是一个欢迎艺术创作人士的文化中心。我们正在拟定计划,在作品诞生前让演员、导演、制作人、剧作家为此空间注入活力。再过7个月,斯旺西的观众将成为全球首批现场观赏威尔斯国家剧院作品的观众,倒数计时现在正式开始。」 斯旺西市政中心于 1982 年开始运作,目前是市议会会议厅和中央图书馆的所在地。斯旺西市议会主席斯图尔特 (Rob Stewart )表示这项决定更确定了斯旺西作为创意城市发展的目标,在斯旺西成立全国性的英语剧团将改变这座城市
-
新锐艺评 Review
舞台语言的互文性
王熙凤被视为《红楼梦》中极具权力与手腕的女性角色,因此观众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容易以「阴险狠毒」、「心狠手辣」的标签去框定她的形象。那么,如果观众带著这样的第一印象走进剧场,青春版的王熙凤是否也会被固著在某种「程式化」的想像中,而失去改变的可能? 打破标签的王熙凤? 在青春版演出中,王熙凤的情绪转变打破了这样的预设。当她面对情感背叛时,并未失控地怒骂,而是冷静地谋划。她以宽容大度的姿态重塑自我形象,让众人误以为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成了一位体贴夫君、贤慧的夫人。但这样的善意只是表象,她真正的心思则是紧密布局、步步为营:从放任街坊邻居知晓风声,到用药使尤二姐失去孩子,再到最后设局让秋桐借刀杀人,每一步都是为了保留权力所做出的自我保卫。 或许放在今日的道德观来看,她的手段令人质疑;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王熙凤的选择无疑是女性以理性与谋略,去应对体制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角色演绎,让我们看到的她并不只是「机关算尽」,而是一个能感受到爱与愤怒、伤与狠的活人。 这次青春版所呈现的,是一个重新被诠释过的王熙凤。正如魏海敏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推著他去传授下一代的王熙凤,不是魏海敏。」(注)当戏曲角色若仅以传统方式复制,就容易流于形式;而当代演员重新进入角色、注入自身经验,便有可能让「她」再次活过,成为既经典又贴近当代的王熙凤。
-
音乐 联手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
小提琴家奥古斯汀.哈德利希 为台湾献上「亚洲唯一」
当代小提琴传奇奥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携手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Berliner Barock Solisten,BBS)这一组合,将首度在亚洲登台,并独家选择台湾作为全亚洲唯一演出国。这系列难得一见的音乐盛会,将于7月10日、12日于台北国家音乐厅,7月13日于台南文化中心登场。 哈德利希指出:「我第一次来台湾是两年前,当时就被观众的热情深深打动,这是一段非常棒的经验。」他盛赞台湾观众的专注与年轻特质,「这在许多国家是很难得一见的现象。」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执行长莱玛.欧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也表示:「非常荣幸2025年能再度受邀来到台湾演出」,双方对本次合作充满期待与感谢。 当代音乐家共同创造的舞台语言 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由柏林爱乐团员自发组成,旨在以现代乐器诠释巴洛克与古典作品。中提琴团员Walter Kssner回忆:「BBS因此诞生,并以现代乐器演奏巴洛克音乐,让这段传统得以在今日延续与发展。」 BBS执行长欧洛夫斯基补充:「虽然我们无法演奏布拉姆斯、马勒或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大编制的曲目,但BBS的精神正是在这些早期经典中展现细致与深度。」大提琴yvind Gimse则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灵感与想法,这让我们不仅仅是在演奏音符,而是在共同创造一场音乐的对话。」 首席Dorian Xhoxhi表示:「我们现在已是音乐上的朋友」,这份合作情谊让演出更具深度。中提琴团员Julia Gartemann说:「我们一起排练、演出、吃饭,有时晚上还会小酌,这样的社交互动让旅程更充实、更愉快。」年纪最轻的Eva Rabchevska也提到:「我学会如何做音乐上的决定、如何聆听、如何从其他声部中掌握整体演奏的语境。」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鲍奕安 简单地成为一名演员就好
许多人认识演员鲍奕安,应该是因为《新社员》。 这部由再拒剧团、前叛逆男子共同制作的音乐剧,在台湾尚无音乐剧热潮、2.5次元戏剧也尚未流行的2014年,以「台湾首部BL摇滚音乐剧」为名掀起炫风。而鲍奕安在剧中饰演就读高中二年级的主唱小安,文弱且天然呆的气质,不只开启剧中的恋爱效应,也触动观众对青春、热血的各种想像。 「(《新社员》)的确让很多人认识我。」鲍奕安说:「不只是演员、或是剧组的里程碑,而是台湾剧场史上一个蛮重要的演出。」他强调,并不是说《新社员》多伟大,「而是打开了某扇门,让更多人愿意进到剧场,让整个剧场的观众开始有些变化。因为这个演出,大家开始知道剧场很好玩喔!」 从大学就加入剧场演出的他,早就记不得演过多少戏了,穿梭于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商业表演、影视作品等,20年左右的光景仿若用好多角色堆叠出鲍奕安现在的模样。
-
戏剧 现实里无法做到的,就用唱的吧!
《当亚斯遇见人鱼》 体现那些说不出的人格特质光谱
如果说唱歌跳舞是情绪自然洋溢而外显的表现,那么在社交互动方面遭遇挑战的亚斯伯格族群、或是行动逐渐受到限制的渐冻人,该如何成为一出音乐剧的男女主角,还在剧中滋长情感、追求人生与实践梦想呢? 红潮剧集即将于台中国家歌剧院推出的音乐剧《当亚斯遇见人鱼》便是以此为题,由编导王靖惇与词曲创作梁允睿经历多年发展,于今(2025)年正式发表。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钢琴家
小林爱実 走过迷惘犹疑,因为「想要」,所以演奏
演出结束那一刻,台北国家音乐厅的灯光尚未全暗,观众席间却已响起难以抑制的掌声。站在台上的,是首次来台演出的日本钢琴家小林爱実。她深深一鞠躬,身形轻盈,动作却透著一种刚刚好的坚定。再次回到舞台上,她微笑著坐回钢琴前这一次,不是她一人,而是与钢琴家夫婿反田恭平,以及恩师刘孟捷,一同六手联弹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小品。 钢琴前,3人肩膀几乎相触,两大一小的身影彼此让位,小林被挤到一侧,笑得宛如孩子。观众也笑了,因为这画面太过可爱,太过真实,像是难得一见的幕后时刻悄然浮现在舞台上。 这样的笑,是难得的。曾几何时,小林曾历经一段漫长的安静与挣扎。而她今天愿意笑、愿意弹、愿意来到舞台中央,说的不是「我要证明」,而是「我想演奏」。
-
首尔
《也许是美好结局》斩获东尼奖 韩国音乐剧30年从文化输出到与世共感
原创音乐剧《也许是美好结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荣获美国剧场界最高殊荣东尼奖(Tony Awards)6项大奖,在韩国国内及国际表演艺术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为庆祝此项殊荣,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推出特别企画,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国产音乐剧《悄悄来到我身边》(Saljagi-Opseoye)的原始剧本及影音资料,并汇整自1994 年以来 190 余部韩国音乐剧的历史档案。透过包括剧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内的创作者深度访谈,以及东尼奖颁奖典礼实况影像,引领观众深入回顾「K-Musical」从初创阶段迈向成熟发展的珍贵轨迹。 韩国音乐剧迈向国际的开拓之路已经走了30年。1997 年,由韩国第一代导演尹浩镇(Ho-Jin yoon)执导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纽约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举办短期公演,成为首部登上欧美主要音乐剧舞台的韩国原创音乐剧;其后,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尽管两部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都开启了文化输出的先河,也为后起之秀奠定市场开发与创作实验的基础。2015 年,《也许是美好结局》以创作工作坊为起点,历经多次重制,从首尔大学路的迷你舞台一路进军百老汇,至今获得东尼奖高度肯定,不仅为当代音乐剧注入新范本,也成功突破「韩国原创剧作仅能局限于本土市场」的想像。
-
戏曲
后设的实验,出角的尝试
一切或许是从「水淹台北城」的报导,引发了水漫金山寺的想像而开始的。 总之故事开展在1911年日本时代的台北城。化名白素云的女子白素贞,撑伞走在雨中,从日本警察的手中救下了被误认为是浮浪者的男子许汉文。两人开展了爱情故事,走江湖、唱著歌仔调卖药维生。直到白素云的粉丝陈阿舍出现,击溃了许汉文,他打翻醋坛子、一步步生心魔,出现的无名僧觉得他已是佛也难渡,遂推荐他吸食鸦片。白素云隐瞒自己曾是艺旦的身分成为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白素贞伤心泪不停流淌,似乎天地有感,是日水淹台北城。许汉文吸食鸦片、伤人犯法,但却找不到僧人为他保释,似要指出这一切都是心魔所生幻象;而白素云最终随化身大盗的小青离去。 不仅角色人名,在萤幕上也投影演出著歌仔册中《白蛇传》故事,都明示著舞台上穿著时代服的人物,实则是一出关于白蛇的「再书写」。
-
上海
当文物成「戏精」 「博物馆戏剧」是解药还是糖衣?
暮春初夏的时节,总是演出市场的旺季。当「戏剧+景区+商业」的演艺模式正在中国剧坛盛行之际,一种戏剧的新业态已在京津沪及广州、南京、苏杭、成都、武汉、长沙等众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从洛阳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到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永乐长思》,从沉浸式导览剧到科幻国风互动剧,「博物馆+戏剧」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势席卷表演艺术和演出市场。 「戏精」创造了全新文化消费场景 在故宫畅音阁,明代瑞兽甪端与当代文物保护专家的跨时空对话引发观众惊叹。这不是虚构场景,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音乐儿童剧《甪端》的现场。该剧以故宫文物南迁史为背景,首演后在全国巡演48场,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次。而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原创的《身临其「镜」》、《寻槎记》等文物剧,累计观众超10万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戏精,承载著人性温度的故事载体。在国家博物馆的肢体剧《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苏醒后,带著好奇与不同朝代的俑对话,观众透过她的视角感受历史的悲欢离合。这种拟人化叙事,让文物从「被观看」变为「主动诉说」,满足了年轻人对「共情」与「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互动剧《宣南往士》则利用真实古建筑作为舞台,让观众移步换景间「穿越」至光绪年间,与文物共情。这种「身体在场」的体验,让年轻人从被动接受资讯变为主动探索,也满足了他们对新奇感和参与感的追求。 票房数据也印证著这种模式的爆发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肃演艺集团打造的首部洞窟体验剧《乐动敦煌》首演至今,观众达15万人次,其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62%,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人民币;这种高消费意愿让博物馆戏剧迅速成为演出产业的「潜力股」。 狂欢背后的冷思考:博物馆戏剧的隐忧 尽管眼下全国博物馆戏剧新创剧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体豆瓣评分上,均值却仅为6.2分。 当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在《复活的军团》演出中「复活」,用陕西方言讲述征战故事时,这种演绎也引发了两极评价。据制作方表示,这部剧演出两年接待超50万游客,但学界质疑声不断,41%的专业人士认为此类改编存在「
-
书信体
潮州戏
YC, 年前回老家双溪大年,老妈和大姐因年后要搬去吉隆坡居住,大扫除之际,该丢的丢、要留的留、能送的送,辛劳地奔波著、困难地抉择著。2004年8月我出国留学时,就留了一大批书籍、物件和资料在姐姐家,想说过年过节回来时就清理,结果一搁就10来年,每次都跟自己说,再等一年吧,如果真的没有再使用,就会放掉,如此自我说服了这些年。现在终于无法回避长年堆积的旧物,要把眼下10来箱整理成两箱带走。于是第一步要把舍不得的书籍送走,恰好刚认识了一位在当地经营二手书的朋友,心想也太巧,偏偏在这时刻,就意味著书找到了主人,我得聆听书的决定。再来就是一些工作资料,抉择的方式简单而蛮横,捧在手上,有画面的就保留,想不起的就丢弃,然后默默提醒自己,不喜不悲不嗔不怨,乍看以为在修行。最后就是一大堆剪报,最久远的至少20余年,油墨味沾黏在尘埃中,有些纸质几近脆化,新闻或已不新,事件未必就此过去。该怎么办呢?我打了几个喷嚏,偷偷捡拾了一些放进箱子,其余的,一并回收。扪心了然,回收的,不只是旧物。 几个小时后,心里郁闷得很,就往家附近走走。不远处传来咚咚镗镗的锣鼓声响,寻声而至,来在关帝爷庙口前,果然有潮州戏在上演。还记得我跟你提过吗?小时候,电视还不普及,潮州戏就是民间最要紧的娱乐。每逢节庆,黄昏5点就有许多人搬著凳子来占位,凳子一摆下,你就可以离开忙别的事,等7点开演再回来。大家颇有默契,都懂看戏伦理,你的凳子放著,没有人会去挪动。那时候我就是负责帮婆婆和妈妈搬凳子的小家伙。7点开演前人潮就聚集了,许多流动摊贩也忙著招呼人客,炒粿条、云吞面、叻沙、红豆冰、煎蕊、冰淇淋等,小小的我心底一乐,天底下有什么比边看边吃、边吃边看,更逍遥的事?! 潮州戏,又称潮剧,是用潮州方言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流行于广东、福建一带。早期华人移民到马来西亚时,通常会根据原籍地或自身方言来群聚或结社,甚至决定了所从事的行业。过去有「华社三宝」之称,指的是中文教育、华文报章和华人社团。后者,就是按照地缘籍贯成立的会馆,通常会运用庙宇、祠堂等公共空间来举办活动,联系乡情也同时凝聚族群认同。我爸妈小小年纪就从广东潮阳过来,一别就是五六十载。潮州戏敲锣打鼓,口音荟萃了一个群体的精神样貌,相信也慰藉了台下不少看倌
-
回想与回响 Echo
技术驱动的表演革新与文化重组
2025年5月25日于中华电信综合活动中心上演的超歌舞伎 Powered by IOWN《今昔飨宴千本樱 万博版》,不仅是一场表演艺术的创新实验,更是一项融合传统与未来、跨文化与跨技术的多重尝试。 从沉浸式萤幕设计到AR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的参与,从九天民俗技艺团的实体加入,到NTT与中华电信合作的全光网路技术(IOWN),本演出不仅重新定义「现场演出」的条件,也为当代跨国剧场文化的未来打开新的路径。
-
焦点专题 Focus
当青年文学跃然舞台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青年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纯粹性与想像力,扮演著一种跨越年龄与时间的桥梁。它不只是写给「年轻人」的文本,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曾经年轻,也仍旧渴望相信世界的可能性。 当这样的文本被带入剧场,它所开展的不只是另一种叙事形式,更是一场跨媒介的灵魂对话。本焦点专题以3篇不同视角的文章,探索青年文学如何在剧场中焕发生命,从幻想到现实,从童年到死亡,勾勒出一条想像与情感的动线。 第一篇〈无论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我们邀请作家陈思宏谈论经典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看似充满奇想的小说,但在陈思宏的眼中,却蕴藏著对人性最赤裸的凝视。他指出,动物世界的暴力其实是单纯的,但人类的世界,则透过拟人化投射了复杂的情感与伦理。这种由兽性映照人性的书写,提醒我们:想像力不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它是一种深入现实的方法唯有保有想像力,才能直视残酷,也才能重新定义何为「人」。 而在第二篇〈剧场里的魔法与成长〉中,记者尹俞欢远赴东京观赏《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记录了魔法世界如何随观众一同长大。这出作品不只是粉丝向的续作,更是一封写给成长与亲子关系的情书。当年的少年读者,也许如今已为人父母,带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进剧场。哈利与阿不思,父与子的距离、焦虑与修补,成了许多观众的自身映照。正如饰演海格的演员罗比.寇特兰所说:「50年后我不在了,海格还会在。」魔法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奇幻的咒语,也能是一种能代代传承的情感与记忆。 最后,在〈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中,深刻记录《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本畅销巨作、被带上台湾剧场舞台后,回望2025年最终巡演场的印记。本戏由资深演员金士杰与卜学亮共同演出,他们在这部讲述师生、生死与遗憾的作品中,展现出剧场最深沉的力量。金士杰谈到这出戏如何让他反思演员的神圣性 一种在舞台上承接、传递与释放情感的责任感。而「拥抱」,成了这出戏最深的意象:14年的理解、14堂课的学习,最终只是为了真正地拥抱对方,拥抱人生,使得这篇访问像是一种续作,记录了第15堂课的师生情谊。 这3篇文章,从不同的语境与作品切入,但共同勾勒出「青年文学」在剧场中展现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关于年龄的文学
-
焦点专题 Focus
「无论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读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的狐獴岛段落时,作家陈思宏到图书馆借了一本动物图鉴。 那是网路还不普及、台湾宠物店还未引进狐獴贩售的2000年初,他从未见过狐獴这种动物。图鉴上写著:狐獴分布于南非地区,以草原为栖地,群居动物,性情温和。回到小说,住满狐獴、提供水源与食物的小岛,湖水却在夜晚变成酸液,莲花里藏有人类的牙齿,他才意识到,可爱的狐獴岛,原来也是一座吃人之岛。 多年来,这段情节一直留在陈思宏的阅读记忆里。某年他到日本奈良旅行,公园里有野生鹿群散步、与人互动,他原想与鹿互动,鹿却一口咬住他的屁股,他大叫,除了是痛,也是惊讶鹿并不如想像中温和。「我被咬了一口才知道,鹿终究是动物,有野性存在,不像人类期待的那么温驯。就和狐獴岛上的狐獴一样。只是动物来到了人类的想像力里,总是要很可爱,去除全部的野性,但为什么动物一定要可爱,才能符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像?」 由加拿大作家扬.马泰尔(Yann Martel)所写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于2001年出版,讲述16岁的印度少年皮辛.墨利多.帕帖尔(Piscine Molitor Patel),在与家人搭船前往加拿大的过程中发生船难,幸存的Pi意外与一只孟加拉虎乘上同一艘救生艇,在海上共渡227天。作者透过一名印度少年的海上漂流,讨论野性、信仰与真相,小说出版隔年获得英国文坛最高荣誉「曼布克奖」,至今销量超过1,400万册。随后导演李安将小说翻拍为电影,全球票房超过6亿美金,还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和最加视觉效果等4项大奖。
-
焦点专题 Focus
剧场里的魔法与成长──《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东京现场直击
「关掉你的麻瓜手机,发出声音的话,我会找到你。」 走出东京地铁赤坂站B3出口,出现在眼前的红毯、古堡廊厅、大型时光器雕塑,让人误以为自己使用了呼噜粉,从东京市中心直接抵达霍格华兹大厅。一位热心的女士为我与朋友拍摄合照,一旁跟著她的女儿身著全套霍格华兹制服,胸前院徽是红色的葛莱芬多,显然已为进入魔法世界做好准备。 一切都是为了《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而来。剧作家杰克.索恩(Jack Throne)与剧场导演约翰.提夫尼(John Tiffany),与原作者JK罗琳合作推出舞台剧版的哈利波特续集,全剧2016年7月在伦敦西区皇宫剧院(Palace Theatre)首演,2年后跨越大西洋至纽约百老汇抒情剧场(Lyric Theatre)演出。 作为小说完结后睽违19年的续作,《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吸引大批哈利波特迷朝圣,百老汇场截至2024年共售出超过258.3万张门票,创下史上非音乐剧类票房最高的纪录。今年6月,在哈利波特电影里饰演跩哥.马份的汤姆.费尔顿(Tom Fairton),更宣布将加入百老汇制作、饰演成年的马份,「与时俱进」的演出成为一大话题。 2021年,《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确定将东京加入演出地,来自伦敦的制作团队与日本团队合作,将剧本翻译为日文,并以客制化方式,在剧院内部及周边设置特效机关及主题设施,演出场地TBS赤坂ACT剧场更为此关闭一年整修。演员阵容上,剧组也精挑细选,找来藤原龙也、石丸干二、向井理3人轮流饰演哈利波特一角。藤原龙也、向井理都是长期活跃于日本电影及电视剧的知名演员,石丸干二则是出身日本知名独立具体四季剧团、长期活跃于剧场界的演员。 2022年夏天作品正式公演,精良的制作及眩目的舞台效果,成为当年日本演艺界的话题,也得获2023年「菊田一夫演剧赏」演剧大赏,及第30届「读卖演剧大赏」的选考委员特别赏殊荣奖。3年来,全剧持续以每天1至2场的频率持续演出,成为日本表演艺术史上唯一以无限期演出为目标的非音乐剧,今年7月开始更将迎来SMAP成员稻垣吾郎加入、饰演哈利波特。
-
焦点专题 Focus
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金士杰与卜学亮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灵魂交会(上)
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自2011年开始连演了14年。这部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的畅销书籍,同时也是美国体育记者米奇.艾尔邦(Mitch Albom)的回忆录。讲述他偶然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教授莫利罹患绝症,而鼓起勇气重新探访亦师亦友的莫利教授,并展开为期14次的星期二会面。 在舞台之上,则由卜学亮饰演内向却情感丰沛的米奇,金士杰饰演睿智且坦然拥抱一切变化的莫利教授。随著这个作品的演出,两人的生命似乎也与角色产生了共震与变化。 2025年,迎来两人的巡演最终场。金士杰说他看卜学亮,像是从一个「小朋友」演到「不再称得上是小朋友的年纪」;而卜学亮亦看著金士杰从第一个孩子诞生、初为人父,像是陪著孩子长大似的,也陪著这出戏与自己持续长大、走向人生另一个阶段。然而两人都无法忘记的,也是上场前默契的沉默;是演出结束后的精心时刻,开一瓶酒、配一些下酒菜,明明谈的是生活,兜转一圈却又回到了这出戏。
-
焦点专题 Focus
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金士杰与卜学亮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灵魂交会(下)
Q:在这上百场的演出中,两位如何始终保有初心登台?是否有发生过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金:对我们来说,这出戏很难允许「错误」,或者意外的发生。这可能也是何以我们在演出前需要这么漫长的等待吧。 现实中,我们是生活里的平凡人,没有遭遇不得了的生老病死,只是一步一步地老化。突然间,你一上台就得变成只剩几个月可以活的老先生,生命倒数计时的心灵状态,其间的悲哀不是我一个平凡人假装得来。 因此,演出本身便是生命的转化,是戏剧一直追求的「神灵附身」,不只是不能马虎,简直是有一点神圣的。用这个字眼,我不敢大声说,但它是一个自我感知的东西,只得小心翼翼捧著这个戏,上台也不能让别人发现我演了一场、两场,我不给别人这个机会发现,甚至我自己都不允许发现。若我发现我带著一点过去的技巧痕迹演戏,我就会很讨厌我自己。在那片刻,你可以说犯了一个错,叫做「亵渎」,一个人马上就要演戏了,还自以为能「演得很像」。这就是亵渎。 亮:老师讲到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刚开始我们演出的时候,你甚至不要谢幕。你希望观众就在台上接受莫利教授的离开,所以曾希望不要走出来谢幕。 金:没错,所以是问巡演过程中曾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大概就是如此。演完以后,突然哪个长官要出来致词、忽然团队有人拿出大蛋糕说是谁谁生日,要观众一起吹蜡烛。我都有点无地自容我刚刚才让那个角色咽下最后一口气,当下我的视线都只敢往地板看去,希望我消失,让我的肉身只存在观众的记忆里就好了,我不应该出现在谢幕的时刻,甚至还跟大家一起拍手、吃蛋糕?
-
戏曲
热闹讨喜的当代政治预言
依据史实,清朝嘉庆皇帝从未到过台湾,但「嘉庆君游台湾」却是台湾民间传颂不已的传说,1970年代以后,被多次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与歌仔戏,引发的收视热潮,与当时逐渐成形的本土文化景观(乡土文学、洪通与陈达、兰陵剧坊、《科学月刊》与《汉声》、台湾新电影)之间的关联,应该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明华园戏剧总团的《转生到异世界成为嘉庆君发现我的祖先是诈骗集团!?》(后简称《转》),以流行概念(异世界转生)融合民间传奇与热门时事,作为2025年戏曲艺术节旗舰制作,是否也反映了本地当下的政治态势与社会情境? 《转》的创作组合,备受瞩目。编剧蔡逸璇曾经担任2024年大型歌仔音乐剧《1624》共同编剧,并且有两部作品入围2024年传艺金曲奖(《国姓之鬼》、《红喙须的少女》),导演宋厚宽则以《国姓之鬼》成为台新艺术奖与传艺金曲奖双料得主。演员部分,除了明华园孙翠凤、陈昭婷,更邀集一心戏剧团孙荣辉、孙诗珮、孙诗咏,绿光剧团吴定谦共同演出,母女、兄妹、天团当家名角、传统与现代同台竞艺,不仅有话题性,更有丰富的可能性。明华园戏剧总团的制作能量,如何能让这样的组合迸发出最大的能量,自然让人有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