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评论

《界》
舞蹈

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隘口

评麦可.基根-多蓝x舞蹈之家《界》

那一年我到了爱尔兰西端的莫赫悬崖(Cliffs of Moher)。 沿著高矗崖边的山径步行,起初犹不知仅隔几步之遥,临海即是欧洲最高的悬崖,最高点高出大西洋的海平面214公尺。等到站立于可以俯瞰壮阔波澜大西洋的崖边,才会因其高度有点晕眩,脚底发麻。一时雾散云开,海鸟遨翔,那些崎岖风蚀的崖石,才从海平面向上层层叠叠展露其历史皱折下的面貌,海涛风涌拍尽,白色浪花飘散。 麦克.基根-多蓝(Michael Keegan-Dolan)与舞蹈之家(Teaċ Daṁsa)所创作的《界》(MM),原文为凯尔特语(Gaelic),最常见的用法是指山路隘口或超越大型地理障碍的最简单途径(注1),既可援引为跨越「过去」的罣碍,指向「未来」可行的路径,相对地,时间在此难以简单线性地去区分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即是未来,而未来亦可能是回归原初,循环回旋,而人性的爱欲情仇仍然依旧轮回不已。

文字|叶根泉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3/15
戏剧

死亡的黑色

与迪米特里.帕派约安努的相遇

2017年,希腊导演迪米特里.帕派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第一次来台湾,搬演作品《伟大的驯服者》(The Great Tamer)。迪米特里以奇观式人体拼贴无限延展切割交缠,成为一幅幅伟大传世画作的谐拟(parody)不仅只是「再现」,而是解构原画作的原型(archetype)与再延伸的内在意涵,令台湾观众惊艳。 我却被迪米特里的黑色底蕴为之神移,「黑色」不单指舞台上黝黑的装置与色调,那些四处散落堆叠如厚土的地图板块,亦是如影随行附著于人物之间的死亡意象,就像巨大墓冢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身上。 如此暗黑的底色,衬托著舞台上戏谑嘲讽喧闹的画面飞扬翻腾,让其有足够拉扯的力量回返地面。虽然迪米特里全场「以轻御重」,来驾驭如此厚黑的底色,亦如最后一个表演者不间断地抵拒著地心引力的影响,鼓气吹起一片在空中飘浮的锡箔纸片,不让其掉落在地面上。黑色的意象让《伟大的驯服者》显露生命的终局:即使人类文明再怎样恢宏崇高,终需一死。面对死亡,人类惟有俯首称臣,谦逊以对,此为亘古不变的定律。 这样死亡的颜色,更彰显于迪米特里替碧娜.鲍许(Pina Bausch)逝世后的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所做的《Since She》。作为乌帕塔创团以来,首位受邀创作的客座导演,迪米特里对碧娜与其创立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发自内心诚挚的爱慕与尊崇,《Since She》犹如一封情书,一首向碧娜致敬的天鹅挽歌。 舞台上从未出现碧娜的身影,却处处显示碧娜的无所不在。碧娜犹如神祇被资深印尼藉女舞者Ditta Miranda Jasifi具象化,盘坐于舞台上层黑色泡棉所矗立的山峦之上。「死而复生」是《Since She》里一再重复的Motif(动机),处处充满圣经故事耶稣让死去的拉撒路(Lazarus)复活的意象,似乎是迪米特里幽微投射的假想:如果碧娜还在,将会是怎样的景况? 观看此作品的过程,数度让我热泪盈眶。忆起故人、想起逝去的事物,时移事往的过去已不复存在,惟有当下,才是幸存下来的人所能珍惜的。接踵而至的COVID-19疫情波折阻挠,迪米特里原订要在2022年两厅院国际艺术节TIFA,带来《横向定位》(Transverse Orien

文字|叶根泉
第358期 / 2024年01月号
新锐艺评 Review

一段凝聚情感共振的「英雌」旅程

评秀琴歌剧团《青衣银甲梁红玉》

回顾2023下半年大稻埕戏苑搬演的歌仔戏节目中,笔者观察到极大多数是以小旦为核心主轴的「旦本戏」,包含:明华园日字戏剧团《巾帼医家》与《奇逢》、鸿明歌剧团《秦香莲》、明华园戏剧总团《判官大人的卖命机密》、秀琴歌剧团《青衣银甲梁红玉》、春美歌剧团《最后之舞》(依演出时间排序)。其中不乏有古路戏的传统女性、当代女性意识、女性英雄与关注女性生命历程等主题。然而当「生旦」戏码转换至「旦角」为主时,如何挣脱父权价值并聚焦于女性特有精神,秀琴歌剧团《青衣银甲梁红玉》为观众开启了不同的视角。 凝视女性内在灵魂修复 演员做表渲染同情共感 「梁红玉」故事是古路戏码,过去人物塑造多赋予「民族气节」,但编剧洪琼芳改以不同视角来看待,回归「女性」本质,审视在「少女」、「女人」、「母亲」、「伴侣」等不同位置上,所显露出的选择与生命诘问。 当梁红玉在京口青楼中初识韩世忠与十一郎,不再走传统歌仔戏大段生旦合唱之套路,而是巧妙在言语、唱词一来一往中,交织三人,并在舞台上缓缓调度成三角关系,最后借由幕后【母子鸟】唱词,运用「羞」、「救」、「守」三字点明三者之间情感蕴藉,烘托出被爱与爱人的「少女」情怀与「女人」柔情。 到了下半场〈相争执〉一折,承受丧子之痛的梁红玉,转变成「母亲」角色,摒弃歌仔戏旦角大量【哭调】的抒情程式,不再歇斯底里,从「否认忏悔悲痛平复」循序渐进铺排情感。最终梁红玉缓缓道出身世,已有别于我们所认知的英雄,不再是依靠某种普世精神而对抗外在转变,转向凝视女性内在灵魂之伤,进而踏上「英雌」之试炼。 此出戏由剧团当家小旦庄金梅饰演梁红玉,角色具有大量唱段及做表,整体人物情感转变鲜明,实难以掌握。但庄金梅确切展现出英雌风范,在〈梦底事〉一折,将演员充任行当、扮饰人物时最难拿捏的深层意识、情感与心理状态,表演得毫无痕迹,让梁红玉与死去的儿子对戏时,囡仔生把丧命的沉重悲凄,运用童言之纯真,巧妙和解母亲的痛彻心扉,凝聚观众心理,渲染情感共振之效果,让人不觉泪流。

文字|黄广宇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1/28
新锐艺评 Review

用脚步探索声音

从《即视旅行》看音乐展演的「内」与「外」

音乐的当代性,之于以舞蹈或剧场为主体的呈现形式,似乎较难引起共鸣,或被认为封闭。音乐或声音的前卫,的确常局限于「作品内」,因演者须忠于乐谱诠释,观者需时间专注聆听,甚至对于些许音乐知识的理解也是必需。然而在《即视旅行》这场音乐会中,所尝试探究的不是作品「内」,而是作品之「外」,是呈现传递音乐╱声音未来样貌的「形式」而非「内容」;在一类似展览的空间,在多声点、多录像、自由观演互动、蓝芽装置即时回馈之间,如同即兴旅行般,让一切有机而生。 概念与文本设计者赵菁文在「传递声音的形式」这样的提问下,在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一楼灰盒子与2楼联合餐厅的大、小空间中,设置了6.1环绕声场、耳机、沿楼梯间喇叭等量体迥异的播放媒介;在2楼主厅,一列对角线的灰色长椅观众座位,将空间分为两大对称的三角形区域,左边是3幅中型萤幕的投影区,右边则是一群旧式映像管电视约莫8、9台,不同尺吋,依其三原色自然老化的色调,放映著同与异的影像内容有白内障般的灰白,有的偏红、黑、青、黄;观者坐在长椅上,可以选择面向色彩丰丽的鲜明,或是望向象征生命时间衰变老化、无可避免的残缺。然而,在这视觉颇拥挤的空间中,「声音」却仍是主体;观者不论走到哪,同一首声音作品同步播放著,只是呈现媒介、声部数量、音质扭曲等有所不同。

文字|林姞馨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1/21
戏剧

拆解幽微的性与暴力

从《泡泡色地带》到《暴力的历史》

在2023年6月,由政治界而起,再至教育界、演艺圈、艺文团体相继爆发的#MeToo事件后,不少案件已进入后续司法程序,性平三法亦顺势而为,终于有所变更修正(注1),文化部和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也著手进行涉及性平事件之创作者的奖补助处置。(注2)当体制介入,民众关注度可能有开始降温的趋势,却也有无法自证的事件渐渐被人淡忘。 随著这波#MeToo事件的阶段性落幕,却有两档作品分别于秋季的高雄、台北上演,深入剖析并探问更难以言说的性与暴力。 性暴力的多元面向 如果要谈纯粹的性暴力,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到定义。维基百科即清楚引述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将性暴力定义为:「(施暴者)以暴力或胁迫等手段,企图强迫他人跟自身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关系、性骚扰、性挑逗,以及贩运自身予他人等行为,不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包括但不限于职场或家庭。」然而落实到生活中,再清楚的定义也会因为人际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而有模糊不清的地带像是性暴力也包含言语骚扰和开黄腔等非肢体触碰的行为,而偷拍和散播私密影像会涉及妨害秘密罪与猥亵物品罪;在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问世后,权势性骚扰与性侵之概念也进入社会大众视野,使人对性暴力中的权力处境有不同的省思。 在2017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台湾社会花了6年的时间,翻涌出自己的#MeToo浪潮。当社会愈来愈能重探性与情欲、讨论情感与性教育,亦能开始剖析性暴力的复杂程度。 2023年的#MeToo,更体现了这点。尤其是种种对于师生关系、职场从属、生涯发展等权势性侵的揭露,更显示大众对于个人的情欲与社会阶级结构开始能辩证区分。2003年掀起浪潮的原创影集《人选之人造浪者》,便是由此出发去探讨职场骚扰与权势暴力;近年亦有再拒剧团的《感伤之旅》(2019)及两厅院驻馆艺术家(2021-2022年)黄郁晴的《艺术之子》(2023),以剧场形式展演论证艺术创作环境中的权力位阶与关系暴力。 此波#MeToo亦有始于正常情感关系的受害者自白,由此也带来个体性意愿的界限讨论,「怎样才是合意性行为」成为一个思考关键。然而,却

文字|黄馨仪
第358期 / 2024年01月号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秋天艺术节&两厅院下半年演出

日常,即是美丽的抗争

评杨.马腾斯《任何搞分裂的企图都将以粉身碎骨告终》

《任何搞分裂的企图都将以粉身碎骨告终》(以下简称《粉身碎骨》)名称引自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对香港反送中人士的严厉警告,看似政治意味十足,舞作却意外地少见指涉、隐喻特定事件。透过音乐、灯光、文本、肢体相互交织,在谈论抗争激进暴力的标题下,温柔而坚定地思辨后真相时代民主社会自由价值何在最深刻的警示与盼望。 有序的自由 不同于多数舞团以相似年龄、文化背景、身体条件的舞者组成,《粉身碎骨》中舞者年龄由17岁跨度至72岁,性别认同、种族、语言、国籍各异。随著磅礴而略带诡谲的亨里克.葛瑞兹基(Henryk Gorecki)大键琴协奏曲响起,舞者或随正拍延展双臂,或压反拍转动躯干,或踩碎拍疾速狂奔。看似各自独立的独舞,构成了兼容并蓄的和谐。17位舞者,17种肢体动态,无人哗众取宠地夺人目光,亦无人沦为背景。在周而复始的乐句中,每个乐音都能在舞台找到恰如其分的表达。 然而,人人皆能自由展现自我的背后,和谐的关键在于规范。从开场至尾声,舞台上几何对称的线条始终不曾消失,极具存在感地引导舞者的行动,反复回响的大键琴协奏曲亦是如此。舞者们可以压抑沉著,亦能潇洒奔放,唯独不能脱离节奏。当代民主社会中,从假新闻漫天飞舞到网路社群暴力,自由与人权口号,似乎反成为肆意妄为的借口。不合时宜的律法固然该被更新,但规范的本质,并不是为了限制,而是尊重。因为有规范,舞者才能恣意舞动;因为尊重,我们才能享受有序的自由。 日常的延续 《粉身碎骨》虽欲表达强烈的政治意涵,在不如戏剧类作品有大量素材作为载体的舞蹈体裁下,杨.马腾斯并未将舞作聚焦于抗议、游行、呐喊、暴力等等张力性场面,反而选择了极为巧妙的切入点日常。在一次又一次循环的大键琴协奏曲间隙,穿插作家Ali Smith的诗词、 Max Roach和 Abbey Lincoln的爵士音乐,以及说唱诗人Kae Tempest的流行乐《People's Faces》,在纵向的抗争历史爬梳和横向的舞作叙事脉络交织下,构成了完整且强而有力的结构。 其中,一如平凡人们的生活,或许会为了所相信的价值走上街头,或许会因群体凝聚力而感到希望,或许会因网路暴力而被伤害,或许会对漂泊不

文字|李昀臻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1/14
ARTalks

藏在艺术细节里的魔鬼

三十舞蹈剧场X林依洁《幻象制造所》

编舞家林依洁作品,透过舞蹈肢体的交叠与排列组合,营造镜像折射似的多重复制画面,呈现个体性格的多变与众多分身的假象。在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中,引领观者漫游在半梦半醒、定眼凝神、恍神放空、视线模糊失焦至出神等非常态所产生的幻觉╱虚构╱异质空间,进而开启个人内心错综复杂的奇思异想。

文字|陈品秀
第357期 / 2023年12月号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
新锐艺评 Review

曲判30,古调新传

评唐美云歌仔戏团2023经典重现《曲判记》

1991年河洛歌子戏团推出「精致歌仔戏」《曲判记》,登上国家戏剧院舞台,成为「现代剧场歌仔戏」代表作。30年过去,唐美云歌仔戏团重新推出,保有原本剧情结构与唱词,改良演出节奏、提升舞台美学、薪传戏曲新秀,要让过去轰动的歌仔戏传奇,重新迎接新生代观众。 叙事节奏迎合当代观众 舞台美学打造不朽经典 早年河洛剧本多以大陆闽剧剧本移植,《曲判记》为张哲基、林芸生原著,后由石文户导演修编成闽南语宾白与唱词,此次旧戏新编,唐团青年编剧陈健星也参与其中。相较于1991年演出,2023年经典再现,剧情更动不多,唯二变化在于更换妹妹严秀屏得知兄长杀人之次序,不再以「线式叙事」,改「同台并演」,删减调戏渔女之情节,让妹妹在上舞台目睹惨事,作为序幕;过去有段胡御史求情严辉以及刘剑平向严辉辞别上任之幕,此次演出则改以严辉念白带过。这些改变让故事宛如倒叙法,埋下伏笔,不拖泥带水,节奏冷热交替,虽脱离不出「事随人走」之叙事程式,尚保有大量独白式唱段,却运用叙事节奏调节角色冲突与事件推移,达到抒情与情节平衡,符合当代观众感受。 过往舞台较为简陋,多以整片布景为主。而新世纪戏曲现象,著重提升动画、灯光、舞台美术设计,丰富戏曲美学。于是场景以片景、布幕动画改良呈现,诉诸相近色调配合,并运用圆弧阶梯组成让舞台空间感更立体真实,甚至能为演员演出服务。 传统文武场融合西乐之设计,一直是唐团令人惊艳之处。而此出戏将换场音乐「交响化」,点缀悬疑不安、平稳中紧张之气氛。在「承接传统」的价值上,把所有音乐空间留给最传统的七字仔、都马调、变调仔,一曲都马调从慢中快板、散板、摇板灵活运用,大量唱段相接轮转他调,回归最原始锣鼓点,流窜浓厚歌仔味,即便唱念节奏稍作修改,也不失风华。 歌仔戏编剧生态蜕变提升 新秀承功展演自身风采 对比当年歌仔戏编剧人才缺乏,「剧本荒」严重,多为移植对岸之剧本进行修编,当时故事多以顺叙为主,人物塑造较为平面。如今,台湾已有杰出戏曲编剧人才,剧情也多见「互文效应」、「双线叙事」,常以「人性」挖掘人物,与过往大不相同,反映出歌仔戏编剧生态急速蜕变提升。 此次重现采取上下半场不同演员「双演」:林芳仪与唐美云共演刘剑

文字|黄广宇
官网限定报导  2023/12/24
新锐艺评 Review

反遗忘的《被遗忘的》

评河床剧团《被遗忘的》

以「意象剧场」作为创作理念的「河床剧团」,继2021年于台北国家戏剧院首演《被遗忘的》,2023受邀至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导演对于「台词容易沦为语言工具」(注)的认知,在《被遗忘的》这部以矿工日常及矿灾为主题的戏剧中,没有台词竟成为最精辟的观察与定义。 节目开始时的熄灯,不同于其他戏剧,而以一种绝对的黑暗,笼罩于整个剧院。眼睛需要适应黑暗以及黑暗带来的不安等情绪,正是节目想要带给人们的感受,而这正是矿工日常。 除了黑暗、矿坑中的蒙蒙烟雾,剧团也善用音效,呈现在黑暗中容易被放大的感官能力。劳动时的呼吸声,浑浊吃力;矿坑爆炸声的绝对震撼;往往幽魅诡谲的音乐,正是为传达这一群不似人的「地下生活者」处境,而在灾变后,许多人真的成了鬼。

文字|陈韵如
官网限定报导  2023/12/16
新锐艺评 Review

极简美学与西乐涵融百戏之母

评建国工程文化艺术基金会《重逢《牡丹亭》》

流传近三百多年的昆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永流传,不失核心价值,皆是传统戏曲须面对的议题。而《重逢《牡丹亭》》在「古干新枝」上,追寻昆剧本色,保有剧种精华、原著主题,转向更深层心灵书写,并运用镜像、灯光、现代剧场象征及西乐,与「百戏之母」涵融,升华戏曲写意性,超越生死爱情,让观众窥见更细腻精致的昆剧艺术。 情节解构走入镜像之梦 灯光场域升华戏曲写意 汤显祖原著《牡丹亭》有55出折子,而昆剧改良后主要保留12出剧目。但编剧罗周却直接解构全戏叙事,以倒叙、插叙方式,只保留六折戏,著名的〈游园〉、〈惊梦〉像是枢纽,让柳梦梅与杜丽娘走入彼此梦中,让现实纠缠著「梦中梦」的结构,寻梦梦醒,交叠时空,使得梦境并非残缺,而是循环。 全戏以镜像空间设计贯串「梦」,当杜丽娘吟唱【皂罗袍】时,镜像前的身影伤春自叹,观众视野却能在镜像中看见撇过头的落寞无奈;柳梦梅手持之画像,也以镜面代替,当其亲画、抚画、题诗时,更显幻想情痴。台上镜像转换,宛如时空也随之转移,令人感觉「梦亦真实」;梦中情意变化,宛如在潜意识中埋下「以情反理」,显现出「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情已接」,那看似纯情却营造一场悬疑。 悬疑来自「纯白」舞台及「灯光」,仿佛走入主角潜意识。白光如仙境,突显杜丽娘之翩翩姿态及柳梦梅之情感游动;转入粉红光,咏叹牡丹亭相遇相恋之爱情;变换淡黄白,回忆相送相留之情遗;转向冷色调之蓝光,渲染梦醒分离与回归现实。最后柳梦梅向舞台前一跪,spotlight画出一光区,将「至情」端上戏剧张力高潮。可见本出戏转向以灯光变换作为写意表现,舞台上除了保留传统一桌二椅及演员身段作表外,也凭借灯光色调升华戏曲原粹。

文字|黄广宇
官网限定报导  2023/12/03
ARTalks

无表情之表情,无器乐之乐音──《得时の梦》

编按:本剧剧名取自日治时期皇民化布袋戏推动者黄得时,暗喻布袋戏如何在时代洪流「顺应天时」,发一场艺术之梦。剧情描述传统戏《七侠五义》主角锦毛鼠白玉堂,乱入到皇民戏《月形半平太》中,被迫参与了幕末土佐勤王党、武士半平太和坂本龙马等的尊王攘夷运动,由此开启一连串跨时空的奇幻之旅。

文字|黄亚历
第356期 / 2023年11月号
戏剧

到地方看戏,然后回头

关于剧场会遇地方后的技艺思考

剧场与地方会遇,产生一系列关键词:移动、漫游、在地素人、限╱现地、特定场域、日常与非日常,而随后开展的书写:真实虚构的交错想像、身体移动的感官经验、人地交织的关系美学等评析,吾人想必也不陌生。本文意不在重新说明剧场与地方会遇的潜在力量,而在透过作品回头省思。若我们都同意剧场与地方的会遇,迥异于地方的走读导览、书写研究、创生发展乃至于观光旅行,必然是因为剧场是具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的技艺,调度感知、结合思想,值得细思慢想、缜密磨练。另一方面,不论以存有论或认识论来思考地方,前者视之为世间万物,涉及具体的物质环境;后者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意味地方是经验与意义的组构,可能是在某地每日履践身体产生的依附与习惯,或是初来乍到受到特定环境刺激并结构化接收的过程,与人类经验的撷取方式、社会关系的产制、空间的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分析作品对地方概念的使用、如何带领观众思考地方,方能从外在形式到内核思维检视其是否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说故事的各种方法形貌 身声剧场的《仙斗》在彰化孔子庙埕上演,以汉文化为建城叙事开端而下的彰化三百年史,透过史迹生产地方记忆,符应文化治理的想像。但《仙斗》在叙事文本上突围,以道教故事中周公与桃花女轮回投胎人世的相斗,交织彰化历史的更迭,统治者或族群的打斗轮替、城宇楼台的兴建倾颓,对应更遥远的故事,玄天上帝的器官分离为蛇精与乌龟精分离与区辨正是人类意识的起源天与地、光与暗、昼与夜,代代不歇的对抗与斡旋,都可以是人类经验的过程转折、思想启蒙开始的映照。身声剧场合歌舞乐以说书叙事,击鼓而歌、锣钹相应、大旗挥舞、面具演绎,音声节奏与画面调度精采紧凑,《仙斗》展示了移动漫游绝非必须,观众沉浸入神,凭借文本与表演的勾引,想像更加丰饶玄秘的地方历史。 当故事不以叙事而替之以模拟,角色现身、情节浮现,《知梦》与《博爱路202号蔡女士收》(后简称《博爱路》)皆如是。前者为2023噶玛兰小戏节的演出之一,观众带著耳机绕行宜兰罗东工场一周,成为受阎王审判之主角附体的凡人肉身,回溯其应当忏悔的一生。以手机与App「Urban Baker」为中介,角色只以声音出演。App存在感不低,发出特定音效时必须低头察看手机上的画面与讯息:

文字|梁家绮
第356期 / 2023年11月号
舞蹈

退行的行进:从云门舞集《波》想起舞蹈的近未来

未来的脚步,拟造的自然 横幅的侧影,一幅一幅连环图般,似由地面艰难直立身,并以足前行。60年代中艺术家鲁道夫.札林格(Rudolph Zallinger)这件广为流传、名为《进步的行进》(March of Progress)插画图像,揭示或形塑当代对人类物种「演进」的想像,有以体质为分野,又有以物质工具的创造使用,为智人等阶段划分。其所立基的线性时间观念,至今日虽已引起普遍置疑,但经一再复制的连环图像,确实留给我们在想像过去甚至未来,一道难以抹去的印迹。如果,在标注「现代人」的下一步,犹有另一次分野,将会是什么? 媒介理论家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曾形容,艺术家是感觉的专家,「最能察鉴感官知觉上发生的变化」。若试举台北双年展策展主题,我想起从「剧烈加速度」(2014)到「后自然」(2018)、「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2020)命名所指;又或以近期台北艺术节定名「万物运动」(Dancing Ecosystems,2023)为例,将近10年,艺术家持续在感知、思虑,一个今天我们常以「人类世」(Anthropocene)为关键词所勾勒的生命世界情境。 如若《进步的行进》存有下一幅侧影,下一个身体会是?云门舞集编舞家郑宗龙新作《波》(Wave)隐隐然给出了一图景。横长的影幕在舞台后,形似演进图,显现迂缓行进的舞者侧面影像,身后却拖曳愈长的光点讯号及缠崇线条;另而人身像是经由计算、拆分,再重构为数据化的运动状态,头部、肩臂等,呈显过大、过细微的扭转幅度,或带著重叠的残像。直到影幕边界,拟像刺穿延伸进真实,舞者续续拖曳著横长虚实的线条行进。突然一时迸裂,光影迅即收束于暗黑,连带虚实人形隐没似断讯。 舞作以「波」为名,必然指涉光波复杂的二象性及其联想,可视与不可视,可触和未可触。但更多是在视觉的波幅上,提供编舞家一个身体动态与链结关系的想像。黑暗吞没人影后,再出现,是12位舞者成列牵连著手,似波动般起伏的线弧,身姿各式的回旋,粒子般跳动,从个体的微波,汇聚为牵动的摆幅,在低限的语汇结构下重复;又于重复中,由一体性而似波浪延异、破碎成单子复混融于一。一列成为二列之对位,终至三两群之碎形。 郑宗龙的作品历程,相对于处理如《十三声》(2016)出

文字|李时雍
第356期 / 2023年11月号
PAR年鉴广告图片
ARTalks

失语的武装困兽

李奥森《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编按:本剧导演李奥森透过匿名警员访谈、侧绘(profiling)与警察学文献进行研究,协同动作设计及专业表演者发展高强度的动态情境(movement scenarios)与叙事,运用视觉与灯光设计营造出诗性空间,建构情况不明、无法掌握的事件;与观者共同思考警察的内在状态、劳动情境与难以定义的系统性暴力。

文字|陈品秀
第355期 / 2023年09月号
回想与回响 Echo

从演出谢幕之后谈起

「谢幕」的理所当然 在剧场漫长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谢幕」这件事,演员在演出结束之后,不会回到舞台上,接受观众表达谢意的掌声与鼓噪。依据剧场史家的研究,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谢幕」,大约开始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剧场,其缘起并不是演员的意愿,而是应观众的要求而生,甚至会有拒绝「谢幕」的演员,在离开剧场回家的路上,遭到「愤怒」观众的追逐。 当「谢幕」在19世纪流行开来,终于成为表演者与观众共同接受的惯例与默契,大约再没有人会对「谢幕」的必要性,或对「谢幕」的意义舞台上下两方对彼此表达谢意,有所疑虑,或抗拒,无论我们对演出本身的评价如何,都可以接受谢幕作为演出一部分,对舞台上下双方的重要性。 换言之,我们都认为演出结束之后的谢幕,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谢幕」这件事,真的是这么理所当然的事吗? 在音乐剧《热带天使》的谢幕之前,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谢幕」之可为与不可为 7月30日,台中国家歌剧院,《热带天使》演出结束之后,就是一般性的谢幕:演员依照事先编排的顺序与方式上场,回应观众的掌声,编导上台与观众分享创作心路历程,发表感谢名单,同时如莎士比亚时代的报幕人(chorus)一样,跟观众提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性。接著,编导宣布演出团队特别为当天观众准备了「彩蛋」:男女主角演员在第一次谢幕之后悄然下台,此时换穿正式礼服再度上台,与观众分享他们如何因戏结缘相恋,最终走入礼堂的精采故事,并且将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全场观众的哄然之中,开始播放两人交往的花絮影片,剧场顿时变身为婚宴广场,「谢幕」也不再只是「谢幕」。 《热带天使》的谢幕活动,虽然特别,但其实不是特例,而是本地剧场近来某种趋势的展现:演出谢幕段落,愈来愈复杂,也愈来愈不「单纯」,开放、鼓励观众拍照打卡上传,邀请观众同框合影,编导上台分享创作心得与周边商品讯息,几乎已是常态,唱名感谢赞助厂商,宣布票券摸彩中奖名单,「支持艺文」与「业务配合」无缝接轨,已无扞格,剧场会不会真的不再只是「剧场」? 另一个愈来愈常见的趋势,是编导在上台与观众分享创作历程的同时,会不厌其烦地跟观众说

文字|陈正熙
官网限定报导  2023/10/18
戏剧

拍打、撞击、直面、情感、厄运、剧变

那些令目光驻足且意味深长的剧场时刻

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在1950年代撰写戏剧评论,共同创办《民众戏剧》(1953-1964)杂志,尔后他少量至几乎不再写戏剧评论,转向摄影书写。但,戏剧在他心中的分量,似乎没有就此消声匿迹,反而内化成一种思考性的内核。如同他在《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1975)中曾写到「全集的交汇点或许就是戏剧。」(注1)在巴特最后一本著作《明室.摄影札记》(1980)中,「剧场」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阅读《罗兰.巴特论戏剧》评论集,巴特「描述看的方式」与「望向某处的视线」,引起了我的阅读趣味:「表演的首要特征并非模仿。即便摆脱了『现实』『逼真』『摹本』等概念,只要某一主体(作者、读者、观众或偷窥者)将目光投向远方,从视野中切割出三角形的底边,他的眼睛(或脑袋)充当三角形的顶点,那么终归还是有『表演』存在。」(注2)循著巴特对于观看表演状态的描述文字,身处在观众席的临场感随即浮现,作为观者的我们,我们的目光习于在舞台上热切找寻标的,任何表演发生的可能性。 今日的剧场,演员对角色「模仿」得像不像,不再受重视。展演的自然性、对议题的探讨、舞台视觉的构造等,成为新的焦点。我很喜欢刹那之间被舞台捕捉视觉的时刻被作品掳获、被卷入、被动情、被视听声光情境、被语言抓住,凝结成对于作品的记忆点,也常是舞台上重要的关键性构图。舞台的视觉构成攸关于创作者对画面的掌控与调度。视觉时刻的关键性「极为具体也极为抽象,也就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意味深长的时刻」。(注3) 开场,即为结局、亦为谜底 记得《山貌》是这样开场的,几位穿著运动服装的年轻人,在舞台中央缓缓架起球网在开演前的寂静之中开始挥拍、击球、挥拍,在偌大的舞台上打起羽毛球⋯⋯ 3月3日的晚上,我走进了满座率不到4成、略显冷清的国家戏剧院,坐在前几排,观看西班牙塞拉诺先生剧团《山貌》。创作者对视觉营造如何渐次堆高议题的复杂度与节奏,有相当精准的视觉运镜与时延调度。舞台上始于球场冷清到以登山险峻告终。中间掺杂耸动又能扰动人心的外星人攻打地球广播剧展演,亦剪辑电影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文字|罗倩
第355期 / 2023年09月号
新锐艺评 Review

当诗成为剧场

评2023趋势诗剧场《海鸥诗学》

如何阅读一首诗?当诗文字走入立体舞台,诗与剧如何交融?正是2023趋势诗剧场《海鸥诗学》予我们的思考。趋势教育基金会已有丰富的文学剧场展演经验,此次《海鸥诗学》诗剧场的导演徐堰铃,亦非第一次与趋势合作。此次演出以诗人陈育虹作品为主题,2022甫获瑞典蝉奖的陈育虹,评审认为其诗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感性特征。(注1)而陈育虹则说,诗是一只猫(注2),在诗的特质、诗心及其跨界演绎中,「猫体力学」正可说是恰到好处的呼应。诗的流动性,不仅展现在其主题、结构、声情及意象等上,也在书写与观看两者间不断流转。正如首演结束后的座谈中,陈育虹说,当她把诗交给导演后,这就是她(导演)的了。「怎么有办法这样呈现?」当诗人成为观众,重新以读者的视角来阅读诗作,无论是猫或海鸥,都成了这场跨界展演的精准隐喻。 诗剧场以陈育虹《霞光及其它》(2022,洪范)卷一的〈海鸥诗学〉为剧名,实则选录了《河流进你深层静脉》(2002,宝瓶)、《索隐》(2004,宝瓶)、《魅》(2007,宝瓶)、《之间》(2011,洪范)及《闪神》(2016,洪范)等诗集作品。导演重组诗作,将之划为3个部分:其认定较「纯粹」的诗、古老的神话,以及社会性质较强烈者,并力求在音乐、戏剧、影像及舞蹈动作等部分皆能有所发挥。第一段以〈之间〉起始,以撼人心弦的旋律与合唱、叠唱,带出《之间》诗集的引言,也是诗剧场在介绍词中提到的创作概念,试图以舞台扩充展延诗的边界。「之间」一词,正是诗之可贵处,或流动、或中介、或变形,「不确定而极宽大的/一切生发之间」。(注3)有趣的是,《之间》诗集其实也按辑收录不同时期诗集作品,作为诗人自身的回溯。诗人的自我时空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诗与剧之间,以〈之间〉开篇,显见编导的灵慧用心。

文字|陈韵如
官网限定报导  2023/10/09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世事难料廖添丁

评杨景翔演剧团《阮是廖添丁》

世事难料,廖添丁竟在百年后于舞台重出江湖;世事难料,曾经耳熟能详的姓名传到现在竟无人知晓。 廖添丁,疑似听过却有些陌生的姓名。这个世代对他的印象多半止于一位日治时期的义贼,关于他的故事则鲜少听闻。民俗文化与乡野奇谈在今日逐渐出现了断层,传统需要在现代社会重新找回它的脚步与价值,结合新时代的科技与文化延续其传承,以不致被迅速更迭的世代浪潮冲散。 《阮是廖添丁》这部作品透过改编廖添丁的故事,尝试找回散失的「台湾特色」,并以创新的编排为原先的故事内容加入新颖的色彩。此部歌舞剧以日治时期的台湾为背景,透过3位女子结义的故事重新诠释廖添丁这号人物,也反映女性在日治时期的社会体制下的限制。歌舞剧的演出形式搭配朗朗上口的歌曲,很快便让人沉浸于当年的时代氛围,戏剧与魔术、影像、武打的结合更是令人看得目不转睛。此外故事本身也有不少亮点,像是剧本中有出现多句结合时事的台词,或是配角管家突然拿起麦克风说唱。这些安排都让剧院宁静的气氛变得活泼热烈,也为这则经典故事增添了现代文化的趣味。 然而相较这些加入的元素,故事本身的编排和角色的塑造却略显单薄,不容易在角色身上看到他们行为的动机,感情和情绪的转折也有些过于突然。例如魔术师Crystal和高中生Yuli在戏中曾一度出现对情感与理想的挣扎,但随著剧情发展却戛然而止,让人看不到这些角色的更多面向。戏后阅读演出介绍才得知这些角色是依循田野调查所构筑的,亦即这些角色的形塑都有真实人物作为参考。但问题可能就在编写的过程中进行了过度深入的调查,以致忘记除了编剧外,大部分观众都完全不晓得这些人的故事和经历。因此在呈现中省略了太多该让观众知道的背景知识,反而让人感觉在这些角色在故事里被压平,缺少更多刻画和描绘,而他们的感情与想法也只有蜻蜓点水般地带过。 此部作品在叙事和角色塑造上有些过于浅薄,加上使用歌舞剧的演出形式,不容易让观众了解该时代女性所受到的待遇,也难以呈现台湾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冲突与矛盾。但它就民俗文化的传承而言具有其意义,因为它所讲述的是快被这个世代所遗忘的人物和故事。而它同时也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将许多现代的元素融入表演,如果能在人物与情节上多加著墨,相信观众会对这则传奇有更多的想像和认识。

文字|吴孟修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9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在梦里什么都有,但现实不是梦

论《梦与阴影》寻找共感的平衡

《梦与阴影》模糊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以「梦」为创作起点,在超现实的夜里,探索潜意识的存在。借鉴于佛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以及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和马格利特的作品发想文本的发展。作品运用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当代马戏元素与肢体对话,揉和进河床剧团的意象剧场,试图在两者不同的领域中,寻找马戏和戏剧结合的跨领域舞台。 梦与阴影中光的流动性,运用马戏道具呼应象征 《梦与阴影》企图运用多元表演的形式,展现别于一般所认知的演出形式,马戏道具在梦中呼应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于阴影中光的流动性:圈,环绕在长白衣服女人身旁定格的环,寻找定格中快慢的时间变化;环,在军人手中的环,转换队形横列玩出不同节奏的层递;光影,不断绕圈的灯车,营造一圈又一圈变化中视觉影子暂留的画面。 有好几度画面围绕在不断的圈中环绕,使笔者想著重蹈覆辙的夜晚,夜晚再一次来临的意象画面,似曾相识却又些许不一,画面与道具的对话,在色彩鲜艳的光影变化中,加上诗文的吟唱,丰富视听与氛围的感受性,但在梦的画面与画面中,缺少其中重要的连结性,使感官体验存在但却不完整,时常会被拉回现实,陷入造梦者的惯性手法中,察觉后,再一次被惊醒。 现实不是梦,马戏与戏剧的舞台上的共感平衡 对于整体来说,河床剧团与FOCA这次的跨界合作,跨入双向的领域中,找到中间共同的平衡点外,也在特技身体与各项道具的结合之间,建立不同的质感、剧情以及灯光呼应,并在意象剧场中视觉建构的画面中,找到转化和改变的可能性,但打开了一个出口后,必定会有裂缝的出现。 当技术不再只有技术,那还有什么存在?马戏身体和道具的解构再重组中,或许比起拼图般地拼凑各片段,积木的层次堆叠会是更好的表现方式,或许更激进且大胆的尝试,会借由群体演员的相互定位,在走动交错的步伐之间穿插关联性,免于落入一样的牢笼解答同样的问题。因为笔者在此作品中可见白衣少女是主角,但并未连结整体的发展脉络,在这场梦中的表现中著实可惜。 在这个世代中,把一件事说好╱做好很不容易 在醒来之余,仍有画面在脑海中的余韵:落在群体与个体之间、舞台景观陈设的选择之中、以及表演者望向那一盏灯的刹

文字|汪颖儿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9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人性的讽刺与控诉

《钦差大臣》打开舞蹈剧场新的想像空间

《钦差大臣》是一个关于冒充身分、控诉人性的贪婪与腐败的故事,取自于俄国作家果戈里 1836 年的经典讽刺剧作《钦差大臣》,Kidd Pivot现代舞团8位舞者,搭配专业演员录制的台词对白,再次重现这场揭露人性丑恶的官场风暴。 寓言、小说、散文、新诗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有人说话,有人听到,有人读见,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流动著上千万种的表现手法,在这迈向跨领域的多元舞台上,真正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实在不容易。 叙事方法重新拆解,找到新的观看焦点 编舞家克莉丝朵.派特(Crystal Pite)与剧作家强纳森.杨(Jonathon Young)重新拆解来自1836年的《钦差大臣》剧本,运用后设戏剧(metatheatre)的概念「关於戏剧中的戏剧」,利用第3人称的戏剧创作探讨戏剧本身的问题,或是于第2段文本里,「角色一」(figure one)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第4面墙,在每一个指令中窥探人物的动作转变,这同时也接引至角色存在的核心并影响画面的重新建构。 当叙事方式重新解构后,便会引领观者进入新的观看视角,笔者难以置信在后设概念、戏中戏及文本台词的搭配建构下,舞者如同演员,在一来一往的对话里,能完全地「接住」每句台词,完美运用肢体语言去进行对话,玩出语言在舞蹈中新的可能性,笔者曾观赏编舞者派特过往的作品《各自表述》,在此作品里各方面的加总精湛表现,让剧作《钦差大臣》以新的生命体活于舞台上。 台词与指令之间,灯光与舞蹈完美卡点结合 从开场第一幕明灭不定的灯光下,市长和秘书对话的情境画面,延伸至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加入,表演者以浮夸的表情张力和惊人对拍的台词互动,身体语言在快速的灯光变化下,动作的卡点区分人物内心想法和真实世界的对比,舞者在日常动作下与舞蹈之间的转换极其俐落乾净,仿佛每一拍的动作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才能在台词与指令下做到别于舞蹈以外、更多象征不同个性角色的表现空间。 第2段删去台词后,「角色一」(figure one)对白只剩动作指令的片段,舞者褪去了角色的建构,在没有服装下,纯肢体成为大量语言之后(第1段)的调和剂:再一次重来的剧情、再一次的队形步伐、以及再一次剖析的动作指令,

文字|汪颖儿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9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当地下文化登上剧院舞台

《Judy秀:美可敌国》美国酷儿视角与台湾脉络的对话

2023台湾国际艺术节中,艺术家Taylor Mac将原演出长达24小时的《Taylor Mac: A 24-Decad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浓缩成2小时的精华版本,中文剧名译作《Judy秀:美可敌国》(以下简称《Judy秀》)。其作品以酷儿视角诠释美国240年的流行音乐史,试图在「白人菁英与上流阶级」为轴心运转的社会当中,提供一个由下而上的讨论观点,并尤其著力于符码的凝视、翻转与再现,将性别行动实践于剧场之中。 ​「献祭父权主义」作为不断在剧作中被重声的标语,《Judy秀》透过服装(变装)、称谓(代名词)与身体姿态(如内八与外八),甚至是「将地下文化置放于舞台之上」的行动,都积极地翻转了性别符码。同时,剧作也发挥了剧场的高互动性,成功地让观众看见生活中潜在的框架与符码意涵,诸如以歌曲Gloria阐述代名词的性别意义,透过彼此标签化的游戏将其揉杂一块;抑或利用乒乓球的相互丢掷具象化歧视,描绘了性少数族群的被压迫经验;甚至邀请在座年龄介于14至40岁的「男性」(注1)走上舞台,以拟作战争之下被强制征召走上战场的性别祭品。 ​种种充满巧思的剧场互动翻转了污名与既有的标签,有时也将褒贬的价值观翻搅为混沌的状态。然而,尽管Judy对于字里行间潜在的性别压迫抱有高度意识,其剧场互动设计也确实令人击节称赏。可回到「变装文化现身剧场」的期待中,除了Judy本身的造型和演唱歌曲时的灯光效果外,其他设计元素,包括(乐手的)服装、道具与舞台美学,似乎相对缺乏了令人感到绚丽的创意,且歌舞秀当中的「舞蹈」元素也稍显不足。对我而言,未能在此作品当中看见ballroom文化(注2)如何透过肢体再现性别的舞蹈元素稍显可惜(如Voguing)(注3)。整体作品与自身对于「声光炫目歌舞秀」(注4)的想像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另外,虽然《Judy秀》试图以草根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之下的性别关系,但演出置身于国际艺术节的脉络,也无可避免地揭露了它仍是一出来自世界中心的表演作品的事实。而这也意味著,文化位阶上的优势多少共构了「地下文化登上剧院」的殊荣,也多少成为了作品的挑战与

文字|廖建豪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3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评塞拉诺先生剧团《山貌》

赛拉诺先生剧团将新科技发展成剧场元素,使用新媒体音乐、影像、录像,配合微缩模型,带领观众思考「真实」。此刻,台上的焦点不再是4个操作器材的人物,而是大白板上的杂讯、萝斯的信、火星人的入侵、无人机的飞行《山貌》用多样的主题来述说真实,有远征圣母峰的登山队、奥森.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广播剧、假帐号的营利、俄罗斯总统普丁等,触及许多面向,探讨真实的不可证、传播、利益,以及被制造。 演出开始便宣称:「即使乌俄战争的发生,或者正因如此,我们不打算改变任何内容。」在《山貌》的发展时期因为需要一个谈论「真实」的角色,创作团队选择了对他们来说就像个谜因一样,权力恒久不变的普丁,却恰巧在时间的推演中,他们也变成了为此事发声的一股作用力。这个角色没有告诉我们她的名字,她拿著羽毛球拍,告诉我们:「我是普丁,我正在打棒球。」普丁谈论著什么是真实,什么不是真实,全程用一个演讲者的姿态,引领观众去「相信她」。对这样的开场,我没有理由不怀疑她了,甚至对整场戏的所有资讯都抱著不信任的态度。 舞台正中央是一个可以投影的大白板,播放著登山的录像,看起来气候险峻,发现一位登山客冻僵的尸体,是乔治.马洛里。在他的外套里拿出了一本笔记本,这是他失踪后的第75年。然而将目光转回现实,这些画面全是在剧院现场制造出来的。之后也持续同样的手法,不断制造影像。到后来,这个影像制造的过程被藏到了白板后,也让观者了解,资讯传递者有能力隐藏任何讯息,只给接收者一部分的资讯。 普丁说:「真实建立在共识上,就是有一群人相信。」奠定整体论述的基调;对于怎么样的新闻才是真的,他说:「你们不会去确认,因为你们是聪明人,你们都受过教育,都是文明的,都不会受骗。」增强了反讽的力道;奥森.威尔斯对《世界大战》广播剧造成的恐慌道歉,17年后却自信地表示人们太容易相信报纸、收音机、电视上的内容。普丁提问他什么时候说的是真的,并以自己过去讨厌但现在很喜欢的点心为例,说明他说的都是真的,所以或许奥森说的都是真的,即便互相矛盾。于是普丁说:「真实是空虚的。」最后这个论点稍显无力,他用主观感受来谈论真相,其实只是观点的改变而非客观事实的论辩,与这里讨论的真实无关。但现实情况确实如剧中的普丁一样常把两者混为一谈。最后呼应乔治.马洛里登顶与否是个不可证的真相,萝斯写给他

文字|杨尚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3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当私人经验在公共空间形成价值

《龙族女儿不流泪》的前卫与共鸣

一条形似长道的白布犹如钢琴白键横躺亦攀附于全黑的剧场空间,舞台置放了各种典型或非典型的乐器,包括钢琴、儿童钢琴、玩具电话和玩具收音机等「乐器」。亚裔钢琴家陈灵透过大量非常规的演奏方式,「旁敲侧击」著自身「非数不可」的强迫症世界,并结合影像作为回忆录的形式之一,描绘约翰.凯吉(John Cage)与母亲和自身生命的交织。 ​《龙族女儿不流泪》作为一个置放于国际舞台却极其私人的作品,这个决定无疑是大胆的,又尤其在「少文本」的创作企图中,要将陈灵内心的强迫症世界以剧场的形式符号化,音乐本身的抽象性又该如何转化为更具体的连结?而「连结」不仅仅是决定要将多少比例的内心世界摊呈于观众面前,同时也必须引导观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才能确实地与作品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共鸣,否则一不小心便会流落于过分自溺或过分张扬的圈套当中。 ​然而,所谓的「共鸣」在陈灵和观众之间被建立,同时也建立于私人与公共之间。意思是,此作品不仅攸关陈灵私人经验的揭露,也同样需要引领观众从私人经验出发,彼此才能建立起一种公共的情感共鸣。透过这种方式,作品才得以保持一定的私人性,同时推开通往国际舞台的门。 ​带著这个意识回过头来思考,此作品究竟适不适合被置放于国际艺术节当中?或是换句话来说,作品究竟是否成功地在有限度的空间内进行有效的对话?于我而言,基于作品中各种符号之间高度抓紧核心又保持密切互动关系的亮眼表现,尤其音乐演奏的听觉体验,总俐落又精准地被转换为剧场中的视觉语汇,以产生更多被理解与诠释的可能,此作品在拿捏「公」与「私」之间的平衡是成功的。 ​好比流动于布幕上的线条与方块,呼应著旋律与节点的整齐划一,抑或散落于铜钹上的米粒声响,伴随著难以计量的数字在疯狂窜动诸如此类透过视觉与听觉所交织的舞台美学,都在在地描绘著一个颗粒感清晰的内心世界。而当这个内心世界走向极致,尽管钢琴演奏对于节奏的高度要求,为陈灵控制数字的欲望提供了安放之处,可随著分毫不差的弹指之间流泻而出的点线面,却还是成为了型塑框架的素材,困住了投影于白布上的大女孩。此时,所谓的规章与失序便没有了不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陈灵对于「完美的演出」感到不以为意,她所想脱逃而出的「完美」也无须多言。 ​在各种符号的巧妙配合下,「前卫的艺术形式」在

文字|廖建豪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3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以身体临摹

评黄翊✕董阳孜✕黑川良一《墨》

书法,书写之法,某层次已不需依附文字也不再为表意而服务,书家运笔设墨是气是韵、或浓重或疏落,都是他自身不可说的延伸。编舞家黄翊说到「这个作品是用『身体临摹』」,话中的用心令人期待身体与精神将如何交融相应,最终我们却发现临摹「什么」才是重中之重。 舞作中不少以动作挥洒出书法投影的设计,只是这类创意在好几年前的光影互动表演早已做过,仅是符号式的仿拟无法回答为什么选择书法取经而不是水彩或其他媒材,一如前述,当我们回归书法特质便能明白舞作可能的缺失:之于书法,形似,可能根本不重要,若身体为笔、姿态是墨,应是临帖内含的余韵、游刃有余、对表达的「渴望」,然后,成为自己的版本,属于意念、修养的领略,甚至视觉上无需搬演董老师的笔墨。 舞者与书家,从来,练的就是自己。 是「见山」的层次之别。 前3个段落有种断裂感,像是身在此岸、心在彼岸遥不可及那般,身体律动和动作设计显得生涩,太过依赖电子乐营造「新意」与「力度」,导致肢体、音乐和视觉三重分割。另个看似突兀的问题:「墨,一定是黑与白对比吗?」,问题在于色彩、灯光对主题解读得有些表面:身著黑衣的舞者在黝暗的背景前演出,若缺乏精妙的打光设计,当四肢与身体叠合、两人身形交叠,相隔一定距离便无法分辨动态的细腻甚至看不见力透指尖的气韵。 第4段落少不了黄翊与机器人共舞的代表桥段,在ChatGPT当红的此时更有令人玩味之处。机器手臂的动作依赖程式「语言」,对比书法已无需依赖「文字」,然而机器却又比人类更能精准临摹,或许未来机械学习╱人工智能将发展出我们此时无法想像的「涵养」,但目前来说,仍远远无法达到人类艺术、心灵探求的层次。只是回到舞作本身,不论是黄翊或是机器手臂的动作、互动同样显得畏首畏尾,隐含思索:若人工智能将不断进化,那么人类的学习能否始终占据不败之地?是否机械终将赶上人类艺术创作的境界? 紧接著,一大段数位艺术展现墨迹的内容也让人困惑。同样,这是一段不那么新颖的表现形式,混合著电子音乐和眩目光影有种自以为是的讨好,仅仅取书法之形而无神,当墨的晕染、飞白被电子化之后,仅剩徒然的美丽。 舞作前大半段皆给人一种企图与执行无法相互匹配的差池感,到了后半总算倒吃甘蔗,众人的群舞搭配当代西方交响曲目,动作设计都变得精准明确、张驰有度

文字|张宛瑄
官网限定报导  2023/09/23
戏曲

「反奸」、还是「黑化」?

传统经典通往当代的心理路径

今年由台湾戏曲中心主办的「2023看家戏再现」,有两出作品不约而同地以人物性格的丕变,作为全剧重要的情节转捩点薪传歌仔戏剧团《陈世美.反奸》、一心戏剧团《孙膑斗庞涓》。这两出戏分别以陈世美和庞涓为主角,当主角反奸、魔化的那一刻,也为戏剧情节带来重大的转折与冲突。 值得思考的是,「看家戏」是鼓励民间剧团重塑传统经典,透过当代编导的剧场手法,让经典作品开展出当代面貌。若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两出戏同样都在建构╱挖掘主角深层的心理变化,试图让以往的反派人物,拥有不同层次的表现。然而,这背后所代表的是当代编导对话经典作品的过程?或是为了要符合观众的审美喜好?抑或是传统经典通往当代的创作路径与发展样貌? 「反奸」背后的当代思维:《陈世美.反奸》 当戏曲发展尚处在小戏阶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现象,造就古代「负心汉」的主题大量出现;其中,又以蔡伯喈和王魁作为早期负心汉的滥觞。(注1)随著包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受到民间文学、小说,甚至近世影视作品的影响,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深植人心,而「陈世美」这个名字,更是成为负心汉一词的代表。 1996年,黄香莲歌仔戏团推出《青天难断》,尝试为杀妻灭子的陈世美反转形象。对于重婚之事除了迫于无奈之外,又加入奸小在其间作祟,致使陈世美背上薄情之名。秦香莲状告陈世美,却因人证、物证俱失,深陷在国法与义理之间的陈世美,百口莫辩、进退两难。最终,皇上出场亲审此案,却又将此难题抛向观众,利用「开放式结局」,让台下观众自行判断,以顺应当时逐渐开放的社会风气。(注2) 此次,薪传歌仔戏剧团推出的《陈世美.反奸》,呼应「看家戏」的主题,从剧名上便已展现强烈且明确的当代改编意图以陈世美的「反奸」为全剧之核心。换言之,编导试图借由陈世美反奸的心理变化与过程,揭示角色复杂的心理层面,尝试探索传统文本下当代思维的运作空间,并以此创造另一种诠释经典老戏的方式。 综观《陈世美.反奸》全剧共分6场,上半场包括「相府重逢」、「太后施压」、「香莲自怨」及「反奸」等4场;下半场则是「韩琪杀庙」和「状告青天」两场。(注3)此次改编特色有二,其一是开场直接以左、右表演区并呈的形式,右舞台

文字|游富凯
第355期 / 2023年0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