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评论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锐艺评 Review

是作品,也是人生:《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打开「家」的可能

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

继2022年的《三生万物》后,洪千涵、洪唯尧、曾睿琁3人持续以人生在推进这部作品,催生出《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于今年度的台北艺术节上演出,探讨了后同婚时代下,同性伴侣的生殖议题。3位艺术家摊开了关系与生命:女同志伴侣千涵与睿琁想有一个有彼此基因的孩子,因此决定向千涵的弟弟唯尧借精求子,并由千涵怀孕生产。正如3人在排练场上不断询问彼此的那句:「你说的是作品,还是人生?」,血亲、姻亲、工作伙伴多重关系是困难的。在他们持续不断地对话、协商里,观众见证了作品,亦见证了他们的人生,以及千千万万怀抱求子梦想的同性伴侣,正以个人生命拓宽著伦理、律法框架之过程。 在「定义亲子」这一题上,如何松动,抑或重新诠释华人文化对香火和血脉坚固的想像,是这个议题中相当庞大的部分。当红胶布将舞台一分为二,千涵与唯尧各据一侧,从小在洪家所拥有过的物件、记忆或关系被以语言标定出来,散布于舞台上,沿著记忆形成自有逻辑的阵列。这些词卡偶尔推过去一些,有时又挪回来一点,如集体主义下,华人社会中亲人关系的界线多半不是黑白分明的。而在那模糊的分野中,存在著共有的可能性。 词卡具象化了共享的样态,当千涵用不同词卡组合出「第一次洪妈妈大肚科学实验」时,语言可以被重组,产制新的意义之特性,使人很自然地思考到,这与DNA的结构是相似的基因序列正是以A、T、C、G之排列组合构成了这个地球上众多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因此,无论血缘、基因,又或是共同的记忆和语汇,都是构成洪家的素材,既能在千涵与唯尧间流通,便能借由唯尧,流通于千涵与未来的孩子间。

文字|许芝瑜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06
新锐艺评 Review

赤裸的爱:反思《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伦理和亲情

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孩子,这件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在这出戏中被层层剖析,展现出其内在的复杂与真实。笔者于台北艺术中心蓝盒子观赏了2025台北艺术节作品《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该剧由洪千涵、洪唯尧、曾睿琁共同创作,讲述了一位同性婚姻中的女性,为了拥有自己的孩子,借助弟弟的精子孕育生命的故事。这个大胆且突破常规的决定,不仅揭露了亲情、爱情与社会期待间的矛盾,也挑战了传统价值与家庭意义的定义。 整场演出细腻铺陈情节,并以象征性的舞台语言带领观众一同反思自身价值观。在第一场景中,3位角色共同穿上巨大的卵子服装,手握红色胶带延伸至观众席。而律师角色从观众席走向舞台,模糊了演区与观众的界限。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使现场仿佛成为一场公共辩论。律师的提问直接触及伦理选择的难题,将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戏中不乏幽默对话,为剧情增添了生活化趣味。例如,姐姐与伴侣因孩子姓氏问题争执,甚至用打乒乓球的方式决定名字。然而,随著矛盾加深,姐弟与姐姐伴侣之间的激烈争论揭开了每个角色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脱去身上的衣物,直白袒露内心挣扎,将亲情、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不得不审视家庭的定义是否应改变。 多媒体影像的运用尤为出色。剧情以姐弟的成长背景为基础,展现两人深厚的亲情羁绊。从小被教导互相分享的他们,长大后却因姐姐提出的生育提议而打破了亲情的边界,激化了伦理与情感的冲突。舞台后方投影出「乱伦」等字词,配合灯光变化与演员肢体语言,将弟弟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具象化,让伦理压力直击观众心灵。这种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也将角色的心理状态清晰地传递给观众。

文字|徐灵芝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06
新锐艺评 Review

《姬情晚宴/女子女子嗑》:谈喜剧、与喜剧背后的虚构书写伦理

评若女子剧团《姬情晚宴╱女子女子嗑》

《姬情晚宴/女子女子嗑》表面是一场朋友聚会,实际开启了一次对「写作如何占有人」的现场实验。我带著对喜剧的戒心入座,却在笑声的断点里被迫观看文本的缝线:两对伴侣的嬉闹、酒局游戏的推波、女主角群「子恩」与「彩婷」在暧昧与出轨之间游移,当「小万」介入、当场景被后设地打断时,剧场让我读到每一句台词背后的潜台词,读到叙事如何被欲望推动。 万圣节派对的设定带来轻盈的节奏,酒精让她们的语速松开,创作团队选择以情境喜剧的节拍包覆「出轨揭露」这个沉重节点,70分钟里舞台语汇并不复杂,却精准服务于人物的张力:靠近与远离是她们的两种行走法,餐桌与客厅之间的位移,把关系的暖区与冷区标示出来,观众在踌躇中被推向下一个局部真相。我尤其在那些「脑内小世界」的片段被逗笑,角色与角色之间忽然掉出想像,话语被放大、词尾被反复咀嚼,把即将说出口的心事先拿到台面试演。这一招使舞台同时显露两种时间:表层是派对当晚的线性时序,深层是被压抑的心理残响。当她们玩起「Fuck, marry, kill」,戏剧把观众引导到伦理的交界,游戏看似随口,却暴露了评分与排序的残酷:笑声在场,判决也在场。更重要的是后设层的切入。当「小万」以创作者的影子身分现身,剧本把我拉进一个棘手的创作伦理问题:角色究竟为谁而活。舞台上的人开始质疑她们被如何书写,质疑谁在拨动她们的选择。此时台词像镜面,将写作者的欲望反射回观众。我在台下也被问到:我为何要看见这段姬情?我为何要求她们把隐密的渴望放到聚光灯下?戏以一种近乎调皮的方式提醒我,虚构能提供谈论真实的安全空间,安全不等于无害,安全只是告诉我们可以承担,仍要负责。这出戏最迷人的地方发生在语气与沉默之间,她们的对白经常半句悬空,剩下的半句让目光去补,创作选择把潜台词拆出来让我直视:关于阶级的尴尬、关于外貌的比较、关于恋爱规则的无声默契、关于「拉子圈」中互相辨识的暗号。拆解的方法借由节拍与停顿堆出张力,当某个人端出和解,一个眼神就会把和解变成新一轮角力。 子恩与彩婷的靠近,并未被处理成道德宣判。文本让她们先经过否认、合理化与自责,再让群体关系承受回弹。这一条线验证了一件事:爱在舞台上从不单独运作,它牵动每个人的自我叙述,当两人跨过界线,旁人的身分叙事也被迫重写,戏让我看到出轨作为「写作事件」的意义:它迫使我们处理文本之外的后果。

文字|侯瀚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05
新锐艺评 Review

《解忧杂货店》舞台空间的穿越实验

评果陀剧场《解忧杂货店》

从东野圭吾的小说,到日本电影、中国电影,再到如今的舞台剧版本,《解忧杂货店》一路跨越媒介。电影多半依靠镜头与剪接推进情节,而舞台剧则以「空间语言」来完成时空的流转。如何让寄信者与回信者的声音不再只是文本上的呼应,而能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正是此次舞台剧最具魅力的地方。 剧情整体承袭原著的核心:关于家业与梦想的两难,情感与自我实践的挣扎,以及人如何在回首过往时安放遗憾。舞台版完整保留体育选手的故事线,让「梦想与情感陪伴」的矛盾更贴近当代语境。这一支线并未出现在中日电影版本,却在剧场中突显,或许呼应了现代对「个人成就与他人关系」的敏感议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片段,则来自一位多年后回复来信的角色他以善意隐去真相,不只是为了安慰他人,更像是对自己过往的和解。这使故事从单纯的选择辩证,延展为关于「善意如何弥合遗憾」的思索。

文字|陈韵如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0/02
回想与回响 Echo 读者投书

从以巴到台湾:文化交流如何孕育理解与希望

阅读了贵刊于 8 月 21 日刊登的〈反对以色列政府对加萨作为等同「反犹」? 《剧场今日》刊他国作家公开信表态批判〉一文,深觉其中观点值得进一步讨论,因此希望借此机会提供另一层面的思考。以色列深切尊重艺术与文化在社会中的角色。它们不仅展现美感与创造力,也同时映照出人类最痛苦的经历。我们知道,艺术家、作家与文化界的声音常常在语言无法承载之处挺身而出。他们有勇气将悲伤、愤怒与渴望带入公共领域,并把个人的情感转化为共同的理解。 以色列深切尊重艺术与文化在社会中的角色。它们不仅展现美感与创造力,也同时映照出人类最痛苦的经历。我们知道,艺术家、作家与文化界的声音常常在语言无法承载之处挺身而出。他们有勇气将悲伤、愤怒与渴望带入公共领域,并把个人的情感转化为共同的理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我们仍须以清晰而沉痛的态度,郑重反驳针对以色列的指控。以色列所对抗的并非巴勒斯坦人民,而是哈玛斯,这个恐怖组织于 2023 年 10 月对平民发动大屠杀,屠戮以色列的家庭、绑架孩童与老人,甚至以张扬的态度公开散布其罪行影像。哈玛斯至今仍将自身隐藏于平民社区、医院与学校之中,将巴勒斯坦人民用作人肉盾牌。这种策略让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同样承受苦难,而这场悲剧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和台湾一样,以色列是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社会。在我们的国家,多元的声音不会被压抑:无论在剧场、报章或公共论坛,都能听见尖锐的批评、充满同情的呼吁,以及多元的观点。民主的力量正体现在我们允许不同意见与表达,即便在战争时期亦然。我们相信台湾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台湾社会同样建立在多元、韧性与自由之上。 也正因如此,艺术与文化承担著重要的使命。它们不该被用来制造更深的分裂,或将整个群体简化成单一的刻板印象。相反的,它们能成为桥梁让痛苦得以呈现、让同理心跨越边界、让想像力为不同的未来开创空间。艺术始终使人类能够以「人」的身分彼此相遇,而超越一切其他差异。 在纪录片《Prophets of Change》中,我

文字|游玛雅Maya Yaron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28
回想与回响 Echo

说著爵士语言的,不一样的美好

听罗妍婷六重奏「海拔之上」

想来是不让唱作俱佳的Ccile McLorin Salvant专美,今 (2025) 年两厅院夏日爵士由罗妍婷六重奏打头阵,端出了全场原创作品,「海拔之上」音乐会中有质朴亲人的〈高地〉及〈On Your Side〉、画景叙事的〈圈谷〉及〈火山〉、情感张力爆棚的〈潮间〉及〈沙丘〉、自由奔放的〈群岛〉及〈山脊〉,尽管身兼词曲创作、编曲、演奏、演唱的罗妍婷将这些作品定调为「将行走于不同土地的观察与记忆写成歌」,意在藉音乐带领听众穿越时空的限制来趟「听觉旅程」,但这旅途上最为秀丽明媚的不只是耳里听到的多姿声响,还有她作为音乐创作者的内在风景。 笔者试图回想当晚小而丰美的聆听体验,首先跳出的是罗妍婷那难以归类的歌唱方式,虽说在既有的专辑作品中极少收录爵士经典曲目,仍可听见直到早前几年的演唱风格、圆润偏厚的音色(虽说能否以音色作为辨认标准仍是未定之说)、对拟声吟唱的掌握力,都让罗妍婷的定位较接近一般认知的爵士歌手,但她当晚清亮且不时带有些许鼻腔共鸣的唱法,有几个瞬间听来像是泰武古调那般绵长缭绕,另几个瞬间又像是凯特.布希(Kate Bush)与碧玉(Bjrk)的综合体,既甜美又怪诞,然而当她以如此「非典型爵士歌手」的声线唱起拟声即兴时,又让人感觉游刃有余,显然光用歌声,罗妍婷便已大大挑战了热中音乐分类学(注1)的听众,真是个好预兆!

文字|赖晓俐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23
戏剧

微凉清风,扰动了什么?

评阮剧团《小雪》

位在旧空军总司令部内的「空总剧场」,因其空间的历史特殊性,自然会引人心生政治性的联想,阮剧团选择空总剧场作为「大型剧场行动计划《噪音风暴》」的发生地点,以曾被政治威权贬为噪音的「台语」,扰动空间中停滞已久的气流、引发风暴的意图,不难理解。只是,旧称中正堂的空总剧场,除了挑高方正的空间格局之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受到旧时代氛围的元素,更甭论召唤出威权统治的幽灵。在这个曾是军事重地的空间里,历史的沉积,都已经被当代城市文化美学清理乾净,连带地也将过往的记忆,从城市人们的集体心灵中抹除。 因此,《噪音风暴》主题与空间选择的批判性,看似不言自明,但如果深究,其实更像是理所当然的惯性思考,能否达到剧团宣称「扰动语言、生活与剧场的关系」的目标,还是要看个别作品的创作者对素材、语言、形式、空间的处理,是否能以共同的剧场经验,挖掘历史的沉积,揭露曾被掩盖的声音,唤起我们对过往的记忆,进而刺激我们对现实的省思。

文字|陈正熙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7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
新锐艺评 Review

《日落大道》中的声音裂缝:莎拉.布莱曼的「解构式声响实验」

评音乐剧《日落大道》

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曾表示,《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中的多首曲目,是以其前妻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的声音为灵感创作。距此剧1993年首演至今已逾30年,如今年过六旬的莎拉终于亲自演出再制版中的女主角诺玛.戴斯蒙(Norma Desmond),她会如何化身这位执迷过往,且深陷妄想的过气影星? 事实上,莎拉早在1995与2005年的个人专辑中便曾演唱该剧选曲,包括以歌剧式唱腔诠释的〈Guardami〉(义大利文版的〈With One Look〉)、甜美轻柔风的〈The Perfect Year〉,以及与约翰.巴洛曼(John Barrowman)合唱,采典型音乐剧唱法的〈Too Much Love to Care〉。但2025年我于台北国家戏剧院观赏她现场演出时,发现她并未试图重现过往的声音荣光(或许出于生理条件的限制),而是选择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以不寻常、破碎、古怪、夸张且时而过度雕琢的演唱方式,使她过去的辉煌只能如同残影一般呈现。 女主角登场的第一首代表曲〈With One Look〉,莎拉即定调将使用歌剧式声腔为基底;然而,和1995年的版本之张力非常不同,她的声音孱弱且沙哑,咬字时而不清,有些部分虚到几乎快要听不见,舞台上的男主角和观众们似乎不可能听了这样的「陈述」,会在理性上认为诺玛有可能东山再起,但她又如此滔滔不绝,自信满满。第二幕的名曲〈As If We Never Said Goodbye〉,也承袭如此演唱风格,不过,应著剧情的发展,此刻的诺玛来到派拉蒙(Paramount)片场,并且天真地以为将主演自编的电影《莎乐美》(Salom),声音相较更柔顺与饱满,展现些许「希望」感,但依旧无法摆脱沧桑。可以说,莎拉是用音色演绎已「失去光泽」,却自我陶醉的诺玛。

文字|刘韦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8/28
戏剧

第四面墙内外的爱情

评台南人剧团《爱情生活》攻受版

台南人剧团的《爱情生活》从首演至今,已经巡演多次,其以男色经济打造出来的立基市场(niche market)长销剧路线,除了突围艺文观众同温层,让大量男同志族群走进剧场之外,也让喜爱BL的腐女族群走进剧场。近来剧场圈的定目长销剧风潮,大致上多半处理都会爱情或是婚姻主题,情情爱爱加上当代人孤单寂寞、真情难觅的议题,演员外型吸睛,舞台炫目好看,加上够说服力的演技,大致上都能吸引一定数量的观众,比如横向移植的音乐剧《LPC》,或是改编自流行IP小说的《婚内失恋》都创造出亮眼的票房,以及一再演出的风潮。 台南人剧团这几年深耕男同志市场,也算是开创出了某种男同志都会观剧风潮,而《爱情生活》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乍看之下,《爱情生活》卖的是在男同志族群无往不利的男色经济。舞台以酒吧夜店风打造,橘黄霓虹灯大大闪烁著「WORK OUT」两个大字,呼应著男同志群体对于上健身房打造肌肉身材的日常现象,白磁砖搭成的方框底下闪烁著幽幽蓝光,是夜店常见的灯光设计,框里铺满著沙,中间是一个白色双人浴缸;边框上满摆满了象征都会男同生活的时尚品味,纯白色的瓶瓶罐罐可以是Muji的沐浴用品,也可以是Le Labo昂贵的东京限定城市香水款;拖鞋与内裤的品牌一方面标记著男朋友的品味与身分,一方面也是三角关系的战场;更重要的是散落各处的哑铃与拳击手套,那是男子气概的必备物件,也是整个舞台,男性气质擂台赛的象征所指,WORK OUT除了健身运动之外,作为英文片语也有解决、把关系处理好的动词作用,在整个演出过程,两个字除了指涉健身,也大声地呐喊著,男同志爱情关系到底能不能成功,迈向婚姻修成正果的提问。

文字|许仁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8/14
戏剧

娜拉出走之前呢?

评二律悖返协作体《乘上未知漂流去》

《乘上未知漂流去》由成员背景丰富的团队「二律悖反协作体」打造,主要讲述本剧演员妍青的外婆刘华英,在20世纪初的华人离散故事,叙事在华英的生命历程切片和妍青作为演员本人的自剖独白间来回接驳。本作有极强的技术、设计及叙事野心,唯在技术形式的尝试及文本编写方面,或有待发展。 耳机剧场与身声分离:从属于叙事的再现 技术形式上,本剧最引人注意的是表演全程除开场约10分钟前导外皆让观众戴上头戴式无线耳机,以现场即时音效播送到观众耳中,包含对演员声音表演及物件造音进行即时创作的形式,尝试打造沉浸式的剧场体验。 团队具备成熟的声响即时创作能力,精准掌握声音场域,例如对演员即时造音的音频循环、改声效果、不同音层间的平衡,皆处理得恰到好处。《乘上未知漂流去》的技术调度对台湾观众来说召唤了两种当代剧场表演形式:耳机剧场和身声分离。 前者早前有2017年德国里米尼剧团的《遥感城市》、2019年台南艺术节《咖哩骨游记2019.旅行装》、2022年人权艺术生活节《不易遗忘的声音们》等(注1);团队方面,再拒剧团从2016年起便有「漫游者剧场」系列创作至今。诚然,这类作品多以游走形式,强调耳机声景与环境空间的互动,且多非现场而采音频预录演出,与《乘上未知漂流去》在剧场黑盒子演出,重即时反馈有形式上的差异,这使得本作同时带有「身声分离」的效果观众看演员在台上唇齿掀动、手上操作各种物件,但造音物与观众的身体距离,并未反映在声音对观众显现的效果上,耳机取消了身体的物理距离,看不见的讯号共振使得声声响响犹在耳边,触手可及。

文字|洪姿宇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8/02
戏剧

后人类时代的人类展演

评2025焦点读剧节《大动物园》

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在人文学术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作为对人类中心思想的批判资源,「后人类主义」的风吹进表演艺术,除了引发学者开始研究动物的表演,比如早期马戏团中的人与动物共演,也引发了多种非人类受众的展演行为,比如植物音乐会,比如狗狗剧场。但这些研究或是展演多半停留在实验或是概念层次,要真的蔚为风潮或是对表演艺术产生根本性影响,说真的,还有待观察。 表演艺术中的动物登场,多半还是以「拟人化」(anthropomorphic)的方式出现;亦即,以拟人的方式赋予动物主体,让牠们感知、表情达意、甚至思考与行动。借此,动物从「牠」们变成「他」们的过程,便不再只是属于人的「物品」,而成了自己的「主人」。但动物真的因此就获得赋权,不再从属于人了吗?说实话,不论如何展演再现,动物的本体,只要是在人的认知框架下,便无能成为其自身。我们顶多能做的是在伦理学的层次上,打开人类与动物的主客界线,位移人类本位思维,在「拟人」手法打开的戏剧假定性时空里,重新检视人性,展演动物,最后关乎的还是批判性地认识人性本身。 如果从这个观点切入魏于嘉的剧本《大动物园》,我们便能「听」出剧作家,透过「展演性」(performativity)打开「人性」与「兽性」之间的辩证空间,最后取径「表演动物」重新思索如何「变成人类」的伦理学命题。

文字|许仁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8/01
舞蹈

重回NaLuWan

评巴鲁.玛迪霖《排弯动物园》

表面上看,《排弯动物园》无疑是个漂亮又浪漫的作品,却是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企图以白色的纯洁与时尚橱窗的美学为糖衣,妆扮他面对传统的态度、对当代处境的揶揄;用梦境和戏谑玩笑的筹码,换得诠释文化的空间。 标题:X.动物园.乌托邦 《排弯动物园》从名称就高调宣示著巴鲁的创作意图:少了三点水的「弯」,是排湾吗?供人观赏的「动物园」,则以人为展示、非自然景观,回应了原民文化的观光化,最早可以溯自百年前日本殖民时期在伦敦万国博览会「人类动物园」里的台湾原住民村。而英文名称似乎说得更直接,"Xaiwan Utopia"里的「X」,可以是排湾(Paiwan),是台湾(Taiwan),也可以是任何某一族群的名称,包括你我,呼应节目单所言「关于去标签的观看方式」;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Utopia」乌托邦,又恰恰暗示著「现实」往往处在月亮隐藏的另一面。

文字|陈品秀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9
戏曲

神话卷轴推展开的双重偶戏叙事

评真云林阁掌中剧团《一个皇帝在南洋》

对于真云林阁掌中剧团来说,以金光剑侠戏为基底,并尝试不同演出形式的跨界演出,是熟悉不过的事情从《汪洋中的一条船》、《千年幻恋》到《剑邪启示录》,不难看见整体创作内容与现代剧场、不同国家的创作者互相交流下的多种试验,也将金光戏可海纳百川的演出特点不断向前推展、拓宽。 在此种创作的累积,以及台湾传统偶戏在经过许多剧团的各种艺术形式实验后,《一个皇帝在南洋》不仅只是将台湾布袋戏与印尼爪哇传统偶戏的演出形式混合,也同时将两造的族群与文化认同进行结合,使跨国制作不只是形式实验,而是找到文化与故事当中可互相共鸣之处。

文字|苏恒毅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8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

如果她不是慈禧──隐藏在名字后的她们

评《女王的名字》

这应该是今年TIFA最热门的戏了吧? 今年台北的几个艺术节整合起来,让TIFA的节目型态丰富了起来,演出场地也从国家两厅院延伸到其他场馆。《女王的名字》是我在看TIFA节目表时第一个放入清单的演出。我对京剧的认识非常有限,但我很确定,魏海敏演出的绝对不会是我看不懂的那种京剧,更不会只是京剧。当然,对于慈禧这样一个被各种戏剧小说翻遍了人物还能有多少呈现价值的好奇心,更驱使我一探究竟。 剧名《女王的名字》将创作意图明白揭露,我们将看到的不是那个坐在帘后,必须依附儿子名声翻弄天下的太后,而是一个拥有实权且明揭于人前的女王。其实我们并不确定慈禧的名字是什么,她的姓氏是叶赫那拉,人们对她的称号从慈禧太后到长达数十字的尊封,不可尽数。她掌天下权,背负了毁败王朝百年基业的罪名,但终究是依附在皇权背后的后妃。女王(Queen)的权杖她从未拥有,女王的称号她不敢奢望。 演出前半段从慈禧的观点,顺著西逃的路线缀起她人生中重要的回忆:紫禁城里的后宫、圆明园的戏台、避难的清真寺、最终安身的西安。我们顺著路线的延伸梳理出她的回忆:母凭子贵的机运、戏里戏外的爱情欢愉、逃离群力中心的难堪、母子离心的伤感。后半魏海敏饰演慈禧以外的其他角色,呈现同一事件中其他人物的感受:渴望新事物的珍妃、极力摆脱母亲控制却又有所顾忌的皇帝、看似无声实则权重的慈安。女王抑或后妃的称号已不重要,我们看到为生存而前进的女性如何顺势而生,应运而活,谨慎小心地维护著那从不属于她的天下。这个女性或许是慈禧,又或者是那个革命不成终成牺牲品的珍妃,也可能是永远坐在帘后的慈安,或是无声端坐的隆裕。 从演出的形式来看,「转换」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随著演员扮演角色的转换,观众的焦点从第一幕中的慈禧转移到第二幕中的其他角色。通常这样的转换凭借的是舞台机制和设计上的转景,而在这部作品中凭借的是演员主体转换而引导的焦点转移,从硬体式的视角转换改为演员引导式的软性转移。这样的转移不仅限于视角呈现,在音乐元素的使用上更加彰显。 第一幕的音乐元素大多出现在回忆中的戏曲桥段,呈现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第二幕在传统京剧元素外加入白话唱词,虽是京剧锣鼓演奏,歌词却是类音乐剧般的白话,唱腔贴近流行音乐的男女对唱。口白搭配探戈的节奏,内容虽是京剧唱白,却营造出RB

文字|Diosa Chin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2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

台味有几%的「台湾限定版」

评《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

《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改编自安德烈.高兹的《最后一封情书》(Letter to D. A love story)与其和妻子朵琳相处的点滴,以高兹与妻子朵琳结缡 58 年 的爱情故事为主轴。利用回忆的方式,以非线性叙事的模式,让观众一同参与他们的人生。两厅院与法国导演大卫.吉赛森合作,邀请在剧场彼此也合作多次的演员林子恒、王安琪担纲演出,力图推出台湾限定版本。 甫一踏入剧场,就受到林子恒饰演的高兹与王安琪饰演的朵琳热烈招呼,舞台布置像客厅一般,观众作为被邀请的宾客,进入了朵琳与高兹的「家」。舞台上备有一桌点心飨宴与各式饮品酒水,观众可以随自己喜好取用,现场顿时酒香与食物的甜味四溢,像是一场戏的开胃菜,也像是为接下来的演出事先温润风味。围绕舞台的ㄇ字形观众席及舞台上的餐桌旁均有座位,除了部分放置书本的座椅外,观众可随意自由入座。观众的反应从不知所措到入境随俗,当作自己家享受的同时,男女主人同时讲述著自己想跟来宾分享的事物,例如高兹提及自己过去拥有许多名字,因为政治的缘故而流浪的事迹;朵琳则谈及自己被领养的事,诉说著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接著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彼此,向著离自己最近的宾客说「那是我的另一半:朵琳╱杰哈」(注1),两人展现出的模样似是年轻热恋的情侣,却又有老夫老妻的默契。两人在台上一搭一唱,虽不是完全没有争吵,但最后用爱与理解再次靠近彼此。结缡 58 年的人生,从相识、相爱、相伴到相随,剧中没有过度渲染,而是以一封封情书、一句句话语,乘载杰哈与朵琳之间真挚的感情,随著话语堆叠,剧中生死、医疗、政治等沉重议题虽然存在但又不夺走焦点,那些事件不成藩篱,而是化成一道道爱的誓言,让杰哈与朵琳直至生命尽头也要爱相随。 作为 2025 TIFA 系列节目,《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由台湾团队在台湾当地重新创作,在导演大卫.吉赛森带领下,试图融汇台湾元素细节打造「台湾限定版」。(注2)相较原版不同的是剧中角色改由台湾演员演出,说的语言因此改成中文,并在餐桌上放上具备台湾特色的卷心饼等台湾特色零食,乍看之下似乎打算透过细节堆砌专属于台湾场的风味。但或许因为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主体仍维持与法国版无异的情节,主体上呈现给台湾观众的仍是一段充满欧洲气息的爱情故事,在故事背景、语言

文字|郑心怡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17
新锐艺评 Review

傻瓜,不需要讲道理嘛!

评果陀剧场《三个傻瓜》

果陀剧场以「印度宝莱坞电影经典IP独家授权」为标榜,将2009年的经典《三个傻瓜》改编成音乐剧,想必会有基本的票房号召力。但改编成功与否,除了重塑自身特色外,原作主题思想是否有效传达仍是最大关键。在经过编导一番增删取舍后,我看到的是容貌相似,个性却截然不同的孪生作品。 整出音乐剧最大的高潮点便是以〈吸吸吐〉这首歌贯穿整个院长的长女因暴风雨而被迫在家产子的过程。演员加歌队走位调度之繁复、剧情之紧张揪心,在旋律与歌词巧妙搭配下,一边是众人唱著「吸吸吐,吸吸吐,跟著节奏吸吐吸」,一边是产妇在计算好的拍点上「啊~啊~」的阵痛尖叫。不得不称赞,饰演产妇的张郁婕竟可将叫声化成美妙女高音的乐符,技巧与美感并存,奇妙地让观众感受到生命在痛与乐交织中诞生。 这场戏是故事的重要转折。院长由于男主角蓝丘帮忙接生,救了长女与外孙一命,终于放下认为他是难搞学生的成见,肯定他的优秀,并把象征传承的太空笔送给了蓝丘。但这段剧情改编后处理得略嫌轻率,仿佛院长忘了之前蓝丘对发明太空笔的鄙视。电影中,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诫蓝丘,他以为用铅笔便可取代墨水笔,却不知铅屑在无重力中飘浮可能对机械与人体造成多大伤害,借此警惕蓝丘,狂妄比无知更可怕。

文字|陈佩瑜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13
新锐艺评 Review

舞台语言的互文性

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青春版

王熙凤被视为《红楼梦》中极具权力与手腕的女性角色,因此观众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容易以「阴险狠毒」、「心狠手辣」的标签去框定她的形象。那么,如果观众带著这样的第一印象走进剧场,青春版的王熙凤是否也会被固著在某种「程式化」的想像中,而失去改变的可能? 打破标签的王熙凤? 在青春版演出中,王熙凤的情绪转变打破了这样的预设。当她面对情感背叛时,并未失控地怒骂,而是冷静地谋划。她以宽容大度的姿态重塑自我形象,让众人误以为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成了一位体贴夫君、贤慧的夫人。但这样的善意只是表象,她真正的心思则是紧密布局、步步为营:从放任街坊邻居知晓风声,到用药使尤二姐失去孩子,再到最后设局让秋桐借刀杀人,每一步都是为了保留权力所做出的自我保卫。 或许放在今日的道德观来看,她的手段令人质疑;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王熙凤的选择无疑是女性以理性与谋略,去应对体制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角色演绎,让我们看到的她并不只是「机关算尽」,而是一个能感受到爱与愤怒、伤与狠的活人。 这次青春版所呈现的,是一个重新被诠释过的王熙凤。正如魏海敏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推著他去传授下一代的王熙凤,不是魏海敏。」(注)当戏曲角色若仅以传统方式复制,就容易流于形式;而当代演员重新进入角色、注入自身经验,便有可能让「她」再次活过,成为既经典又贴近当代的王熙凤。

文字|陈品丞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11
戏曲

后设的实验,出角的尝试

评《水淹台北城》

一切或许是从「水淹台北城」的报导,引发了水漫金山寺的想像而开始的。 总之故事开展在1911年日本时代的台北城。化名白素云的女子白素贞,撑伞走在雨中,从日本警察的手中救下了被误认为是浮浪者的男子许汉文。两人开展了爱情故事,走江湖、唱著歌仔调卖药维生。直到白素云的粉丝陈阿舍出现,击溃了许汉文,他打翻醋坛子、一步步生心魔,出现的无名僧觉得他已是佛也难渡,遂推荐他吸食鸦片。白素云隐瞒自己曾是艺旦的身分成为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白素贞伤心泪不停流淌,似乎天地有感,是日水淹台北城。许汉文吸食鸦片、伤人犯法,但却找不到僧人为他保释,似要指出这一切都是心魔所生幻象;而白素云最终随化身大盗的小青离去。 不仅角色人名,在萤幕上也投影演出著歌仔册中《白蛇传》故事,都明示著舞台上穿著时代服的人物,实则是一出关于白蛇的「再书写」。

文字|许美惠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6
回想与回响 Echo

技术驱动的表演革新与文化重组

关于《今昔飨宴千本樱 万博版》

2025年5月25日于中华电信综合活动中心上演的超歌舞伎 Powered by IOWN《今昔飨宴千本樱 万博版》,不仅是一场表演艺术的创新实验,更是一项融合传统与未来、跨文化与跨技术的多重尝试。 从沉浸式萤幕设计到AR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的参与,从九天民俗技艺团的实体加入,到NTT与中华电信合作的全光网路技术(IOWN),本演出不仅重新定义「现场演出」的条件,也为当代跨国剧场文化的未来打开新的路径。

文字|王楷闳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3
表艺年鉴广告图片
戏曲

热闹讨喜的当代政治预言

评《转生到异世界成为嘉庆君——发现我的祖先是诈骗集团!?》

依据史实,清朝嘉庆皇帝从未到过台湾,但「嘉庆君游台湾」却是台湾民间传颂不已的传说,1970年代以后,被多次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与歌仔戏,引发的收视热潮,与当时逐渐成形的本土文化景观(乡土文学、洪通与陈达、兰陵剧坊、《科学月刊》与《汉声》、台湾新电影)之间的关联,应该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明华园戏剧总团的《转生到异世界成为嘉庆君发现我的祖先是诈骗集团!?》(后简称《转》),以流行概念(异世界转生)融合民间传奇与热门时事,作为2025年戏曲艺术节旗舰制作,是否也反映了本地当下的政治态势与社会情境? 《转》的创作组合,备受瞩目。编剧蔡逸璇曾经担任2024年大型歌仔音乐剧《1624》共同编剧,并且有两部作品入围2024年传艺金曲奖(《国姓之鬼》、《红喙须的少女》),导演宋厚宽则以《国姓之鬼》成为台新艺术奖与传艺金曲奖双料得主。演员部分,除了明华园孙翠凤、陈昭婷,更邀集一心戏剧团孙荣辉、孙诗珮、孙诗咏,绿光剧团吴定谦共同演出,母女、兄妹、天团当家名角、传统与现代同台竞艺,不仅有话题性,更有丰富的可能性。明华园戏剧总团的制作能量,如何能让这样的组合迸发出最大的能量,自然让人有高度期待。

文字|陈正熙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1
音乐

卸除具象情境 用音乐看见内心画面

评《湖底之鬼》

剧场理论课总是会提到这么一段:「Theatre」(剧场)字根来自希腊文「theatron」,意指「观看的地方」。究竟怎么会有演出在开演前,发给观众一人一副眼罩,要大家闭上眼睛观看呢? 这是台中国家歌剧院2025 Arts Nova推出,由樱井弘二担任作曲与音乐总监、郑咏珊导演与编剧的《湖底之鬼》,以7名演员加上6位乐手分奏琵琶、木琴、大提琴、二胡与钢琴的编制,改编《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这则描写渔夫与水鬼「人鬼跨界」情谊的故事。行销文案以「音乐说故事剧场」(Storytelling Theatre)为定位,看似融合说书(storytelling)与音乐剧场,实则难以明确定义因无前例可循,自然也无类似作品可以类比。

文字|白斐岚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7
新锐艺评 Review

在量子叙事中寻找异乡之身

评身声剧场《落头氏》

在当代表演艺术中,跨语言、跨文化、跨形式的混融已成为创作趋势,然而《落头氏》不仅仅是跨越,更是一次深层的构作重组。这场由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演出者与台湾创作团队共同打造的作品,借由语言、音乐、身体、物件的交错排列,恰如其分地回应了玛格达.罗曼斯卡(Magda Romanska)所提出的「量子戏剧构作」(quantum dramaturgy)理论。 量子戏剧理论认为,在当代剧场中,角色、叙事、观演关系皆不再受限於单一线性,而是可如量子粒子般处于多种状态与关系中。这场演出便展现了这种非线性、多重态的叙事结构与表演策略。演出中语言虽为主体,但在若干关键时刻,音乐穿插其间甚至主导节奏与动作,为场上肢体注入新的动能。观众在这样的节奏律动中,甚至会暗自期待那瞬间的加速仿佛音乐是触发演员「动起来」的驱力开关。

文字|朱纯莹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7
新锐艺评 Review

如何成为没口河?

《没口》身体作为生态叙事

在这场无语的舞蹈表演中,舞者赖有丰反复击打身体、紧盯墙面、朝自己射箭,那些将身体推向疼痛边界的动作,如同生态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暴力节奏,这种暴力既来自环境的冲击,也内化为个体的回应机制,透过自我撞击与扭动,模拟自然界中生物面对掠食与灾变时的本能反应,舞蹈遂成为其身体微生态的演化过程。 舞作中出现大量动物意象:飞翔、蠕动、滑行、拉伸,使人联想到动物迁徙、求生时的行为姿态。当舞者在地面反复蠕动、滑移,那些看似徒劳的动作,其实是一种时间感的重构自然中的重复循环:潮汐、季风、光合作用与腐朽再生。在舞作中,每次重复都像生态系中的扰动与递变,蕴含著差异与迁移的脉动。 《没口》取材自台东知本地区的驻村经验与黄瀚峣的《没口之河》,也回应台湾东南部河川入海前渗入地下、失去出口的特殊地貌。这些地理现象转化为身体感知的结构:舞者与影像错置交叠,模拟水流潜行、渗透群体与空间的运动轨迹。他的身体成为地景的一部分:我正在渗入地景、人群、呼吸。

文字|侯蔽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0
戏剧

月光真的一样吗?

评《人间条件四— 一样的月光》

吴念真,创作早期以短篇小说享有文名,1980年代与小野、侯孝贤、杨德昌、焦雄屏、黄建业等人共同推动台湾新电影,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编导作品,之后以《台湾念真情》和各种本土产品代言广告,成为不少人心中最有魅力的「台湾欧吉桑」。2001年进入剧场,开始他的「人间条件」系列编导作品,迄今已经推出8部作品,票房成绩亮眼,俨然成为台湾当代剧场知名品牌。 吴念真的贫微出身,是他早年创作的灵感源头,也是他的公众魅力所在:平凡的身世背景,踏实努力的意志力,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不仅是社会大众对他的普遍印象,亦是他各类型创作的核心意识,包括以「国民戏剧」之名推出的「人间条件」系列作品。 依据吴念真自己的说法,他之所以进入剧场创作的领域,是为了重现童年时候,随著阿公在九份升平戏院看通俗新剧的美好经验,将被所谓「菁英的创作者」隔绝在剧场以外的多数观众,拉回剧场,并且重现台湾社会中「已被淡忘的传统性格,以及这个国度里的人们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对他而言,理想的剧场观众,是那些和他一样有著平凡出身,踏实努力,朴实无华的一般「国民」,理想的剧场形式,则是以通俗语言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的悲喜剧。 换言之,「国民戏剧」的创作逻辑,其实就是建立在一系列黑白分明的对比概念:知识菁英vs.庶民大众,过去的美好vs.现在的失落,「陌生的、新的、外来的、看不懂的」舞台剧vs.「真人在舞台上真实演出的」新剧。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间条件四 一样的月光》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国民戏剧」作品。

文字|陈正熙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20
音乐

超越感伤的悼念的艺术

评新古典室内乐团《旗津白玫瑰.25纪事》

由陈欣宜带领的新古典室内乐团,发展多年,从古典音乐演奏与编创的实验精神出发,努力尝试跨界表演,突破传统音乐会的编制与演出模式,在舞台布景、场面调度以及展演结构上,屡屡创新,这几年来也是跨界艺术的话题团队之一。 这次的《旗津白玫瑰.25纪事》取材自团队发源地高雄的在地故事,以旗津「二十五淑女之墓」背后的工殇历史出发,在追忆悼念与超越创伤之间,再度以跨领域艺术的方法,解构了「音乐会」的惯习,也突围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语言。

文字|许仁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