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26 电子报 No.106
串流时代超越时间与空间
受疫情耽搁5年,两厅院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终于「再度」迎来义大利国宝音乐家鲁多维柯.艾奥迪。在这之前,我们得以先行点开鲁多维柯今年1月底发行的最新专辑《夏日印象》,为这场漫长的等待预先暖场。 之所以用上代表数位时代聆听经验的「点阅」动作,是想强调鲁多维柯作为少数古典音乐背景出身的音乐家,却在串流媒体获得巨大成功,每日播放次数超过百万,更是2007年首届iTunes音乐节(后更名为苹果音乐节)唯一受邀古典音乐家。有趣的是,这张以「夏日」为名的专辑,却选择在深冬发行。
-
2025.03.19 电子报 No.105
极限运动、跑步、足球……怎么编成舞?!
舞蹈和体育都透过专业技术,彰显肢体灵活及超凡体能,尽管前者必须服从规则,达成目标,后者则力图突破陈规,表现出惊人的美感。许多当代编舞家其实从小就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也有不少创作者将运动技巧化为发展作品的方式。受1990年代概念舞蹈的启发,某些欧陆编舞家舍弃精致优美的舞蹈体态,反而从体育运动出发,探索动作的本质。这些作品挑战舞者体力、突显跨界创新、巩固艺术和社会的连结,充分表现出当代舞蹈的多元面向与无限可能。
-
2025.03.12 电子报 No.104
小公主与土匪共谱的日记
难以想像眼前仙气十足的吴欣泽,曾是一位出色的吉他手,拿过热门音乐大赛、获得最佳吉他手及创作新人奖,也在各大演唱会担任专业吉他演奏。直到有次买错CD,西塔琴特殊的音色在他脑海中留下烙印。后来有天在淡水彩排结束,看到手工艺品店有人卖西塔琴,琴上连弦都没有,他却冲动地将它买回家,然后自己装上古筝弦乱玩。不知道西塔琴的定弦怎么办?偏偏在之前买错的CD上面翻到答案。「一切都是缘分,我可能是被选中的!」吴欣泽笑著说。
-
2025.03.05 电子报 No.103
以细腻优雅之声演绎舒曼之歌
葛哈尔的声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难以复制的音色。事实上,他的音域跨越了男中音的标准范围,音色充满光泽,无论是在激情澎湃的段落中,或是在更为沉静、内敛的片段里,葛哈尔都能够精准地把握住音乐的核心。他的声音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情感的传递者,能够在每一个乐句中透露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甚至能将听众带入深刻的情境中。就因为葛哈尔的演唱风格非常注重歌曲背后的诗意、情感与故事性,让他在演绎舒曼、舒伯特、马勒等作曲家的歌曲时,能够将每一首曲目带入全新的层次。
-
2025.02.26 电子报 No.102
比摔角更摔角 马戏高手转译的剧场奇观
本作对摔角的重要创造,更在于引入马戏演员的身体。来自马戏工厂的演员,在排练中与摔角指导一同工作,试出适合个别特技表演风格的摔角选手角色,马戏演员优雅、柔软灵活的身体,在摔角擂台上不只突显摔角如何是种对人体限度的挑战,还更进一步地绮想、戏耍、推闹摔角身体的极限——还能再多扭曲弯折、摔得再多重、跳得再多高?马戏演员身体的介入,并未使摔角不似摔角,几乎是摔角的潜能,是在这种混种表演中被激发。
-
2025.02.19 电子报 No.101
学习用作品向观众沟通
《劝世三姊妹》来自音乐剧团「跃演」,但获得IP开发公司「大慕可可」支持,构成台湾少见的新商业剧场规格。而《小酒馆》是从制作公司「五口创意有限公司」启动,邀请导演高天恒与创作、设计团队合作,并有百万订阅YouTuber「欸你这周要干嘛」跨界演出,打造制作、行销为起点的创作模式。剧团与制作公司如何面对观众的需求?是否拥有截然不同的规划方法与思维?又如何在(我们所期待的)剧场产业与商业模式里头,找寻艺术与票房间的平衡?
-
2025.02.12 电子报 No.100
音乐与情感的极致共鸣
随著演唱事业的水涨船高,考夫曼在各个顶尖剧院如伦敦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及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演出超过70个角色。除了表演数量外,他对角色的塑造深入且细腻,能够将复杂的内心冲突透过声音与肢体完美展现,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灵魂,特别是华格纳的《罗恩格林》、威尔第的《奥赛罗》及浦契尼的《托斯卡》等男主角的诠释,因此《纽约时报》形容他拥有「清晰有力的高音、结合刚毅与温柔的歌声」,并赞赏他的「精致音乐性」,法国重要文化刊物《Telerama》也指出:「他为每一个角色投入如此大的情感,让观众觉得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这部作品。」
-
2025.02.05 电子报 No.099
当我们谈论表演,我们说的是⋯⋯
表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广义来讲,人类时时都在表演的状态内。狭义的表演,在作为艺术之外,还有著不同的实用方面的考量与价值。进入大AI科技主导时代之后,创作者有更多工具可以使用,不过未必能因此吸引更多观众来欣赏作品。有关表演艺术的挑战,或许是观众在哪里。在这个科技层面上,狭义的表演艺术必须和众多其他媒介竞争,因为人类的注意力与金钱都有限。方方面面加总起来,专业表演艺术的吸引力变得更加薄弱。
-
2025.01.29 电子报 No.098
1.长销剧大增,剧场景气亮绿灯?
疫情后第二年,各行各业开始亮起景气绿灯,但娱乐产业还在等著浮出水面,似乎市场快要变了一个模样,只要是厅院,不论表演或电影都在找观众,因为观众「观看的地方」已经松动质变。随著去年国立台湾大学游心剧场竣工,空总剧场、三重一村等场地启用,大台北地区更多了一些非典型演出空间,商业剧团能够有多出一些选择暂时解决「作品通路」的烦恼,更陆续有团队推出超过3周的「长销式」作品。观众是否真的能养成「晚上没事来去剧场走走看看」的习惯,这些迹象值得关注。
-
2025.01.22 电子报 No.097
王宇光
曾为云门2舞者的王宇光转型编舞家后,自2019年与生活、创作伴侣李尹樱创办「微光制造」已迈入5年,并首度入选国艺会TAIWAN TOP演艺团队。长期发展「关系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编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岛》在国内外累积了许多好评与奖项,更在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的新设奖项中获选为3个全球舞蹈新星之一。不只在创作、演出,甚至在舞蹈推广能量上,王宇光可说是名符其实、身体力行地在国内外「到处跳舞」,微光所照之处皆炙热强烈,让人期待未来在舞蹈圈内圈外各处点燃的火焰。
-
2025.01.15 电子报 No.096
创作刻画迁徙与移动,留下交流的痕迹
人的迁徙与移动是钟适芳一直透过不同媒介关注的主题。 「我父亲很早就过世,没有和我聊过他的经历,但我母亲常常提到战争的经验。她不是一个擅长语言的人,但当她讲到逃离的时候,那种恐惧的情绪跟表述是很清楚的。我母亲告别式那天,一位长辈从美国来,我才知道我父亲是怎么迁徙的。他们一辈子其实没机会完整说出自己的故事,不是只有我家人,所有逃离家乡的人总有一些缺口,是不愿意去面对或揭开的。」
-
2025.01.08 电子报 No.095
迁徙、流浪、移动
2024秋天艺术节以「看不见的岸」为题,紧密交织每个作品的创作想像,策展如何呈现艺术、开启思辩?策展是否真能连结艺术与社会?本次专题从开幕讲座「题外话:跟创作无关的事」开展,在作品之前认识你我身旁的适芳、俊耀、宜瑾和宇光。透过「艺术家专题」的设计,呈现艺术家长期的人文社会关怀以及对于剧场创作的思索,如何一步步摸索出独特的创作方法,借由爬梳艺术家的田野故事与创作轨迹,更靠近每一次作品的长成和孕育作品的核心路径。
-
2025.01.01 电子报 No.094
市场观察与国际交流
表演艺术团体最想要知道的答案是:该怎么做才能够把票卖完? 在台湾现行表演艺术团体的营收仍是以补助与赞助为大宗的产业环境下,提高票房收入、接触到潜在的付费观众,对一个团队或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有著重要影响。本文侧记第6场共读会「表演艺术相关调查资料与趋势分享」,由阳明交通大学统计学研究所副教授高竹岚,与台湾经济研究院文化产业组副研究员赖逸芳共同主讲,借由售票与文化产业相关数据,速写当今表演艺术市场的轮廓。
-
2024.12.25 电子报 No.093
生态现况与行政法人制度20周年
在11月4日的论坛上,重点式讨论关于资源分配、人才培育、市场开发与中介组织等现况盘点与执行面问题,现场云集重量级场馆总监、制作人与艺术家共同参与。在下半场分组讨论环节,不难观察到无论是场馆与中介组织组别、国际化推动组别或是补助资源分配的组别,各组人员建议丰富且具体,但实则有些问题已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却无法第一时间让需要的群体获得相关讯息,因此在产业横向串连上,是否存在更有效、更不排他的讯息交流方式,或许也是在众多提问之外,另一个可以讨论的议题。
-
2024.12.18 电子报 No.092
新型态的「整体艺术」?
在戏剧与电影中,观赏者只能「被动」地听音乐,而不能改变音乐的走向。但在电子游戏却因为其独特的「互动性」而让玩家能「主动」参与音乐的产生。许多设计师就利用了这一特点,让音乐元素紧紧镶嵌在游戏机制中,而任天堂在1998年推出的《萨尔达传说:时之笛》就是最好的案例。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为了解谜的需求需要反复地演奏〈萨尔达摇篮曲〉,而到了最后结局当萨尔达公主终于被拯救出来,这早已刻在玩家心中的旋律就会瞬间激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堪称是结合音乐与游戏来叙事的最佳典范!
-
2024.12.11 电子报 No.091
Play Music, Play Game!
电玩音乐,不仅仅是游戏的一部分,更是许多人童年与成长的重要陪伴。从红白机时代的简单旋律到现代游戏的交响乐规模,电玩音乐记录了每个世代玩家的回忆。此外,电玩音乐的魅力不仅局限于游戏玩家。YouTuber 海牛认为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态「整体艺术」,小提琴家曾宇谦谈及音乐与电玩的情缘,陈锐更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学与游戏体验,在在展现电玩如何超越娱乐,成为艺术与哲学的交集。本专题将带领读者回顾电玩音乐的多样性,探索其如何与我们共同成长,并且打动我们的情感。
-
2024.12.04 电子报 No.090
种出大苹果的秘诀
每看完一部作品,我便和《劝世三姊妹》的美方制作人 Ken Dingledine 与 Barbara Darwall 一起讨论、交换对作品的想法,并且交换著对明年制作的共识,他们指出,专业制作人的工作不仅是寻找资源,更是要能够在文化差异与语言隔阂中,找到让作品生存的关键点。音乐剧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我们的作品应该如何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得先深入了解目标观众的期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
2024.11.27 电子报 No.089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暌违6年再访台
睽违6年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12月将来台演出,这次他们会与2023年上任的首席指挥赛门.拉图一起到来,于国表艺3馆进行4场演出,带来他们的拿手曲目。有了「新老板」的BRSO听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令人拭目以待!曾经带领柏林爱乐长达16年的拉图,2021年1月与乐团签约,成为杨颂斯的接班人、BRSO的第6任首席指挥,并且重新回到德国的乐团版图上。对拉图来说,接在杨颂斯之后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摊开BRSO的乐季曲目规划,已经可以看到拉图的意图与新方向。
-
2024.11.20 电子报 No.088
提问现实政治的剧场隐喻
泰国因常年的政治环境与言论空间的压缩,致使试图对社会、政治表达批判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仰赖各种被转译的象征符号予于包覆,透过隐晦的方式来再现外部世界的现实。《捉迷藏》源起于他们在多次出入国内外工作时,发现在泰国与在国外的工作状态极为不同,而促成的一次国际共制作品。维帢亚说道,「像我们在泰国演出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地自我审查。然而当我们去到可以充分拥有言论自由的国家演出时,才意识到过去自己不知不觉产生的一些意识,有点像是在被蒙骗的社会下而形成的。」
-
2024.11.13 电子报 No.087
重构物件意义 提炼微物之光
「历史是一种叙事,由现实与记忆建构而成。有些故事总是被一再复述,有些则任人遗忘。」这是泰国导演维帢亚.阿塔玛在《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后简称《捉迷藏》)中提示的历史观点,也恰如其分地为本剧下了注脚:这是场关于历史多重叙事、叙事对象,以及叙事媒介的演出。阿塔玛的作品向来与他身处的泰国当代语境息息相关,多盘整表演、政治、日常生活间往往幽微又千丝万缕的连结。
-
2024.11.06 电子报 No.086
以寓言叩问人的盲目欲望
羊群中,一只羊两脚站了起来。与低头吃草的同类相比,牠显得更有定力与决心。毕竟,牠想从「牠」变成「他」。牠有变形成人的欲望。比利时柏格曼剧团的《羊之歌》便在这般怪诞的设定中展开了。一只羊踏上变成人的旅途,路上所见虽有人有兽、有男有女、有善有恶,但牠还是毅然走完整趟旅途,变成新造的人。回顾西方文学史与戏剧史,羊的旅途一点都不新,但柏格曼剧团善于以经典挖掘灵感、发展作品,「不新」恰是他们的专长。
-
2024.10.30 电子报 No.085
布拉瑞扬舞团唱跳巴黎夏佑剧院
布拉瑞扬舞团执行长廖咏葳观察这个从山、海、部落养分长出来的团队,回忆去年同样带著《我.我们》首部曲到澳亚艺术节演出,演出前,澳洲才刚举行了原住民相关议题公投,但选举失利,原住民地位仍不被宪法承认,演出现场弥漫压抑气氛。演出后,舞者们按惯例自我介绍完,唱起了一首低沉安静的歌谣。廖咏葳留意到现场不少观众都眼眶泛泪,她说:「舞者们不在意去了哪些国家,大舞台、小舞台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他们更在意跟哪些人沟通。」
-
2024.10.23 电子报 No.084
一人饰三角,唱出条通里的寂寞与绚丽
五木者,「林森」也。林森北路灯红酒绿的生活,穿插特殊的街景文化、并掺杂著浓厚日式风情,这样的条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想像的情怀,也是许富凯的童年片段。「这次编剧之所以会邀请到詹杰来写,不仅是因为他在我的专辑中担任作词,也是因为我认为他在写台湾女人的心境上,绝对是数一数二深刻的。」詹杰儿时的家里在基隆开设卡拉OK,懂得幕前女子的亮丽;而自己与母亲待在幕后为人妆发,明白上台前的朴素与表演后的狼狈。他们一唱一写,相信能够能更深层地走进那些繁华背后的疮疤里头。
-
2024.10.16 电子报 No.083
吉赛儿.韦安《群浪》
《群浪》最初的灵感并非锐舞派对,而是当代庆典。韦安花了2年投入《春之祭》的研究,从尼金斯基的芭蕾经典到毕娜.鲍许的现代诠释,她想要重塑一场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寻找激情迸发的表演形式。调研过程中,韦安想起年少时流连柏林夜店的感官体验。
-
2024.10.09 电子报 No.082
在「动」与「静」间 找到属于自己的「悟」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不会看五线谱,只懂吉他的和弦,因此,编曲时全靠耳朵和感觉。这样的药师寺,不只翻日本平成时代的流行歌,还演唱风靡全球的名曲,甚至演唱中文版的《般若心经》,更别说还有自创曲。「对我而言,歌唱与坐禅是相同的。静坐冥想是为了面对自己的心,我觉得和唱歌时的心境很相似。」因此,他在寺庙、在世界各地的表演场域、在网路上,跨越国境、跨越语言的隔阂、跨越音乐类型的界线,自由自在地唱想唱的歌,如同坐禅修行般日复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