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2 电子报 No.136
当科幻与神话在隧道中黏合
《最后的隧道》灵感源于瓦旦2024年在《PAR表演艺术》杂志发表的一部AI科幻极短篇,在疫病灾变横行、四周荒凉如末日光景的近未来,「我」走进一处隧道,在其中邂逅一个「身体」,短暂交谈后,犹豫著是否听从「身体」的建议乘上飞船前往月球,寻找一直渴盼的「自由之路」。然而,这篇科幻极短篇,也有个现实的起源。
-
2025.10.15 电子报 No.135
以舞为道,用身体坐看世界的快
若说有什么关注是在郑宗龙创作脉络中不变的提问,那便是他提到的「身体在一个快速搅动的时代下,其感受与传递是否有落差?」换句话说,即是身体如何能够在感受与表达上,维持某种高敏感度的品质?人的专注力在对抗什么?在什么之间摇摆、晃动著?
-
2025.10.08 电子报 No.134
面向艺术也面向大众 在坎波纳格一起做梦
此艺术节拥有的丰厚资源和巨大量能,让其不只能单次邀请享誉国际的剧场作品,还能以长期合作的关系,让许多艺术家多年来一再回到坎波纳格。策展人戏称为这群艺术家是「夏日艺术节经典人物」,他们不仅经常受邀呈现新作,还有机会将旧作以混合媒材再次呈现,让在地观众和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在年岁中一同成长。这个特别之处,就算在德国也是极为少见。
-
2025.10.01 电子报 No.133
不是那么「成功」,还是继续「嚎哮」
关于黄建豪与萧东意共同创立「嚎哮排演」的故事,大概已经写进台湾剧场史了(夸饰)。简而言之,大概就是两个从外校考入北艺大的研究生,找不到伙伴做演出,于是在硕二排演课时临时组团,参演2011年的台北艺穗节。至于团名,就是取用黄建豪的「豪」与萧东意的「萧」,然后是排演课的「排演」。
-
2025.09.24 电子报 No.132
威尔第《弄臣》从经典到当代的对话
《弄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仍是威尔第笔下的音乐。指挥张尹芳说:「这个制作会这么经典,就是因为他把威尔第音乐的对立二元性表达出来,就例如他用黑帮的华丽影射背后的腐败与人性,跟威尔第的音乐叙述是一样。就像内容在描绘绑架,音乐却是用愉悦的大调进行曲来描写,很像电影暴力美学,看了更觉得更心有余悸。更重要的是诅咒贯穿整个剧,但其实最终只有一个音,那就是一个中央C的音,这是相当有力量的!」
-
2025.09.17 电子报 No.131
用音乐生成图像、牵动记忆、打开世界
在新乐季的长长节目单里,我选出5场格外值得期待的音乐会。这5场音乐会,或跨界实验,或多媒体叙事,或思想探问,或历史记忆,或国际首演,交织出台湾乐坛的多元面貌。它们不只是节目的选项,而是声音如何生成图像、牵动记忆、打开世界的证明,也让乐季的开始,成为我们共同期待的时刻。
-
2025.09.10 电子报 No.130
毫无保留地去完成这件事:我们在金枝演社的日子
1993年,由「二哥」王荣裕创立的剧团金枝演社,汲取「胡撇仔戏」的养分,发展出风格化的表演美学、台湾在地的语言能量与文化内容;同时,更是极少数培养专职演员的现代剧团。团内的资深演员李允中自2000年入团、施冬麟隔(2001)年入团,再加上稍晚入团的曾铧萱,至今都仍维持团员身分,甚至是人生迄今只加入过金枝演社。
-
2025.09.03 电子报 No.129
在科技里呈现人生情状
在故事工厂协力下,于西门红楼驻地1个月,开出共90场的《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沉浸式制作,演出以舞团2023年发表的VR作品《林相缤纷—从肉身到虚拟的极相与无相轮回》为基底,并安排有浓郁的仪式感前提。观众一入场便会在无语言演员「NPC」的带领下,逐步脱下鞋袜、交出名姓,踏进台湾民俗元素包裹下的中性无生灭世界,作品也在一层一层的观看与多重小物件的暗示里,试图为传说里的厉鬼开启一个别开生面的重生出口。
-
2025.08.27 电子报 No.128
四大旗舰乐团布局新乐季
几十年来,亚洲早已成为音乐家巡演的重要安排,不同城市乐团虽常见交集的曲目与客席名单,如何展现独到特色,无疑扎实反映了策划与品牌策略的能力与心力。香港管弦乐团、NHK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与新加坡交响乐团这4个亚洲顶尖乐团,正各自处在即将翻开下一章的关键时期。
-
2025.08.20 电子报 No.127
让身体释放历史的记忆
一段致敬美国先驱舞蹈家洛伊.富勒的独舞如盘古开天辟地般地揭起序幕,紧接著真实火光与微型史前洞穴在景深之处慢慢出现,随著配乐的暗示与精致的微型建筑空间流畅切换,观众逐一跟著无轮廓、无性别的手部生物,梦境似地走过竞技场、小酒馆、社交场、集中营、滑板与街舞圣地,随之产生连结的是影史与表演艺术里的经典场景。
-
2025.08.13 电子报 No.126
卫武营歌剧里程碑 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罗恩格林》是华格纳风格转变的分水岭。「这是华格纳最后一出以『歌剧』来称呼的作品,之后他就全面转向『乐剧』。」简文彬认为,相较于《指环》这类庞大乐剧,《罗恩格林》既具备可辨识的段落结构,又蕴含华格纳日后乐剧发展的雏形。它在风格上仍有停顿与推移,观众得以有起伏、能呼吸的节奏感;而那些过门与转折的衔接方式,也让人联想到早期歌剧中宣叙调的功能,保留了聆听上的亲切性。因此他直言:「想要入门华格纳,就选《罗恩格林》。」
-
2025.08.06 电子报 No.125
优雅之必要,当代爵士的两种灵魂
从邀请国际乐手登台演出的钢琴家佛莱德.赫许启幕,到近年在爵士界掀起风格讨论的爵士歌手瑟希儿.迈可罗恩.萨尔凡特。前者是细腻的传奇爵士钢琴诗人,而后者的音色不柔美却极具穿透力。其中最令人感到温柔而坚实的连结,是多年来参与两厅院夏日爵士音乐节、同时为台湾培养跨世代爵士小号手与编曲家的麦可.摩斯曼。
-
2025.07.30 电子报 No.124
非线性诠释童话经典 述说女性成长经验
「当我看到爱丽丝从儿童变成青少女,她的身体在改变,开始会质疑自己的身分,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时,我找到了自己与爱丽丝的共通点。」雅丝敏.瓦迪蒙选择将个人经验带进改编的文本,代入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期困惑与挣扎,将爱丽丝化为一个正逢青春期变化的少女,探讨这样的爱丽丝,会如何面对身分认同、关系的理解,从而展开自我力量的探寻。
-
2025.07.23 电子报 No.123
如何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听见自己?
我是宇光,是一个渔夫,同时也是两厅院的驻馆艺术家。我一直是德政的粉丝,会听他的podcast、看他的书。我想要用德政写的一段文字作为今天的开场:「停止移动,就停止了追寻;我在变动中安身立命」。这句话出自德政的《时空回游》,非常适合今天的场合。我与德政都正在不断地透过移动去收集材料,再透过不同的方式将其转换成作品。
-
2025.07.16 电子报 No.122
暌违30年终于登场
这场空前规模的音乐盛会,不仅是乐迷引颈期盼的盛事,更是继上届举办后睽违30年历史性时刻。主办单位邀集了5大世界顶尖乐团,在11天内完整演绎马勒的10部交响曲,堪称一场跨世纪之约,更是马勒音乐在疫情阴霾后的一场重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从台湾前往参加音乐节的乐迷朋友多达上百位,是亚洲国家中规模最大的一群马勒迷。
-
2025.07.09 电子报 No.121
在女儿身上得到印证
等到Nikar再长大一点,又有几次可以和女儿演出的机会,董怡芬开始替Nikar安排一些演出桥段,但依旧无法进行太多次排练,「怕排太多次,小朋友会觉得无趣!可是后来发现,在她这个年纪,原来已经可以记得表演编排,甚至比我还清楚!」那次是i-dance即兴节的演出,跳到第2场时,董怡芬漏掉其中一个段落,若是只有自己在台上,董怡芬自然晓得如何流畅带过,Nikar却坚持要回头把漏掉的段落跳完,「她觉得这是我们讲好的内容,就得要完成,所以真的不能小看4、5岁的小孩,她的脑袋真的超清楚。」
-
2025.07.02 电子报 No.120
无论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
读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的狐獴岛段落时,作家陈思宏到图书馆借了一本动物图鉴。那是网路还不普及、台湾宠物店还未引进狐獴贩售的2000年初,他从未见过狐獴这种动物。图鉴上写著:狐獴分布于南非地区,以草原为栖地,群居动物,性情温和。回到小说,住满狐獴、提供水源与食物的小岛,湖水却在夜晚变成酸液,莲花里藏有人类的牙齿,他才意识到,可爱的狐獴岛,原来也是一座吃人之岛。
-
2025.06.25 电子报 No.119
中年危机是转机 陪舞者找到自己的声音
她花了许多时间跟每个舞者雕琢个人SOLO,找到他们身体的极限,在极限中尝试突破,让真实透过身体表演在舞台上传递,也让观众的注意力离不开眼前的他们。「作为编舞家,我想要陪著他们一起长出独自站在舞台上的能力。」杨乃璇强调,她不需要年轻舞者理解她的中年,而是让自己作为充满安心感的中年,陪著他们走过年少的焦虑。「我不要他们成为舞蹈劳工,而是真的从这支舞中带点什么离开,同时也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最饱满的表演能量。」
-
2025.06.18 电子报 No.118
让声音穿越时空,盖一座「听觉」庙宇
庙埕祭仪文化中的声响,对薛咏之来说相当有魅力。到了2024年,刚好阅读到建筑师赖伯威的著作《寄生之庙》后,创作灵感油然而生,她便开启了一场自我对话「因为我不是乩身、也不是每天在庙里帮神明服务的人,很怕纯粹只是想拿这个东西来创作,自己会很过意不去。」知道过去许多艺术家在结束创作后,随即登出自己与庙宇文化的互动,让曾经协助艺术家们创作的庙方人员很受伤,薛咏便再三确认自己的心意,「好在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欢、我很需要这些神明,所以会一直回到宫庙交流。」
-
2025.06.11 电子报 No.117
关于音乐剧《悲惨世界》
不管是在那一种宣传物上,一直都会看到音乐剧《悲惨世界》使用一个黑白线条勾勒的小女孩形象,她到底是谁呢?熟悉故事的乐迷应该猜得到,就是剧中出现的芳婷之女柯赛特小时候,但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这幅画竟然是在1862年初版小说里就出现的插画,由艺术家白瓦特所绘。为何很难看到全本的音乐剧版巡演呢?光从1987年百老汇首演版制作费高达450万美金!除了要动用多达200人以上的演员与幕后人员外,每场演出还需要快400套戏服、超过1700件小道具与31顶假发,真的很难回本!
-
2025.06.04 电子报 No.116
再一起跳一次,我们都准备好了
毕业制作那年,巴鲁挑战编舞,媺雅则是舞者之一,以排湾的原民元素为主题,用西方的肢体训练来编创。那次的合作称不上顺遂,巴鲁光是处理舞者关系就一个头两个大,成天嚷嚷:「不要编了,好好跳舞算了!」巴鲁坦言,排湾族的个性比较温,遇到困境容易缩起来。反倒是在那个撞墙过程中,媺雅总能接住巴鲁的每一次犹豫,以及每一段卡住的循环往复。
-
2025.05.28 电子报 No.115
永续,就是一种选择,然后改变了世界
国家两厅院实践永续与共融理念近10年时间,自2022与文化部共同举办「永续场馆.共融年会」以来,今年已来到第4年,俨然成为艺文界与国际对接的重要平台。内容扎实紧凑的论坛分三部分进行:「文化场馆的发想与执行」、「创作团队与永续的互利共生」及「社会扩散与共感」,由内而外的讲题安排也扣合全球艺文产业在永续目标上面的共识,希望透过艺术与创意的途径,打开大众共好意识。论坛中最精华的部分在于问答Q&A段落,线上与现场发问极为踊跃,显示永续议题经过官方与民间4年积累发酵,已然不再小众。
-
2025.05.21 电子报 No.114
文化政策篇
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文化繁荣」政策,主要目标是让全民共享艺文生活。自 2014 年起,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三定为「文化日」,集结公立及民间艺术单位共同提供优惠福利,鼓励国民轻松参与艺文活动。文在寅总统任内则强调「文化艺术发展的力量来自民主主义」,不仅将艺术英才教育基地从首尔市拓展至世宗、统营等中小型城市,让更多具备潜力的年轻艺术人才就近接受专业培训,并颁布《艺术工作者权利保障法》,以维护艺术言论自由,强化艺术工作者的职业权益,致力营造性别更平等、创作更自由的环境。
-
2025.05.14 电子报 No.113
歌剧如何制作?
专为年轻音乐家设计、提供实际参与歌剧制作机会的音乐节,2015年由捷克与奥地利联合举办的布拉格夏夜青年艺术家音乐节,让学员能在布拉格国家剧院与维也纳音乐之家等历史剧场中进行演出;2011年由美国的波士顿古乐节青年艺术家培训计划,提供沉浸式的巴洛克歌剧实作经验,并与国际级导演及演员合作;2006年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歌剧营,更让9至17岁的年轻音乐爱好者在维也纳爱乐成员的指导下学习。在这些音乐营中,由指挥家小泽征尔创办的「小泽征尔音乐塾」不但最早开办,也展现出其独到的精神与特色。
-
2025.05.07 电子报 No.112
不是模仿,而是活著
初始场景,是一段生产影片:一个婴儿正被从产道娩出,被接生、断脐、正式成为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并投入母亲的怀抱。而8名表演者们在这过程中陆续登上舞台,共同见证新生命的诞生。对比被期待的新生儿,这些表演者实属于「不被期待」的唐氏症患者与智力障碍者。不同过往哈姆雷特多由一名技艺精湛的演员扮演,《嗨》中则由8位演员共同完成,在保留个体声音的同时,也将其转化为一个集体的诉求。
:::
E-paper
E-paper
电子报
免费订阅PAR电子报,获取更多艺文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