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梵志登在出任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宣告记者会中留影。
音乐 接下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

梵志登与台湾结缘 期待携手开创本地古典乐新篇

隶属于张荣发基金会的长荣交响乐团日前宣布,将自2025年起礼聘世界级指挥大师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担任「驻团艺术家」。梵志登享誉国际,曾任纽约爱乐和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并以精湛指挥技艺与丰富经验闻名于世。此次合作计划为期两年,旨在提升乐团演奏水平,同时促进台湾古典音乐的发展。 梵志登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指挥生涯超过40年,曾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巴黎管弦乐团等世界顶尖乐团合作。他以极高的音乐素养和短时间内提升乐团表现的能力著称,曾多次吸引欧洲皇室成员亲临现场聆听。 实际来台湾前,梵志登提到欣赏了长荣基金会执行长钟德美带给他的长荣海运「EVER MAX 长极轮」的首航影片,让他感到佩服也印象深刻。除了长荣交响乐团演出的背景音乐外,他也发现基金会还有营运长荣海事博物馆,同时有文化、音乐等社会慈善事业的理念与价值,与自己相当契合。实际上,他在过去25年也持续经营关怀自闭症儿童的帕帕基诺(Papageno)基金会,从利他、行善的角度出发,是他决定与长荣交响乐团合作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在这次来台演出前,梵志登提前10天就抵台与长荣交响乐团进行了很多交流,一周内就彩排了6首交响乐曲。他透露:「选择的交响曲广度也非常可观,包括莫札特第40号、贝多芬第5号、柴科夫斯基、马勒等交响曲,希望借由乐曲的曲风及不同困难度,让我对乐团有进一步认识,因为它们各有特色与难度都不一,在这期间内就能了解长荣交响乐团音乐家的能力。」排练中一定会听见优劣,但他说:「我很像侦探一样保持正面的态度看待。我认为即使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乐团都一定有它可以进步的空间,我期待大家齐心合作,每天往前进步一点点。」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22
音乐 双套音乐会探索传统与创新

魏德曼与NSO携手 演绎魔幻《玻璃琴》

国际知名音乐家约格.魏德曼(Jrg Widmann)将携手国家交响乐团(NSO),带来两套别具特色的音乐会「活力洋溢」与「世代交锋」。此次魏德曼特地留台一周,不仅指挥、与台湾作曲家深入交流,还将透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演出,让观众在经典与现代音乐之间感受全新的对话。他表示:「当代音乐与熟悉的古典乐或许看似遥远,但放在一起时,可以发现彼此的相似与亲密性。」 身兼单簧管演奏家、指挥家与作曲家的魏德曼,是音乐界公认的全方位天才。与NSO的缘分始于2016年,并在2018至2019年间担任驻团艺术家。在2024╱25乐季,他将担任北德广播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里加小交响乐团合作伙伴、德意志广播爱乐乐团创意合作伙伴与慕尼黑室内乐团副指挥等多个职位。 「活力洋溢」 探索舞蹈与结构 第1套音乐会以舞蹈为核心主题,主要演奏魏德曼的3首创作与贝多芬第7号交响曲。除了《为10种同管乐器而做号角音乐》外,最受瞩目的乐曲还有《活力洋溢》(Con brio),本曲特别围绕贝多芬的第7号交响曲展开。魏德曼形容此曲是「期待与惊喜的游戏」。 吕绍嘉解释:「如果期待在《活力洋溢》中寻找贝多芬的影子,可能会失望,但编制与结构完全一致。魏德曼身为作曲家,特意在熟悉的框架下进行解构,好像保留血肉换成了不同的样子。」魏德曼则补充:「这首作品对定音鼓的处理非常挑战,但它是向贝多芬致敬的作品,能让人感觉开了眼界。」 此外,这场音乐会还将演出魏德曼另一作品《骷髅之舞》,吕绍嘉表示:「这是中古世纪艺术家的经典主题,像圣桑、李斯特、马勒都创作过相关作品。魏德曼用管弦乐打造戏剧感与奇幻声效,从弦乐在琴桥上拉奏到法国号模仿狼的声音,充满创意。」 音乐会压轴将呈现贝多芬的第7号交响曲,恰好呼应前者《活力洋溢》的巧思。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19
戏剧 青少年自杀议题 + 喜剧?!

《行动代号独角兽》 开启青艺盟全新创作模式

「第一个是剧名要叫『行动代号独角兽』,第二个是『青少年自杀议题』,然后希望可以是个『喜剧』。」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简称青艺盟)盟主、亦是《行动代号独角兽》导演的余浩玮说起创作源头,丢出这3组关键词。 「青少年自杀议题」与「喜剧」听起来冲突,无非是余浩玮希望把沉重议题说得轻盈,保留正向能量。剧名的部分则完全是种直觉,但编剧李屏瑶在接到邀请后,也将这个充满行动力的剧名往她接触过的青少年靠近,认为:「他们有时候会问些非常尖锐的问题,但他们其实没有针对谁,就是这样讲出来,无法收住力道,讲完之后也可能会后悔。我觉得这好像是每个世代的青少年都会有的冲撞,只是压力来源不一样。」而这群青少年就好像一只又一只的独角兽,独特却又未知其中的未知,不只是他人对他们的观看,甚至也有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因此,《行动代号独角兽》就由此出发。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14
音乐 暌违10年的独奏会

修练6棒30年 吴珮菁回首音乐人生「Every Moment Counts」

自2014年最后一场独奏会后,木琴演奏家吴珮将于2024年年底再度站上舞台,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举办个人独奏会「Every Moment Counts」。这场演出不仅是吴珮菁演艺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她多年研究6棒木琴技巧的集大成之作。除演出外,吴珮菁同时出版专书《六棒木琴演奏艺术「Peiching握法」的探索与突破》,详述其30年来在6棒木琴上的探索与创新。从舞台到书籍,吴珮菁借此机会与观众分享她的音乐故事与技术心得,展现台湾击乐界的成就与前瞻。 探索6棒木琴技术 催生了「Peiching握法」 吴珮菁在6棒木琴演奏上的突破,源于她在1994年开始尝试运用6支棒子演奏,以寻求更多样化的和声效果。她从美国著名铁琴家Gary Burton的4棒技法中汲取灵感,并加以改良,发展出「Peiching握法」。她解释:「这种握法最大的重点在于可以透过食指下压或上提中间棒子,达到更灵活的演奏性,提供更大的音域与和声空间。」多年来,吴珮菁不断完善这套技法,在不同演出中实践并推广,让6棒木琴演奏成为击乐界的新标准。 在《六棒木琴演奏艺术》一书中,吴珮菁系统化地整理了6棒木琴的各种演奏方式,包括「自然演奏法」、「食指下压法」、「食指上提法」、「纵向内打法」、「左右侧打法」与「棒子转位法」等,并提供详细的示范与技巧解析。她强调,这些技巧的重点在于能灵活运用,而非为了「6棒而6棒」,真正达到与音乐需求两者相衬的演奏方式。 朱宗庆打击乐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朱宗庆表示:「吴珮菁在音乐上的努力、成就、坚持,大家有目共睹。朱团38年来演出有3500场,她大约就有2000场,而且她在其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独奏会的话,不包含在学校的演出,对外公开奏会就有10次。」2014年吴珮菁完成她第10次的独奏会,迄今相隔了10年,原因何在?朱宗庆透露,2015年,她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严重受伤,长达4个月无法演出,但在乐团30周年时她仍坚强上台。随后在2017年,她的喉咙出现问题,使得日常发声甚至讲话都有困难,这让吴珮菁的教学与演出生活陷入困境。但她却努力克服,并开始往国际跑。在朱宗庆眼中,她「好胜心强、固执,却也坚强,要是换成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13
舞蹈 如果人生有B面,不管什么都给我多来一点

睽违4年 林素莲推出长篇《MORE MORE Paradise》

如果说人生的际遇千奇百怪,痛苦悲哀占了近一半,那日常与情感的B面,应该要是喜乐与欢快?由小事制作副团长林素莲编创,年度制作《MORE MORE Paradise》要在被关了无数窗的地狱里,试著撞开另一扇门,寻找光谱另一端的天堂。 小事制作与视觉艺术家庄哲玮相遇得早,始于2019年有章艺术博物馆的作品《宇宙的征兆》,以庄哲玮的服装秀为主轴,小事制作担纲舞蹈演出。《乐园》的灵感则起源于2023年松烟「原创基地节」,有了先前的合作经验,《乐园》的成型相对快速,庄哲玮以波希三联画《人间乐园》为灵感,以 AI 生成画作为背景,搭配重金属摇滚乐,小事制作的舞蹈带来一场喧闹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这场演出像是火苗,点燃艺术总监杨乃璇的想像,趁著与 IP LOCKERS 即将开启的密切合作,决定将《乐园》延伸发展,重新编创成2024年度制作。这一次的编创,她属意久未创作的林素莲。 说久不久,林素莲的上一次编创是4年前2020新点子实验场《从一数到五》,她不讳言那一次的经验是苦涩的,有伤的。她毫不犹豫地转身回去跳舞,带著创作的伤,却又在隔年碰上身体的意外,伤的是双腿,舞者的腿。尽管事过境迁,谈起那段日子总是低落,然而当她被指派新作编创时,林素莲选择逼自己回看跌倒后的那段日子,想著《乐园》,回望地狱。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13
舞蹈 跨国团队共同打造

简珮如《黑蝴蝶》 展现「主动的改变」

曾任美国玛莎.葛兰姆舞团首席舞者的编舞家简珮如,携手义大利DAP艺术节创作团队,将于11月份在台北上演新作《黑蝴蝶》。她表示,「蜕变」是《黑蝴蝶》的关键词,也是她近年的内心写照:「我希望能表达一种主动的改变」。简珮如从回溯自身经历出发,编织出〈狂喜再现〉的过去、〈玩〉中实验的当下,及重获新生的〈蝴蝶夫人〉。 独舞〈狂喜再现〉传承自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首演于1933年的经典舞作〈狂喜〉。葛兰姆凭借此作品首次在大众面前探讨腹部核心与肢体的联动关系,并以此发展出影响美国现代舞蹈的「葛兰姆技巧」,该舞作后因难度过高而继承无人。2017年简珮如与玛莎.葛兰姆二团艺术总监Virginie Mcne合作,根据历史图片与档案笔记,在「葛兰姆技巧」脉络中将其还原呈现,失传的美国现代舞经典在台湾舞者身上得以延续。 〈玩〉由台湾与纽约两组舞者共同演出,因舞者文化背景相异,简珮如希望舞者通过各自的身体,在技法上跳脱葛兰姆的框架,融合不同舞蹈流派与其他国家的传统舞蹈,表达日常生活中勇敢去「玩」的探索心态,以开放的身体语汇在「玩」中实现跨越国界的当下对话。

文字|洪唯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12
戏剧 变形成人的代价

《羊之歌》 以寓言叩问人的盲目欲望

羊群中,一只羊两脚站了起来。与低头吃草的同类相比,牠显得更有定力与决心。毕竟,牠想从「牠」变成「他」。 牠有变形成人的欲望。 比利时柏格曼剧团(FC Bergman)的《羊之歌》(The Sheep Song)便在这般怪诞的设定中展开了。一只羊踏上变成人的旅途,路上所见虽有人有兽、有男有女、有善有恶,但牠还是毅然走完整趟旅途,变成新造的人。 回顾西方文学史与戏剧史,羊的旅途一点都不新,但柏格曼剧团善于以经典挖掘灵感、发展作品,「不新」恰是他们的专长。《羊之歌》中,羊的所求就是文学中常见的「变形」。当牠走在《圣经》的意象上时,身后一幕幕掠过的场景,也如中世纪剧场的戏车。 旅程的开端:变形的欲望 《羊之歌》最初,羊就有变形成人的欲望,推著叙事前进的也是这股驱动力。 西方文学中早有「变形」的概念,《木偶奇遇记》就是一例。如《羊之歌》的羊得看透世事,皮诺丘也得越过重重试炼。两名角色都得通过考验,才会有超个人力量(如仙女或人类社会)认可成人的资格。但,两者不同的是,皮诺丘变形成人不是出于己愿,而是仙女给他的额外奖赏。最初,木偶不知道他有变真人的可能。 再探源一点,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是西方文学中更古老的例子。奥维德从希腊罗马神话中采集与「变形」相关的篇章,编写成诗,而他笔下角色变形的驱动力五花八门。少数如宙斯,追爱的欲望可转为变形的驱动力,化作天鹅,但更多的是神祇等超自然力量操弄的结果。 《羊之歌》中的羊何来变形的欲望?或,人或兽为何想变成另一族类?英文中,欲望(desire)、想望(want)与匮乏(lack)是近义词。变形的欲望,是我族匮乏漫延成的他者想望我不够好,我多想变成他。但,羊在人身上看到什么长处?柏格曼剧团只呈现了,当两族的界线变得模糊,人与兽变得没有太大区别。在贬己抬人上,人与羊似乎一样不遑多让。

文字|林冠廷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05
与艺术再近一点广告图片
跨界 从《苔痕》起步的跨界合作

FOCA《虚缺号》 在空格符号中寻找意义

跨界马戏作品《虚缺号》延续2019年台新艺术奖决选入围作品《苔痕》的合作,由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后简称FOCA)邀请旅居德国的台湾舞者田采薇和德国搭档扬.莫蒙(Jan Mllmer)一同担纲导演,联手打造全新原创作品,企图在无法定义的空格框框中寻找意义,回应当代社会的多重议题。 从画面堆叠出意义,从演员特性发展出动作质地 田采薇和扬.莫蒙两位导演从舞台上的15个正方形格子,找到虚缺号这个符号来对应。「虚缺号(□)就像是古文字学者研究残缺的文字。学者试图从上下文去辨别缺失的部分。但即使有了上下文,有时候还是找不到答案。」田采薇说,「就像我们在框框里呈现了很多画面,不是每个都有明确的答案,也不一定真的代表什么特定的东西。」 这种寻找意义的过程,成为画面推进的动力。演员在这些多重方格中的组合与堆叠,构筑种种隐喻的画面,比如动作像在工厂的流水线般不断重复、在输送带上移动,或是像鸟群一般成群的移动等。画面中承载著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但不说教,保留想像的空间,交由观众去填空。 由前云门舞者、也是田采薇大学学长的摄影师骆思维创作的预告片,精准地捕捉整个作品的调性与氛围。奔跑的人群、模糊又清晰的人脸,交织以马戏特技与空间的对话,呈现一种冷调疏离、却仍然扣和生命写实的映照。 在排练场不太谈论调性和意义,而是更专注在编排表演。田采薇和莫蒙的创作特色是为合作对象量身打造作品。比如为一位20多岁的FOCA女演员设计一个梦游的角色,运用她天生纯真的个性来推动角色。但表演上要精准做到半梦半醒的状态也不容易,田采薇举例,就像逼5岁小孩去开车,无法逼迫演员去达成现在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但她不会放任他们,除了持续鼓励,有机会就继续引导。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04
舞蹈 睽违10年,路之.玛迪霖再度推出长篇舞作

《最微小的声音?》 述说微小但真实存在的声音

睽违10年,在舞团营运、家庭生活与自我修复中重获力量与平衡的路之.玛迪霖,于今年推出最新长篇舞作《最微小的声音?》,关注生活周遭不一样的声音与不同性别特质的朋友。 如何找到平衡 、好好照顾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路之在访谈中不断提及的。于她而言,「我很早就停经,又身兼多重角色,加上舞团营运的困境,使我整个身心都处在很不好的状态。」于是两年前她开启了《路之行走》,借由行走观照自身,虽然现实问题依旧,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行走过程,经由观众的眼神、回应,突然意识到自己亦是被观照的,从中获得力量与关爱。也更清楚创作的脉络:自己的创作定位是什么?如何在过程中寻找平衡?同时,创作给予的自由亦使她能暂时放下经营者的理性果断。 无论是在卫武营、艋舺,还是德国威玛或葡萄牙,这一路的行走遇见了诸多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的人事物。他们不一定特别地显眼,也或许从来没有被关注过,但他们依然真实存在这个世间,依然是这个世界构成的一部分。回望自身,即使身处相对包容开放的社会,作为女性、原住民的身分,还是有很多声音是无法说出的,是被压迫的。看向身旁,性少数的朋友在许多情境下始终无法真正说出最终想要的。如此境遇和女性有著诸多相似,那么,平衡是真的有找到吗?她问。

文字|郑宜芳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03
戏剧

重构物件意义 提炼微物之光

维帢亚.阿塔玛《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

「历史是一种叙事,由现实与记忆建构而成。有些故事总是被一再复述,有些则任人遗忘。」这是泰国导演维帢亚.阿塔玛(Wichaya Artamat)在《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Juggle Hide (Seven Whatchamacallits in Search of a Director),后简称《捉迷藏》)中提示的历史观点,也恰如其分地为本剧下了注脚:这是场关于历史多重叙事、叙事对象,以及叙事媒介的演出。 阿塔玛的作品向来与他身处的泰国当代语境息息相关,多盘整表演、政治、日常生活间往往幽微又千丝万缕的连结,继8月在2024台北戏剧节演出《曼谷公寓》后,阿塔玛与泰国「为了什么剧团」(For What Theatre)在今(2024)年秋天艺术节带来《捉迷藏》。本作于2023年在日本京都首演,阿塔玛自陈这是对导演身分的检讨、回顾(注1),要检视身为导演,自己如何将意义加诸不同物件上,当他的作品时常以政治权力关系为主题时,阿塔玛希望这次能反身地思考在剧场内,导演又如何形同另种形式的权力宰制者,并以剧场内的物件为例,进一步探问:若被宰制的物件可以「回应」,它们会说什么话,又会怎么说话?

文字|洪姿宇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1/02
戏剧 一位女性/女儿/母亲/歌手的勇敢宣言

《我就是小甜甜布兰妮,不然呢?》铺写女性身负的层层枷锁

2022年1月首演的柏林剧团(Berliner Ensemble)《我就是小甜甜布兰妮,不然呢?》(It's Britney, bitch!)是一封向美国女歌手布兰妮(Britney Spears)致敬的情书。在众多挖掘布兰妮人生故事的影片和书籍之中,这部由青年导演莉娜.布莱许(Lena Brasch)与团队(注1)创作出的作品,不再只是充满批判、剖析和透过层层文件、访谈等证据来抽丝剥茧发生过的一切,而是最真切地从她的话语中,重新检视父权社会底下的厌女情结、媒体造成的压迫和侵犯,及女性自主的身分认同。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22
戏剧

祭仪的剧场化 《牵水(车藏)》转译阵头的文化与生命价值

「(车藏)」在道教科仪中分为「血(车藏)」与「水(车藏)」两种,而水(车藏)主要在于超渡溺水之亡魂,以脱离苦海获得解脱。牵水(车藏)是云林县口湖乡的祭仪,每年农历6月7至8日会于当地蚶仔寮旧金湖港万善祠和金湖万善爷庙举行。该民俗活动起源于清道光25年(1845)的水患事件,磅礡雨势导致溪水倒灌沿海地带,一夜之间,从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带全部淹没,其中虾子寮与竹苗寮更是死伤惨重,官方保守统计死亡人数为3000人。因此陆续兴建两座万善祠,并开始牵水(车藏)仪式。 2010年,文建会指定「口湖牵水(车藏)」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资产,为云林县第一个国家级重要民俗。自2018年起,九天民俗技艺团(简称九天)经历田野调查、庙埕演出后,将在李小平导演、林茂贤担任民俗顾问下,以「阵头剧场」登上卫武营,既转化九天自身的阵头表演能量,同时也将「口湖牵水(车藏)」剧场化。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21
音乐 暌违多年再度访台

基顿・克莱曼与波罗的海弦乐团 挥洒当代音乐的惊喜

小提琴大师基顿・克莱曼(Gidon Kremer),阔别台湾多年后,再次率领波罗的海弦乐团(Kremerata Baltica)来台演出。过去这位小提琴大师无论是独自来台,或是与由他创办的波罗的海弦乐团前来,都掀起不少话题,尤其是与该团的演出,更是每每有惊喜,从演出改编自阿根廷探戈大师皮亚佐拉及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到以调侃音乐家与音乐现象的音乐表演都令人怀念不已,尤其是与伊古德斯曼(Aleksey Igudesman)与朱(Hyung-ki Joo)这两位音乐鬼才的音乐玩笑,在令人拍案叫绝的背后,更深藏著古典音乐何去何从的大哉问。 出生于苏联时期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的拉脱维亚,18岁进入莫斯科音乐院,拜在苏联时期小提琴大师大卫.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门下,曾在义大利帕格尼尼与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等小提琴比赛获奖。在1970年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时,他选择英国作曲家艾尔加小提琴协奏曲,此曲为比赛冷门曲目,最后由他获得首奖。

文字|赖家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16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
戏剧 我为人人,人人觉得我疯了

《人民公敌》 在后民主时代演练公众讨论

当今剧场形式多变、题材纷杂,有谁能让世界各地剧团不断回头搬演?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绝对名列前茅,在德语剧场也不例外。 以选出德语圈年度十大作品的柏林「戏剧盛会」(Theatertreffen)为指标,60年来累计搬演易卜生的节目高达29出,且数度同年有两部不同剧院制作的作品入围。能超越此纪录的,目前只有莎士比亚和契诃夫。 易卜生被视为「现代戏剧之父」,不仅因为其作品开启口语剧场的新页,也来自普遍认为他对角色心理刻画的深度。然而,这般深度也仿佛设下一道道谜题。 在德语圈,搬演易卜生榜上有名的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就表示,德国的导演剧场在1970到90年代兴起时,搬演易卜生往往变成在「揭露灵魂的秘密」,却因而让角色失去了行动。当欧斯特麦耶踏入易卜生的世界时,他发现人物灵魂不是故事源头,钱才是,「这些角色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易卜生总是用经济压力当作剧本的动力来源。」(注1) 也就是说,剧情不是单纯因「角色怎么想」而发展,而是建立或限制了他们物质生活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影响了「角色怎么做」。换句话说,在欧斯特麦耶看来,大家对经济成长有多著迷、对衰退有多害怕,易卜生就多「当代」。他2012年带领柏林雷宁广场剧院(Schaubhne am Lehniner Platz,亦译为列宁广场剧院)于亚维侬艺术节首演的《人民公敌》,就紧扣这个观点。

文字|余岱融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16
音乐 威尔第最后巨作 「歌唱的莎士比亚喜剧」

《法斯塔夫》 多重卡司带来笑声与深思

台中国家歌剧院将于2024年10月底推出威尔第晚年巅峰之作《法斯塔夫》,这出笑看人生的歌剧改编自莎士比亚《温莎的风流妇人》,以自负又贪婪的法斯塔夫为中心,描绘了一个愚蠢骑士如何自以为能骗取两位贵妇的财富,结果却反被玩弄,笑料百出。这次制的作由东京新国立剧院原版搬演,从舞台设计到道具,皆细致还原17世纪的英国风情。 台中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邱瑗指出,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8出歌剧,但《法斯塔夫》是他少数的喜剧作品。这部歌剧大胆颠覆了传统歌剧公式,不再依赖咏叹调和大合唱,而是以类似莎士比亚戏剧的形式,强调角色之间的对话和情节推动。邱瑗表示:「《法斯塔夫》可以说是『歌唱的莎士比亚喜剧』,其中的音乐性与戏剧性相辅相成,并且影响了后来浦契尼的《波希米亚人》。」正是这些崭新的创作手法,让《法斯塔夫》成为歌剧史上经典的幽默巨作。 多重卡司阵容值得期待 这次演出的重点之一是多重卡司阵容,特别是法斯塔夫和福特的双角色安排。义大利男中音路奇欧.盖洛(Lucio Gallo)来台演出过两部歌剧,杰出的表现,让他在台湾已有很多粉丝。盖洛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演绎法斯塔夫,经验可说是相当丰富,他幽默地指出,法斯塔夫这角色离不开自己那圆滚滚的肚子:「近年来一些导演认为法斯塔夫不需要假肚子,但他的滑稽点就是他的体型,所以我需要那个肚子。」另一位法斯塔夫扮演者塞吉奥.维塔莱(Sergio Vitale)也分享,减重40公斤后他第一次需要装上假肚子,这种反差让他觉得角色更加滑稽。 除了法斯塔夫,福特这个角色同样具有挑战性。福特在剧中是个嫉妒心强且不苟言笑的人物,饰演者陈翰威与丁一宪则表示,如何在幽默的背景中保持这样严肃的形象,对他们是个全新的挑战。饰演艾莉绮一角的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森野美咲(Misaki Morino)与林慈音,两位女高音将以各自的经历和风格诠释这位灵动的角色,让每场演出都充满独特的魅力。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14
舞蹈 感官的落差、感知的矛盾

吉赛儿.韦安《群浪》 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

幽暗中,连绵起伏的电子节拍扬起内心躁动的欲望,却只见慢速缓行,狂欢洒脱的年少肉身。《群浪》(Crowd)透过视听冲突,营造出如电影般的迷离氛围,让人凝视青春的自由与挥霍。以当代偶戏著称的法国导演吉赛儿.韦安(Gisle Vienne)这次舍弃物件、回归身体,带领观众探究外在和内心的矛盾。自2017年首演以来,《群浪》横跨欧、亚、美三洲,深获好评。这出独特的舞作脱离强调表现技巧、显著形式的编舞语汇,反而从内在探寻动作发展的无限可能。 擅长以人偶同台、建构舞台叙事的韦安,超越戏剧、舞蹈、装置等形式边界,营造出独树一格的创作语汇,成为欧陆剧坛举足轻重的跨领域导演。她透过隐晦、幽微的舞台意象,呈现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冲突,邀请观众深入人性矛盾。舞台上震撼人心的声光效果,也开展出超越现实的想像空间。无论是描绘渴望被爱的《池塘》(Ltang,2020)、逃离家庭暴力而闯入科幻宇宙的《Extra Life》(2023),韦安以青年男女作为主角,探讨孤单灵魂的脆弱、易感、潜在冲动,以及他们如何在纠结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寻求存在的价值,一如《群浪》中追求极致感官、宣泄欲望的男女群像。 激发感官的平民仪式 《群浪》最初的灵感并非锐舞派对,而是当代庆典。韦安花了2年投入《春之祭》的研究,从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芭蕾经典到毕娜.鲍许(Pina Bausch)的现代诠释,她想要重塑一场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寻找激情迸发的表演形式。调研过程中,韦安想起年少时流连柏林夜店的感官体验。1990年代的柏林兴起标新立异的非主流文化:同志族群、迷幻药物、电音派对占据废弃空间,构成一种另类乌托邦。这种放纵不羁的派对风潮确实体现了一种毁灭与重生并存的仪式性,同时也反映出世纪末之前交融恐惧及狂喜的时代氛围。 为了营造柏林夜店既狂欢又堕落的气氛,音乐成为整部创作的重要关键。由英国实验音乐大师Peter Rehberg担任音乐设计的《群浪》著重电音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美国的「底特律电音」(Detroit techno)(注1)到德国实验音乐先驱Manuel Gttsching(注2

文字|王世伟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11
音乐 精心构思的音乐之旅

伊莲.葛莉茉 探索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

「现今的演奏家并不以『概念』来设计唱片,而是挑选曲子并以混合、并置、组曲的方式,来呈现对心灵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世界的看法。这样的做法很印象派,但也许更哲理。」伊莲.葛莉茉(Hlne Grimaud)的这段文字(注),也许可以解谜今年10月她在两厅院独奏会的节目安排。 伊莲.葛莉茉于去年9月发行了《给克拉拉》(For Clara)专辑,收录了舒曼题献给克拉拉的《克莱斯勒魂》与布拉姆斯的作品。这次在台演出虽然只安排后者的乐曲,但其他曲目却围绕在这3位作曲家身上。音乐会从舒曼崇拜且汲取灵感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第30号开始。贝多芬晚年写作风格已经出现浪漫派特征,这首创作于1820年的奏鸣曲,打破传统架构形式,第一乐章即以生动活泼(Vivace)的快板呈现,其中第一主题短小的16分音符,让人想起舒曼《克莱斯勒魂》里首曲的中间乐段。这个主题由两手快速演奏8小节后,立即被另一个省思且充满柔情的缓慢主题打断,之后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于发展部及最后的结尾段(coda)。整个乐章虽可见奏鸣曲式,但两主题快慢相互追随却更为明显。而原本应为慢板的第二乐章,贝多芬在此以最急板(Prestissimo)呈现,同样以两个相似却个性不同的主题来架构此乐章奏鸣曲式。不论是在音色或是乐思上,这两个乐章似乎已经预见未来舒曼作品的特色:不可调和的矛盾情感,如陌生感与孰悉感并置、欢乐与泪水同在、轻量与重力并行。

文字|廖慧贞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10
舞蹈 传统的当代新诠

《是有夺久,没有唱歌了我们》 重探阿美族的乐舞关系

《是有夺久,没有唱歌了我们》是庄国鑫原住民舞蹈剧场的第7部作品,所探讨的议题延续先前《无限循环》(2023)与《Sakero》(2022)的关切从阿美族传统仪式ilisin(丰年祭)的身体出发,借此发展音乐与身体的新对话,并在当代语境下探索阿美族的「新身体感」。 作品分为5个段落,由23位原住民舞者呈现传统社会中的情歌与工作歌、当代地方旅游业下的观光歌、神圣场合的祭歌及当代「大杂烩式」的乐舞等片段。舞团「将重新诠释台湾阿美族的『乐』与『舞』紧密关系」,以在音乐间不断重复的身体,突破传统乐舞与现代舞之间的壁垒,以此发展新程式与舞蹈语汇以阿美族的新身体在剧场中重返神圣空间。

文字|洪唯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05
戏剧 从小说到剧场的《鬼地方》

结合民俗与当代马戏 探问:永靖为什么是一个鬼地方?

旅德台湾作家陈思宏写了15万字的小说讲述永靖这个「鬼地方」,阮剧团则将陈思宏的15万字原文解构再拼贴,在剧场舞台上用100分钟来回答「永靖为什么是鬼地方」这个命题,结合充满地方色彩的当代马戏和现场音乐,引领观众一起经历这场跨越异乡与原乡、探询身分认同的旅程,观看角色如何揭示层层叠叠的家族记忆和历史争议。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02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
戏剧 占领经典 再创现实

《安蒂冈妮在亚马逊》 反抗剥削全球的资本主义

15年来,瑞士导演米洛.劳(Milo Rau)透过交融再现与纪实的手法,让演出不再只是描绘现世的舞台意象,而成为介入真实的政治手段。这种化譬喻为行动的创作突破艺术的既定框架,让人重新省思历史脉络、社会议题、文化认同、个人观感之间的纠结。从根特剧院到维也纳艺术节,米洛.劳企图唤醒多元族群的沉默之声,引爆挑战主流价值的争议话题,拓展具有全球视野的讨论空间。《安蒂冈妮在亚马逊》(Antigone in Amazone)结合希腊悲剧与巴西抗争者的运动,是实践「感性政治剧场」的最好范例。

文字|王世伟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9/25
舞蹈 是时候来找亚洲DNA了!

第2届 Dance Now Asia 串连4国开启舞蹈对话

汇聚了无数岛屿、语言、文化,长出了多元的身体、艺术与舞蹈风貌,「岛屿」型态让亚洲的国家各自独立也各自独特,却也因为过往的殖民历史,在追求西方舞蹈艺术之余,依然保有自己的文化容貌、内涵与自我。解殖之路漫漫,但隐藏在各岛屿里的文化能量,依旧是在千禧年后开始逐步修复、重塑;找到自己的身体,也找回身体的声音。 古迹转生 成为台湾舞蹈安身之处 近百年前,台北市中山堂于1936年完工启用,时名「台北市公会堂」;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中山堂成为重要的集会空间,拥有座椅与舞台的「中正厅」成为表演与发表演说的场地,「光复厅」则成为宴请宾客的主要空间。2019年文化部指定中山堂为国定古迹,建筑虽老,依旧是保有80年前的风华与韵味,并始终作为文化场地默默贡献一己之力,台湾重要的舞蹈家蔡瑞月、林怀民的职涯首演皆发生在此。 中山堂转型的讨论历时多年,最终决定以「舞蹈中心」作为转型目标,于去年(2023年)首办「Dance Now Asia 亚洲舞蹈艺术节」试水温,今年再度由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院长、Meimage舞团艺术总监何晓玫担任策展人,于9月27日至29日举办「2024 Dance Now Asia」,让如水一般的舞蹈艺术,持续点亮这座充满历史的古迹建筑。 作为10年转型计划的起步,何晓玫认为,让场馆藉著舞蹈节来理解与想像舞蹈使用的可能性与需求面是首要目标;其次,再藉著国际型 Festival 的机会纳入国际的舞蹈能量,创造交流之余,也奠定台湾舞蹈中心的广度与宽度,而 Dance Now Asia 就肩负著如此重责大任。 「亚洲的国家很多,岛屿更多,从文化、宗教、信仰到民族性都很丰富,各自长成独一无二的样貌。」随舞团巡演交流国际多年,何晓玫观察到亚洲国家就像一块未开发完全的瑰宝,尽管过往我们的舞蹈教育多是面向西方,但近几年彼此都有意识地回望己身,试著在西方的身体训练之外,向内挖掘,探询亚洲自己的DNA。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9/20
音乐

朱团击乐剧场《六部曲》 开箱6种不同的惊喜

2024年10月,朱宗庆打击乐团将推出全新的击乐剧场作品《六部曲》,于台北国家戏剧院首演,并巡回至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与高雄卫武营歌剧院,共计10场。这场演出由是自2010年「击乐剧场」概念诞生以来,朱宗庆打击乐团首次完全脱离戏剧文本,以6首技巧高超且各具特色的打击乐曲,搭配灯光、影像、舞台与服装设计等剧场元素,呈现给观众一场结合音乐与剧场的全新视听体验。 创办人朱宗庆解释了《六部曲》创作的背后动机与过程,他指出,早在2010年之前,朱团已经在跨界演出中尝试将打击乐与剧场结合,然而,直至2010年才开始明确地将这种表演形式命名为「击乐剧场」。他表示,过去的作品如《木兰》和《泥巴》曾以戏剧文本结合音乐演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这次《六部曲》完全抛弃了文本,回归到以音乐本身讲述故事的初衷。朱宗庆说:「很多人会问,为何不用音乐厅来演出这样的作品?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我们回到最原始的思考,探讨打击乐的本质。」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9/19
音乐

「台湾的声音III」 纪念李登辉总统的深远贡献

将于9月中登场的「台湾的声音III向李登辉总统致敬」音乐会,由许远东先生暨夫人基金会、李登辉基金会和白鹭鸶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以音乐形式纪念李登辉总统对台湾的深远贡献。本次演出将由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rkl)指挥国家交响乐团(NSO)和台北爱乐合唱团,并特邀小提琴家苏显达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许远东先生暨夫人纪念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许治平表示,「台湾的声音」计划始于2009年,当时在基金会董事陈郁秀的建议下成立,旨在推动台湾优秀作曲家的新创作、首演与后续演出。该计划已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成功举办过两届,而本次则邀请到作曲家金希文,以交响曲形式向已故的李登辉总统致敬。许治平说:「李总统生前对艺文艺术对台湾有深远的贡献,因此以音乐的方式来纪念他。」突显了李登辉总统对台湾文化艺术的热忱与贡献,并体现出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的重要性。 许治平表示,当年李登辉总统转回台大念书时,许远东也正好考进台大,一个念农业,一个念政治。两人毕业后虽然进入合作金库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两人之间却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如音乐、阅读、温泉和高尔夫等,这些共同兴趣让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音乐会的灵感源自李登辉总统赠送给许远东总裁的结婚礼物一张1955年由小提琴家大卫.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黑胶唱片,记录了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也成为本次音乐会策划的起点。 受邀创作本次交响曲的金希文分享,创作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李登辉的著作和演讲,特别是李登辉强调的「对台湾人的关怀不是只有形式的改变。本质没有改变就没有意义」。这段话让他深受启发,成为创作的核心精神。他表示,前3个乐章的创作相对顺利,但第4个乐章需要大合唱来表达李登辉总统的思想与信念,因此迟迟未能完成,幸亏其夫人卢佳芬以台语撰写诗词,成为合唱的基础。卢佳芬提到,在陪伴丈夫创作时也跟著阅读、思考,由于有写笔记的习惯,所以就整理成为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也透过大合唱形式,表达了李登辉对台湾和台湾人的深刻情感。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9/11
音乐

迎来大师梵志登 长荣交响乐团再创新局

台湾的古典乐迷即将迎来一场音乐盛事世界级指挥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将于11月22日和25日分别在高雄卫武营音乐厅及台北国家音乐厅,为长荣交响乐团指挥2场世纪首演音乐会。这场名为「梵志登与长荣交响乐团世纪首演戴奥尼索斯的沉思」的音乐会,不仅标志著梵志登大师首次与台湾乐团合作,也为长荣交响乐团在国际乐坛上带来了新的突破。 梵志登的到来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志登,拥有超过40年的指挥经历,曾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及伦敦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的指挥,且以其精湛的指挥技艺和深厚的音乐造诣著称。甫接任首尔爱乐(Seo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乐总监,2026年起也将任职法国广播爱乐(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音乐总监。此次他将首次在台湾亮相,带著其独特的音乐视野和指挥风格,为乐迷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9/05
音乐 欢庆20周年

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 广邀各大乐团首席来台献演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导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简称TC)音乐节,今年已届20年,为欢庆这特别的一届,音乐节以「再启伟大」为题,规划了数场经典的音乐会,包括两场室内乐团巡回、室内乐系列I与II各3场巡回、一场轻松自在场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诠释权威钢琴家罗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讲的活动。让乐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余,更能贴近作曲家深层的构思与内涵。 细数过往,胡乃元表示在TC创立前一年,他在国家音乐厅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严长寿总裁去东部,才开始讨论TC的成立与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对音乐节来说有著特别的意义。最初从室内乐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规模,成长到2007年有弦乐团的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没有指挥的交响曲,「一路以来在台湾做音乐、并把音乐做到最好,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 虽然最初与严总裁的起心动念是「把好的音乐从音乐厅带出去」,但渐渐地,胡乃元也希望「将好的音乐从外面带进来。」因此他开始邀请外国音乐家来台湾,与本土音乐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适逢20周年,音乐节不仅邀请音乐家,更大量邀请各大乐团首席一同来台演出。如纽约爱乐首席黄欣、 纽约爱乐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矶爱乐长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低音管首席柳成权、前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乐团单簧管首席赵仁赫等超过10位重量级演奏家。 纽约爱乐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来TC就很惊讶没有指挥,一般团员不会频繁地在排练过程中发表意见,但在这里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后一排成员,每个人都可以在排练时表达自己的想法。音乐家们非常投入在音乐中。」他在纽约爱乐已经工作多年,但从未有在TC这样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温暖的经验。

文字|李秋玫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