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焦点专题 Focus 艺术家请回答-
Review 评论
ARTalks他只能跳舞:僻室《半金属》
编按:作为编剧陈弘洋「星际计划」系列作品,《半金属》从金星于占星学中所代表的关键字:「婚姻、爱情、艺术、交际、和谐、奢华、审美观、娱乐」出发,以How-you-like-that的方式,杂揉元素周期里半金属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特质,尝试以复杂的声响及多重叙述线的Stupid-love,再现夜店的糜烂和欢快。
-
Columns 专栏
挑战边界改变我人生的一部戏
一场看似偶然的演出,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夸大,为了平衡一下,让我说得更具体一些:「一场看似偶然的演出,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
Columns 专栏
入戏的观众「强」人所难?「强人」所难?
今年2月25日,对岸译为「捷杰耶夫」的俄罗斯指挥强人葛济夫(Valery Gergiev)计划一天内先后在莫斯科和纽约登台你没听错,距离7,506公里的莫斯科和纽约。葛济夫用时差赶场,莫斯科散场直奔纽约与维也纳爱乐相会(至于怎样排练,那就见仁见智了)。你若看过他的网站,音乐会/歌剧曾1年高达350场不说,早上在海参崴的马林斯基分院登台,晚上回防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本部之情事亦不稀奇,不过强人也有踢到铁板的时候,2019年拜鲁特音乐节指挥《唐怀瑟》空档之间他故技重施,在萨尔兹堡跟其他音乐节间飞来飞去,终于被华格纳的死忠乐评和观众嘘爆。
-
Review 评论
直击艺现场—2022TIFA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体验
因为疫情,距离这个词变得很立体,数位网路的发展,让远距离变成零距离,现实距离反而变成远距离,人与人无法靠近。即使科技的高速进展早已远远超越人类生活日常所需,衣食无虞,物质过剩的时代,依然渴望寻求与他人的连结,渴望亲吻、渴望拥抱,渴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人生伴侣。
-
Review 评论
直击艺现场—2022TIFA公众与私密
一直以来,剧场之于我是一种群体记忆的体验。一群毫无关联的人恰巧在同一时间进入同一空间,观赏了同一场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间,线上剧场直播也多是众人同时观赏的演出。然而《拾忆》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观剧体验。观剧者与表演者进行15分钟的一对一互动。每场演出都是独特而个人的体验。
-
Choice 生活
摄影手札预设值
大幕升起之后,「景」和台前、台后的工作人员与观众一起变化。
-
Review 评论
戏剧 欢愉狂喜下的悲观主义从《悲伤ㄟ曼波》到《手路》的台味马戏美学
不使用动物作为马戏演出的元素是当代马戏(Contemporary Circus)的重点,而从传统的技艺与方法,再透过跨界融合,找寻马戏与当代社会、个人、地方乃至于政治连结,并探索各种可能性,是许多台湾马戏创作团队正在努力的事。然而,「马戏」进到台湾后,应如何找到应有位置?又或者,我们该问「当代马戏」所指为何?或者,该是如何样貌?
-
Columns 专栏
看戏不忘电影跟著电影,跳进清凉大海
到了6月最想做什么事?高唱著陈升的〈Summer〉,同时跳进大海。 台湾四面环海,偏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海洋被视为禁忌,海岸线成为军事重地,错失拥抱大海的机会,只能从电影中去追寻那神秘的未知。
-
Review 评论
直击艺现场—2022TIFA在那瞬间,未来真的能想像吗?
法文La petite mort没有中文直译,我们可以先翻成英文再转成中文,意指「小死亡」,但非生命逝去,而是人们做爱准备高潮的那一刻,那空白的瞬间,就是La petite mort。它现在被用来泛指高潮的瞬间,其实就是一个短暂的出神,不只性爱,许多情境比如我们恍然大悟、惊讶、不知所措、无言等,都能以此形容。
-
Review 评论
直击艺现场—2022TIFA《摆度之外》势不可挡的魅力
2021 TIFA一段30秒的宣传片段,带我来到了《摆度之外》的观众席,后来才知道,那是钟玉凤的作品《直到》的片段,琵琶、小提琴和电吉他这看似冲突的组合,在钟玉凤的巧妙安排下毫无冲突感地完美搭配,短短半分钟,钟玉凤的编曲和音乐家们的演绎,让《摆度之外》散发著一种势不可挡的光芒和魅力。
-
Columns 专栏
练物辟伸缩吊衣架
剧院里微凉的空调,和她冰冷静谧的外表似乎融为一体;深黑的四肢与金属般的上半身,与她不苟言笑的个性,似乎也极度呼应。虽然个子不算小,肩膀也相当宽,但她并不是一个亮眼的人,远远看到总是会和背景黏合,若没有注意,可能无法发现她。当然,她在工作时就不一样了,身上会挂满一大堆衣服,简直就像是一棵长满了各式材质布料的树。而当她被拉动,四颗塑胶轮子压过后台房间的地毯,无声无息,也像是一头身上披满了各式皮毛的野兽,伺机而动,她,是伫立在幕后的一丛影伸缩吊衣架。
-
World 国际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超越视听幻觉 通往虚实边界
英国舞团AΦE的VR舞蹈演出《WHIST》表演艺术结合数位科技已经成为当代剧场创作的先锋趋势。无论是「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许多创作者企图打破时空和肉身的局限,营造独一无二的互动或沉浸体验。然而,除了感官刺激,这类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与内容、艺术创作和科技研发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长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团结合舞蹈表演、剧场叙事、数位影像、数据分析,带领观众游走在意识与潜意识、真实与虚构、实境与虚拟之间的暧昧边际。
-
People 人物
职人的图鉴武场领导:戏曲音乐的指挥者
要解释「武场领导」,或许得先明白「武场」是什么。「武场」与「文场」组成戏曲演出的「后场╱文武场」,也就是传统戏曲的伴奏乐队。本期「职人的图鉴」特邀国光剧团孙连翘分享他多年的武场经验,看武场领导如何确保演出的节奏,用音乐指挥出一台好戏。
-
Columns 专栏
思想不短路如何为艺术寻找一条不用再苦撑的道路
无论是古典音乐演出或当代画廊市场,在产品都有高度专业水准的前提下,有的活动再怎样宣传,票房或买气仍难有起色;有的却只要将招牌亮出,就有一定的票房或行情保证。所以「轻行销」其实只是个假象,并且绝非百业皆然的准绳。
-
Review 评论
直击艺现场—2022TIFA解构身分与禁忌的奇幻旅程
《冥游记》所描绘的是一个礼仪规范下的伦理社会,故事中人被以身分定位,并按照身分行动。当武曌进到阴间时,她向唐太宗行礼跪拜的举动便是在确认双方的翁媳关系,同时确认身分制度的有效。这种伦理秩序的建立,又是以唐太宗的建国神话作为基础。唐太宗不断重述其建国的伟业,使得以他为主导的身分与秩序获得正当性。剧中建国神话最具代表性者,就是《秦王入阵曲》的出现。另一方面,《冥游记》的叙事采取双线对照的结构,对于唐太宗与李唐皇室描绘,往往可以在武曌与武周政权找到对应的叙述。武曌也建立了自己的建国神话,她通过佛教经典的运用来建立正当性,即剧情中提到弥勒转生的自称。
-
Review 评论
直击艺现场—2022TIFA舞台上舞群续跳,真实生活中人们续活
极简舞台的微光中,一群舞者头朝外静静躺成一大圈,好像集体暖身过、调整呼吸准备开演。这幕持续许久,直到第一个舞者细微动作不知不觉开始;或许应说,排练也算表演;之前表面上舞者都毫无动作时,群舞早已开场。
-
Columns 专栏
书信体身体 II
YC, 上周教课,我和学生展开了有趣的对话:「你也知道练习要懂得放松吧?」她点点头,「知道啊。」「但就是没办法?」「对啊。」「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是。」「你不信任你的伙伴?」「也不是。」「那我们紧紧抓著的是什么?」她望著我,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瞬间同时指向了她和我。当然,我可以这么分析,「无法放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身体能力,那就是要靠训练的累积来逐步调整;一个是心理因素,要面对的,显然是不同的工作路径。」课程结束后,问题在我体内驻足,继续发酵,溢出边界。
-
Review 评论
戏曲 展演历史,表演台湾从《船爱》与《步月.火烧》的景观化展演谈起
最近高屏两地不约而同推出两出大成本、大制作的历史剧公演。首先是2月中旬配合台湾灯会在卫武营户外登场的《船爱》,接著是3月底在屏东千禧公园,作为六堆300的旗舰活动《步月.火烧》。(注1)两出戏的取材与剧本结构十分不同,《船爱》由古至今,散点式撷取历史片段,没有完整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浏览式的汇集,历史成了流转的古今风景;《步月.火烧》聚焦单一历史事件,情节来龙去脉完整,人物随事件变化起伏,舞台上的历史如同说书,以古喻今,晓以大义。
-
Review 评论
回想与回响 Echo「摆」到新的宇宙去
钟玉凤「摆度之外」的二创挑战琵琶演奏家钟玉凤在2018年发表了一张备受肯定的创作专辑《摆Pendulum》,此作特别之处除了收录13首主创者有别于既有琵琶经典曲目的创作与演奏,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即兴演出,并由来自西爪哇、印度、匈牙利、瑞典、德国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们,各自为这些曲子挹注了一部分自己的艺术,然而对如此「类集体创作」的作品来说,真正的活力是发生在现场演出的场域中。
-
Columns 专栏
☆<コ:彡卖夹仙24H选物贩卖小舖☆<コ:彡一个小困扰
通篇以首演前preview与剧院实景排练的期间作为背景的《鸟人》,在剧场工作日程下进行情节的结构,设计安排很是巧妙,镜头在整个剧场建筑与前后台游走穿梭纪实感到有种极限与魔幻,不过最后在男主角的结局终场前,也就是他决定把最后一幕要使用到的假枪换成真枪的那个没他的戏的空档,前妻跑进来休息室跟他说话旧情绕指与舌尖,恭喜你你的演出真是顺利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但很高兴你真的把你想做的那个作品做了出来,呃我想说,您戏不是还没看完吗大姊怎么在恭喜?
-
Focus 民营表演空间新地标—万座晓剧场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日光,终于洒落在剧场的此刻(上)从修缮到开幕的「万座晓剧场」
「日光,无所分别。」是这个成立于2006年的剧团「晓剧场」的开场白,似乎正呼应著团名的「晓」破晓。从在台北士林成团,到已于万华扎根10余年;也从士林的3层公寓,到和平西路三段巷弄里的地下室、华江老公寓,然后是龙山文创基地B2与糖廍文化园区。晓剧场除发展面向社会议题的创作,如《秽土天堂三部曲》、《焦土》等,也改编张曼娟、黄春明、三岛由纪夫、宫部美幸等作家经典,并落实与万华在地的连结,开设社区戏剧班,发表系列作品,和南海发展中心进行身心障碍者戏剧课程。晓剧场现正进行中的下一步是,多数剧团长年以来的梦想拥有一座剧场。
-
Focus 民营表演空间新地标—万座晓剧场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日光,终于洒落在剧场的此刻(下)从修缮到开幕的「万座晓剧场」
反复的沟通来回,与差点说出口的放弃 「剧场使用」与「文化资产」两种专业交会后,彼此延伸出来的问题,往往不一定能找到交集,甚至绊著彼此的步伐。例如晓剧场核心成员叶育伶也提到,过程中曾有文资委员将整个园区的古迹建物都拿出来讨论,但晓剧场所承租的只有B栋,她苦笑说:「古迹作为一个整体,怎么可以单栋讨论?这个问题,文资委员觉得很荒谬,但我们也觉得很荒谬。」
-
Choice 生活
剧场ㄟ冷知识口述舞蹈给问吗?
「口述影像」作为辅具,能协助视障者自立选择文化艺术的内容,在近年成为剧场体验的选项之一。在舞蹈领域,视障艺评人许家峰呼吁应把这个实验工作称为「口述舞蹈」。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总是溢于言表、多说无益的感同身受,舞蹈擅长在表象、言说和意义之间摇晃出裂隙,能够被化约成文字的动作过程,会不断质变。本期「剧场ㄟ冷知识」邀请口述舞蹈工作者,以5大问题,梳整其作为舞蹈书写者「个人的反思与习作」的工作眉角,看不断流变中的言语,如何邀请视障者成为舞蹈的观众。
-
Focus 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台上挥棒者的奠基工程
记香港中乐团第2届「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指挥是一位最特别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带乐器的表演者,却能背对著观众,统领乐团的表情速度,激发潜能,让汇流的音色在各种手势的引导中蜿蜒畅行。指挥独特的魔力,在历史的淬炼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国乐交响曲,却仍存在诸多问题。幸而在香港中乐团的高度重视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挥专业,从2011年开始创办「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历经2014年、2017年的3届赛事后,已培育出多位指挥菁英,在香港、台湾、甚至美国等地崭露头角。此外,更于2011年举行首届「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以多重面向研讨中乐指挥的发展与沟通合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