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李屏瑶 如猫的温柔,冷静专注也可柔软呼噜李屏瑶养著一只黑猫。小小一只,好像喂不胖一样,横竖不超过3公斤,充满她的手机相簿,像是黝黑的月亮,比夜色还乾净。 聊到猫的时候,李屏瑶的肩膀才会松下来,忘记是自己两厅院驻馆艺术家,忘记她的散文《台北家族,违章女生》坦白了那么多歪斜而无解的记忆,也忘记她蓄著一头短发,同时忘记,至今她走进女厕的时候依然会招来一些「神秘的侧目」。 明明,她是以剧作家的身分应允受访,不过有些时候,更希望以「养猫人家」的角度去思考她,如此一来,方能明白她的温柔从何而来。 养猫以前,谈谈他身边的那些大人 在养猫以前,李屏瑶是怎么长大的呢?更精准一点,这个问句应该是:「妳是怎么长成『现在这种』大人呢?」 爬梳李屏瑶的创作轨迹,最早在PTT发表小说《向光的植物》,她说自己想要写一个女同志不会自杀的故事;而后以剧本《无眠》报考北艺大,又是讨论人底心求生、同时求死的渴望,无论写哪一个故事,她的创作都看似冷漠,实则柔软,像是用冰包著一团火一样。 这有点不太对劲,她应该更残酷一点才对自小,她在性向认同的光谱中疑惑自己的位置;长大后时常因为发型或穿著招来闲言闲语,希望她「作为女生就要有女生的样子」。李屏瑶说,以前她没想过这件事,放在她心中只是:「要怎么做,才不会成为我身边的那种大人。」她说,只要这样想就可以了,「虽然我长大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值得仿效的对象,至少不要成为『那些人』就好。」 举个例子,国中时她进入一所私立女校,「那是天主教学校,有个传统是圣诞节前,各班前三名要扮成天使,到附近的学校报佳音,我记得好像还戴著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翅膀吧?」她说,那记忆实在是太痛苦了,不光是报佳音,而是整间学校弥漫的专制氛围,乃至对女孩子的刻板期待。「念了一年我就拜托家人让我转学,实在是待不下去。」 话是这样说,但是离开学校、回到家以后的世界也没有比较好。自幼父母离婚,李屏瑶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母亲的大家庭,「印象中,任何长辈只要觉得你做错事情,都会觉得他们有权利管教。我那时候就常常被打啊,谁都觉得自己可以过来处罚我。可是我也没有因为这样就变得很顺从。」她说,没错,认真想来
-
World 国际香港疫情后开展文化交流,明年将首办「香港演艺博览」疫情3年重创各地表演艺术,暂停实体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相当长远,虽然可以透过各式网上平台和资源,在当时继续让交流发生,但如大型艺术节等项目也是这两年才见陆续回复进行,这些能量的恢复如果有助力应该可以更见成效。 香港不少艺术家过去在艺术发展局支持下,参与了如韩国首尔、日本横滨等大型演艺博览会,将香港作品输出海外,同时让本地制作人和创作人可以与世界各地表演机构和艺术节接轨,创造共制作品的可能性。 在政府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政策下,香港将于明年迎来第一个演艺博览会。这次的「香港演艺博览」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将于2024年10月14至18日举行,是疫后针对推动本地演艺长远和发展的盛事。目前正在进行国际精品演出和项目推介的申请,申请截止日为今年10月底。届时大部分活动都会在西九文化区进行,演出以外亦有讲座、展览及一系列交流活动,加深海内外业界与跨界别的认识,缔造合作和发掘资源的空间。 有一段时间海外作品会视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转接站,但随著当地市场开放和场地与艺术节大量的建立,香港这个角色的独特性必须再找寻出路,并思考如何强化其不能被取代的位置。本地制作人和策划者与创作者的艺术视野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怎样在复杂的文化与地缘政治,以至世界风云剧变的影响下,让作品既能承载议题并找到有效的演绎方式,才能让更多的观众产生共鸣。诚然演艺博览这样的机遇难得,要吸引到世界各地演艺工作者来港已是刺激的挑战,作品也要预备充分,才不致让交流的能量散失。
-
World 国际新加坡面对艰困时代,两现代舞团或停歇或自省存在意义8月份,新加坡新典现代舞团(Frontier Danceland)呈现了告别之作《Milieu2023》,艺术总监刘美玉表示,舞团将继续以「另一种步伐重新出发」。 由新加坡文化奖得主刘美玉与丈夫陈春宝一起创办的新典现代舞团成立于1991年,在2011年转型为专业舞蹈团。舞团曾参与许多国际舞蹈节,刘美玉也会邀请海外艺术家到新加坡进行跨国合作,曾受邀的编舞家有马来西亚的朱智宽、骆素琴、台湾的王云幼教授等。 新典现代舞团并不拘泥於单一舞蹈风格,他们1993年的作品《Crossover》就融合了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的舞蹈风格,搭配西方音乐与亚洲音乐演出。除了文化交融的尝试,舞团也会对社会课题进行创作:2007年的舞剧《Something Wrong》就从美国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进行人性的反思。 新典现代舞团的结束,是新加坡舞蹈界的一个世代的终结。同样在今年,「人.舞团」则庆祝创团15周年,以「15年来,我们为何在此?」作为周年庆主题,探讨舞团在新加坡社会的存在意义。9月份,舞团举办了放映会,为2021年创作的数位作品《盘》添加新镜头,成了《盘:我们为何在此?》特别剪辑版。另外,其二团每年一次的展演「liTHE」,多年来为新锐编舞家提供平台,明年起则将转为两年一次来展现年轻舞者。年底,舞团将呈现新作《寻蓝》,在户外演出,以类似徒步导览的形式,尝试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世界各地,维持现代舞舞团依然是吃力的事。新典现代舞团在创立32年后决定以新形势迈向未来,人.舞团则在团庆之时进行内省⋯⋯对当代舞蹈团及所有当代舞蹈爱好者们而言,自省与创新是他们时刻都在进行的事;而也许在最困难的时代,也是最需要现代舞的时代。
-
Columns 专栏思想不短路从史柯西斯到夏卡尔,途经萧邦与德布西笔者在讲课或演说中常问台下一个暗藏陷阱的问题:艺术是件理性或感性的事?一般的回答多倾向后者,但犹豫不回答才比较接近正确答案,因为这绝非可以明确切割的事。若以艺术工作的专业角度著眼,从创作到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实则有很多理智思考和执行的层面,仅凭澎湃的感性并不足以成事。
专题
特别企画 Feature 感觉亚洲|路径01:地缘(二)专题
特别企画 Feature 感觉亚洲|路径01:地缘(一)-
Columns 专栏雕虫演技艺术?骗术?艺术最容易行骗之处在于其抽象特性,视觉艺术如是,表演艺术亦如是。因其抽象,于是方便被艺术骗徒利用,他们像江湖术士玄之又玄地吹嘘,穿上黑白色调宽松衣著,有头发的话,再加一条马尾发辫,这种造型,包管你打遍天下无敌手。 我遇过见过听闻过的伪艺术家无数(伪艺、粤语发音相近),不妨在此和大家分享故事,其中没有特定人物,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我有旧嘢。「旧嘢」在粤语的意思是一个东西,一块东西,通常用于形容一个计划,或一个想法。电影圈中常用于表达有一个电影计划,一个故事。 从前还活跃于影圈时,常在不同社交场合碰见同业,有的没的闲聊几句,在那种场合,也不可能谈论什么严肃话题,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一概免谈,嘻哈两句便完事。最怕遇上的是「我有旧嘢」这种人物,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甚至在嘈吵的夜店酒吧,也不管自己醉醺醺,就是缠绕著你,说:「我有旧嘢。」而且他创作的故事,每每沉闷不堪,但为了礼貌,总要强颜欢笑迎合下去。这还不算是最难受,尴尬的是,他这「旧嘢」好像10年前已跟你说过,10年后还在计划之中,真是十年磨一剑。 好了,终于有日成事,开拍了,更是大制作,他当导演,恭喜!谁知,一星期后,失踪了,说是不堪压力,逃跑回家。听闻是压力病,也是令人相信,因为从一开始,他到处传扬「渠有旧嘢」(渠即他的意思,古称)时,便已经有病。 最终,由另一导演代拍,后来还把他名字放进宣传,以免他尴尬,电影公司这一举,还真是有情有义。 另一则故事,是在我学生年代,学院常有公开的跨院校艺术研讨。有次我参加了舞蹈学院一个小型研讨会,参与的有芭蕾舞、现代舞、中国舞相关学系,并邀请了校外的一个表演团体参加。流程是这样的,每单位首先表演一小段舞蹈,然后再进行讨论。当年我确是惹起了一个小风波。 印象中参与的人,除了那个校外团体都是舞蹈系的学生和老师。像我这样八卦的闲人真是独一无二。因此,讨论的气氛必然是那种沉浸式的苦闷,也可说是正常,学术研究,理应如此。 我虽是外人,亦不是主修舞蹈,但也曾习一点芭蕾,学过一些理论。西方的芭蕾和现代舞一脉相承,中国舞虽然多彩多姿,但也有迹可寻。那外来表演团体在我看来却非驴非马,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形体(戏剧表演必修形体,所以我认识形体)。 研讨
-
Review 评论新锐艺评 Review极简美学与西乐涵融百戏之母评建国工程文化艺术基金会《重逢《牡丹亭》》流传近三百多年的昆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永流传,不失核心价值,皆是传统戏曲须面对的议题。而《重逢《牡丹亭》》在「古干新枝」上,追寻昆剧本色,保有剧种精华、原著主题,转向更深层心灵书写,并运用镜像、灯光、现代剧场象征及西乐,与「百戏之母」涵融,升华戏曲写意性,超越生死爱情,让观众窥见更细腻精致的昆剧艺术。 情节解构走入镜像之梦 灯光场域升华戏曲写意 汤显祖原著《牡丹亭》有55出折子,而昆剧改良后主要保留12出剧目。但编剧罗周却直接解构全戏叙事,以倒叙、插叙方式,只保留六折戏,著名的〈游园〉、〈惊梦〉像是枢纽,让柳梦梅与杜丽娘走入彼此梦中,让现实纠缠著「梦中梦」的结构,寻梦梦醒,交叠时空,使得梦境并非残缺,而是循环。 全戏以镜像空间设计贯串「梦」,当杜丽娘吟唱【皂罗袍】时,镜像前的身影伤春自叹,观众视野却能在镜像中看见撇过头的落寞无奈;柳梦梅手持之画像,也以镜面代替,当其亲画、抚画、题诗时,更显幻想情痴。台上镜像转换,宛如时空也随之转移,令人感觉「梦亦真实」;梦中情意变化,宛如在潜意识中埋下「以情反理」,显现出「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情已接」,那看似纯情却营造一场悬疑。 悬疑来自「纯白」舞台及「灯光」,仿佛走入主角潜意识。白光如仙境,突显杜丽娘之翩翩姿态及柳梦梅之情感游动;转入粉红光,咏叹牡丹亭相遇相恋之爱情;变换淡黄白,回忆相送相留之情遗;转向冷色调之蓝光,渲染梦醒分离与回归现实。最后柳梦梅向舞台前一跪,spotlight画出一光区,将「至情」端上戏剧张力高潮。可见本出戏转向以灯光变换作为写意表现,舞台上除了保留传统一桌二椅及演员身段作表外,也凭借灯光色调升华戏曲原粹。
-
People 人物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艺术节是「派对」,要让所有人都能自在参与(上)提亚戈.罗提吉斯 ╳ 刘怡汝曾以《最后的提词人》、《不可能的边界》与《樱桃园》等作品与台湾观众见面的提亚戈.罗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此次以亚维侬艺术节新任总监身分访台,将与国家两厅院开启3年的伙伴合作关系,邀请二至三位年轻艺术家前往亚维侬参与首届「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Transmission Impossible Project),与各地年轻创作者参加大师工作坊,进行跨世代、跨文化的剧场艺术交流。借此机会,本刊邀请提亚戈与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分享与交换剧场对当前世界与当代观众的意义,如何持守价值又能开创新局。
-
People 人物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艺术节是「派对」,要让所有人都能自在参与(下)提亚戈.罗提吉斯 ╳ 刘怡汝Q:刚提到英文字幕,暗示著观众组成较过往不同。近年欧洲城市的居民组成似乎也有很大变化,亚维侬艺术节如何回应此种现象? 提: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呈现的当然是心目中最高品质的作品,但艺术节同样也有责任要履行我们「如何」呈现作品,也代表著我们所持守的价值。举例来说,我们该怎么让过往少有机会接触剧场的观众,也能走进剧场看戏?让展演共融、可近,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不能让观众觉得自己被剧场演出排除在外。这些可以是硬体设备的改进,也可以在规划节目时,呈现更多元的族群观点。 过去10年,欧洲城市人口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法国也是如此。我们今年在亚维侬呈现黑人女性编舞家宾杜.登贝雷(Bintou Dembl)作品,一方面当然因为这是非常好的作品,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法国黑人女性编舞家」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意,让同样身分背景的年轻人(大多来自城市边陲,生存环境充满挑战)不再觉得自己被亚维侬艺术节排除在外,而能借此展现自身存在。同时,我们也为一般观众视野带来挑战,让他们发现另一种表演形式。 现在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能呈现法国甚至欧洲城市的多元多样性,并借由节庆派对般的正面氛围来传递。「Festival」字源就是「派对」,充满热情洋溢、自由奔放的感觉。无论艺术节带有何种政治、社会意图,我们都不能忘记其「派对」本质,让所有人都能自在参与。 举例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和亲朋好友边吃饭边聊天,会辩论会吵架。事实上,「debate」(辩论)在法文代表著「de-bate」(不要战争),所以我们是用辩论代替战争。方才怡汝总监提到大皇宫演出Julie Deliquet的《福利》(Welfare),这也是75年来第二次由女性创作者为艺术节揭开序幕,相当具有历史意义。在这座充满历史意义的古迹,探讨贫穷与社会福利议题,这对某些观众来说或许相当冲击,的确出现很多争辩声音。我想这就是艺术节的意义,能真正和当下世界产生关系。
-
World 国际槟城「鲜风作浪小剧场艺术节」呈现大马3民族特色演出槟城造心厂剧坊自2008年开始,每年都以「鲜风作浪」为题举办发表会,让州内新生代在无需承担制作经费与行政工作之下,呈现任何形式的原创小品,在过去15年内,先后让近百部小品成功演出,成为槟城剧场新生代的最佳交流平台。 今年来到第15个年头,「鲜风作浪」在3月如期完成年度发表会后,造心厂剧坊决定打破惯例,在10月14日和15日一连两天,在槟城光大五楼两个视听室内举办「鲜风作浪小剧场艺术节」,把发表会的概念扩展成一个完整的节庆形式。两天之内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带来6个工作坊、4个传统表演,以及4种语言的小剧场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加入了马来西亚3大民族的文化色彩,无论演出还是工作坊,都可以亲身学习和体验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表演形式,完全符合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背景。 公开给公众报名参与的工作坊种类多样化,响艺城教导华人24节令鼓出发的敲击乐、吉兰丹皮影戏乐师Mohd Jufry Yusoff指导马来民族乐器甘美朗(Gamelan)的演奏技巧、槟城表演艺术家Kausalyaa传授南印度舞蹈Nadanam的肢体语言、非政府组织Dikir Barat Suara Mutiara示范马来传统的合唱声乐、从台湾学成归来的造心厂成员张丽儿带领大家认识儿童剧场的创意和肢体。每天还加入两场表演时段,让你观赏上述团体的演出外,另有4个戏剧小品轮流登场:福建话演出的《163288》、英语呈现的《The Landlady》、马来小品《Underage》和华语演出的《天乐》。制作人陈福庆表示,以小剧场的形式结合现代与传统,是「鲜风作浪」庆祝15周年的全新尝试。
-
World 国际曼谷王太后支持下,传统箜剧疫后恢复全规模演出泰国传统表演艺术箜剧(Khon Dance)代表的是几百年来暹罗宫廷的精致表演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8年将箜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网站介绍,箜剧有很强的说教功能,强调尊重年岁和地位高的人、领袖和跟随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统治者的荣誉和善良打败邪恶等概念。 为了保存这项古老的表演艺术,由王太后诗丽吉(Queen Sirikit the Queen Mother)成立的「支持基金会」(Support Foundation)从2007年起每年制作箜剧,并在曼谷的泰国文化中心进行售票公演。 不过2020年和2021年由于COVID-19疫情在泰国爆发,这个由皇室支持的表演计划暂停了2年,去年重新登台,今年更是恢复到疫情前的全规模演出,预计11月5日到12月5日公演。基金会希望藉著这个计划让从事箜剧相关的艺术表演者有更多工作机会,同时今年向全泰国19间有表演艺术专业的学校征求年轻演员,期盼透过新面孔的加入,给予戏剧新的生命力,也让传统表演艺术持续传承下去。 箜剧的舞码只有一种,就是神话《拉玛坚》(Ramakien),来源是印度神话《罗摩衍那》(Ramayana),讲述的是拉玛王子的冒险故事,但完整的《拉玛坚》故事非常冗长,基金会的制作团队每年撷取《拉玛坚》中的一部分,重新加入新元素,发展成为一套完整2小时左右的戏剧表演,而今年撷取的剧码是《昆帕干阻挡河流》(Kumphakan Blocking the River),讲述的是反派角色昆帕干以自己的身体挡住河道,以阻止水流往拉玛王子一行人营地的故事。
-
People 人物职人的图鉴旗把箱:被道具耽误的DIY玩家戏曲角色台上的千姿百态,除了靠戏曲演员的扎实功底,也需要切合剧情的道具来帮衬突显,而负责道具的「箱管」,就是幕后不可或缺的角色。箱管分工细致,各种道具、服装各有专人管理,其中负责管理兵器、旗和大型道具的即称为「旗把箱」,除了管理,还肩负制作、修缮、维护重任,DIY就成了「旗把箱」的日常。
专题
特别企画 Feature 剧场永续 A to Z(六)-
Columns 专栏延长音禁忌的真相?!在飞机上漫不经心地滑著电影选单时,一部传记型电影《禁忌的画像:卡拉瓦乔之影》(Caravaggios Shadow,2022)赫然于《蜘蛛人》,《玩命关头》等片中吸引了我的目光。剧情描述人称「被魔鬼附身的天使」,才华横溢的画家,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生死逃亡。看过卡拉瓦乔的画作一定都会为之震慑,他的名画《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1601-1606),大胆以卖身女子充当圣母形象绘制,狂妄叛逆的行径无疑剧烈地挑衅著罗马教廷,卡拉瓦乔被认为是魔鬼邪佞而将受到教廷严厉制裁。同时,他却也是最悲悯的天使,借由卖身女子亲身体验人间百态的悲苦表达圣母对于世人的怜悯。对弱者的关怀展现了绘画中最真实的生命力。《圣母之死》现今仍展示于巴黎罗浮宫中。 虽然其画作被当时的教廷贴上「伤风败俗」的标签,却依然大受贵族和民众的拥戴,连红衣主教都为他倾倒。以现代的角度来看,网路上的风向有如教廷的评判一般,无远弗届。许多演出并没有如此地神奇动人,却在网路上造成轰动;反过来说,许多深刻而富含艺术性的演出,却乏人问津。因此,一次性现场演出的真相永远存在网路的声浪中,而YouTube平台及新媒社群犹如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墙面展示一般我们不可否认,2000年后,王羽佳、阿格丽希、郎朗等的名声于YouTube上的演奏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际演出或实体录音的触及率。不过,有讨论热度总是好事,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生涯中都必须面对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艺术的角色不断受到质疑。有些人质疑艺术存在的必要性,而更多人担忧自己对艺术的外行「音乐会?我听不懂啦!」 但是你能够想像一个没有音乐、没有舞蹈与绘画的世界吗?艺术允许我们审视什么是人类,将人们的思想聚集在一起。在艰难时刻,抚慰心灵,使我们理解所经历的一切。但是它的确有一定的门槛,作为一位艺术家必须清楚认知自身想表达的意念或美感,而作为一位进阶的「评论型」欣赏者,则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辨认不同风格的典范,借以判别其中的好恶,其中的创新及其是否具有说服力。当然,作为纯粹的欣赏者其实只要将心灵敞开,感受艺术中的美即可。就如卡拉瓦乔的画作一般,任何人都可感受到其中强大的力量。但在
-
Review 评论ARTalks无表情之表情,无器乐之乐音──《得时の梦》编按:本剧剧名取自日治时期皇民化布袋戏推动者黄得时,暗喻布袋戏如何在时代洪流「顺应天时」,发一场艺术之梦。剧情描述传统戏《七侠五义》主角锦毛鼠白玉堂,乱入到皇民戏《月形半平太》中,被迫参与了幕末土佐勤王党、武士半平太和坂本龙马等的尊王攘夷运动,由此开启一连串跨时空的奇幻之旅。
-
Preview 演出音乐华美仙境降落台中 台湾歌手为《灰姑娘》献艺《灰姑娘》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在流传至世界各国的版本中,不仅有必备的王子和公主,还有神仙教母及可爱的小动物,最重要的是,美好的结局也显示了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道理。这样的一段传说,在世界各地已经以文字、绘画、动画、戏剧、音乐剧等各种形式呈现,音乐学者焦元溥说:「根据100年前的童话故事研究,关于《灰姑娘》的原型就有500多种版本。而到现在,音乐剧名家安德鲁.洛伊.韦伯还有新作《灰姑娘》推出。」可见这个受人喜爱的传奇,至今仍在发酵中。 「在西洋古典音乐中,至今还可以看得到的《灰姑娘》歌剧有两部。」焦元溥说:「一是义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另一就是法国作曲家马斯内。」两个版本的差异在于,前者虽然是很厉害的作曲家,但版本较为写实;而后者则是商请剧作家将原本的故事改写成充满梦幻的版本。
-
People 人物焦点人物罗密欧.卡士铁路奇:打造让人体会平庸之恶的当代仪式继2018年的《美国 民主》,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再度造访台中国家歌剧院,这次带来的是《兄弟们》(Bros),讲述一群征募而来的男性演员,必须签署协定,严格遵守远端下达的指令参与演出,他们在舞台上穿著警察制服,呈现藉法律之名行使的暴力。卡士铁路奇因2018年法国「黄背心运动」时,在巴黎每日看到警察在门前巡逻而发展出这个作品,透过繁复意象与冲击的感官效果,他想让观众体验的是「平庸之恶」。
-
World 国际首尔首尔表演艺术市集10月登场,聚焦产业生态永续循环本年度PAMS首尔表演艺术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Seoul)在首尔市中心热闹登场,为期4天的日程中,分别在国立中央剧场、首尔南山国乐堂、JCC艺术中心3地展开国际论坛、节目公开提案、媒合会、推介公演、摊位布展等活动。随著世人已逐渐习惯并可接受「与疫情共存」的新型态生活,本届艺术市集不乏自欧、美、澳洲远道而来的策展人及买家,也因应部分国外与会人士因临时染疫无法飞抵韩国,论坛及媒合活动采线上及线下同步进行。 本届艺术市集的主题聚焦于「永续」(Sustainability)和「循环」(Circulation),广邀国内外业界专家齐聚,以个案分享、共同讨论和专题演讲等形式,探讨跨国合作共制的优势与挑战、跨艺术领域实验造就的多元性与未来性、展演空间肩负的角色与发展方向、以资料库数据为基础的客群分析与新客群开发策略、国际业界交流实务方向,以及表演艺术专业人力的培训养成方针。 在多场论坛及交流活动中,许多业界人士的话题聚焦于与邻近国家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加强亚洲各国间的表演艺术交流互动。随著欧美国家演出签证涨价、航空费用居高不下,跨国巡演的成本门槛较疫情前大幅提高,与会的韩国各演出单位在推动国际交流时,无不致力于针对台湾、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媒合与推介,足见强大的出口野心,积极的态度也值得参考学习。
-
World 国际东京编舞家敷地理、导演加藤拓也入选富比士「改变世界的30岁以下日本人」自2018年起,日本富比士「30 UNDER 30」前5届共选出150人,但日前公开的2023年名单则以「ENTERTAINMENT SPORTS」、「ART STYLE SOCIAL」、「BUSINESS FINANCE IMPACT」、「SCIENCE TECHNOLOGY LOCAL」4大类别,各挑选30位30岁以下,且具备在未来改变世界的创新者,将获选人数一口气增加至120位。名单中包含日本史上最年轻市长高岛崚辅(26岁)、新世代饶舌音乐创作人Chanmina(24岁)、世界轮椅网球冠军小田凯人(17岁)、观看数破亿钢琴家角野隼斗(28岁)等人。 表演艺术相关领域入围者,则有歌舞伎演员市川染五郎(18岁)、编舞家敷地理(28岁)、导演加藤拓也(29岁)等。出身于名门的市川染五郎不仅活跃于歌舞伎舞台,近年更参与大河剧《镰仓殿的13人》受到瞩目,亦积极尝试动画声优、音乐录影带等跨界演出。往返于比利时与日本的敷地理则致力于扩张当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大学期间主修雕塑与录像艺术的他擅于探索透过物质来表现不可捉摸的现实,曾获2020横滨舞蹈节青年编舞家奖、法国驻日大使馆奖等。甫获第67届岸田国士戏剧奖的导演加藤拓也,自在穿梭于影视、电影、戏剧与多媒体舞台,自17岁起从事广播与电视编剧,并平行于电视及剧场舞台上散发出不可忽视的才华,近期更将以台北为首站,陆续展开国际活动。 日本富比士表示,本名单除了预测具有改变世界未来潜力的创新人物外,更期待在世界的变化逐渐更加细微且愈发剧烈的此刻,可以跟随入选的120位年轻人的角度,观察他们透过各自的行动所带来的「希望」与「新的未来」。 相关网址:https://forbesjapan.com/feat/30under30/2023/
-
People 人物少年往事成为「表演派」的3个阶段京剧演员李宝春的年少回忆「我也想做个『表演派』。」李宝春这么说。 1950年在中国北京出生的李宝春,来自戏曲世家祖父李桂春、父亲李少春都是文武双全的老生演员,母亲侯玉兰亦是京剧旦行演员。他曾问过父亲:「你要算哪个流派?」李少春这么回答:「我是余派基础,发挥自己条件,想做个『表演派』,多创造几个不同角色形象。」 经历家学、北京市戏曲学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年代,在移居美国后,来到台湾延续演员生涯,李宝春似乎正把父亲所谓的「表演派」一一履行;而30岁前的他,在不同名字里,还体现不同的时代背景。
-
Columns 专栏写在没有主义的年代「悲剧」缺货每个时代都有两种悲剧,现实人生里真正发生的悲剧,以及透过戏剧形式呈现的「悲剧」。无论哪一种,个人的与整体的密不可分;同时,这两种悲剧相互渗透,生活的与艺术的交织一块,难解难分。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悲剧意识,提炼自独特生存条件下的经验和感受。古希腊时期,以索福克里斯为例,悲剧来自命运与个人意志之间的拉锯,人类因有意志而不凡,但在命运之前却显得渺小,犹似孙悟空与如来佛的戏码。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例,悲剧来自个人挑战极限,虽然最后面临毁灭,却于过程中形塑了自我。现代戏剧里,以易卜生为例,命运有了新的名字,叫社会:个人冲撞体制,揭发它的腐败,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也很腐败,只因个人无法自外于社会。 当代的悲剧意识是什么,很难说得清楚。我们还有能力从个人的、在地的、全球的悲剧事件中蒸馏出什么「意识」吗?同时,伦理当道的年代会出产何种样貌的悲剧意识?如果说悲剧意识指的是对于存在情境的领悟,当代人在这方面的感受是什么?而戏剧创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遵守伦理意味不逾矩;换句话说,僭越是伦理的敌人。然而,transgression是悲剧行动的根源,少了它很难产生具有「意识」等级的悲剧。 以台湾大剧场为例,目前流行的是通俗剧、音乐剧及讽刺喜剧(沉浸式剧场就不用谈了,它只是时髦的东西、投机的产物,迟早会退流行)。这3种都是保守的类型,令人联想18世纪的英国,当时流行的就是通俗剧和讽刺文学,而且早期的通俗剧是有歌舞元素的。就氛围来说,目前的台湾还真有点像18世纪的英国,不是沉浸在哭哭啼啼的感伤里,就是以纠正他人为乐,容不下异己;一边自怜自艾,一边自以为是,好不纠结。 《伊尼舍林的女妖》编导马丁.麦多纳于访谈时说:「没有人真正在试著拍摄悲伤的电影了。」《伊尼舍林的女妖》是一部悲剧,述说著关于「断裂」的故事:朋友之间、兄妹之间、父子之间、家国认同。有趣的是,编导说出前述引文之前,先这么说:「而且它好笑(funny)可是悲伤。」一部真正悲伤的电影,它的创作者却先强调好笑,然后才附带地说它是悲伤的。更有趣的是,电影角逐金球奖时报名的类别居然是「音乐剧或喜剧」这一项。结果,如此投机的策略成功,拿下了该项的最佳影片奖,因为麦多纳知道要是参加「戏剧」那项,很可能会杠龟,就像金像奖那样。
-
Review 评论戏剧到地方看戏,然后回头关于剧场会遇地方后的技艺思考剧场与地方会遇,产生一系列关键词:移动、漫游、在地素人、限╱现地、特定场域、日常与非日常,而随后开展的书写:真实虚构的交错想像、身体移动的感官经验、人地交织的关系美学等评析,吾人想必也不陌生。本文意不在重新说明剧场与地方会遇的潜在力量,而在透过作品回头省思。若我们都同意剧场与地方的会遇,迥异于地方的走读导览、书写研究、创生发展乃至于观光旅行,必然是因为剧场是具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的技艺,调度感知、结合思想,值得细思慢想、缜密磨练。另一方面,不论以存有论或认识论来思考地方,前者视之为世间万物,涉及具体的物质环境;后者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意味地方是经验与意义的组构,可能是在某地每日履践身体产生的依附与习惯,或是初来乍到受到特定环境刺激并结构化接收的过程,与人类经验的撷取方式、社会关系的产制、空间的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分析作品对地方概念的使用、如何带领观众思考地方,方能从外在形式到内核思维检视其是否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说故事的各种方法形貌 身声剧场的《仙斗》在彰化孔子庙埕上演,以汉文化为建城叙事开端而下的彰化三百年史,透过史迹生产地方记忆,符应文化治理的想像。但《仙斗》在叙事文本上突围,以道教故事中周公与桃花女轮回投胎人世的相斗,交织彰化历史的更迭,统治者或族群的打斗轮替、城宇楼台的兴建倾颓,对应更遥远的故事,玄天上帝的器官分离为蛇精与乌龟精分离与区辨正是人类意识的起源天与地、光与暗、昼与夜,代代不歇的对抗与斡旋,都可以是人类经验的过程转折、思想启蒙开始的映照。身声剧场合歌舞乐以说书叙事,击鼓而歌、锣钹相应、大旗挥舞、面具演绎,音声节奏与画面调度精采紧凑,《仙斗》展示了移动漫游绝非必须,观众沉浸入神,凭借文本与表演的勾引,想像更加丰饶玄秘的地方历史。 当故事不以叙事而替之以模拟,角色现身、情节浮现,《知梦》与《博爱路202号蔡女士收》(后简称《博爱路》)皆如是。前者为2023噶玛兰小戏节的演出之一,观众带著耳机绕行宜兰罗东工场一周,成为受阎王审判之主角附体的凡人肉身,回溯其应当忏悔的一生。以手机与App「Urban Baker」为中介,角色只以声音出演。App存在感不低,发出特定音效时必须低头察看手机上的画面与讯息:
-
Preview 演出舞蹈《我是红》 「美」该如何被定义?2023年Camping Asia即将于11月20日至12月1日于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展开,除了丰富的课程、工作坊之外,亦带来11档结合舞蹈与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节目。开幕作品为肯亚艺术家万吉鲁.卡穆尤(Wanjiru Kamuyu)的《我是红》(Portraits in red),将于11月21日演出。 生于肯亚内罗毕的万吉鲁.卡穆尤,16岁时随母亲移居美国,拥有费城天普大学MFA(表演、编舞、教育)学位,并在纽约展开艺术职业生涯。2007年起在法国国家舞蹈中心支持下,她长期在法国进行创作。如此特殊的双重文化背景与跨越三大洲(非洲、北美、欧洲)的多元文化生活,让卡穆尤对于当代社会里不同文化之间对美的定义,和对身体的既定印象有著敏锐的观察,亦成为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2015年《相遇的那一刻》(At the moment of encounter,2015)即透过意象化的手法,探讨当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身体内部景观与外部能量冲突。
-
World 国际纽约踩到中国红线 《天安门:新音乐剧》男主角辞演凤凰城剧团的《天安门:新音乐剧》近期备受注意,并非因为这是全新的创作,而是因为传闻有不少幕前幕后人员因担心触怒北京而不敢参与。剧组在8月下旬透过Playbill.com宣布百老汇演员Zachary Noah Piser将担任男主角,第二天,人正在中国回演的Piser就在他的IG上宣布「我已经辞演音乐剧《天安门》。」 业界都知道,要在Playbill宣布卡司是极为慎重的,肯定是所有合约都已经谈成才敢进行,而宣布第二天,演员就打脸剧组,这是极为罕见的。由于Piser和剧组都没有对此再做更多的说明,所有外界的讨论都只是推测,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Piser不是受到北京的压力,就是自己担心受到政治报复而退出。根据报导,之前也有剧组方接触的导演和演员(都有华裔背景),或是因为担心仍在中国的亲人、或是担心自己将来不能进中国而不肯接这个工作,似乎让这个推测更加可信。 天安门事件是北京多如牛毛的政治禁忌中之大忌,不但不能有公开讨论,在网路与社群上也是严密封锁。《天安门》这部新戏,刻画两个大学生因为参与六四的抗争而相爱,绝对会踩到中国的红线。但这部戏既不在中国上演,剧组也绝不会天真得以为可以去中国演,虽然有吾尔开希挂名咨询,但资金、人员都来自美国,为何要担心北京的压力? 即使北京不施压,光是演员的自我设限就是足够的阻力,这在好莱坞早已是司空见惯,《华尔街日报》记者Erich Schwartel在《Red Carpet: Hollywood, China, and the Global Batt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书中就有详细描述。《天安门》相关事件,是不是预示表演艺术圈也将开始屈服于北京的商业╱政治压力之下?
-
World 国际柏林反思后殖民结构的场域,柏林瑙宁街剧院获「联邦剧院奖」首奖德国政府于2015年设立的「联邦剧场奖」(Theaterpreis des Bundes)每两年颁发一次,实质奖励中小型剧院及独立场馆的专业成就,旨在「彰显和强化剧院作为以美学(为媒介)参与社会问题的现场。」并「突显德国剧院景观独特的艺术多样性。」。该奖项由剧院和独立场馆主动提出申请,并且提供9个月以上持续进行的表演艺术作品发表。 2023年共计有81家剧院申请,得奖者有4组,其中奖金20万欧元的首奖由柏林瑙宁街剧院(Ballhaus Naunynstrasse)夺得,得奖理由为:「该剧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能够『反思后殖民结构』的重要场域。」「不仅只是首次,我们在这里(透过表演艺术)听到了后移民族群的声音,而正是在这里,『后移民戏剧』这个术语被发展出来。」近10年来该剧院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结构,用于支持非裔、酷儿和有色人种艺术家的自主创作。」 另还颁发了3项奖项,奖金各10万欧元:耶拿市立剧院获「市立与州立剧院」奖,理由为「当其他人仍在讨论各种补助透明化、集体管理和基层民主监督的可能性时,耶拿剧院坚持30多年来,持续实践根植于德国、独一无二的(剧院经营)模式。」;而「独立制作剧院」奖项颁给了莱比锡洛夫特剧场(LOFFT - DAS THEATER),该剧院代表著「美学创新和艺术创造力、活生生的世界主义和包容性,更代表著一个不仅重视工作弹性,且高度重视专业网络和文化政治定位的团队。」;而「私立与客座剧院」奖则由以专营特技与马戏知名,并专注于由「新马戏」进一步发展当代马戏美学的柏林 Chamleon(变色龙)剧院赢得。 文化部长罗斯(Claudia Roth)将获奖者称为现今戏剧和文化领域的先驱:「获奖的众家场馆,将包容性、文化多元和对权力持批判态度的文化工作环境化为可能。」
-
Columns 专栏见山还是山梅老师(葆玖)与我(上)1982年,我在香港第一次亲眼目睹梅葆玖老师的演出,强烈地震撼了我,进而在1988年正式拜师学梅,影响了我一生的艺术道路。梅老师原汁原味地继承了父亲梅兰芳大师的表演艺术,使我隔代能直接追索师祖在京剧上的创造。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老师梅葆玖。 梅葆玖老师1934年生于上海,排行第九,是梅兰芳大师最受宠的么儿。生在梅家,天天吸收戏剧养分,10岁就登台演《三娘教子》里的薛倚哥,但老师天性里是「理工男」,对机械情有独钟,音响、照相机、收音机都能自己拆卸组装,成了一生的兴趣。梅大师一边让么儿在正规学校上学,同时延请了王幼卿为他开蒙学戏。武功、昆曲等也延请各方名师到家授艺,并且严格要求遵照老师所教授的学习,万万不可以私自学爸爸唱,而不听老师的。 抗战结束,梅大师恢复演出,梅老师开始陪著爸爸演出,父子曾合演《断桥》,老师20岁时,还录制了唱片。1949年之后老师随父亲四处劳军演出,深入各种人群,开阔了梅老师的视野。但很快的,梅大师去世,各种政治运动展开,梅剧团被撤销,加上乾旦艺术为政治所不允许,一个演员在最好的年岁却无法上台。 梅老师很低调,决不与人冲突,也不太去说政治上的磨难,但曾和我当笑话地提起文革时的一桩往事。他从小就对玉米面过敏,一吃整个脸就会肿到压迫气管,有窒息的危险,那时候配给的都是玉米面,当用过敏体质要求白米面时,小红卫兵一听火了,更觉得他是娇贵的公子哥,硬逼他吃玉米面,一吃下去,果然肿涨起来只得作罢。老师提起这些有份幽默豁达,说自己因为从小爱好音响,懂得各种相关技术,在劳改岁月中,还能负责管理音响,已算是被优待了。 文革结束,开始了恢复老戏的风潮。梅老师一开始并不想上台,深恐政治运动卷土重来。后来官方再三保证,梅老师决心再上台演出,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喊嗓练身。 1970年代末期,我们在台湾都透过唱片来揣摩流派大师的声腔,但因为戒严,资料流通并不便利,香港成了京剧资料流传的集散地,而且票友众多,且能力全面,会唱会拉会打,票房和票房还有竞争呢。到了1980年代,我在香港结识了许多造诣很高的票友,得到了许多唱片资料。也有资深票友会把唱腔中特殊之处传授给我。回台湾天天听,因而建立了我的耳音。还和陈永玲老师学了《贵妃醉酒》;也和梅派名票包幼蝶老师学戏,包老师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