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邀请青少年共创 打造博物馆未来(上)关于柏林「洪堡论坛」5年计划「洪堡进行中」「洪堡进行中」(Humboldting!)是柏林当红博物馆「洪堡论坛」(Humboldt Forum)(注1)于2021年开始进行的5年计划,配合柏林当地中学的学校行程,每半年邀请一组艺术家或团队来和同一群30位中学生合作进行创造性艺术活动,在每年2月与6月底前后公开呈现。此计划由洪堡论坛节目与活动部门发起,该部门策展人尼克尔(Julia Nickel)邀请曾来台展演的「哺乳动物潜水反射反应」剧团(Mammalian Diving Reflex)艺术暨研究总监多奈尔(Darren ODonnell)与长期合作伙伴澳洲独立制作人佛莱明(Alice Fleming)策划,期盼使这群家庭成员尚未成为定期博物馆参观者、来自多元背景的青少年,能因参与这个计划让他们与家人可以长期地与博物馆产生对话与连结。 这个计划概念受到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对美洲进行5年考察的启发,相当程度地实践洪堡论坛的精神:作为论坛开启对话,深化连结,以开放动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期盼为柏林注入新能量。如台湾策展人耿一伟在《报导者》文章(注2)中所述,位于博物馆岛的洪堡论坛在面对移民大量涌入的这个大都会,如何让青年世代也能在这里看到属于他们祖先的文化,回应作为当代国际城市的多族群现况,是该博物馆今日的重要使命。「洪堡进行中」不仅希望让这群「青年研究员」进入博物馆作为「艺术家」参与创作发展,也借由表演艺术的高互动性,邀请其亲友进入博物馆,发挥「涟漪效应」,扩散计划影响力。
-
Focus 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邀请青少年共创 打造博物馆未来(下)关于柏林「洪堡论坛」5年计划「洪堡进行中」实际探访「洪堡进行中」时,学生们私下聊天表示,比起其他课程,他们很开心在这堂课上自己的意见较受到重视,不论是老师或其他艺术家都相对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从活动参与过程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也相当热中于动手DIY的活动。但有部分学生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害羞,或是对媒介的不熟悉等,比如挑选派对音乐,并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体验过的活动,艺术家需要学生参与时,就相对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仅管团队野心勃勃,然而新建立的大型场馆和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同样具挑战性。拥有丰沛资源人力的同时,洪堡论坛也是一个组织结构繁复的大型机器,如同其他德国文化体制,过度庞大而难以保有弹性。例如技术部门因为需要提早安排资源和人力,常在艺术家团队还在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确认技术需求,导致有些决定必须在学生参与前决定,有时也会引发学生的小小反弹。如2023年7月进行展演的「撼动计划」,在场馆的4个空间展出不同「氛围」(vibes)的装置展演,探索青少年眼中洪堡论坛所缺乏的氛围。其中在2楼工作坊教室展出、已确认成为永久馆藏的胶带艺术,在创作初期由于是空间设计决定使用的材料,其中一名学生反应「虽然很有趣,但还是希望可以先获得我们的同意。」不论是场馆体制或青少年的意志,都考验著受邀艺术家团队的能力和经验值。
-
Columns 专栏雕虫演技著上戏服讲故事演技除了正统的学院训练、传统的史氏体系外,其实还有很多老前辈的奇招怪术。我年轻时便受过不少前辈指点,不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当我还在无线电视工作时,有次需要为正在拍摄的古装剧配音。那年代的科技没有现今先进,不能单收,意思是单人配音,假设一场戏中有5个演员,便可分开各自录音,完成后再把所有声部放在一起。 那天刚好和一个老前辈一起配音,这位前辈真的来头不小,年轻时非常红,拍过很多粤语电影,粤语片没落后便进了无线当演员,因为声音圆浑,又加入了配音组,为不少日剧美剧和广告配音。 言归正传,虽然他是大大的神级前辈,但人很随和,话也不多。记忆中我跟他合作不多,但也不算生疏。 那天是配一场皇宫的戏,我演的角色是个武林高手,前辈好像是皇帝。每完成一段都要看回放,检查有没有对不上嘴型。在看回放时,我忽然听到坐在身旁的前辈在自言自语,我以为他在跟我说话,因为没听清楚,于是我很有礼貌地问他:对不起!我刚才太集中看回放,没听清楚你说什么?他说:著上戏服讲故事!我实在反应不过来,什么?什么著上戏服讲故事?他指著屏幕画面中饰演太子的演员说:你看看,这就是著上戏服讲故事。他只是穿上了太子的服装,把对白说出来,戏服还戏服,对白还对白,完全不是在演绎角色,所谓穿起龙袍不像太子也。 他见我满脸疑惑,似懂非懂,于是要求技术员再次回放,叫我仔细观察,还逐句详细讲解,时不时还加上一两句脏话增强语气,令讲解更添娱乐性。最后还问我:看到没有? 看见了。因为刚才专注在自己的画面上,没有留意其他演员的表演,所以并未察觉。演员个屁!这算什么表演?这是混饭吃,只要不是白痴,稍微有一点记忆力的人都能做到。为什么要穿上戏服?就是要给你运用的,穿上西装和穿上运动服,时装和古装,在行动上应有所不同。除了服装外,环境和道具都会影响演出,不然的话,乾脆穿著自己的衣服把台词读出来算了。 我真的很感谢他对我的大方教导和分享,在我以后的演出,我都很著重利用身边所有的东西来创造角色,服装、道具、布景、环境,当然还有对白。每一刻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穿著戏服讲故事。 还有其他故事,但篇幅所限,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声气声戏,有声才有戏。
-
World 国际伦敦报考艺术的中学生锐减 各大组织忧心艺术教育未来自 2010 年以来,英国 GCSE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普考,类似台湾的国中会考)选择报考艺术科目的学生锐减了近半,其中表演艺术和舞蹈科目今年报考的人数下降幅度最大。 最近英国公布了 GCSE 考试成绩,根据「艺术复兴运动组织」(Campaign for the Arts)的最新分析显示,今年GCSE 艺术科目的报考学生人数下降了 47%,这是自 2010 年以来的最低报名比例。相较去年报考人数,表演艺术和舞蹈科目下降了 7%,从数字看来,过去 15 年来的下降趋势逐渐趋缓,但艺术复兴运动的总监甘柏(Jack Gamble)表示,持续下降的数字依旧令人担忧,这个结果直接显示了国家艺术政策资金不足,政策本身也被系统性地低估,这在全国的公立中等学校(state funded schools)里特别显著。 报考人数急剧下降背后有许多因素,《学校的艺术:未来的基础》(The Arts in Schools: Foundations for the Future)(注)在最近一份报告里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艺术老师的招聘及艺术老师的训练与养成都缺乏国家协助即可看出,在学校教育的每个阶段,艺术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学校目前科目的评估制度不适用于艺术学科,另外也因艺术被视为较低层次的学科,资源分配时艺术学科往往遭到排挤。这也造成了公私学校极大的差异,在私立学校里,艺术学科十分受到重视。
-
World 国际纽约转型变装皇后夜总会,沉浸式的《猫》起死回生?谁会预料到今年夏天纽约最热门的表演,是安德鲁.洛伊.韦伯备受嘲弄的《猫》(Cats)?而且这个表演(Cats: "The Jellicle Ball")不在百老汇,甚至也不在哪个以前卫表演知名的外百老汇剧场,而是在下城世贸中心911遗址上所建、最新的帕尔曼表演艺术中心(Perelman Performing Arts Center)! 《猫》似乎不需要重新引介到观众的意识里,原来的制作在伦敦演了21年,纽约演了18年,至今仍是两地最长寿的音乐剧之一,在德国和日本也都有长寿制作。原导演崔佛.努恩(Trevor Nunn)改装演出的剧院,让观众感觉是置身于垃圾场里,对许多观众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的「沉浸式演出」。 但许多评论家和圈内人一直都有点看不起《猫》,认为它纯粹是哗众取宠,风格多样的歌曲是「大杂汇」。韦伯就诗人艾略特给他的孙子女写的催眠诗谱成歌串成戏,当时就受到智慧财产权的严格限制,基本上没有故事(这部戏没有挂名的编剧),只好说是一群流浪猫每年一晚来选后,后来也大大减少了重新想像这个作品的可能性,2019年的电影版票房口碑两失利,似乎证实了《猫》的局限性。
-
Focus 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神灵、能剧、当代声响(上)许家维的历史影像叙事之所可能创作始于绘画的许家维,自2008年发表《和平岛的故事》这部约13分钟的录像作品之后,彷如落入历史的漩涡,在迄今发表的数十件创作中,他以和台湾相关的历史为叙事主干,再透过传统表演艺术、当代声响、饶舌歌曲等元素的交织与激荡,开启历史想像的不同视角,而这样的影像特性,也为他赢得2024年荷兰「Eye艺术与电影奖」(Eye Art Film Prize),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台湾艺术家。 近来,许家维除了忙著筹拍2025年将发表的新作「水下考古虚拟实境展演」(名称暂定)(编按),还同时准备今年10月在台北画廊的个展事宜,至于已完成的作品,如:《在圣堂里的一场演出》甫于「2024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播映;2012年于滇缅边境拍摄的「回莫村计划」三部曲以及2023年泰国双年展参展作品《一位来自金三角的演员》远赴德国汉堡美术馆参展;此外,他和艺术家张硕尹、郑先喻合作的《等晶播种》(2021)、《浪涛之下亦有皇都》(2023,与日本山口媒体艺术中心共创)也于凤甲美术馆呈现这些作品,将不被外界熟知或忽视的历史碎片,经由挖掘、拾回,放进当代艺术创作之中,因而能跨越时空、地域,不断地被看见。
-
Focus 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神灵、能剧、当代声响(下)许家维的历史影像叙事之所可能「和传统表演艺术合作,就是需要他们演出既有的内容,而不是创新的文本。我只要设定好舞台环境,一旦改变演出的语境,表演自然会产生变化。」许家维自我比喻像DJ、而不是指导演员的导演,「我的工作是让既有的不同元素在设定好的场景中交汇,因此,我的创作不是起承转合的单一叙事,而是网状的交织。」 镜外场景打破历史幻象 《神灵的书写》片中,可见许家维在摄影棚亲自向铁甲元帅解释创作概念和执行过程,往后,许家维常于作品中带入拍摄现场的画面,他本人也经常出现在片中,像导演、又像演员。他将电影「镜外场景」(hors-champ)的手法带入,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貌似增添表演性,却又吊诡地像观赏舞台剧演出时,因为导演的介入,对表演造成扰动或产生叙事上的断裂,虚构的舞台场域瞬间被拉回现实。 诸如此类的手法,像是在《回莫村》(2012)、《废墟情报局》(2015)可见担任旁白的牧师和在现场掌镜、收音的育幼院少年团队;《在圣堂里的一场演出》看到许家维在片中与考古学家、作曲家和工作团队讨论的过程等。 拍出一部影片不是许家维创作的目的,「整个过程才是重点,我把它当成一个事件,拍摄只是事件的一环。」因此,在他作品中可看到3个时空层次:一是过去的事件,二是当事人在片中讲述事件的当下,三是观众看到作品时的未来时空。 「我不是要呈现历史究竟是怎样,反而更在意的是,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在想像事情?裸露拍摄的过程便是呈现一种想像事情的方法。」这样的概念近似于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史诗剧场的「疏离化」,借由让观众看到背后结构的裸露来打破幻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诠释,书写也有它的选择:哪些要保留、什么要剔除,我只是把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结构掀开来,对主流进行提问。」
-
Focus OISTAT续约与永续剧场论坛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深耕台湾19年,OISTAT带来国际交流新想像专访OISTAT执行长魏琬容全球唯一将总部置放在台湾的国际组织 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于2024年8月底,假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办理与台湾文化部又一次的总部续留签约典礼,这是自2006年OISTAT将秘书处迁移来台后(注),第3次的合约展延,预计将持续与台湾深化缘分至2030年。 我们有幸于典礼后,与来自台湾、已在任8年的执行长魏琬容进行专访,谈谈总部在台湾对于组织与在地人文的双向影响,以及台湾作为国际组织总部的竞争力与未来性在何方? 为什么是台湾? OISTAT作为一个56岁的老字号国际组织,拥有全球3万多名会员、遍布50多个国家,西元2000年前后,组织希望拓展触角至亚洲,正努力寻觅合适设立秘书处的亚洲城市,适逢当时台湾执政单位积极想以台湾之名走向国际视野,于外交方面释出不小的善意。于是在台湾的剧场人士热心来回奔走,文建会也愿意挹注资源的条件下,终于在2006年将OISTAT秘书处迎来台湾台北,并在2011年将秘书处升格为总部(Headquarters),让台湾在组织内的行政与决策面上发挥更坚实的影响力。 19年来,台湾作为总部并非没有竞争对手。魏琬容分享,5年前当合约到期时,曾有德国与中东国家表态争取,但在考量组织运行的稳定性、台湾公部门的鼎力支持与过往成绩,以及她于会议里主张台湾应有的「优先续约权」获认同,终得以让总部续留台湾。 台湾的优势在哪里?除了有世界闻名的专业与灵活兼备的优秀剧场技术人才、不容小觑的设计实力,以及普遍的双语能力外,魏琬容多年来观察,作为年轻的民主国家,台湾人民在选举与政治方面的敏感度相较许多民主行之有年的国家来得高。以组织内部的投票设计为例,OISTAT在会员上分成3种:OISTAT 各国家的官方中心会员(Center Member)、各级学校机关单位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及个人会员,前两种会员拥有投票权,官方中心会员一国一票,而准会员有鉴于比例平等原则,单一国家内的准会员票数,会以其国内
-
Focus OISTAT续约与永续剧场论坛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从表演艺术出发,共寻世界的永续解方侧记OISTAT「明日的剧场设计—永续剧场国际论坛」大众篇国际剧场组织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今年(2024)8月于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迎来与台湾文化部的第3次总部续留续约,并且搭著嘉宾云集的盛会,举办「明日的剧场设计永续剧场国际论坛」。论坛分为「专业篇」与「大众篇」两部分,「大众篇」以〈我与剧场设计的距离〉、〈声之旅:声音设计形塑的剧场体验〉、〈生态创造力:澳洲的永续表演设计〉、〈从灯光设计落实多元与平权〉、〈永续解方:生态服装设计〉与〈明日剧场:剧场设计、技术与建筑的未来趋势 〉6大部分进行分享,邀请国际专业人士,透过实例分享与问答环节,让永续议题在国际场域里能获得更多元的关注与讨论。 设计就是讯息的传递 6场论坛虽然专业各异,但最大的共识在于,艺术虽然并非主要碳排祸首,但因为艺术拥有感动人群、为社会带来改变的正向力量,因此如何重新思考剧场在永续思维下的新工作方法,是这个世代的挑战与目标。 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OISTAT副总裁王世信,与英国 Academy of Live Technology 研究所所长、OISTAT总裁Aby Cohen领衔主讲的首场大众论坛〈我与剧场设计的距离〉,两人不约而同提出设计师需要清楚了解希望透过作品传递的讯息,以及受众轮廓,一切的设计都该关于整体而非个人。王世信也向新一代设计师喊话,在使用3C接受资讯与工作之外,一定要把眼睛放到3C以外的世界,身体与感官是科技难以取代的一环,同时也鼓励年轻世代勇敢提问「没有问题是蠢问题,不问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Cohen 则以巴西军政府干涉艺术活动为例,说明舞蹈在巴西得以成为反压迫的代言背景,她提醒年轻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要提问「想呈现什么」,也记得反过头探问那些未能呈现的事物又是什么?并且要了解所有的合作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设计师与导演、表演者、行政都该是平起平坐,无位阶之分。 执行长魏琬容大力推荐台湾听众参与〈声之旅:声音设计形塑的剧场体验〉,她认为台湾大众对于视觉设计的美感要求,并没有拓展到声音领域,如何在听觉上讲求
-
Preview 演出音乐「台湾的声音III」 纪念李登辉总统的深远贡献将于9月中登场的「台湾的声音III向李登辉总统致敬」音乐会,由许远东先生暨夫人基金会、李登辉基金会和白鹭鸶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以音乐形式纪念李登辉总统对台湾的深远贡献。本次演出将由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rkl)指挥国家交响乐团(NSO)和台北爱乐合唱团,并特邀小提琴家苏显达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许远东先生暨夫人纪念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许治平表示,「台湾的声音」计划始于2009年,当时在基金会董事陈郁秀的建议下成立,旨在推动台湾优秀作曲家的新创作、首演与后续演出。该计划已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成功举办过两届,而本次则邀请到作曲家金希文,以交响曲形式向已故的李登辉总统致敬。许治平说:「李总统生前对艺文艺术对台湾有深远的贡献,因此以音乐的方式来纪念他。」突显了李登辉总统对台湾文化艺术的热忱与贡献,并体现出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的重要性。 许治平表示,当年李登辉总统转回台大念书时,许远东也正好考进台大,一个念农业,一个念政治。两人毕业后虽然进入合作金库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两人之间却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如音乐、阅读、温泉和高尔夫等,这些共同兴趣让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音乐会的灵感源自李登辉总统赠送给许远东总裁的结婚礼物一张1955年由小提琴家大卫.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黑胶唱片,记录了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也成为本次音乐会策划的起点。 受邀创作本次交响曲的金希文分享,创作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李登辉的著作和演讲,特别是李登辉强调的「对台湾人的关怀不是只有形式的改变。本质没有改变就没有意义」。这段话让他深受启发,成为创作的核心精神。他表示,前3个乐章的创作相对顺利,但第4个乐章需要大合唱来表达李登辉总统的思想与信念,因此迟迟未能完成,幸亏其夫人卢佳芬以台语撰写诗词,成为合唱的基础。卢佳芬提到,在陪伴丈夫创作时也跟著阅读、思考,由于有写笔记的习惯,所以就整理成为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也透过大合唱形式,表达了李登辉对台湾和台湾人的深刻情感。
-
People 古乐大师人物艺号人物 People皮耶・韩岱 向巴赫回望与致敬皮耶・韩岱(Pierre Hanta),一位享誉国际的法国大键琴名家、指挥家,他用不同的身分,带领观众听见巴洛克音乐更立体、更精致的样貌,尤其对于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史卡拉帝(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以及其他巴洛克作曲家的精湛诠释而远近驰名。曾先后师事阿瑟哈斯(Arthur Haas)、莱昂哈特。1986年,在指挥家法兰士.布鲁根(Frans Brggen,1934-2014)的帮助下,创立了「法兰西古乐团」(Le Concert Francais),专注于演奏18世纪的作品,尤以在「Opus 111」旗下灌录的莫札特大键琴协奏曲和柯赖里 (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最为著名,韩岱更成为巴洛克作曲家的权威。 是重制还是重现? 「古乐复兴运动」(early music revival movement),一个在1960年代之后兴起的「音乐本真行动」,大力推动用古乐器演奏当时的音乐。根据音乐学者谢尔曼 (Bernard D. Sherman)解释:「我们可以给予古乐复兴运动无数个起点,包括从18世纪末崇敬韩德尔,到20世纪初制作古钢琴(clavichord)」。当时,古乐演奏在英国及荷兰相当普及,韩岱在年幼时期即躬逢其盛。 对于「历史风格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韩岱认为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人们通常认为最新的音乐是最好的,对过去的音乐缺乏兴趣,直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这时,音乐家与观众们开始关注巴赫的音乐。这导致了对西方伟大音乐文化的复杂情感,现代听众往往认为古典音乐比现代音乐更容易理解。」 随著时间的推移,音乐风格、演奏习惯和乐器的音色也都有所演变,韩岱认为演奏古乐,不只是怀古、重制与复刻,而是必须投入大量精力,让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21世纪重现,但这些作品终究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必须保有当时的情感美学。「因此为了更精确地演奏这些古乐作品,现代演奏家需要理解创作的背景,包括哲学、宗教、象征意义、修辞学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作品所
专题
焦点专题 Focus 说起改编,我们想谈的其实是⋯⋯-
Columns 专栏延长音写于魏乐富老师70岁大寿前「想要出人头地吗?练琴是唯一的法子阿!」(节录自《小红帽与大黑琴》中钢琴老师与大黑琴肚子里的妈妈的对话) 不论是30年前(1994),魏乐富自编自导的钢琴剧场《小红帽与大黑琴》,抑或是2020摘下金曲奖「最佳作曲奖」之《暗夜的螃蟹》,魏老师的思潮有如今年巴黎奥运开幕式,在讽刺、幽默与创新之间震撼、启发世人,更不经意地将历史、文化的深度、广度融入其中。 一路走来,老师们好像开启不同宇宙的领航者。对于每一位老师,我心中永怀无限感激,也是因为每一位老师,让我能够成为现在的我。魏乐富老师是我于师大附中国中部音乐班时期的恩师。犹记第一次踏入魏老师家,我的目光立刻停在餐厅墙边的两扇大红门板,斑驳的红色门板上彩绘著威武门神,岁月的印记仿佛承载著古老的故事与守护的力量,连同阳台小假山水旁成群的尿壶,使得这满载异国风调的居所瞬间可爱了起来。 钢琴家,醒醒来做梦! 魏老师问我:「你觉得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效果比较重要,还是把音弹对比较重要?」对于当时国一,比赛考试都力求完美的我,因为魏老师的一席话,就这么懵懵懂懂开始透过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阿格丽希等名家的魔法「效果」探索技巧与音乐诠释的可能性。魏老师总是要求我,尝试以至少10种以上不同的方法诠释同一乐段,当然很多诠释不一定适合,但是却开启了我无限的想像空间与实验精神,更探究出诗意与氛围的概念。国一每周上课的功课便是背完贝多芬奏鸣曲的一个乐章。很快地,在国二前,贝多芬第一册16首奏鸣曲就弹完了,这般训练好比背了一首首唐诗般,使我对音乐语言的感受功力大增。 怎样暗算钢琴家 1998年3月,魏老师带著国二的我登上台北国家音乐厅舞台,演奏柴科夫斯基与浦罗柯菲夫第1号钢琴协奏曲。上半场则为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李斯特《巴赫幻想与赋格》、柴科夫斯基《悲歌》及巴拉基雷夫的《伊斯拉美》。此场演出打破国家两厅院当年最年轻演奏者纪录,不仅是笔者甫于1997圣彼得堡青少年柴科夫斯基大赛获奖铜牌的得奖音乐会,也是当时第一位由台湾本土音乐教育栽培出的国际得奖者亮相典礼。不过这一切最要感谢的还是魏乐富老师与叶绿娜老师。魏老师不仅担当世界职业乐团与我协
-
Columns 专栏人间父子女力崛起,其实是世界回归应有的样子谦:最近《人间条件一》重启,发现有些观众的视角会著重在女性角色的讨论上。但就我所知,你当初写剧本的时候大概压根就没思考到什么女性议题的状况吧? 真:我一直以来都蛮怕所谓「理论」的东西,什么分析啦、潜文本啦这些都离我好远。如果真要说起来的话,当时会这么写,应该是基于我本能对于女性的尊敬吧。 这部分可以从我童年经验谈起。因为我们小时候在矿区嘛,白天男生就采矿工作,那采黄金这件事情,也不是靠实力,是靠运气的,收入很不恒定,所以家里的妈妈需要撑起一切。因此那时候对爸爸的印象,永远是白天去做工,晚上回来就跟朋友、邻居聊天,可能还会跑到九份去喝酒或看电影,至于妈妈呢,不但得在家里,白天也会去工作,在矿坑外挑废石、洗金子什么的,所以那时候对「妈妈」的记忆就是:永远很忙,以及脾气总是很不好。毕竟她们实在太累了,对小孩子也很严厉。印象中我们邻居3、4户人家的小孩子,会去做一件什么顽皮的事,妈妈回来看到了就开打。 谦:打小孩戏剧节开始上演。(笑) 真:长大以后才懂得当时的妈妈有多「坚韧」。尤其是到城市来的时候,看到「城市妈妈」,发现原来妈妈们不总是「那个样子」。该怎么说呢?城市的妈妈就是比较优雅吧,穿戴整齐。不像我的妈妈,做什么事情都很急啊,做工回来衣服还是湿的就要煮饭,晚餐时间发现没有青菜,就随便要一个人去摘蕃薯叶,摘完回来直接洗了下锅,没赶上她的时间就要挨骂。我当时真的不懂,进城市以后才明白,那样身兼数职的妈妈有多不容易。 谦:我现在回想,其实妈妈就是等同于家。听你们说,妈妈在我满月之后就辞职了,原先是护理师嘛,后来就专心家务。 真:专心对付我们这两个男人。(笑) 无所谓幻灭,那都只是真实的展现 谦: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妈妈都在家里,当然不是说她足不出户,而是知道她担起多少家里大小事杂事。只不过这会是你口中的「城市妈妈」吗?好
-
World 国际北京鼓楼西剧场推出独角戏剧节 坚守戏剧表演的朴实本质今年最具话题性的连续剧之一《玫瑰的故事》,意外地让很多人对「策展人」这个身分好奇,进而趋之若鹜。近几年中国在博物馆及美术馆方面的策展水准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这是旅游与文化联动政策推行的成果,也因此艺术策展人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隐然已形成一门行业。相对的,表演艺术的策展则弱了许多,究其原因,表演场馆的营运思维普遍停留在场地使用,只关注引进节目、行销票房,未曾想过从内容上树立场馆品牌形象(北京国家大剧院是唯一例外);至于数量愈来愈多的音乐节和戏剧节,内容则大多拼拼凑凑,只要有几个大咖或好的节目坐镇,市场回馈不要太难看就好。表演场馆与艺术节缺乏策展意识,只把表演艺术视为商品,忽略艺术价值与推广的责仼,这种现象是中国表演艺术发展长久以来最大的隐忧。因此,9月即将亮相的「鼓楼西第2届国际独角戏剧节」让人眼睛一亮。
-
Focus 话题话题追踪 Follow-ups全球化时代下,艺术家们的合作与生存策略侧记「国际共制与委托创作:与艺术家及机构合作的策展实务」讲座国际共制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已成为表演艺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繁荣发展。台北艺术节策展人林人中应艺术组织「在地实验」之邀,于7月下旬以「国际共制与委托创作:与艺术家及机构合作的策展实务」为题,深入探讨了国际共制的定义、模式及其对艺术产业的影响。(注) 国际共制与台湾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特别是自2010年代以来,随著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三馆的成立及2022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开幕,台湾的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些改变对艺术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家在进行独立创作时,与机构合作的可能性愈来愈大,而这种合作形式正是国际共制的核心。 两个以上的国际制作伙伴 参与作品生产过程 林人中进一步解释国际共制的定义和模式。由于台湾也有许多国际合作,但这和国际共制不同。他引用了由欧洲当代表演艺术网络组织(IETM)和韩国艺术管理服务(KAMS)共同研究的资料,指出国际共制涉及两个或以上的制作伙伴,这些伙伴可能是艺术节、剧院或视觉艺术机构。他们通过合议的契约,共同投入资源支持一项制作或以发展过程为主的计划。共制的核心在于过程,伙伴不仅仅是出资,更重要的是参与作品从无到有的整个生产过程。 共制的两种主要模式为「共资创投」(The co-financing model)和「艺术或文化上的合作」(The artisitc or cultural collaboration) 。共资创投主要是指制作伙伴在资金上共同支持一个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例如支付人事费、购买研究资料、场地租赁等。普遍常见的共制是由剧院提供设备完整的剧院空间给艺术家去进行发展制作新作品及展演,这种共制方式的成果将是由主办制作单位发表国内或世界首演。而一个共制计划可包含两个至十多个制作单位。 比如今年在台湾国际艺术节演出的《这不是个大使馆》,就是由台湾的国家两厅院和瑞士洛桑维蒂剧院联合制作,作品通过探讨国际政治和文化交流,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名单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其他共制单位,像是柏林艺术节 (Berliner Festspiele)、维也纳人民剧院 (Volkstheater Wien)等,这些单位就比较有可能是进
-
People 人物少年往事把时间封存,再解放(上)艺术家吴天章的雨都时光「我们觉得时光倒流很美,像是某种既视感。既视感让你感觉错乱,让你感受好像前世去过那个地方,这种生命里有的东西,是AI不会有的。」吴天章说。 「把时间封存」,几乎是他发展创作美学核心的芽。从时间出发,他折返回自己的童年,抽取里头的基隆印象;进行中的新作《寻找圣保罗砲艇》就是一个以时间为轴、勾描镜像平行世界的作品:从童年的自己走在山路上的影像为起点,原来是要到基隆港围观《圣保罗砲艇》拍摄现场,影像却引导了时光倒流,让倒流的叙事冲刷返回原点。 「你们知道,28年后日历会重复吗?」吴天章眼睛发亮地问。「28年前哪一天是星期几,会跟28年后一模一样。」(注1)他细数这个重复:1966年《圣保罗砲艇》上映的日子,他10岁;28年后,1994年,他创作了从油画踏入复合多媒材与数位影像的标志性作品《伤害告别式》系列作及《再会吧!春秋阁》。再过28年,2022年他开始了《寻找圣保罗砲艇》(编按)的创作旅程使用他熟悉的数位影像技术与一镜到底的动态手法,把时间翻转再翻转,回到两个28年前,他10岁的时候。 雾雨的基隆,真伪相伴的异国情调 不管是被归类于「台湾当代艺术第一代」或被称为「台湾艺坛解严第一人」,吴天章无疑地代表了那个众声喧哗、百花齐放的时代开端。1970年代就读文化大学时,正逢乡土文学论战高峰,他坦承自己深深受到那股批判写实精神影响。「就像铭印效应,」(注2)他说:「如果当时没有遇见那种人文批判精神,我可能不会做艺术到现在。创作是因为我对国家、对时代,有一种使命感。」 回看童年,吴天章说,1952年的《中日和约》决定了中华民国台湾的命运,「1956年我出生,所
-
People 人物少年往事把时间封存,再解放(下)艺术家吴天章的雨都时光与《寻找圣保罗炮艇》再回到《寻找圣保罗炮艇》,那个1965年在基隆港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圣保罗炮艇》,把基隆港拍成上海黄浦江口;镜头里海港大楼、阿根纳造船厂遗址都成为另一个时代故事的背景。10岁的吴天章放学时从学校走后山离开,急忙要去看在基隆港拍片的好莱坞明星史提夫.麦昆(Steve McQueen),他把孩提时的自己合成到围观的群众里,虚构了目击历史的一瞬。随著影片进行,虚构中同时掺杂真实世界的父母离异、母亲带著他南逃等家族记忆与真实的历史事件。 「我一直梦见船在走、邮轮在靠岸,梦里的船经过一片火海,时间就从那里倒转。」吴天章的描述让人分不清楚究竟是现实还是虚构。「倒转以后,第二个28年,原来扮演我父母的人都成为我的助理,我又回到基隆。」在回返的旅程中,前半段经历的东银阁在后半段成为西银阁,死去的人又活著回来,所有现实都成为似曾相似的虚构时光倒转,既视感就是前一世的后半生。
-
Preview 演出音乐迎来大师梵志登 长荣交响乐团再创新局台湾的古典乐迷即将迎来一场音乐盛事世界级指挥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将于11月22日和25日分别在高雄卫武营音乐厅及台北国家音乐厅,为长荣交响乐团指挥2场世纪首演音乐会。这场名为「梵志登与长荣交响乐团世纪首演戴奥尼索斯的沉思」的音乐会,不仅标志著梵志登大师首次与台湾乐团合作,也为长荣交响乐团在国际乐坛上带来了新的突破。 梵志登的到来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志登,拥有超过40年的指挥经历,曾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及伦敦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的指挥,且以其精湛的指挥技艺和深厚的音乐造诣著称。甫接任首尔爱乐(Seo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乐总监,2026年起也将任职法国广播爱乐(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音乐总监。此次他将首次在台湾亮相,带著其独特的音乐视野和指挥风格,为乐迷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
专题
焦点专题 Focus 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国际首航!-
People 钢琴家人物艺号人物 People魏乐富 用诗意之眼看世界,生命从不无聊时隔10年再访魏乐富(编按),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将届70,他身上却看不到太多岁月留下的痕迹,不仅容颜变化不多,就连那份童心未泯也依然如故。闲话生活时,他既率性又认真;讨论专业时,严肃中也不失幽默。动与静之间,自在而从容。 退休后的魏乐富,生活依然充实精采。练琴之余,他喜欢漫无目的地散步,在每个十字路口,让红绿灯来决定他的去路:红灯就左转,绿灯就右转,看看今日的行脚能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或礼物?!他也喜欢骑著自行车去探险,迳自沿著山路或河岸前行,几次来回后发现,原来许多的老街都座落在河流的旁边,那便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开始」;新近,他更在盛夏7月的仙迹岩,偶遇了一大片的流萤!完全颠覆了「萤火虫只在5月出现」的说法。这种生活中的偶然与惊喜,让魏乐富备觉享受,他说:「生命之所以会感到无聊,纯粹是因为人不能以诗意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以朗诵与钢琴创作表达内心感动 提到「以诗意的眼光来看世界」,便会让人联想到他的《暗夜的螃蟹》(2019)。这是一个结合诗文朗诵与钢琴演奏的创作,一个关于二二八遗孤转念并获得新生的故事。魏乐富说,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他在二二八纪念馆中读到的一则真实故事:一位在二二八事件中失去丈夫的外省籍妇人,原本要带著4个孩子走上绝路,最后却因为孩子的一句童言童语,转了心念,决定带著孩子坚强地活下去。 魏乐富早前因帮忙NSO 彩排荀贝格的《华沙幸存者》,进而接触到了朗诵结合演奏的表演形式,并觉得它相当迷人。于是,自己开始尝试演出此类型的作品,比如舒曼的《荒野的男孩》(Der Heideknabe)。诗文朗诵时的高低抑扬,再配合钢琴声响的情境烘托,形成了一种极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台上的朗诵者犹如一位音乐说书人,时而阴沉、时而激昂地介绍著故事,让台下的观众宛如搭云霄飞车般身历其境。自从在二二八纪念馆中看到史料,魏乐富便想,荀贝格为战火余生的犹太人写下了一部《华沙幸存者》,或许,他也可以用类似的形式,为台湾的二二八故事留下点什么?于是,他将这个真人真事进行了改编,并用不同的角色和分景来铺陈叙事。碍于中文并非是他的母语,无法掌握到位,所以他选用英语来创作(有趣的是,他也并未选用德文)。文词虽是以散文形式写成,但在节奏与韵律上尽可能地贴近
-
Columns 专栏关於戏剧的五四三尽头在哪里你想要几岁退休?开证券户很常被问的问题。 随著父母年事渐高,家中有些经济变动,兄姊也因育儿各自有些经济难题,各自有不同被钱逼疯的部分,这几年开始认真研究理财,研究后开始对总体经济产生兴趣,有兴趣到认识了基金经理人、全职投资者再甚至想开发金融剧我不是技术流看K线看筹码上下厮杀,最有冲劲的还是创作,只是也认知到创作顶多温饱,跟健身是为了创作一样,适度地把现金做资产配置,也是一种让创作生涯有后盾的方法,毕竟文艺复兴时代都是富豪养艺术家,纯艺术可以透过少数高端客层维生,但做戏剧工作,要面对重重市场(不管大众市场还是影展市场都是市场)的考验。跟著认识泰国、印尼、韩国、日本的影视公司,也打开了视野。 上半年杀青了自己编导的第一部辅导金短片,更加体认做创作,特别你是那个头、那个发动者+执行者,方方面面牵涉到时间、金钱、创意与人的管理,非常高压也非常刺激,第一关是想出一个自己有冲劲、评审或平台买单的点子,第二关是把点子执行成工作蓝图(剧本)、企划,得到资金后,第三关就来到各种管理,精力、金钱、人跟自我的管理,透过一次次开会排戏看影片画分镜自我质疑确认自己要什么,激发并相信团队让他们的能力得以发挥,第四关就是现场保持情绪稳定跟有效解决问题,工时12小时(含交通妆发现场),超时不能超太久,超时费不说,第二天得要凌晨5点开始上工,由于是自己的案子=圆梦计划=自己不拿钱,所以筹备期间同时进行例行工作,评审、投资判断、给意见,进行不同音乐舞台剧的剧本修整讨论,再加上正在写的影集,开会6、7个小时起跳,做大量田调以及工作分配,编剧统筹也需要人事与创意管理,考量剧情角色时,同时也得判断跟把控之后的拍摄预算,比方说哪里有大场面,那后续集数就集中在室内场景等等。要思考的事情非常多,愈困难的事情愈让人肾上腺素喷发,当然同时也在浇灌发想新的idea,当觉得工作好难,看一下柯波拉拍《现代启示录》、荷索拍《陆上行舟》、皮克斯怎么经营的苦难,团队创意工作本身就是战斗啊,没有热爱到让你痛苦的就不算工作吧。 所以绕回开头,开证券户的时候会被营业员推销高额退休保单,固定起手式就是「你希望工作到几岁退休?」「希望退休后月入多少?」如此这般开场,认真想想,我从来没有想过退休的问题,即便往后觉得想说的都说完了,也希望可以
-
Columns 专栏挑战边界像水一样「像水一样」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排练里,也贯穿了河床剧团过去26年的创作使命。我们从在40席的小剧场演出实验作品,逐渐转向策划/设计美术馆等级的展览,在1500席大型剧院演出,拍摄电影短片,最后发现创作VR的可能性。在过程中,我们必须顺应每个不同计划的独特可能,这种重新塑造自己并超越熟悉事物的能力,是我们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
World 国际香港舞台搭建拟推三级制 咨询不足引发业界忧虑两年前,在香港体育馆举行的Mirror演唱会发生LED萤幕坠落事件,受伤的舞者至今仍然在漫长的康复路上慢慢前行。萤幕坠落事件当时引起业界很多讨论,如制作成本如何影响工程质素、外判员工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监管的程序如何在安全与创意之间平衡。政府在去年开始就场地和舞台搭建的安全拟定守则,近日就再提出方案,由原来去年建议的、根据舞台的悬挂系统设计、悬空高度和负载分成的四级(由简单至复杂)规格,改为三级。然而两次的建议内容,舞台制作业界包括香港戏剧协会和香港舞台技术及设计人员协会都分别提出疑问,并在社群媒体上发布,期望引起关注。
-
Columns 专栏抵达终点左转肩胛骨有事最近我在课堂上很喜欢用纳博科夫的一句话来开场,探索「情绪」。 他说:「虽然我们用头脑来阅读,但艺术乐趣的根源在于肩胛骨之间。背后的那种小小的颤抖无疑是人类在发展纯艺术和纯科学时所获得的最高情感形式。」我请同学找到自己的肩胛骨一带,问当他们被感动时,小小电流的窜动与热度是否源于此处? 大部分的同学都会点头,其中有同学说好像上面一点,在脖子一带。有同学说应该是下面一点,靠近胸口。我说没关系,大家构造相同功能多少有些异同,我只要确定没人拍自己的脑袋就好。 接著我开始解释,这肩胛骨从没事到有事的变化过程,叫做「情动」(Affect),关键有三:身体性,联结╱关系,强度╱变化。我把情动与情绪做厘清,以史宾诺莎的话总结:「能够影响别人,与接受别人影响的能力。」 通常听到这里,台下学员的表情都很狰狞。我不是理论专家,已尽可能解释地平易近人,我说总之记得情绪不是我们该苦苦追逐的目标,情动才是影响施与受的双向道。 结论先下,好学生的问题就开始冒出来了。「为什么表演不能追求情绪?」只要出现这个问题,我就会忍不住姨母笑,接下来我用一整堂课(4小时)的时间,玩一个游戏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在公视的《主题之夜》看到的,立即疯狂爱上,然后稍作调整应用在课程)。 8个人为单位,围成一个圆对坐,请他们写下生命中一件真实发生对你意义重大的事件,但不能写到任何情绪或暴露出情绪的线索。在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实验后,我发现这个环节是最困难的,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跳过情绪去描述记忆,有些人写的事件时间轴拉得很长,有些人的叙述视角破碎。所以在游戏开始之间,我必须一一检视过这些事件,做适度的修改厘清才能开始。 我在白板上写下7种情绪:喜悦、满足、悲伤、恐惧、惊讶、羡慕、愤怒,请每个人选择一个最接近当下自己事件的情绪。然后开始一一轮流,我读出当事者的事件,计时5分钟,其他人问当事者问题,去猜出他写下的情绪是什么。问题也要回避到情绪相关的字眼与行为,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你有哭吗?你什么感觉?大家会立刻发现问问题需要技巧,每个人会陷入自己的评判逻辑。当事者要在不说谎不隐瞒的状态下,尽量不被猜出答案。我称这游戏为「猜情绪」(想不到更帅气的名字)。 游戏玩了就知道,我直接分
-
Preview 欢庆20周年演出音乐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 广邀各大乐团首席来台献演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导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简称TC)音乐节,今年已届20年,为欢庆这特别的一届,音乐节以「再启伟大」为题,规划了数场经典的音乐会,包括两场室内乐团巡回、室内乐系列I与II各3场巡回、一场轻松自在场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诠释权威钢琴家罗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讲的活动。让乐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余,更能贴近作曲家深层的构思与内涵。 细数过往,胡乃元表示在TC创立前一年,他在国家音乐厅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严长寿总裁去东部,才开始讨论TC的成立与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对音乐节来说有著特别的意义。最初从室内乐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规模,成长到2007年有弦乐团的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没有指挥的交响曲,「一路以来在台湾做音乐、并把音乐做到最好,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 虽然最初与严总裁的起心动念是「把好的音乐从音乐厅带出去」,但渐渐地,胡乃元也希望「将好的音乐从外面带进来。」因此他开始邀请外国音乐家来台湾,与本土音乐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适逢20周年,音乐节不仅邀请音乐家,更大量邀请各大乐团首席一同来台演出。如纽约爱乐首席黄欣、 纽约爱乐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矶爱乐长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低音管首席柳成权、前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乐团单簧管首席赵仁赫等超过10位重量级演奏家。 纽约爱乐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来TC就很惊讶没有指挥,一般团员不会频繁地在排练过程中发表意见,但在这里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后一排成员,每个人都可以在排练时表达自己的想法。音乐家们非常投入在音乐中。」他在纽约爱乐已经工作多年,但从未有在TC这样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温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