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韓兆容

發表文章 58 篇
  • 台前精湛的演出,需要後台專業的支持。圖為上海京劇院來台演出時的後台場景。
    專欄 Columns

    「專業劇場人」的六大條件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大學修讀舞台監督課程,第一堂課,老師一邊在黑板上寫出「專業劇場人的六大條件」:知識、好奇心、學習力、觀察力、適應力、溝通力,一邊撂下狠話:「如果你沒有這些條件,離開請趁早!」

    文字|林家文、鄭淑瑩、韓兆容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戶外演出變數多,工作人員的智慧應變也相對重要。圖為兩廳院主辦之明華園歌仔戲戶外演出《白蛇傳》。
    專欄 Columns

    眾人皆High我獨醒 關於戶外演出的教戰守策

    面對戶外演出,你永遠只能說自己做好了70%的準備,剩下的30%就靠天公賞臉及現場應變。工作人員永遠都要抱持一個正確態度永遠學習,並且不斷回頭檢查錯誤!對週邊及自然環境保持敏銳的觀察,並善用經驗值作出適當的危機處理,才能完成一場完美的戶外演出。

    文字|林家文、鄭淑瑩、韓兆容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從脫口秀、傳統偶戲、歌仔戲、演唱會、小劇場,到假日茶館的定期演出,紅樓劇場上演過各式各樣的劇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喫茶聽戲,回味古老茶館風—紅樓劇場

    在時髦新穎、辣妹酷哥滿街跑的西門町,紅樓劇場展現另類的時髦品味,讓人在百年古蹟中喫茶看表演,小劇場、演唱會、傳統戲曲不一而足。紅樓現任營運經理王承禹說,紅樓是一個「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地方」,他希望賦予這個歷史空間多重的意義,並且朝多元化行銷企畫,讓更多人可以藉由多種角度認識紅樓。

    文字|廖俊逞、韓兆容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小提琴家胡乃元
    音樂

    Taiwan Connection為台灣音樂教育紮根 胡乃元與台灣絃樂團 展現巴洛克的金色風華

    今年胡乃元將以新的演出方式,與台灣絃樂團演出巴赫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而另外半場則是胡乃元的獨奏,演出巴赫d小調無伴奏組曲第二號。這樣的演出形式頗為罕見,不僅可以見識胡乃元為大眾音樂會獨奏家的風範,也可以見識他個人深刻的音樂表現。

    文字|廖俊逞、韓兆容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劇場的真實的確與生活的真實有某種的連繫。圖為創作社《嬉戲》劇照
    專欄 Columns

    與彼得‧布魯克的交談

    我說,布魯克先生,您可以收我做學生嗎? 戲劇大師說,我在主持一個劇場,但並不是學校。也許就讓我在劇場打雜吧?那你不如常去看戲,看博物館,好好生活。

    文字|陳玉慧、韓兆容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我只想在台上看到一些真實的人……。圖為創作社《嬉戲》場景。
    專欄 Columns

    像Benny Hill這樣的一齣戲

    這齣戲像派對,音樂吵個半死。因為哈森山來的人都聽那樣吵死人的音樂。戲開演了,哈森山來的人都坐在台上看著觀眾,他們究竟是觀眾還是我們是觀眾。戲開演了,一個少年在牆壁上塗鴨,一個少年開始講他的故事,別人開始唱他們的歌,那是科索夫的悲歌,他父兄在科索夫戰爭時都死了,他和母親來到德國,演戲的同時,母親可能還在擔心被遣返

    文字|陳玉慧、韓兆容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辜懷群從小就看三國,她喜歡三國裡的人物與故事,從他們身上去觀照人生。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戲迷如是說 辜懷群:真正認識三國人物,從戲台上開始

    愛文學更愛戲曲的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從小在豐厚的人文與表演藝術環境長大,「三國」故事對她而言,除了是閱讀的經典,更是戲台上活生生的人物,所以她閱讀三國或看三國戲時都很忙,忙著檢驗:舞台上的人和書中寫的人物像不像?書裡的人物和自己以為的人物之間有沒有差距?

    文字|辜懷群、盧健英、韓兆容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李立群的一個角色是電影導演,這是他在劇中執導A片的一景
    目擊排練場REHEARSAL TIME

    那一夜,看見三個大老婆與一場審判

    跨過滿是下班人車的愛國東路,我走進行政院衛生署所在的大樓--當然不是去採訪衛生署長談健保費的問題,而是去拜訪衛生署長的新鄰居--果陀劇場。這個大 多數人已經下班的時刻,果陀新戲《我的大老婆》才正要「上工」,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練。 房子裡充滿剛裝潢好的木材油漆味,走在通往二樓排練室的樓梯間,滿滿陳列了果陀歷年作品的經典海報,《吻我吧娜娜》、《天使不夜城》、《情盡夜上海》、 《ART》。 演出「全世界夫妻間的種種問題」! 排練室裡,導演梁志民正在排《我的大老婆》的最後一場大審判的戲。這齣戲改編自好萊塢電影《大老婆俱樂部》,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都對片中貝蒂.蜜勒、歌蒂.韓及黛安.基頓如何整治她們的出軌老公印象深刻,是一部充滿女性意識的娛樂片。但到了編劇陳樂融與導演梁志民手中,卻呈現了不同的角度,梁志民說:「《我的大老婆》是從已婚者的角度出發,探討夫妻間的生活與兩性間的對話空間,」他還誇下海口:「光是戲中這三對夫妻在婚姻中面臨到的種種問題,足以囊括代表全世界夫妻間的種種問題。」

    文字|田國平、韓兆容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演員表演雖生嫩,但已稱職扮演角色。左為葛昌恵,右為蔡柏璋。
    戲劇

    一點也不「胡搞瞎搞」

    《嬉戲》是一個討喜的小品,在充滿娛樂喜趣的氛圍中傳達了創作者的嚴肅命題,一點也不「胡搞瞎搞」。

    文字|王友輝、韓兆容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作者似乎自比社會的觀眾,企圖將台灣社會諸多「精神」分裂現象,透過推理的通俗情節加以諷諭。
    戲劇

    癡迷與瘋狂之間

    企圖顛覆好萊塢電影俗爛推理手法的創作理想,卻必須依賴典型的「推理」而發展情節並吸引觀眾,對創作者而言,毋寧是極大的諷刺。而一直到下半場破案線索推向高潮,謎底突然揭露,作者的後設創作意圖才得以開始發酵,以劇場即時性的特質而言,是不是一種可靠的做法?

    文字|王友輝、韓兆容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三位女演員的表現,讓我們明顯區分出方芳(中)傾向於脫口秀般的談笑自若與冷面笑匠式的優遊自在,以及鄧程惠(左)與蕭艾(右)傾向於角色扮
    戲劇

    彩虹效應的女人說相聲

    飾演芳妮的方芳所表現的貫口功夫和陸續模仿黃梅調、京劇、歌仔戲、揚州小調甚至數來寶等等戲曲和曲藝表演,其溫和不溫吞、自在不自溺的表現,比起男人說相聲,的確創造了一種特殊的纖細和幽默風趣。

    文字|王友輝、韓兆容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藝術撫慰人類心靈外,是否也有娛樂的效果?─眼球愛地球《眼球先生夜總會》。
    專欄 Columns

    誰在與我們搶觀眾?!

    倫敦桑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劇院的節目總監?曾經公開表示:桑德勒之井劇院的競爭者不是倫敦其他知名的劇場,如巴比肯中心或國家劇院,而是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此語一出,令人好奇,但確實隨著社會大眾休閒生活形態的改變,以及週休二日的趨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想想,到底誰才是表演藝術團隊的競爭者?! 表演藝術佔用社會大眾的時間,真的是下班,不工作的時間,是大夥想要休閒放鬆的時間,因此多年前,當有人問起從事哪一行時,我多半回答休閒娛樂業。依此推理,表演藝術團隊的競爭對象並不是其他的演出,而是其他任何會佔用一般大眾的休閒娛樂活動,包括打電動,上KTV,旅遊活動,閱讀書報,看電影,八點檔連續劇,韓日偶像劇等等皆是。 另一明證,確認表演藝術的競爭對象是各種娛樂活動,依據主計處所統計公布的民間消費型態,文化服務消費是與娛樂消遣教育放在同一類別中,在七十年代,國民所得只有二千六百美金時,文化娛樂消費約佔12.8%,每年大約新台幣一萬一千五百元,八十年代,國民所得大幅成長至近九千美元時,文化娛樂消費約佔16.26%,每年大約新台幣三萬五千七百元,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的好轉,平均國民年所得提升至一萬二千美元時,文化娛樂消費佔所得支出比例19.23%,僅次於食品消費的20.87%,約為新台幣七萬五千六百元,表示每人每月花費的額度應在六千三百元左右。只是我想百分之八,九十以上並非投入文化藝術活動。 文化藝術工作者可否開始認真思考,藝術撫慰人類心靈,提升生活品質之餘,是否也有娛樂的效果。因為多數人在休閒的時候希望釋放工作的壓力,能放鬆,但並不表示整體表演藝術要走向娛樂化,朝輕薄短小發展。依據英國藝術管理學者波妮塔‧柯爾(Bonita M. Kolb)的理論,娛樂這個字眼含括誘惑,愉悅,迷人,迷醉,解悶以及吸引人全神貫注的魅力。 以人口數來看,全台灣超過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應約在一千八百萬人左右,以1%計算,則全年約可有十八萬人口為參與表演藝術者,若每個月看一次演出,則應有二百一十萬六千人次的參與者。依據九十一年表演藝術生態報告中的數據,扶植團隊(六十八個)全年參與的觀眾人次約在二百萬人次左右(其中傳統戲曲約佔八十萬人次,但因其場次多為免費演出,故此人數略有高估之虞),兩者相較,

    文字|溫慧玟、韓兆容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什麼原因讓這麼沒有訓練的表演可以這麼討好呢?就是因為孩子們還不懂什麼叫「規矩」,沒有太多約束,好玩,愈玩愈體會到一種「扮演」的趣味。
    演員的庫藏記憶

    何時才能「從心所欲不踰矩」?

    「規矩」對我來說,來得不早不晚。廿一歲開始學習,接觸戲劇「表演」,一頭就扎進去了,無比用功。可是戲演得就是不好看,最好的讚美,也不過就是「嗯!你演得很認真」,或者是「你演得很小心,看得出來」我就不能演得不小心一點嗎?我就不能把那個「要好心切」的東西丟掉一下嗎?

    文字|李立群、韓兆容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聽爵士?來這裡就對了! 台北爵士餐廳直擊

    關於在台灣聽爵士樂這件事,先別想太多,基本上我們應該無法成為全世界最棒的爵士之都,但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它。有需要就有人供給。國內爵士樂迷老鳥沈鴻元告訴你:在台北,想聽爵士樂的人可以去哪裡!?

    文字|沈鴻元、陳榮彬、韓兆容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捕捉台北城的沙龍風華

    享受法國式的沙龍生活,不必然要遠渡重洋,在今日的台北城,PAR帶你從視覺、聽覺、味覺到嗅覺,一路領略賞玩台北城裡的道地法國味。

    文字|鄭雅蓮、林雨柔、易鼎哲、韓兆容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卓庭竹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導演們的童話囈語……

    卓庭竹 前雲門舞者,近期作品有《驚夢》 站在高聳的塔頂,長髮公主望著眼下深不可測的地面,再摸摸及腰的長髮,若要等到髮長可作為王子攀爬而上救贖的繩梯,不知還要等上多少年?靈光一閃,不如換來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光讓俠盜羅賓漢現身相救 記憶中最接近童話的真實,是那一年的情人節,整個房間觸目所及都是蘭花的身影,牆上、桌上、床上蔓延至一地的花海,在那詭譎的空間裡,空氣中滿溢著虛幻的幸福那一段年少的愛戀,在時隔數年後的今日想起,卻像是,最不真實的存在。問我相信童話嗎?是吧!不管是創作還是愛情,許多時候「童話」的存在,並不具足形式,也並非真有劇情或脈絡可循,它可以是個密室,提供保護與慰藉;可以是信念,在徬徨無措的瞬間擁有依靠;可以是大樹,在燠熱的午後予人一方蔭涼。 難懂嗎?其實,我也不懂,也不覺得一定要懂,就像是創作,許多時候僅僅只是直覺,直覺,而已。 石佩玉資深劇場製作人、偶戲編導,近期作品《廚房》發表於女節 在閱讀童話的當下,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應該拒絕這些甜膩又沒營養的事,開始長大 「你是誰?」毛毛蟲問道。 這很難回答。我停下閱讀開始打量自己。 洗澡時疑惑地看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老去的身體略顯鬆垮的小腹、眼尾細細的笑紋、微微搖晃的上臂膀。我還天真的笑著呢,打量著這樣的變化,有點意思喔。但過程呢?想不起來。就算蘋果熟爛了腐敗了也是有氣味重量溫度的過程啊,怎麼我的變化在腦中空白如一張紙?到底真的發生了嗎?難道,「時間」只走過身體壓出一些痕跡,卻沒有走過心留下記錄?還是心長久以來被新鮮真空包裝,不會腐敗也不會長大?這樣一來,打開後很有可能會瞬間氧化老去,立刻死亡。那麼,我是該不顧一切地打開這層童真塑膠薄膜?還是維持真空,偋住呼吸,睜著無辜的漫畫星星眼睛看變形的奇妙世界? 快來一隻狂奔的兔子把我帶走,我真的答不出來。而這不過是愛

    文字|卓庭竹、石佩玉、雷光夏、Baboo、韓兆容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編劇王友輝(右)與導演李建常(左)是第二次合作。
    戲劇

    本土溫馨音樂劇 夢幻組合相遇《天堂邊緣》

    改編自電影《天堂過客》,即將在實驗劇場上演的音樂劇《天堂邊緣》,不砸大錢搞華麗排場、聲光特效,反而另闢蹊徑,以有限的資源、樸實的形式實現最大創意,用動人旋律擄獲音樂劇迷的心。

    文字|廖俊逞、韓兆容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廚房》整體的設計以實景廚房的剖面作為主要表演場景,運用諸如湯匙、打蛋器等廚房器物作為戲偶素材,巧妙裝扮成不同的戲偶角色。
    戲劇

    廚房裡的傳說

    《廚房》正是以戲偶與真人搭配演出,傳達出現代生活與傳說故事之間的互動想像,議題雖然簡單,卻具有現代女性的現實思考。

    文字|王友輝、韓兆容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家庭深層鑽探手冊》大膽實驗地剝除所有可見視覺的依憑。
    戲劇

    眼睛被寵壞的痛苦

    這個演出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家庭深層鑽探」,而是告訴我們:劇場應該是一個可以看,也可以聽的地方,偏廢一方,都將是一種災難。

    文字|王友輝、韓兆容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音樂

    「敢」彈海頓的年輕人

    一向被誤解為簡易、天真,且沒什麼驚人效果可發揮的海頓奏鳴曲,郎朗的詮釋在清晰高貴中,還能突顯出該曲經常被忽略的層次感與戲劇的起伏性。

    文字|陳漢金、韓兆容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上一頁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