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Echo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谈美国A.R.T.演出〈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
义大利剧作家皮蓝德娄(1876-1936)的《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是哲学含意极深的一出戏,一般人只阅读剧本不免感觉艰涩难懂、无从捉摸内涵。而此次国家戏剧院邀请美国A.R.T.剧团,由罗博.布鲁斯汀(Robert Brus-tein)执导本剧来台演出整出戏的剧场呈现及导演布鲁斯汀对剧本的改编与诠释,完全掌握了原著剧本的精髓,令人直接从剧场演出中,解开阅读剧本时的困惑。 处理「真」与「虚」的冲突 皮氏的这出戏是建构在相对主义的框架中探讨真实与虚幻、艺术与生活、形式与生命之间的冲突。在皮氏的观念中认为生命是流动的、易变的,任何事物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真实中带著虚幻,虚幻中带著真实。此剧以「戏中戏」为结构,便是整个相对架构的基础,其目的是要打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处在「观看某剧团排戏」的时空中。此次布鲁斯汀亦将时空巧妙地转移到台北国家戏剧院,观众是被安排在「进入国家剧院观看美国A.R.T.剧团排演《麋鹿国王》时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环境里。 戏是在观众入席前就已经开始了(演出前灯光师与布景工作人员便若无其事的在舞台上走动、交谈、打扫舞台),使得观众和演员是处在同样的时空里,大家都是来剧场里排戏或看戏的(国家剧院也配合著未暗场灯和唱国歌),而剧团的演员其实演的就是他们自己,用的是他们自己的名字,也和观众一样的从观众席入口进入剧场,如生活般自然的即兴表演。他们和观众一样遇到了来剧场找寻剧作家的「剧中人」;此时观众也变成了演员(来看排戏的演员),和剧团演员一起进入了生活(戏)与形式(六个剧中人的故事)的相对冲突中。 戏就在这样的相对架构下展开,六个剧中人过去的故事一点一点的被揭露出来,演员和六个剧中人辩论著角色与演员的真实性。一切的情节似乎都在争论著谁真?谁假?谁对?谁错?谁虚?谁实? 「剧中人」与「演员」间的虚实 在父亲与继女演出乱伦的那场戏时所使用的那面「大镜子」,可看出是设计者对原著剧本有过深入的了解而做的设计。当皮条客颜尼欧.巴雉(Emilio Paz)和私娼的场景如魔术般投射在镜面上时,戏的演出便从舞台上化入镜子之中,而不是在舞台上。事实上,继女是坐在剧团排戏时所用的板凳上,而巴雉则坐
文字|熊睦群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