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前后、镜子前后的世界,造成《六》剧的「真」与「虚」相叠互融。(林俊宏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谈美国A.R.T.演出〈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

义大利剧作家皮蓝德娄(1876-1936)的《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是哲学含意极深的一出戏,一般人只阅读剧本不免感觉艰涩难懂、无从捉摸内涵。而此次国家戏剧院邀请美国A.R.T.剧团,由罗博.布鲁斯汀(Robert Brus-tein)执导本剧来台演出整出戏的剧场呈现及导演布鲁斯汀对剧本的改编与诠释,完全掌握了原著剧本的精髓,令人直接从剧场演出中,解开阅读剧本时的困惑。

处理「真」与「虚」的冲突

皮氏的这出戏是建构在相对主义的框架中探讨真实与虚幻、艺术与生活、形式与生命之间的冲突。在皮氏的观念中认为生命是流动的、易变的,任何事物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真实中带著虚幻,虚幻中带著真实。此剧以「戏中戏」为结构,便是整个相对架构的基础,其目的是要打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处在「观看某剧团排戏」的时空中。此次布鲁斯汀亦将时空巧妙地转移到台北国家戏剧院,观众是被安排在「进入国家剧院观看美国A.R.T.剧团排演《麋鹿国王》时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环境里。

戏是在观众入席前就已经开始了(演出前灯光师与布景工作人员便若无其事的在舞台上走动、交谈、打扫舞台),使得观众和演员是处在同样的时空里,大家都是来剧场里排戏或看戏的(国家剧院也配合著未暗场灯和唱国歌),而剧团的演员其实演的就是他们自己,用的是他们自己的名字,也和观众一样的从观众席入口进入剧场,如生活般自然的即兴表演。他们和观众一样遇到了来剧场找寻剧作家的「剧中人」;此时观众也变成了演员(来看排戏的演员),和剧团演员一起进入了生活(戏)与形式(六个剧中人的故事)的相对冲突中。

戏就在这样的相对架构下展开,六个剧中人过去的故事一点一点的被揭露出来,演员和六个剧中人辩论著角色与演员的真实性。一切的情节似乎都在争论著谁真?谁假?谁对?谁错?谁虚?谁实?

「剧中人」与「演员」间的虚实

在父亲与继女演出乱伦的那场戏时所使用的那面「大镜子」,可看出是设计者对原著剧本有过深入的了解而做的设计。当皮条客颜尼欧.巴雉(Emilio Paz)和私娼的场景如魔术般投射在镜面上时,戏的演出便从舞台上化入镜子之中,而不是在舞台上。事实上,继女是坐在剧团排戏时所用的板凳上,而巴雉则坐在镜后的沙发上,两人的交谈中间是隔著一面镜子,但是戏不是在真实的、各自独立的演员动作上,而是在镜面中的影像上进行的,两人坐在沙发上小声交谈,巴雉并打了继女一巴掌,原本虚幻的影像成为真实进行中的戏。随著情节发展镜中影像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剧中人」忽而进入镜中的影像,忽又从镜中走出;而剧团演员模仿「剧中人」的演出所造成的「笑」果和「剧中人」本身的演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结局是由儿子叙述男孩躱到大树后面亲眼目睹女孩跌入池塘淹死,因而举枪自杀时达到高潮。舞台上的天幕呈现出似真的花园夜景,在众目睽睽之下,继女将小女孩从地上抱起时,小女孩身上还不断的滴著水,男孩将枪举至头部,一声淸楚的枪声响起,惊吓之余所有人又再次的被眼前景象所混淆了,到底何者才是真实?

开场时,「六个剧中人」如同幽灵般,一阵阴风将剧本吹得掀了开来,他们从剧本中飘逸摇晃的来到舞台上,要求剧团演出他们的故事;戏在六个剧中人的一段旁白对话后结束了,同比例的「六个剧中人」照像景片倒下,象征著剧本又合上了,六个剧中人又回到了剧本的书页里,等待著有朝一日能再从剧本中回到舞台上,再度的演出他们的故事。

「戏」结束了吗?

戏终了时并没有落幕,观众在为演员精彩的演出给予喝彩及掌声之后,「戏」也跟著观众离开剧场回家去了。「戏」在未上演之前已经开始,幕落了,戏却未结束,「戏」还是在继续搬演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到底何者为戏?何者为人生?

 

文字|熊睦群  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研究生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