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亲自登台微观自我 欧斯特麦耶新作逼视社会矛盾
法国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开,每个剧院都战战竞竞。许多剧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马上中止演出(注1)。观众看戏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尽管诸多限制,但观众依旧热情不减,让多部制作一票难求。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与法国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谁杀了我父亲》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开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法国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开,每个剧院都战战竞竞。许多剧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马上中止演出(注1)。观众看戏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尽管诸多限制,但观众依旧热情不减,让多部制作一票难求。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与法国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谁杀了我父亲》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开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历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当权者忽视的故事?向来不畏于颠覆既有观点的阿喀郎.汗将带来台湾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于敏感的种族问题,挖掘一次大战当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历史。作为阿喀郎的生涯最后一支独舞,《陌生人》以原为印度舞者的士兵为主角,以普罗米修斯神话为隐喻,重点回顾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法国鬼才导演席瓦迪耶近期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搬上舞台,原作透过兄弟之争描绘了科学真理与政治运作的冲突与矛盾,席瓦迪耶透过层次分明的舞台装置和节奏明快的场面调度,试图将这场兄弟斗争,发展成事实真相与现实利益的冲突。他运用混杂的元素,拼凑出一个超越时代的奇幻空间,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兴桥段,让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过一段激发想像和思考的嘉年华。
编舞家法布里斯.兰伯特的《今天,野蛮》,部分灵感来自人类学家李维史托的论著《野性的思维》,潜入未知寻找直觉,发现隐藏在文明皱褶中,在社会规范的表面之下,驱动身体的基本动作。七名舞者像笼子里的野生动物,游走在半透明织品装置、如蒙古包的空间雕塑中,极为直觉的舞蹈搭配不断重复、令人出神的打击乐鼓点作品探索了存在的起源,唤醒了我们的直觉,更逼近我们原始的欲望和远古的恐惧。
卅一岁就成为法国史上最年轻的国家戏剧中心总监,剧场导演艾曼纽.德马西-莫塔接掌巴黎市立剧院以来,即以多项计划巩固了该院多元、国际化的风格,更改编许多廿世纪经典剧作,企图打造一套市立剧院的定目剧,即将访台演出的《犀牛》就是其中之一。尤涅斯柯的《犀牛》是荒谬剧经典之一,但德马西-莫塔的新版却刻意淡化了荒谬语言制造的喜剧效果,而强调出人物内心的不安与惶恐,企图用人性化的手法烘托出剧作家笔下对于存在的困惑。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新视野艺术节」,将于十月下旬在香港登场,为期一个月时间内,展演多档亚洲具前瞻性的作品。开幕演出为日本旅德作曲家细川俊夫作曲、德国编舞家莎夏.瓦兹编舞、编自能剧的《松风》,闭幕演出则为由孟加拉裔英国编舞家阿喀郎.汗编创、取材自印度神话的《轮》,东风西渐的精采组合令人期待。
法斯宾达是德国一九七○年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创作跨电影与剧场,能量丰沛,政治思维也相当激进,由德国导演福克.李希特与法国导演史坦尼斯拉斯.诺德合作执导的《我是法斯宾达》,基于李希特历年来大量的个人日记、法斯宾达的电影和人生,在制作过程中与演员共同创作,演出点出当下欧洲社会面临难民潮涌入、极右派重新抬头的矛盾情绪与氛围,并进行直接的提问
编舞家阿喀郎.汗新作《狮若有言》,以女性视角,重新诠释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中安巴公主与毗湿摩的故事。其中阿喀郎亲自担纲毗湿摩一角,台湾舞者简晶滢则担纲吃重的安巴公主一角,在融合卡达克与现代舞技巧的演出中,简晶滢的身体动作从一开始的细致精巧,投胎时的蜷曲扭动,到最后复仇时的坚定,也展现了舞者的能量。
义大利剧作家皮蓝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是现代剧场的经典,虽然首演距今已超过九十年,但其探索剧场真实与虚幻的主题却历久弥新。巴黎市立剧院总监德摩西-莫塔在今年一月复排此剧,将十四年前版本搬上舞台,由前辈导演薛侯的爱将担纲主演。德摩西-莫塔不特别强调视觉惊艳,而是从大处著手,于细部顺势导入个人新的诠释以简单,在最小的改动范围内,让一出观众已熟知的现代经典,从戏里到戏外都具有更丰富的意涵。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