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的表面(上)
剧场或是更广义的剧场之前之后, 除了是语言叙事得以伸展,行为意义得以扩延,也是感官能够拓展的异空间。时间,空间,重心,光线,色彩,质感,湿度在此被从日常规则的理解中舒展出来,彼此之间以脱轨的逻辑串连起来。 用非日常的机能去重新探测感受,弥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资讯。照片来自过往为表演拍摄的现场记录,或者是宣传视觉的素材,来自不同现场的画面,彼此之间也有串连对话的可能性存在。
剧场或是更广义的剧场之前之后, 除了是语言叙事得以伸展,行为意义得以扩延,也是感官能够拓展的异空间。时间,空间,重心,光线,色彩,质感,湿度在此被从日常规则的理解中舒展出来,彼此之间以脱轨的逻辑串连起来。 用非日常的机能去重新探测感受,弥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资讯。照片来自过往为表演拍摄的现场记录,或者是宣传视觉的素材,来自不同现场的画面,彼此之间也有串连对话的可能性存在。
剧场或是更广义的剧场之前之后, 除了是语言叙事得以伸展,行为意义得以扩延,也是感官能够拓展的异空间。时间,空间,重心,光线,色彩,质感,湿度在此被从日常规则的理解中舒展出来,彼此之间以脱轨的逻辑串连起来。 用非日常的机能去重新探测感受,弥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资讯。照片来自过往为表演拍摄的现场记录,或者是宣传视觉的素材,来自不同现场的画面,彼此之间也有串连对话的可能性存在。
「制作人」,是个谜样的角色,外界看起来具有相当的决策权,但只有他们才知道工作内容有多么纷乱庞杂。尤其对流动于各团队中的独立制作人来说,究竟这份工作的实际轮廓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续探索中」。幸亏近年来,国际交流愈来愈频繁,「亚洲串连」带给制作人开拓新视野的机会。藉著此次专题,本刊邀请几位独立制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亚洲」的独特经验,提出对此工作的未来展望。
古文述及,音律制定本根据人的声音,声调的生理结构,因此可深究出语音其实是人内心声音的外显,抑扬顿挫是心情的跌宕起伏,快乐时高亢忘情,悲伤时低沉暗哑,如果笔顺、心顺,情思就能在吟咏间自在流露。
剧场如何与「公共」产生连结?本文透过「近代剧场的7道历史切片」,从行动剧场、闲置空间、文创园区、身体解放、艺术工程、部落寻根、文化治理等关键字,提供大家思索剧场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剧场不只存在于名为剧场的空间,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专业的剧场表演者以身体为中介,对观众展露表演的技艺;而另一种身体(表演)的技艺,也栖息在不同职业、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体剧场」跨出剧场外,寻找以「应对身体」为职业的人们分享独到的「身体观测术」。本期邀请到国内推广拳击运动的元老、专业拳击教练潘振成,来与读者分享他「察身观体」的心得,让我们享受「表演」,就从生活中开始
从古希腊剧本开始,大量的独白便是关于不在场的在场,无法说出而不得不说的话语,不止于事件的说明、意旨的陈述,亦可以是语句的飞跃、意义的逃逸。言词不仅是解码钥匙,提供某种意义解答,更是向导,提供意象、隐喻,好调动精神心灵层面,打开存在的想像和诠释。与其说角色在独白中自我剖白,展露隐密的情感;不如说,角色置身于不可能的晦涩境况,而他们必须搞清楚那是什么。命运或意志?
「亚当计划:亚洲当代表演网络集会」今年进入第四届,也因疫情之故将密切的人际交流改为线上论坛,分成「墙壁地板视窗动作」、「我的浏览纪录」与「预演未来工作坊」三个区块,各地艺术家也在线上展演。因为疫情,国家以其「地理性的实体」的存在方式,再度成为「文化交流」上的障碍,不过,我们或可趁著这次亚当计划运作模式及内容的改变,把亚当计划放在过去卅年国际文化政治与科技发展的脉络中,思考这次展演内容与模式的特殊性。
《消失三》优秀之处,在于能「从比喻中再生比喻,从画面再生画面」,白布加上(站立的)静止人物,有了蜡像隐喻之后,接下来,彦芳钻入白布里头,观众慢慢下台回座。隔著白布,隐约只见彦芳身形,白布加上(躺卧的)静止人物,有了死亡的隐喻,而后,白布底下灌入风,一人拉住白布一角上下甩动,整片白布化作波浪,一波、一波、一波,又是一个时间与消逝的比喻。
这场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实境,宣告这终究是一场梦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颂扬著这一路上所经历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质。对我而言,这样的展演本质在过程中因各种形式混杂、各景之间少有连续之下,早已无所遁形。展演愈是试图仿真,愈是让我有意识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窥探且感受到其假扮,进而使得观者在这看似残酷的戏局里,得以乐在其中。
说艺术无用,说艺术玩物丧志,从根本上来说,或许并未说错。经世济民的「有用」,艺术未必想做;凌驾众人、翱翔天际的鸿鹄之志,也不一定吻合艺术创作者内在的真正需索。做艺术,搞创作,到底图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讨生活,而是过生活呢? 这次我们不再直面艺术、扣问创作,绕过它们,我们闯进剧场艺术创作者的生活现场,不拘命题,任他们分享生活中一切能够滋养自己的事物。当然,对某些人来说,创作本身即是滋养,然而离开艺术创作的中心,构成它的边陲长得如何?边界在哪?或许我们该说,这次探究的不是创作者也不是工作者,而是一个人,如何被他琐碎的癖好和兴趣,支撑著、浇灌著,让他有力气往艺术的深处走去
被誉为「偶戏天后」的资深操偶师薛美华,一直以来与偶、与物件的关系紧密,也是她创作的最佳伙伴与灵感来源。平素就喜欢捡拾旧物的她,总能在有过使用痕迹的二手物中找到乐趣,在满是拾来「宝物」与自己历史物件的工作室中,不断不舍不离的她,透过整理它们来整理自己,也透过「物」与访客互动
喜欢买花、逛宫庙、手做DIY服装设计师李育升的癖好很生活,但也不能说与创作无关。他喜欢神灵世界的系统井然,但宫庙也会成为他的恶梦场景,或者灵感来源。而「动手做」则是穷逼出来的,小时候穷只好自己做玩具,长大后在剧场工作,剧场穷只好想办法用有限资源材料来发挥创意,但创意不只为工作,夜来余暇,李育升还自造手工皮件,纯为自用,更是自爽!
参与许多表演艺术音乐设计的柯智豪,是个不折不扣的标准宅男,熟悉次文化汇聚的台北地下街,对电玩游戏、女仆和执事咖啡馆如数家珍,花大量时间逛网,还卖力追剧然后同时写曲创作。对各种事物的好奇程度远超过「猎奇」的柯智豪,会在奇观带来的感官冲击之后继续追问:然后呢?为什么?还有哪些可能?
《重考时光》是导演Baboo「视觉艺术介入剧场」的系列作第三部曲,他与视觉艺术家周育正合作,在两厅院地下停车场演出。这是个关于空间的命题作文:停车场是什么、在停车场又能做些什么?Baboo的回应是「非地方」,并以日本观念艺术家河原温的作品为灵感出发,将停车场这个「不属于使用者」、具有过渡时空特性的场地概念,延伸到受世界重大事件交织渗透的个人时间轴。
英国诗人艾伦.桑德兰曾写到,身心障碍艺术就是艺术,「不是让残疾人做些什么,好消磨时光的休闲娱乐,也不是治疗手法。」这是英国身心障碍艺术发展至今的「主流」观念,原先的身心障碍艺术(disability arts)一词,被身心障碍者、在艺术领域的创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碍艺术里,由我们主导。我们说自己的故事、呈现自身对于身心障碍生活的感知,以及与其有关的议题。」桑德兰写道。
在台湾,提到障碍艺术家,通常大家最快想起的,应该是多位表现优秀的视障音乐家如钢琴家黄裕翔、许哲诚与女高音朱万花等,其他值得注意的音乐团队则还有混障综艺团、极光打击乐团等;而在剧场方面,除了有导演汪其楣持续带领多障别者演出,长年探讨身体未知可能的「第六种官能表演艺术祭」,演出内容更跨越各种不同障别的艺术创作。多样的表现,让台湾近年的障碍表演艺术更显缤纷。
对台湾人来说,台风的光临是家常便饭,有人期待天降台风假,但对演出团体来说,一次台风可能就毁了大半年筹备的演出,停演难以重演,还须让观众退票,之前的付出、票房的收入付诸流水,对财务多半艰困的表演团队,可说是不可承受之重。如何让损失减轻,对身处台风热区的艺术工作者,不可不存防患之心
松软的重复中,身体慢慢耗著,渐如一具大型人肉机器,时聚时分,或混或杂,而仍是共同一体,有自在的默契,也耗出某种邀请的温度。约莫第七十分钟,第二段关于时间的长讲结束后,舞者走进观众席坐下,穿上衣帽,仿佛要成为「我们」之一;倏然在座位上痉挛起来,抖落外衣,重回舞台,标示了自己的不可溶解。就在最后这一刻,他们决定应该抵抗点什么。
第十五届台新艺术奖,由吴玛悧、张晓雄、鸿鸿、陈贶怡等四位国内代表,及奥地利林兹OK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马丁.史图(Martin Sturm)、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总监王景生(Ong Keng Sen)、澳洲雪梨Performance Space艺术总监杰夫.可汗(Jeff Khan)共七人组成的国际决选团,最终选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不分类年度大奖」三项得主,共获三百五十万元奖金。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