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流火,中国剧坛的演出市场又迎来了一个火红的时节。一二线城市忙著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中国演艺之都或西南演艺之都,三四线城市也在搭建改造更多的演艺新空间或举办各类小剧场戏剧节。不过,此刻一些知名的剧团负责人或制作人却很难笑得出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话)的原创大戏《觉醒年代》即将亮相临港演艺中心,但是制作人却接到了众多观众的举报和投诉,「《觉醒年代》被山寨了,我们花钱看了一场冒牌戏。」她有些无奈,真李逵老是遇上假李鬼,去年上话被迫发布《觉醒年代》版权声明,今年3月底又发了一遍,但至今依旧有观众上当。
无独有偶,中国国家话剧院(国话)近期也为舞台剧《青蛇》发布了版权声明,起因是观众投诉,有打著《青蛇》招牌的话剧,但观众进剧场后发现并非是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的《青蛇》。国话为此声明:「中国国家话剧院经授权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话剧《青蛇》。近期,社会上发现有公司未经中国国家话剧院同意擅自使用上述作品,违法进行冒演、虚假宣传、滥用AI换脸技术欺骗观众。请观众在购买话剧《青蛇》演出票时,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事实上,这些并不是个案,而是当下中国戏剧市场正在上演的荒诞连续剧。

山寨戏剧的「工业化生产链」
山寨戏剧的套路早已形成标准化流水线。从剧名到宣传片,从座位图到现场话术,每个环节都透著「精准收割」的算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觉醒年代》被山寨成《觉醒年代之XX》,江苏大剧院的民族舞剧《红楼梦》遭遇《一梦红楼》、《梦回红楼》等仿冒,甚至连俄罗斯经典演出《斯拉法的下雪秀》(Slava's Snowshow)(编按)都没能幸免——无中生有的潍坊、大连等地的「巡演」连结,用移花接木的宣传影片和擦边球剧名,把正版剧的流量偷得干干净净。
技术升级更让山寨行为「如虎添翼」。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传播,让盗版宣传能在一夜之间覆盖三四线城市;AI换脸技术被用来制作虚假演出影片,甚至连「一票难求」的假像,都能通过购票平台标注「已售座位」来实现——这些不存在的座位,不过是后台随意修改的数据。
维权路上的「连环困局」
当观众发现上当想要维权时,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斯拉法的下雪秀》的中方代理人发出律师函后,侵权方表面应承,私下却继续售票。更讽刺的是,当制作方真李逵在巡演时撞见自己的山寨版李鬼时,对方竟嚣张地说:「那你就去告我啊。」
法界人士坦言,这类官司即便胜诉,赔偿可能也只有几千元;而盗版方多是「打一枪换一地」的皮包公司,即便拿到判决也难以执行。于是,山寨剧制作方有恃无恐——反正赚快钱,大不了换个马甲重来。

李鬼们正在偷走我们观剧的信仰
山寨戏剧的泛滥,本质上是多方利益共谋的结果。首先是制作方的投机心理:临时演员日薪150元,场地选租金低廉的电影院(5000元╱天),盗用原创素材,百元票价配合「不退不换」的行规,几乎稳赚不赔。其次是剧场的生存压力:许多小城剧院依赖场租生存,5万元╱天的场地费对任何演出都有吸引力,至于版权问题?「有批文就行」。更隐蔽的是票务平台的「装糊涂」——审核批文流于形式,对行销内容不闻不问,反正「出了事找主办方」。
行业的「成本病」则让正版剧场陷入两难。演出成本增速远超通膨,政府补贴成「救命钱」,某剧院一年需2,000万元补贴才能维持运转;市场部员工靠承接专案提成,KPI业绩压力下,「租场审核不严」成了潜规则。当生存都成问题,谁还有精力去计较真版权?
最令人痛心的,是观众信任的崩塌。一位红迷在南京花高价只为一睹江苏大剧院的经典舞剧《红楼梦》,不料看到的却是表演「袭人和宝玉滚床单」荒诞剧情的山寨《红楼梦》,为此愤而离场。
当然,行业自救已在尝试:有人建议建立「山寨剧黑名单」,禁止会员单位合作;有人提议安装「版权核验终端」,即时验证演出资质……
舞台本应是传递情感、连接心灵的圣地,李鬼们的以假乱真,不仅践踏了创作者的汗水,也偷走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观剧信仰,倘若放任李鬼们的肆意扩张,中国剧坛终将遭到反噬!
编按:该演出访台时译名为《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