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向总统发公开信 艺术与政治角力不断
就在廿九位法国国家戏剧中心总监在《世界报》上投书呼吁总统马克宏重视剧场艺术后,在一场于亚维侬举办的例行会议中,文化部艺术创作司与国家戏剧中心总监针对总统文化政见跳票等议题又起冲突,于是艺术家们又联名发表了公开信,希望总统能与他们制定协约:不让营利性私人企业介入公共事务,重整政治界、艺术圈与地方政府网络,开创以青年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就在廿九位法国国家戏剧中心总监在《世界报》上投书呼吁总统马克宏重视剧场艺术后,在一场于亚维侬举办的例行会议中,文化部艺术创作司与国家戏剧中心总监针对总统文化政见跳票等议题又起冲突,于是艺术家们又联名发表了公开信,希望总统能与他们制定协约:不让营利性私人企业介入公共事务,重整政治界、艺术圈与地方政府网络,开创以青年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在伍斯特剧团创团之初就加入的凯特.沃克,一直以来是该团的核心创作成员,除了上场演戏,她也担纲导演工作,如执导这次将在台北艺术节演出的THE B-SIDE。沃克表示,THE B-SIDE这出戏的关键点就在于真人实况演出所传达给观众的,以及预录的声音所传达给现场观众的,这两者之间的辩证。
在十九世纪末的「剧场革命」后,传统的、可被称为「和角色有单层面认同」的叙述方式被排除;大量的技巧应运而生,以开展剧场想像天地,完成一个有距离的叙述方式。而浦契尼将三部在色彩和剧情进行诉求均完全不同的短歌剧,合成一个较高的整体,不仅和作曲家个人的生命过程有关,亦反映了上述所说廿世纪初欧洲歌剧的美学条件。浦契尼的《三部曲》拥有一个戏剧质素的内在整体性,切割任何一个个别部分都会伤害作品。
三段人间故事,构织一晚丰富的歌剧演出,浦契尼的三部曲,到底演了哪些人的故事,唱了哪些美妙的音乐?入场之前,让我们说给各位听
法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确定由年轻的马克宏入主当政。回顾他竞选期间提出的文化政策,多以守成为主,曾当过银行家的他也强调艺术产生绩效。在与表演艺术较相关的政见中,有提到要让表演场馆的主事者性别比更趋平衡,也提出让更多儿童与青少年有参与艺术的机会,并提出「文化通行卡」的概念,并期望艺术家能身兼十八般武艺,并且积极「走出去」让世人看到。
法国对文化艺术的保存与发扬向来不遗余力,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偶戏,,自是法国政府致力的重点,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成立「国际偶戏学园」与「国立偶戏艺术高等学院」,为偶戏传承培育人才。二月初文化部长阿祖雷女士更宣布偶戏将获得文化部「国家标章」殊荣,未来除可享有更多预算,且学位认证与教育制度的层级都有所提升,让偶戏在国家殿堂的地位再上层楼。
不论米契尔的文本选择为何,她会由作品写成的年代为研究起点,因此作品总能展现其中女性角色面对的困境与抉择,亦不闪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将作品视为对世界时势的回应。她尤其擅长以当代的场景、写实的画面,重新处理写于过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鲍许的影响,米契尔也时而加入舞蹈与音乐,除了配合文本诠释之外,有时也让充满细节的欧式空间,转换成梦境中跳动与不连续的场景。
曾以May B、《环镜》等舞作惊艳台湾观众的法国编舞大师玛姬.玛汉,继去年在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再度来台演出经典作品May B后,也将在今年TIFA呈现由其子大卫.曼布希演出的《脸》。不自我局限的玛姬.玛汉,以充满好奇的艺术家之眼,探索一张张肖像背后的故事,每个人内心深处脆弱的灵魂,透过简约的动作、迷幻的氛围,《脸》带领观众进入一种意识之外的探索、充满想像的世界。
身为演员、导演、编剧,大卫.曼布希也跨足影像创作。从小在母亲玛姬.玛汉的舞团中长大,舞蹈于他而言一点也不陌生,他也在母亲的作品May B和《环镜》重演时担任表演者。这次的《脸》是他与玛姬.玛汉及舞台设计班杰明.雷布瑞顿共创的作品,担纲表演者的他,为了建构每一个角色的身体性,他为角色打造故事、创造存在空间,让他们在被创造的情境下变成一种虚拟人物。
国际剧坛知名的跨文化大师彼得.布鲁克与亚莉安.莫虚金,都曾向印度传统表演请益,并深入当地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时的巨构规格搬演印度史诗《摩诃婆罗达》,为此花了十年准备,并数度带团队深入体验印度文化。后者则学习印度传统表演形式,转化运用在莎剧或希腊悲剧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当代世界。恒河文明让剧场创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质、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价值与创作的无限潜能,充满承先启后的能量。
「加拿大创作歌手、音乐人、诗人及小说家」这是维基百科上对李欧纳.柯恩的描述,或许对他的广大铁粉来说,他远不只是上述的身分而已。生于一九三四年的柯恩,作品总是探讨著宗教、孤单、性、权力,他的歌与诗备受肯定,曾入选加拿大音乐名人堂、加拿大创作名人堂、美国摇滚名人堂。二○一六年十一月七日辞世的他,享寿八十二岁。本刊在此特从其诗集《渴望之书》中精选摘录,让读者重温大师隽永的诗采,以为纪念。
从剧场艺术史来看,剧场的演出本来就是在户外呈现,如一场共同参与的庆典,是到后来才进入室内剧院,成为特权阶级附庸风雅的娱乐。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因前卫艺术与抗争风潮的启发,艺术家开始走出剧院黑盒,试图找回剧场原有的节庆性与共享特质,于是多样的舞台实验在废弃空间、古迹发生,让民众见识到表演艺术的多元性,及深度思索景观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今年的外亚维侬艺术节(OFF)已经落幕,成果丰硕,包含有一千四百一十六档节目在一百廿九个不同的表演场所演出,票房更超越去年,成长了41%,气势已超越主场的「亚维侬艺术节」(IN),主要原因在于,法国各大公、私立剧院经纪人无不利用此一机会赴亚维侬「海选」下一年度的节目,谁能在外亚维侬胜出,谁就能赢得头筹,所以即使无法打平甚至赔钱,各表演团队也要来这个超级擂台,一拚高下。
发生在法国国庆日的尼斯恐攻事件,让距离不远、正在举行的亚维侬艺术节颇受震撼,尤其今年多出作品都涉及大规模屠杀、恐怖主义、极右派势力等主题,当剧场中深思之时,剧场外却上演真实的暴虐残杀。虽然文化部长阿祖雷与艺术总监欧利维耶.毕都发布捍卫文化艺术场域的宣言,但恐攻频频之下,剧场人是否能继续团结坚持,备受考验。
听著妻子为了别的男人求情,奥泰罗紧握双拳怒火中烧。他相信妻子还是爱他的,但是猜忌就像毒蛇一样,一步一步啃噬著他的理智大概就是这般的戏剧性,勾引著歌剧大师威尔第的内心。让他在剧作家的灵感刺激下,再度拾起尘封已久的笔,谱出动人的音符。 适逢NSO乐季压轴节目《奥泰罗》上演,本期特别企画将带大家探究威尔第的莎翁情结、了解剧作家与音乐家的互动,再进入歌剧中观看音符下正反两派主角的纠结。当然,更不能错过即将登台的男高音麦可.雷赫斯基的专访。人说成功失败就在一念间诱惑让威尔第成功,但诱惑却让奥泰罗失败。「英雄的悲喜剧」,正在这扉页间处处上演。
歌剧《奥泰罗》中的正反双雄英雄奥泰罗和奸雄亚果,在威尔第生动的谱曲中,与剧情紧密结合,藉著音符乐句的起伏变化,让英雄与奸雄展露出莫名的喜感,更适切传达了人性的复杂度,让观众随之情绪跌宕、步步惊心
《奥泰罗》是一出由爱与妒忌开始,而结束在无尽的悔恨与爱中的悲剧。因为妒忌引起的奸计,也因为妒忌引发了猜疑,爱情因此崩解,仇恨杀了至爱,英雄与妒夫只有一线之隔音乐前后呼应,人性的脆弱盲目就此铺展开来
悬缺三个月的珂岭国家剧院总监一职,于四月初宣布由剧作家瓦吉.穆阿瓦接任。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因中东战乱流离,曾逃至法国却未获居留许可,后来辗转落脚加拿大魁北克,从流亡者成为剧作家,笔下种种从个人生命史化出的离散之情、家国之思屡屡撞击观众与读者的心灵。穆阿瓦获得法国剧场界重视,这次接掌以演出并推广当代剧作家作品为重要使命的珂岭国家剧院,是否能给低迷已久的法国戏剧带来新气象,令人期待。
从碧娜.鲍许的暮年版《交际场》、比利时当代舞团的《栀子花》到将访台演出的日本乐塾剧团《女人的和平》,我们看到长者们在舞台上的独特风华。而熟龄的剧场为何兴起?一方面是在高龄化社会中,戏剧活动可促进老人走出家庭、重新与社会交流,在医疗上也发现戏剧活动对失智或阿兹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疗与预防功效,而在艺术主题上,老人丰富的人生经验,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题材。
曾造访台湾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环球哈姆雷特》计划世界巡回演出接近尾声,在回到伦敦前,于二月初特地到法国加莱的难民营,为流离失所的难民演出。这次是与由两位英国剧作家发起的「好机会计划」合作,该计划旨在为滞留此地的移民打造一个温暖、安全,能够放心表达自己意见、述说自身故事的地方,而剧场的演出,则可能为等待未知命运的难民,带来不一样的精神抚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