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初夏的时节,总是演出市场的旺季。当「戏剧+景区+商业」的演艺模式正在中国剧坛盛行之际,一种戏剧的新业态已在京津沪及广州、南京、苏杭、成都、武汉、长沙等众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从洛阳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到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永乐长思》,从沉浸式导览剧到科幻国风互动剧,「博物馆+戏剧」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势席卷表演艺术和演出市场。
「戏精」创造了全新文化消费场景
在故宫畅音阁,明代瑞兽甪端与当代文物保护专家的跨时空对话引发观众惊叹。这不是虚构场景,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音乐儿童剧《甪端》的现场。该剧以故宫文物南迁史为背景,首演后在全国巡演48场,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次。而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原创的《身临其「镜」》、《寻槎记》等文物剧,累计观众超10万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戏精,承载著人性温度的故事载体。在国家博物馆的肢体剧《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苏醒后,带著好奇与不同朝代的俑对话,观众透过她的视角感受历史的悲欢离合。这种拟人化叙事,让文物从「被观看」变为「主动诉说」,满足了年轻人对「共情」与「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互动剧《宣南往士》则利用真实古建筑作为舞台,让观众移步换景间「穿越」至光绪年间,与文物共情。这种「身体在场」的体验,让年轻人从被动接受资讯变为主动探索,也满足了他们对新奇感和参与感的追求。
票房数据也印证著这种模式的爆发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肃演艺集团打造的首部洞窟体验剧《乐动敦煌》首演至今,观众达15万人次,其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62%,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人民币;这种高消费意愿让博物馆戏剧迅速成为演出产业的「潜力股」。
狂欢背后的冷思考:博物馆戏剧的隐忧
尽管眼下全国博物馆戏剧新创剧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体豆瓣评分上,均值却仅为6.2分。
当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在《复活的军团》演出中「复活」,用陕西方言讲述征战故事时,这种演绎也引发了两极评价。据制作方表示,这部剧演出两年接待超50万游客,但学界质疑声不断,41%的专业人士认为此类改编存在「过度娱乐化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剧码陷入「技术依赖症」,据新发布的《文博演艺发展报告》透露,全国37%的博物馆戏剧专案的技术投入占比超总预算60%,导致内容深度不足。享誉世界的三星堆文物不免在声光特效中沦为背景,文化内涵反而被科技炫技所遮蔽。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大作战》虽以85%的上座率而备受瞩目,但观众回馈显示「科学实验有趣,但剧情逻辑薄弱」。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暴露了行业对短期流量追逐的焦虑。当文物沦为剧本创作的「工具人」时,戏剧的艺术价值和美学追求便成了空中楼阁。
南京博物馆戏曲驻场演出吸引数万人次,但单场收入仅占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显然依赖政府补贴的模式难以为继。而更严峻的则是人才断层:既懂文物考据又擅戏剧创作的人才不到行业需求的15%,一位博物馆业界的戏剧负责人坦言:「我们策划团队连《资治通鉴》都没通读过,怎么做好历史剧?」
从眼下热闹的演出市场来看,博物馆戏剧无疑是一门名利双收的好生意。但长久来看,戏剧真正的生命力不在技术炫目,不在炫目的糖衣包装,而在光影中传递的艺术温度,这也是它的美学价值所在。因此,「博物馆戏剧」未来如何警惕流量狂欢,坚守文化转译的本质,是从业者必须省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