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专栏 Columns
- A Bigger Picture
- 演出制作事二三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企画特辑 Special
艺号人物 People
焦点专题(一) Focus
- 属於我们这个时代的童话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34
- 古老传说的晦暗荒诞 当代社会的非常视角 麦可.基根-多蓝《癫鹅湖》 / 文字 吴家恒 文字工作者 / 36
- 爱尔兰编舞家基根-多蓝 回家,然后说故事的人 / 文字 林农 / 42
- 令人战栗的全球资本童话 伊萨.江森《公主炼成记》 / 文字 白斐岚 / 50
- 翻版社会中的伪童话 非常林奕华、表演工作坊《快乐王子》 / 文字 梁伟诗 剧场评论人、文化评论人 / 52
- 社运轴线下的土地童话 三缺一剧团《还魂记》《蚵仔夜行军》 / 文字 吴孟轩 / 54
即将上场 Preview
企画特辑 Special
演出评论 Review
企画特辑 Special
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2019表演艺术回顾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72
- 现象1:林怀民退休,云门舞集的下一步? 巨人典范转移 「打开」挑战新时代 / 文字 张慧慧 / 74
- 现象2:文化部推动两厅院领头,剧场共融热烈展开 改变软硬体思维 打破身与心的高墙 / 文字 游富凯 / 76
- 现象3:「前瞻计画」给金援,共创团队美好未来? 文化中心升级全面启动 及时雨解地方场馆旱象 / 文字 李秋玫 / 78
- 现象4:各地场馆、艺术节,跨地域连线抢抢滚? 纵横串连「打群架」 成败关键皆在「人」 / 文字 吴孟轩 / 80
- 现象5:青壮年剧场人殒逝,艺术劳动权益受关注 性质特殊难稳定 期待落实工作权保障 / 文字 李欣恬 / 82
- 现象6:台湾近代史频入戏,历史省思带来什么? 剧场见证、思辨过往 化创作为当下行动 / 文字 黄馨仪 / 84
- 现象7:真实人生编织入戏,素人让剧场更有料? 既「跨国」也在地 演员与观众交织生命故事 / 文字 吴岳霖 / 86
- 现象8:食物连结土地记忆,藉「吃」探寻人生况味 舞台办/扮桌正流行 有形无形皆有味 / 文字 杨美英 剧评人、那个剧团艺术总监 / 88
- 现象9:跨学科激荡触发,艺术家企图翻转思考 跨域知识为参照 寻索多重整合与辩证可能 / 文字 周伶芝 / 90
- 现象10:音乐艺术节蓬勃发展,走向专业与多元 大师名家齐聚分享 年轻学子获益良多 / 文字 刘马利 / 92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经尧 推动声响实验交流 为台湾声音艺术开展未来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94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周书毅 蛰伏之后华丽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远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96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洪千涵、洪唯尧 颠覆虚实边界 开放剧场参与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98
话题追踪 Follow-ups
- 透过沟通与信念 让艺术与现实找到平衡 阿喀郎.汗舞团制作人法鲁克.乔迪里讲座侧记 / 文字 詹慧君 / 100
- 从公共思辨出发 探索文化扎根的未来 记「2019表演艺术文化论坛―全国论坛」 / 文字 简韦樵 /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