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清琪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三)以马戏为核心的社会改造计划
自 2010 年起,巴西社会服务机构 Sesc(Servio Social do Comrcio)在圣保罗发起 「CIRCOS Sesc国际马戏艺术节」(CIRCOS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便逐步成为拉丁美洲重要的当代马戏平台。艺术节强调去中心与普及化,节目除分布于市中心的多个场馆,甚至走入低收入户、游民集结的下城区,让不同社群都能接触到国际与本土的马戏创作。 在巴西多元种族、贫富差距及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下, Sesc被视为巴西民间版的「文化部」,其任务涵盖教育、体育、艺术与社会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光是在圣保罗,Sesc就有40余个综合型场馆。对Sesc 而言,马戏艺术节不单只是表演艺术的集结,更是介入日常、关注群体、承载多元文化的社会实践。 CIRCOS策展团队组成非常多元,从表演艺术领域,到建筑、设计、文化传播到法律与社会科学背景,本文采访两位核心策展人玛丽娜.赞(Marina Zan)和娜塔莉.卡明斯基(Natalie Ferraz Kaminski),一探她们如何透过艺术节这个平台,贯彻Sesc的组织使命,彰显马戏作为文化治理工具的潜力,回应社会的挑战的同时,也成为和所有观众共在、思考与感受的艺术类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二)从老去与酷儿的异质身体 到叙事与空间的边界
马戏从来不该只是属于身强体壮、阳刚男性的舞台。逐渐老去的身体能够宣示存在,把时间刻下的痕迹转化为活生生的表现,颠覆「技艺高超」的定义;拒绝服从性别规训的酷儿身体,同样地,也能透过异质的身体,召唤且翻转大众的凝视。 比利时状况马戏团(Circumstances)的《非凡身体》(Glorious Bodies)让6位已经从马戏舞台上退役的专业表演者,重返舞台。他们以苍白的头发、略显僵硬却依旧敏捷的身体,透过单人或群体动作、跳跃与支撑,探索重力、平衡与耐力。西班牙循环剧团(Ca Cclicus)《垂老之美》(Vetus Venustas )找来 67 岁至 80 岁的长者与青年表演者同台,将个人档案与记忆带进作品,产生跨世代的对话和连结。两部作品都在单纯展示技巧之外,发起省思:当社会是一个常常抛弃「不再生产」的老年人的仓库,我们如何让「衰老」成为另一种创造的力量。 与高龄马戏形成对照,澳洲三角裤工厂(Briefs Factory)的《脏脏秀》(Dirty Laundry)则用更激进的方式,直接把酷儿身体推到舞台正中央。《脏脏秀》延续他们一贯的「酷儿歌舞马戏」风格,将高空特技、杂耍、火焰呼拉圈、变装秀与脱衣舞融为一炉,既挑逗又张扬,逗得现场观众捧腹大笑。主创者费兹.法纳那(Fez Faanana)说:这场秀是要把那些被社会视为荒唐或羞耻的事,堂而皇之地放到舞台中央,「我们庆祝差异、相似、创造力,以及做自己的自由即便看起来再荒谬。」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一)从地球的边陲 跨越到阶级的边缘
马戏是一种以运动揭示乌托邦的艺术,小丑将自身的痛苦转化为笑声,自日常的逻辑逃逸,忘却集体的苦难;特技演员以超乎人类的意志,解放恐惧与惊愕,让冒险成为一种幻象。虽然马戏拥有暂时中断现实的力量,它并不与社会脱节,更不会对其残酷无动于衷,因为浪漫的巡演梦想总伴随著严苛的处境。 由巴西社会服务机构 Sesc 主办,今(2025)年8月份在圣保罗(So Paulo)登场的第8届 CIRCOS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CIRCOS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正回应这样的矛盾张力。它的策展主轴聚焦「聆听、记忆与抵抗」,既尊重马戏作为传统艺术的历史,也鼓励艺术家以自身的文化背景、性别、种族与土地为养分进行创作,展示当代马戏的复数性与生命力文化多样性被视为创造的力量,非主流的声音与美学在此找到空间,瓦解传统叙事。 为期17天的活动,汇聚来自巴西及阿根廷、法国、南非等国共 24 个团队与艺术家,带来40个作品,邀请观众见证,马戏如何消弭,跨越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的,以及最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
艺号人物 People 捷克夜店马戏团导演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 只有专注技艺,才能找到舞台的自由(上)
舞台中央,一台10公尺长的跑步机低沉运转,宛如时间的齿轮在黑暗中无情推进。4名表演者踏上平台,有人快步向前,有人被迫后退,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操控,却又在极限中挣扎求生。虽是马戏作品,捷克夜店马戏团(Cirk La Putyka)《奔跑者》(Runners)却不时让人想起偶戏:跑步机像是那条牵动木偶的线,只是这一次,它化为速度与重力,主宰场上的表演者。 这样的联想并非偶然。捷克偶戏在欧洲有著深厚的历史与艺术地位,夜店马戏团导演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Rostislav Novk Jr.)正出身于这样的传统偶戏世家第8代。 从小耳濡目染,但他并没有单纯延续这项家族传统,而是在布拉格戏剧艺术学院(DAMU)接受「偶戏与另类剧场学系」(Katedra alternativnho a loutkovho divadla)的专业训练后,逐渐转向马戏与跨界剧场。 2008 年,他与弟弟维特克.诺瓦克(Vtek Novk)共同创立夜店马戏团,名字取自捷克语「酒馆」之意。10多年来,团队创作超过30个作品,巡演30余国。诺瓦克不断尝试把杂技、舞蹈、戏剧、音乐与视觉元素交织,他说:「我不想只满足观众或评论家的期待,马戏必须不断探索新的边界。」这样的信念,正体现在《奔跑者》的作品企图上。
-
艺号人物 People 捷克夜店马戏团导演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 只有专注技艺,才能找到舞台的自由(下)
Q:你的作品常被形容为「马戏剧场」(circus-theatre),融合多重艺术语汇。你认为这是当代马戏的趋势吗? A:对我而言,多重语汇是必要的。某些主题以语言表达更具力量,但有时杂技动作与技巧才是我们与观众之间最强的桥梁,是传递情感与思想的方式。 我总是从主题出发,再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马戏艺术、技艺与平衡永远是基础。 就像《奔跑者》,人们或许会问:这是剧场、舞蹈,还是马戏?对我来说,标签和分类并无意义。 Q:夜店马戏团几乎是捷克当代马戏的代名词,你如何看待当代马戏与传统马戏的关系? A:20世纪初,捷克曾拥有欧洲最大之一的马戏团,不仅为娱乐,其目的也有教育性让人们能见到平时无法看到的动物。那时没有网路,也没有动物园。传统马戏的魅力在于氛围、大帐篷与圆形舞台,但如今少有作品处理戏剧性、叙事性或结构创新。 传统马戏无法适应时代,也无法找到新的出路。有人争论是否应在舞台上使用动物,但若从那角度看,所有涉及动物的运动也都该结束。 对我而言,马戏艺术是多元而缤纷的从最商业化的太阳剧团,到最实验的表演;从公共空间、画廊,到教育性、科学性、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创作。传统马戏无法涵盖这样的广度。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劳马戏艺术节现场(二)为了那些难以被定义,但值得被记住的作品
不同于人们对艺术总监的刻板印象,罗曼.穆勒(Roman Mller)穿著印花衬衫、盘著一头长发,不修边幅的样子,更像是一位自在不羁的艺术家。他总是一派轻松地穿梭在艺术节现场,与观众、艺术家聊天互动,时不时传来爽朗笑声。无论哪一场演出,都能看见他坐在观众席间,毫不保留地鼓掌喝采,为每一位表演者真心叫好。 他说:「与其说我是一个策展人,不如说,我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去发现城市的可能性。」 在接掌阿劳马戏艺术节(Cirqu Aarau Festival)的总监之前,穆勒本身就是一位当代马戏领域创作者。过去20年,他与他所创立、以扯铃艺术闻名的团队 Trespace 在世界各地巡演超过20年;当时,瑞士德语区几乎没有当代马戏的舞台。直到 2012 年,他回到这个家乡旁的小城演出,才开启了日后艺术节的机缘。 出于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像,穆勒让这座安静得仿佛与「节庆」无关的小镇,被马戏的氛围与能量包围。从一座旧马术训练场改建的表演空间开始,他邀请观众走进教堂、图书馆、公园广场和街道,也走进那些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很马戏的时刻。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劳马戏艺术节现场(一)物质的多重宇宙
阿劳(Aarau),位于苏黎世与巴塞尔之间,阿勒河畔(Bren an der Aare)的一个中世纪小城,人口仅两万,却拥有一个节目品味不俗、策展视野鲜明的马戏艺术节(Cirqu Aarau Festival)。这个创立于2013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艺术节,以旧马术训练场(Alte Reithalle)为基地,演出遍布整个小镇,从老城广场、教堂、美术馆,乃至河岸湖面,都成为马戏演出现场。今年为期10天的活动,总计70场演出与26项制作,吸引了超过11,500名观众,创下近30%的观众人数成长新纪录,几乎所有场次皆告售罄,证明了艺术节过往所缔造出的口碑效应。 虽然没有特定的策展主题,但艺术节大多数的节目聚焦于物质与感知的探索,从朱利安.佛格尔(Julian Vogel)的陶瓷所象征的脆弱与失控,到约格.穆勒(Jrg Mller)与布料共舞所展现的呼吸与共鸣;从Sackripa团队在水中寻求平衡的诗意幽默,到罗纳多马戏团(Circus Ronaldo)父子在日常物件中传承的温暖与哀愁;最后以法国当代杂技团Cie XY与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透过身体构建的集体信任与协作压轴,漫游在物及其所创造的多重宇宙。每一件作品都超越了单纯马戏的技巧展现,令人得以窥见当代马戏的发展趋势。
-
戏剧练习本身,就已值得搬上舞台
观众还未入场坐定,8位赤脚、身著日常排练服的表演者已经在场上暖身,有人倒立、有人翻身落地,有人抱著肩膀喘气,汗珠顺著手臂滴在黑色地版。这里既是排练场,也是舞台。演员身后,是一座巨大的 LED 时钟,冷峻白光显示著「10,000:00」的倒数起点。表演还没正式开始,空间早就充满能量。 这是来自澳洲阿德雷德(Adelaide)、最具代表性的当代马戏团队引力神话马戏团(Gravity Other Myths,简称GOM)去年首演的最新作品《一万小时》(Ten Thousand Hours)。此作接连拿下2024年阿德雷德艺穗节「最佳马戏表演奖」(Best Circus Award)以及2025年「评论人协会奖」(Adelaide Critics Circle Award)。今年10月将应FOCASA马戏艺术节之邀,来台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