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剧史上,威尔第(Giuseppe Verdi)的《弄臣》(Rigoletto)一直被视为划时代的作品。它旋律优美,戏剧张力强烈,更因尖锐揭露人性与权力的黑暗面而广受关注。今年台中国家歌剧院将以《弄臣》揭开「遇见巨人系列」的序幕,带来已故澳洲名导伊莱亚.莫辛斯基(Elijah Moshinsky)的经典版本。这部作品自1991年于澳洲歌剧院首演后巡演逾30年,至今仍是国际舞台的常青树。而这一次,它将以崭新的角度,向义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致敬,并与现代观众展开深刻对话。
作为威尔第「中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与细腻的音乐语言,探讨了爱与背叛、权力与人性的矛盾。台中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邱瑗补充:「这次的版本,不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品,他谈论的主题还是16、17世纪的题材,这么遥远得时空如何让现代人感受其中要讨论的价值观是什么?」她相信,透过莫辛斯基的重新诠释,《弄臣》不仅能唤起观众对经典的共鸣,更能引发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思索。

莫辛斯基的时代转换
与许多歌剧导演将舞台时空搬移到当代相似,莫辛斯基也曾思考如何让歌剧与现代观众建立连结。邱瑗还原他说过的话:「做歌剧不要为了政治正确而做!」因此,他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选择将《弄臣》的故事背景移植到二战后的罗马,并以此向费里尼致敬。
这样的设定别具深意。二战结束后的义大利,百废待举,社会价值纷乱,人性在重建与欲望之间拉扯。莫辛斯基借助费里尼的电影语言,重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与庶民生活的真实艰困形成强烈对比。舞台上甚至会出现「飞雅特500」的车款及八卦小报,这样的符号,既贴合历史背景,又带出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连结。
执行导演沃里克.达德罗(Warwick Doddrell)补充说明,此版灵感来自费里尼的经典电影《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1960)。他指出,导演希望「用镜头带出一般大众心理所想的、想要呐喊却无法说出的心理话」。因此,观众将在舞台上看到不只是一个父女悲剧,而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

与费里尼的对话
莫辛斯基的舞台设计,不仅是单纯的场景移转,而是一种电影语言的搬演。邱瑗形容:「看电影时镜头会是顺著导演的镜头欣赏,这个制作是向费里尼致敬,制作中有时候是两层楼,有时候是挑高的空间,有时是屋里屋外,同时都有非常多的戏剧进行。」对此,达德罗提醒观众,若能顺著舞台细节,就能捕捉到导演隐藏的讯息。
这次邀请的卡司阵容堪称坚强:由阿根廷裔澳洲男中音荷西.卡尔博(José Carbó)及才华横溢的陈翰威饰演弄臣里戈雷托,两人不但必须拄拐杖扮演残障人士,又要能带出角色的父爱、怨恨与悲痛,实属不易。吉尔达一角则由女高音史黛西.阿洛姆((Stacey Alleaume)及宫地江奈担纲,在一出戏里从少女的纯真到成熟表达自我,这些细腻的转折随著剧情层层释放,是相当大的挑战。饰演公爵的则是澳洲籍罗莎里奥.拉.斯宾纳(Rosario La Spina)及台湾男高音黄亚中,角色集合了复杂人性的高难度的表演。

音乐与戏剧的二元性
然而,《弄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仍是威尔第笔下的音乐。指挥张尹芳说:「这个制作会这么经典,就是因为他把威尔第音乐的对立二元性表达出来,就例如他用黑帮的华丽影射背后的腐败与人性,跟威尔第的音乐叙述是一样。就像内容在描绘绑架,音乐却是用愉悦的大调进行曲来描写,很像电影暴力美学,看了更觉得更心有余悸。更重要的是诅咒贯穿整个剧,但其实最终只有一个音,那就是一个中央C的音,这是相当有力量的!」
威尔第在音乐中安排了鲜明的对比:华美旋律与肮脏行径并置,轻快节奏与残酷情节并存。这种张力正是《弄臣》历久弥新的原因,也是让现代观众依然震撼的关键。

悲剧的核心与当代意义
《弄臣》的故事简洁却深刻:曼托瓦公爵纵情女色,弄臣里戈雷托因嘲讽权贵而树敌。他竭力保护的女儿吉尔达,却仍落入公爵的诱惑与背叛中。当里戈莱托计划复仇时,却因吉尔达为爱牺牲而亲手葬送了女儿,悲剧至此完成。
这样的结局在今日或许显得残酷,但也更突显作品的力量。吉尔达的牺牲,象征著纯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存续,而里戈莱托的绝望,则是人性弱点与命运诅咒的最终体现。对现代观众而言,《弄臣》不仅是19世纪的产物,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们在权力、欲望、家庭与爱之间的挣扎,也提醒著艺术如何跨越时代,触动人心。正如邱瑗所说:「经典要结合时代意义,才能让一个世纪前的社会议题(故事)有了今日可以同理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