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皇龙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国立台湾交响乐团NTSO
跨界搬演歌仔戏 精雕细演室内乐
国台交新乐季已经由八月廿四日、陈树熙指挥胡德夫演奏演唱的「原住民新韵」揭开序幕。摊开国台交下半年的菜单,除了有与唐美云歌仔戏团合作的跨界制作《蝶谷残梦》让人惊艳外,国际音乐节的室内乐与柏林爱乐单簧管首席麦尔领军的音乐会,也令人拭目以待。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
倾听名家与经典 管乐歌剧菜色新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已从八月九日开幕的「台北市音乐季」展开新的乐季演出,团长徐家驹举出该团这个乐季的节目特色,就是器乐演出多样,尤其是管乐,包括日内瓦金牌小号名家安东生、偶像萨克斯风名家须川展也,以及单簧管大师保罗.梅耶都相当令人期待。而固定演出歌剧的北市交,今年也推出新菜色,浦契尼《强尼.史基基》及费拉里《苏珊娜的秘密》,都是台湾难得一演的剧码。
-
里程碑 Milestone
是艺术大师还是江湖郎中?
进人九十年代,音乐界真是流年不利。两年前刚走了以政治音乐闻名的诺诺(L. Nono,1924-1990,义籍),今年初夏又殒落了系列音乐的创始人梅湘(O. Messiaen,1908-1992,法籍),最近则是实验音乐的大师凯吉(J. Cage,1912-1992,美籍)。诺诺以系列音乐闻名,刻意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并以拼贴技巧著称。梅湘于1949年在西德「达姆斯大新音乐夏令营」发表「音型的张力」,为系列音乐的滥觞。他结合了宗教的虔诚与鸟鸣音型以及印度节奏,独树一格。凯吉则以其预置钢琴、机遇音乐和突发事件(happening),开发了音乐创作新美学观,特立独行的风格享誉全球,堪称乐坛怪杰。以上三位大师,风格虽各异,引领五十年代的音乐革命,却是各有功劳。 1977年五月间在西德首府波昂举行的「国际现代音乐协会年会暨世界音乐节」,特别安排了一场五十年代经典作品音乐会,由科隆电台管弦乐团演奏史托可豪森(K. Stockhausen,1928,德籍)的〈点〉(1952/66)、布烈兹(P. Boulez,1925,法籍)的〈赠品〉(1957/62),凯吉的〈钢琴协奏曲〉(1957/58)与诺诺的〈飘零之歌〉(1956)。在三首极富数理组合的系列音乐间,安排了凯吉的钢琴协奏曲,当时看著他即席发散分谱,独奏家时而弹奏、时而环绕钢琴,以棒捶敲击琴弦或琴板,形成相当强烈而有趣的景象,颇令人震惊。这到底是另一种新的表演形态,抑或是江湖郎中卖膏药?简直是「无政府主义」!太不可思议了。 音乐西东因缘际会 1982年返国服务以后,在艺术学院开了现代音乐课,尽管我并不太喜欢凯吉的作品,但是不举他的创作实例,却又觉得不够完整,不够庄重。我们在「作曲专题研究」课上还实地演练了他的预置钢琴曲目,学生们都很喜好。八十年代初期,凯吉曾随康宁汉舞蹈团来台演出,台北因而突然间刮起了新艺术的短暂旋风。尔后有某位作曲家,曾私下携带了部份国内作曲家的作品,到旅馆请教凯吉,他却从众多作品中,独挑我最引起争议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再三褒奖,很出我意外。一九八八年暑假,海峡两岸的作曲家在纽约举行研讨会,吾等有幸在ASCAP的晚宴上与他聊天,对他的笑容举止平易近人,印象深刻。后来,两厅院有意在1991年秋举办「第一届台北国际现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