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瑄
-
特别企画 Feature
没关系,危机就是转机
如同人生进入不惑之年时各种有感的转变迎面而来,《PAR》338期〈40难料:中间世代的待修学分〉毫不拐弯抹角地破题,不给说教性质的「必修」指南,而是明白点出一切都还「待修」呢别天真了。 当在问卷调查的年龄选单得多花几秒填写那刻起,心理上深刻感受到一个全新阶段的来临,孰料40岁之后更有感的是生理上各种势不可挡的螺丝松动,因此看到〈音乐职伤的迷思与转机〉专题时特别有感。尤其此专题穿插在各类舞台工作者深度专访之间,才刚沉浸在谢盈萱的自在真诚,或是被黎焕雄给40代苦口婆心的建议给逗乐,如此「血淋淋」的话题看似就要截断当期诸位表演者建构起「人生下半场才刚开始」的希望但此时又发现轻松的插画版面提示了这是一个「没关系,危机就是转机」的卫教单元。此专题打破一般提到表演者职伤时,多少会赋予伤害病痛一个成就伟大演出使命或背景意义的视角。内容回归到表演者也是肉身人类,面对长期工作各种身体与心灵耗损的态度,与额外专业医疗资讯的提供,是让身为一位长期姿势不良而导致耗费半年复健背部筋膜的普通读者如我,能够无缝自我投射并深刻体会的阅读角度,也让〈40 难料〉这题的共感度多了有血有泪(非隐喻)的一层。
-
常客推荐 本月我想看
「2018钮扣*New Choreographer计划」
几年前去纽约探亲,随乔伊斯剧院常客的家姊去看Bill T. Jones/Arnie Zane Company的舞剧,坐在只卖十元美金的限量第一排座位,和舞台相距不到一公尺,时差困意也稍稍收敛,黑暗中家姊无预警地指向台上的刘奕伶,「看,台湾的舞者。」天儿,脑中自动冒出台湾之光跑马灯,讲出口很俗,但胸口怎么轰地发热?那个当下想必我是无法克制地将舞者人在异乡每分每秒的努力和种种文化冲击和体会,都脑补进了眼前每个转身跳跃。在仿佛什么都可以透过通讯传播接收的年代,我相信最真切的感动依旧来自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画面与气流。 即便我没有看过「钮扣计划」今年四位旅外台湾舞者演出,甚至没有看过他们所属舞团表演,我仍不自觉将前述观舞经验带入,并期盼一个再次亲自见证、或者大开眼界的机会。 文字|何曼瑄 博客来「OKAPI阅读生活志」总编辑
-
常客推荐 本月我想看
朱宗庆打击乐团年度音乐会「乐之乐」
其实比起演奏会,我更喜欢观赏舞蹈或戏剧,但打击乐演出总让我觉得同时享受舞蹈演出和听演奏会的超值感。中学时期第一次观赏朱宗庆打击乐团演出,每位演出者用全身舞动著自己的乐器,并与台上共演者甚至台下的听/观众之间从头到尾都满溢著的情绪交流,完全颠覆了我对音乐演出的想像。朱宗庆打击乐团从早期与舞团合作现场演出,到后来与剧场导演、剧团合作推出击乐剧场,每次结合不同表演形式或概念,对表演艺术路人如我来说,除了可以很放松自在地观赏直接易懂的演出,还可以在每次的表演中吸收到不同演出形式的惊喜。二○一二年由汪其楣导演的「聆听.微笑」音乐会上,接触了东南亚多国传统音乐;这次同样由汪其楣导演的「乐之乐」则要用台湾传统锣鼓民艺家的乐器演奏出他们自己的故事,透过聆听/观赏这些演出,真正地将文化流传、保存下来,我认为这是身为听/观众的最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