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你的麻瓜手机,发出声音的话,我会找到你。」
走出东京地铁赤坂站B3出口,出现在眼前的红毯、古堡廊厅、大型时光器雕塑,让人误以为自己使用了呼噜粉,从东京市中心直接抵达霍格华兹大厅。一位热心的女士为我与朋友拍摄合照,一旁跟著她的女儿身著全套霍格华兹制服,胸前院徽是红色的葛莱芬多,显然已为进入魔法世界做好准备。
一切都是为了《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而来。剧作家杰克.索恩(Jack Throne)与剧场导演约翰.提夫尼(John Tiffany),与原作者JK罗琳合作推出舞台剧版的哈利波特续集,全剧2016年7月在伦敦西区皇宫剧院(Palace Theatre)首演,2年后跨越大西洋至纽约百老汇抒情剧场(Lyric Theatre)演出。
作为小说完结后睽违19年的续作,《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吸引大批哈利波特迷朝圣,百老汇场截至2024年共售出超过258.3万张门票,创下史上非音乐剧类票房最高的纪录。今年6月,在哈利波特电影里饰演跩哥.马份的汤姆.费尔顿(Tom Fairton),更宣布将加入百老汇制作、饰演成年的马份,「与时俱进」的演出成为一大话题。
2021年,《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确定将东京加入演出地,来自伦敦的制作团队与日本团队合作,将剧本翻译为日文,并以客制化方式,在剧院内部及周边设置特效机关及主题设施,演出场地TBS赤坂ACT剧场更为此关闭一年整修。演员阵容上,剧组也精挑细选,找来藤原龙也、石丸干二、向井理3人轮流饰演哈利波特一角。藤原龙也、向井理都是长期活跃于日本电影及电视剧的知名演员,石丸干二则是出身日本知名独立具体四季剧团、长期活跃于剧场界的演员。
2022年夏天作品正式公演,精良的制作及眩目的舞台效果,成为当年日本演艺界的话题,也得获2023年「菊田一夫演剧赏」演剧大赏,及第30届「读卖演剧大赏」的选考委员特别赏殊荣奖。3年来,全剧持续以每天1至2场的频率持续演出,成为日本表演艺术史上唯一以无限期演出为目标的非音乐剧,今年7月开始更将迎来SMAP成员稻垣吾郎加入、饰演哈利波特。

街道变伦敦、观众cosplay进场 舞台之外也有戏
如今TBS 赤坂 ACT 剧场是全球唯一一处将《哈利波特》世界从演出场地拓展至周遭街区的剧院,前往剧场的路途,也因此成为一场大型的沉浸式魔法体验。
走进剧场所在的赤坂Sacas广场,一角的劫盗地图上,标示著魔法商店、咖啡厅及剧场的位置;街道两侧建筑以仿复古英伦风打造,墙面上挂满霍格华兹4个学院的旗帜,各处角落则藏有猫头鹰和小精灵多比的剪影。
而作为角色扮演文化兴盛的国家,来看戏的观众打扮也不马虎,进入剧院后,大厅里随处可见穿著戏迷黑色斗篷、披戴不同学院围巾的戏迷来回穿梭;入坐后,坐在我们前排的孩子肩上也站了一只猫头鹰玩偶。剧院广播除了提醒观众尽速就座,也说明这个月是葛莱芬多主题月,邀请观众穿著红色的衣服入场、为葛莱芬多应援。
关上麻瓜手机,演出开始。故事起点延续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最后一集《死神的圣物》场景,已届中年的哈利波特,陪著小儿子阿不思.赛不勒斯.波特来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准备搭乘前往霍格华兹的列车。尽管哈利尽可能提供儿子各种建议,身为「那个哈利波特」的儿子,却让阿不思备感压力,不仅没进入父亲就读的葛来芬多学院,更和父亲死对头马份的儿子天蝎.马份成为好友。一次阿不思与天蝎无意间发现魔法部留有一部理应被销毁的时光器,两人决定回到过去,拯救当年因父亲而被波及的无辜牺牲者。

从哈利传承至阿不思的成长冒险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魔法师的世界、叙述孩子如何长大成人,作为续篇的《被诅咒的孩子》同样以青少年成长主题。身为当年传奇人物的后代,阿不思继承了邓不利多和石内卜的名字和波特的姓,从出生便带有盛名,却在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成为像父亲哈利一样的好学生、万人迷;尽管父亲一再劝诫,阿不思也不愿违背自己的感受、坚持和天蝎成为好友,甚至对父亲说出「希望你不是我爸爸」。
阿不思与哈利的冲突,反映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曾经历的自我认同挣扎,和担心不被理解的孤独。看似莽撞冲动的行为,源于不确定自己究竟是谁的迷惘,以及担心不被肯定的恐惧,一如马份于剧中所说:「人们说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他们错了,成长才是。我们只是都忘记了当时有多难。」
而哈利一开始拙于与儿子对话的过程,也突显「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当爸妈」的主题。从小寄居在德思礼家篱下的哈利,成长过程没有父执辈角色做模范,面对儿子的认同困扰,只会以父亲权威压制,甚至说出「有时我也希望你不是我儿子」,重创与儿子的情感连结。相较之下,小说里被形塑为坏孩子的马份,反而更能理解阿不思的处境,在与哈利的对话中,点出孤独是把人逼向黑暗的最大驱力,「汤姆瑞斗即是因为没能从黑暗中走出来,才会成为佛地魔,」提醒哈利看见并肯认孩子的感受,让儿子知道他无论如何都会被爱。
随著众人回到过去挽救错误,哈利父子也随之展开相互理解的旅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剧最后的父子对话场景,当天饰演哈利的平方元基,透过语气、肢体及走位,外加一勺的日式浮夸演技,传神地诠释了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对儿子告白时的尴尬与别扭,让整段剧情更加写实(原来鼎鼎大名的哈利波特,也如此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剧场本身即是最大的魔幻
全剧的剧本书在2016年搭配舞台剧发行,演出几乎完整按照书中台词与剧情进行,尽管行前先阅读了剧本书,看戏过程仍充满惊喜。
从霍格华兹学院里不断变换方向的楼梯、水底游泳竞赛、到角色间的魔法对战,相较电影可透过特效或后制方式制造魔法场面,剧场透过大量舞台机关、钢丝与魔术手法,搭配舞台、灯光及影像,延伸观众的视觉想像,营造了比电影更加临场写实的魔幻感。技术之外,演员也透过身体演技,表现中了咒语时的挣扎、或是穿越时空带来的副作用;就连黑衣人结束换场工作,都会华丽地挥舞背上的斗篷,像是刚施完一场咒语。
故事末段,哈利一行人回到当年某起重大事件现场,某个角色跑向观众席,其余角色则在舞台上望向观众席后方,搭配远方音效,将表演空间从镜框式舞台转了90度、延伸至整个剧场,观众仿佛从观赏者变成参与者,剧场的魔幻就此展现,正如导演约翰.提夫尼在作品的剧本书中所写:「我们经常依靠观众的集体想像,使故事的某一个特定时刻得到全面实现……电影有电脑合成的影像,而我们有观众的想像。两者都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散场灯光亮起,观察现场观众以30、40代为主,不少人带著小孩来看戏。当年著迷魔法世界的青少年,已和哈利一样长大,同样在父职母职角色中的挫折;而他们的孩子也如阿不思一般,正准备开始进行自我的探索及认同追寻。饰演海格的罗比.寇特兰,曾在电影20周年纪录片中说:「等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会带著他们看,然后孩子们会带著他们的孩子再看,这系列电影会代代相传,等到50年后我不在了,海格还是会在。」无论是谁,都能在《被诅咒的孩子》及哈利波特系列中,找到投射与共鸣。这或许也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如此隽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