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青年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纯粹性与想像力,扮演著一种跨越年龄与时间的桥梁。它不只是写给「年轻人」的文本,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曾经年轻,也仍旧渴望相信世界的可能性。
当这样的文本被带入剧场,它所开展的不只是另一种叙事形式,更是一场跨媒介的灵魂对话。本焦点专题以3篇不同视角的文章,探索青年文学如何在剧场中焕发生命,从幻想到现实,从童年到死亡,勾勒出一条想像与情感的动线。
第一篇〈无论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我们邀请作家陈思宏谈论经典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看似充满奇想的小说,但在陈思宏的眼中,却蕴藏著对人性最赤裸的凝视。他指出,动物世界的暴力其实是单纯的,但人类的世界,则透过拟人化投射了复杂的情感与伦理。这种由兽性映照人性的书写,提醒我们:想像力不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它是一种深入现实的方法——唯有保有想像力,才能直视残酷,也才能重新定义何为「人」。
而在第二篇〈剧场里的魔法与成长〉中,记者尹俞欢远赴东京观赏《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记录了魔法世界如何随观众一同长大。这出作品不只是粉丝向的续作,更是一封写给成长与亲子关系的情书。当年的少年读者,也许如今已为人父母,带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进剧场。哈利与阿不思,父与子的距离、焦虑与修补,成了许多观众的自身映照。正如饰演海格的演员罗比.寇特兰所说:「50年后我不在了,海格还会在。」魔法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奇幻的咒语,也能是一种能代代传承的情感与记忆。
最后,在〈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中,深刻记录《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本畅销巨作、被带上台湾剧场舞台后,回望2025年最终巡演场的印记。本戏由资深演员金士杰与卜学亮共同演出,他们在这部讲述师生、生死与遗憾的作品中,展现出剧场最深沉的力量。金士杰谈到这出戏如何让他反思演员的神圣性—— 一种在舞台上承接、传递与释放情感的责任感。而「拥抱」,成了这出戏最深的意象:14年的理解、14堂课的学习,最终只是为了真正地拥抱对方,拥抱人生,使得这篇访问像是一种续作,记录了第15堂课的师生情谊。
这3篇文章,从不同的语境与作品切入,但共同勾勒出「青年文学」在剧场中展现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关于年龄的文学,而是一种情感的容器:既承载童年的幻想,也映照成长的挫折,甚至直面死亡的终极课题。
而这些文本站上舞台,是一次跨越形式的重塑,也是对于感受力与想像力的深刻呼唤。我们希望透过这个专题,让读者看见——青年文学从未远离我们,而是以不同的面貌,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与剧场之中。无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这些故事,仍然与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