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 Milestone
寻找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解构」与再现
任何一个人物典型,或是任何一件典型的事、物、法、理,都必须在不同的时空中获得崭新的诠释才有可能继续恒久──佛法如此、艺术如此,弘一法师也是如此。 今年六月二日,笔者亲临了泉州开元寺后奄「弘一法师纪念馆」(昔「晚晴室」)亲谒大师圆寂时的禅房,在年后五时穿过明式窗牍的温煦斜阳中,目睹了大师卧过的床、帐,读过的经、洗过的毛巾、脸盆,用过的柳枝牙刷、穿过的衣、鞋和卸下的马褂,阒然无声的遗室在特别看守的僧侣打开之后,虽然已遭微尘蒙覆了五十年,却仍然一一的在简单朴素中,淸晰的透射著大师精神纯净如禅的质地,让人心中禁不住涌起肃然和怆然交织之感。我当时在想,如此一位人物,在一九九二年的台湾台北,他的意义应该是什么呢? 才华横溢,生活多彩多姿的艺术家李叔同,一回首走向卅九岁之后无一不戒,无一不禅的律宗大师,弘一法师在其间的心路历程,莫非乃是佛陀在灵鹫山所揭示的「苦集灭道」四圣谛里,肉身生、行的过程和法身的修持实践中,一个活生生的范例?从声、色灿然的「五蕴」和耳聪目明的「八识」中出走而遁人空门,大师所留下来的,难道不就是一个「人」的启示,以及生命中一段大智慧的「偈」吗?细读大师的一生,我们不难发觉,冥冥中有两股力量在长时间的相互辩证之下完成了他的典型;其一是艺术的推力,其二则是宗教的拉力。「艺术的推力」使得拥有浪漫气质、忧国忧民胸怀的李叔同在书、画、谱曲、戏剧等等一连串大胆求新的创作之后,将艺术美的追求延伸到自我生命的质朴美化──较诸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以行动为美学殉身的激烈做法,李叔同表现的「行动美学」乃是一种更为深沈悠远的风貌;「宗教的拉力」,则使得弘一法师得以产生像阿育王梦里鞭打自己昨日的尸体,弃绝往日情欲的超常自律境界,将昔日挥洒在艺术上和生活上的团团声色「蒸馏」成一片灵光,完成了溶合艺术与宗教于一体的至高典范。 如此,笔者开始参予筹划并担任导演「弘一大师纪念音乐会──李叔同生平诗乐多媒体发表」的演出。我们邀集了百余位包含音乐、雕刻、舞蹈、诗词、书法、影像、散文、服装的艺术工作者,以对应人间眼、身、口、意、身、味、触、法等「八识」的多种艺术形态,呼应弘一大师曲折、传奇的心路历程以进行现代多媒体艺术的再现。在杨柏林所作八米高、五
文字|杜十三
第1期 / 1992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