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德国权威剧场杂志《剧场今日》(Thater heute)在第一页刊登了一篇相当不寻常的文章,是来自英国和爱尔兰387位作家联名的一封公开信全文,批判以色列政府在加萨走廊对平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行为。
此公开信以〈不同意的观众 Unzustimmende Zuschauer〉为标题,借用了国际人权联盟和国际刑事法庭以「同意的观众」一词,描述许多前南斯拉夫公务员在内战期间沉默看著军队对人民进行屠杀,这样的沉默,在战后被国际刑事法庭视为默许屠杀进行。如今,签署此信的作家们则不愿意对以色列在加萨进行的攻击保持沉默。
此文描述,在2023年10月哈马斯组织对以色列进行恐怖攻击后,被定调为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当以色列对加萨持续进行无差别大规模攻击,使得每天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平民身亡,医疗人员、记者、妇女、孩童和身心障碍人士都成为攻击目标、人道救援物资管道被切断、巴勒斯坦累计死亡人数更超过6万人时,「时至今日,我们也必须以种族灭绝、战争罪和反人类罪来描述以色列政府对加萨居民的持续攻击」。
《剧场今日》刊登这封公开信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它借用英国和爱尔兰作家的文字,刺进了在德国最为敏感的政治议题:指控以色列政府大规模攻击加萨走廊的行为是种族灭绝,是否算是反犹太主义言论?
在德国,非常有可能。
2023年11月,德国最大的当代摄影双年展(Biennale für aktuelle Fotografie)策展人之一,来自孟加拉的Shahidul Alam,在展览筹备期间于脸书上发表一则贴文,内容包括将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与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相提并论,并指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进行种族灭绝。在贴文发表隔天,双年展的赞助单位集体撤资,再隔一天,主办城市曼海姆市政府决定直接全盘取消2024年的双年展,并且以违约方式立即遣散工作团队,理由是策展人Shahidul Alam发表反犹言论。
大约在同一时间,德国各文化机构都收到了「上级指示」,表示受到公立补助的各项文化计划不得透出「反犹色彩」,也就是,不得带有任何形式批判以色列政府的言论,也不允许任何同理巴勒斯坦人民或是支持双方和平协商的观点。德国政府和许多德国人民将反犹的定义与批判以色列政府绑在一起,和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有直接关联,来自于对于过去先人犯下的巨大罪行的补偿心态和罪恶感,也和二战后至今德国与以色列缔结的特殊外交关系有关。

2023年12月,柏林市政府发布了一项新政策,所有申请艺文补助的人都需要签署一项「不反犹条款」,该条款旨在确保只向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和其他形式歧视的艺术作品提供补助。
2024年1月,由不具名人士发起的一封致柏林参议院文化部的公开信,强烈反对此条款,信中写道:「目前,所有批判以色列政府政策的声音都被施压、计划资金被撤销、公共平台被下架、而批判的意见则被完全排除在公共讨论之外。」此信也提到在柏林的国际艺术家,尤其是声援巴勒斯坦人民的艺术家,已面临工作合约被取消及居留证到期后可能不被延长的担忧,并在恐惧氛围下自我言论审查,此条款的落实将会恶化所有的现况。而此公开信在网路上收集到的3千多个柏林视觉艺术界艺文人士连署签名,后来被证实许多人是冒名签署。
不过,这个「不反犹条款」因争议过大及法律根据不够牢固,而在发布数月后被废止。尽管「不反犹条款」没有继续实行,艺文界对此议题噤声的状态并没有因此改善,领取政府补助的艺术计划和作品们依旧对此议题避而不谈,或只表达以色列及犹太人一方的声音,表演场馆和艺术节也因此取消了许多中东裔艺术家的邀约,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为了还能继续领取补助而人人自危。在学界,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被大专院校制裁。相反的,在没有政府补助干预的社群媒体上,则呈现大量声援巴勒斯坦人民的声浪。
将近两年来,这个敏感议题持续延烧,不只在文化艺术和社会政治领域,也影响到私人领域,有许多同事、朋友、情侣甚至家人之间因为对此议题立场不同而翻脸不认人。
然而,随著冲突的时间愈拉愈长,加萨地区被摧毁的程度愈来愈严重,舆论风向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今年年初停火协议后,以色列仍然持续空袭加萨地区,并阻挡人道物资进入,使得德国人民批判以色列政府的声浪日益高涨。原本在冲突刚爆发时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德国政府,也开始重新审视立场。2024年12月,德国外交部首次要求以色列解释其对加萨的攻击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 2025年5月底,德国新任总理梅尔茨公开指责以色列军队过度使用武力,并对平民造成过度伤害。数月以来,新上任的联邦议院各党派的议员持续关注德国向以色列提供高达2.9亿欧元武器援助的细节,因为人们担忧德国武器被用在加萨走廊犯下战争罪。
于是在这个时间点,《剧场今日》的编辑用一封由3百多位英国和爱尔兰作家们联名的公开信,来表达自己对此议题的立场。他们没有办法用德国作家或剧场界人士联名的公开信,因为,目前还没有这样一封公开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