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明丽指导、贺莲华编舞的〈苦集灭道〉(林俊宏 摄)
里程碑 Milestone 里程碑 Milestone/弘一大师

寻找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解构」与再现

任何一个人物典型,或是任何一件典型的事、物、法、理,都必须在不同的时空中获得崭新的诠释才有可能继续恒久──佛法如此、艺术如此,弘一法师也是如此。

今年六月二日,笔者亲临了泉州开元寺后奄「弘一法师纪念馆」(昔「晚晴室」)亲谒大师圆寂时的禅房,在年后五时穿过明式窗牍的温煦斜阳中,目睹了大师卧过的床、帐,读过的经、洗过的毛巾、脸盆,用过的柳枝牙刷、穿过的衣、鞋和卸下的马褂……,阒然无声的遗室在特别看守的僧侣打开之后,虽然已遭微尘蒙覆了五十年,却仍然一一的在简单朴素中,淸晰的透射著大师精神纯净如禅的质地,让人心中禁不住涌起肃然和怆然交织之感。我当时在想,如此一位人物,在一九九二年的台湾台北,他的意义应该是什么呢?

才华横溢,生活多彩多姿的艺术家李叔同,一回首走向卅九岁之后无一不戒,无一不禅的律宗大师,弘一法师在其间的心路历程,莫非乃是佛陀在灵鹫山所揭示的「苦集灭道」四圣谛里,肉身生、行的过程和法身的修持实践中,一个活生生的范例?从声、色灿然的「五蕴」和耳聪目明的「八识」中出走而遁人空门,大师所留下来的,难道不就是一个「人」的启示,以及生命中一段大智慧的「偈」吗?细读大师的一生,我们不难发觉,冥冥中有两股力量在长时间的相互辩证之下完成了他的典型;其一是艺术的推力,其二则是宗教的拉力。「艺术的推力」使得拥有浪漫气质、忧国忧民胸怀的李叔同在书、画、谱曲、戏剧……等等一连串大胆求新的创作之后,将艺术美的追求延伸到自我生命的质朴美化──较诸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以行动为美学殉身的激烈做法,李叔同表现的「行动美学」乃是一种更为深沈悠远的风貌;「宗教的拉力」,则使得弘一法师得以产生像阿育王梦里鞭打自己昨日的尸体,弃绝往日情欲的超常自律境界,将昔日挥洒在艺术上和生活上的团团声色「蒸馏」成一片灵光,完成了溶合艺术与宗教于一体的至高典范。

如此,笔者开始参予筹划并担任导演「弘一大师纪念音乐会──李叔同生平诗乐多媒体发表」的演出。我们邀集了百余位包含音乐、雕刻、舞蹈、诗词、书法、影像、散文、服装……的艺术工作者,以对应人间眼、身、口、意、身、味、触、法等「八识」的多种艺术形态,呼应弘一大师曲折、传奇的心路历程以进行现代多媒体艺术的再现。在杨柏林所作八米高、五米宽、看似「空门」,又像打座佛身的巨大雕刻之下,我们透过「国家实验合唱团」的歌声,「诗的声光」的演诵,「姚明丽舞蹈工作坊」的舞蹈,以及简媜的散文旁白,李天任、吕坊苍的多媒体、李易义的即兴体演奏等上百位艺术工作者的参与,从李叔同灿烂如花的「有」,依循「苦集灭道」的起承转合演到弘一法师的「空」;从看似祭典道场的舞台开始,历经声光形色汇集的「六识」流转,我们希望能够观众走出音乐厅之后,深入灵脉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如此,我们知道这不是「弘一大师的戏剧性生平演出」,或是「李叔同作品的再现或再表演」,而是以李叔同和弘一法师生前所留下的重要身影姿态和笔墨声法……等精神遗迹为素材,进行现代艺术观点的再整合,再创作而成为整体一件的「多媒体动态装置表演艺术」。

 

文字|杜十三 艺术工作者、《创世纪》诗刊主编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弘一大师纪念音乐会》

导演:杜十三

1992年10月13日

国家音乐厅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