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了,才会说自己成长了 张艾嘉 ╳ 黄咏诗
两人都忙,没能处在同一个空间里、用同一种方式对话,某种程度上跟《聊斋》的内容竟莫名地相像。尽力抽出时间,或用不习惯的语言表达,在触不到的声音和得以感受到温度的文字里,即使没有面对面,讲述著、关注的却是相同的事。黄咏诗与张艾嘉,是演员,也同是说故事的人,他们聊著回忆、说著现况,持续将关于生活的点滴感受,转化为一场又一场的戏、一段又一段独特的生命。
两人都忙,没能处在同一个空间里、用同一种方式对话,某种程度上跟《聊斋》的内容竟莫名地相像。尽力抽出时间,或用不习惯的语言表达,在触不到的声音和得以感受到温度的文字里,即使没有面对面,讲述著、关注的却是相同的事。黄咏诗与张艾嘉,是演员,也同是说故事的人,他们聊著回忆、说著现况,持续将关于生活的点滴感受,转化为一场又一场的戏、一段又一段独特的生命。
一如林奕华改作如《三国》、《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文本,福尔摩斯的故事与人物,在《心之侦探》中乃是林奕华创作的原料,用以侦查如你我一般普通人的当代日常。编导林奕华将福尔摩斯与华生、莫瑞亚提与福尔摩斯的两人关系放大,转换为「普通人」与似乎「不那么普通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借以呈现人无法面对自己及自己的孤独之「真相」。
翻转过四大名著的林奕华,这次将中国的经典爱情故事、以戏曲形式传唱人心的《梁祝》重新塑造,转化为音乐剧现身,把背景从原本的尼山书院改为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的课堂练习里,梁与祝、观众与演员们借由许多课题反求诸己,于是「继承者们」从创作中「学习看东西的新角度、认识自己的新方法。」
林奕华为华人社会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触动的,或许是观众内心以为不存在、或不愿意面对的课题,因此观众再也无法如观看国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动安全地扮演观众角色、接收导演的诠释与手法。如林奕华自己提过,很多人进剧场不是为了要发现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题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华走出个人的舒适圈,剧场里的可能性或许能与个人生命的可能性结合,「接受拒绝但不拒绝自己和他人」。
思考跳跃、作品内里层次丰富的林奕华,对一起工作的演员来说,是怎样的一位导演?传闻中,他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逼迫演员向内深掘、向外发挥出强大的表演。本刊特地访问了四位林奕华的班底:谢盈萱、莫子仪、朱宏章与周姮吟,一谈他们眼中的林奕华是伯乐,是心灵侦探,是思想家,也是演员的导师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