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后我再来演这出戏,老师教导的节奏处理、情绪转圜那套方法还在全方位地影响著我,单只是在外在形塑上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满乐民先老师「京朝派」的严谨功架,让吕布这个人物形象内在外在更显饱满匀称。这种呈现在我身上的融会贯通,从每位老师的口传心授中得来,久之变成了我的发挥,我的路数,我的风格。
戏曲演员讲究师承,师承明确,风格就明确。从小学习大量的传统剧目,必然经过老师口传心授的过程。私以为那些内里的劲头、节奏的掌控、氛围的拿捏、身形的塑造,光靠「录」老师是无法获得的,口传心授仍然是最快获得表演秘笈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始终走在艺术康庄大道的必要保证。
那年老师的口传心授,让我真的开窍了
记得入校4年级时,向石小梅老师学习《连环计.小宴》,彩排汇报后,同学对我说:你简直就是活脱。这评价著实令我颇感自豪。学得像老师不仅仅是外型模仿得像,更是对老师所讲授戏情戏理的完整贯彻,那年我从理性上学到了情绪如何转化,懂得变化还要有步骤,18天短暂集训满满的收获,让我觉得我真的开窍了。老师悉心的口传心授,使我上一个台阶从而脱颖而出。多少年后我再来演这出戏,老师教导的节奏处理、情绪转圜那套方法还在全方位地影响著我,单只是在外在形塑上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满乐民先老师「京朝派」的严谨功架,让吕布这个人物形象内在外在更显饱满匀称。这种呈现在我身上的融会贯通,从每位老师的口传心授中得来,久之变成了我的发挥,我的路数,我的风格。
继承的目的远不止是传承一出戏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前辈艺术家们长期积累的表演经验被继承下来,变成我们后来创作的基石和源泉。那些宝贵的至理名言,言简意赅地道出艺术真谛。蔡正仁老师常说:「关键时刻狠狠咬一口。」意思是遇到声情高张处,身段要减少,突出声腔重点表达;满乐民老师有句口头禅:「放松一抖落。」意即在情绪转折处先放空(松)再惊叹(紧);岳美缇老师也提到:「演唱一个重点腔格时,要把前后都抹平,才能突出你想要突出的重点。」洪雪飞老师笑曰:「我跟宇航同台,以不变应万变。」言下之意任我眼睛滴溜乱转,以稳健化之,强调掌控舞台的能力与表演定力;朱世藕老师说:「表演无非就是节奏与分寸。」想来也是,无论唱念做打都出不了这简单的节奏分寸4个字,我们穷其一生就为参透这4个字。我问乐漪萍老师,您学的戏几十年都不会忘记哟?老师回我:「这么好的艺术怎么舍得忘记!」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果真如此,表演技巧之外,前辈总结出许许多多的表演论述在口传心授间被传承。昆曲艺术注重载歌载舞,我们既要对「手舞足蹈之」知其然,更要重视每出戏都要有论述的知其所以然。如《林冲夜奔》里林冲的扮相,「昆弋派」是黑箭衣罗帽大带;「京昆派」是黑箭衣罩红坎肩大带头戴倒缨盔,「昆弋派」的扮相诉求火烧草料场之后的林冲来不及乔装改扮即直奔梁山,而「京昆派」的扮相则强调林冲乔装改扮后再上路的形象。各有表演论述支撑著它的风格体系。我也常拿《拾画》为例,讲述北派表演为什么不拿扇子,南派表演为什么会拿扇子的风格论述。这些口传心授都是「录」老师无法取代的。老师对学生经验谈加上艺术思想的灌输及建立,才可能达成全面完整地继承一种风格,继承特色剧目的目标。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