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板场》(©Bea Borgers)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台上的风火轮 启动反思、展现自我

丹麦编舞家麦特.英格瓦森作品《滑板场》

酝酿4年,丹麦编舞家麦特.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端出跨世代大作《滑板场》(Skatepark),这个全长75分钟、挑战全场表演者竞速极限的现场互动演出,不仅在滑板专家的建议下,打造了一座能在传统镜框式舞台使用的专业滑板场,而这座独一无二的环景式舞台更带著它的工地围篱和浪板,跟著整个剧组巡回全球演出。

演出时迎接观众进场的卢森堡市立剧院(Les Théâtres de la Ville de Luxembourg),场灯全亮,回荡著此起彼落的啪啪碰碰声,吸引众人目光的是左右来回、移动快速的青春潮男们,他们脚上踩著现代风火轮的各式滑板,左右舞台时下流行、闪著霓虹灯的移动式音箱,喇叭传来节奏鼓点阵阵的音乐现场,一旁还坐著弹著电吉他和整装待发的四轮溜冰玩家。近900席的大剧院(Grand Théâtre)现场座无虚席,男女老少混著阖家欢,观众看见一座巨大时髦、满布涂鸦的滑板场出现在舞台上,看著眼前发生的一切,霎时间误以为跑错场地,宛如时空错置。

《滑板场》(©Festival De Marseille/Pierre Gondard)
2024年度人物-王宇光广告图片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发行广告图片

滑板场成为时下的社交场生活激发了编舞的灵感

12位玩家和舞者,各种肤色、身高、尺寸又混龄(11至35岁)的潮男潮女在台上竞速、炫技之余,更大胆地来回穿梭在镜框外的世界,抓板、和当地的滑板人相遇碰拳、击掌,一起唱著属于他们的主打歌,各自追上几个加速度,再来几个豚跳、倒滑、跳转到翻板,自在地跟著观众坐在台下吆喝著镜框内的伙伴们,也不吝惜为他们鼓掌。两位四轮溜冰女性表演者,犹如一片绿叶中的两朵花,瞬时间跃上舞台,她们手持麦克风唱著嘻哈饶舌乐风的主题曲,随著脚下轮子的重力加速度,玩家表演者与众人的滑板速度马力全开,伴著现场音乐重低音的节奏催落,高潮迭起的节目于焉展开。

《滑板场》是卢森堡市立剧院迎来2024╱2025年度节目,主打「青少年焦点」(Focus adolescence)的第一档强档节目。首演于2023年4月的法国国立昂杰当代舞蹈中心(Cndc-Angers),英格瓦森在访谈中提到,创作《滑板场》这个跨世代之作的起心动念其实源于她的家庭活动和个人经验:多年陪伴她的两个儿子去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滑板场Ursulines Skatepark溜滑板的亲子时光,以及她自己著迷于四轮溜冰的青少女时期。身为母亲又以艺术创作为业的英格瓦森,每一次造访滑板场都让她大开眼界,场中的滑板玩家在追求竞速之余,居然也同时能够掌握各种(花式)动作的精准度,不禁赞叹玩家们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身体运动组合,以及其在空间中的各种流畅动作的背后是投注了多少的时间与心力,除了热诚,还包括了不断的重复练习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自首演起,《滑板场》每巡回到下一站城市之前,英格瓦森和她的表演者们会请当地主办单位协助,事先于在地举办公开的身体工作坊,目的是透过亲身的观察与交流实践,在当地的社群创造除了观演以外的连结和对话的场合,意在认识当地从事滑板、舞蹈等相关活动的时下年轻人和社团,以及理解他们的语言、身处的环境和当前的滑板文化发展。因此,每一场正式演出,舞台上除了原有的12位固定卡司外,通常都会邀请经由工作坊所认识的在地社群,视情况每次10人不等,让他们能参与有互动设计的前半段演出,往往这些滑板人的参与都会引起在场观众的共鸣。

版面资料库-试阅活动广告图片
《滑板场》(©Festival De Marseille/Pierre Gondard)

在运动中反思公共性的剧场公共空间的剧场性

以当代剧场的舞蹈创作和身体实践反思社会议题见常的英格瓦森,曾于2019年两厅院舞蹈秋天系列向台湾观众推介她的作品《高∞潮》(to come(extended)),该作探讨性在社会权力结构下的关系和改变其结构的可能想像。毕业于比利时现代舞学校P.A.R.T.S.,并拥有瑞典斯德哥尔摩艺术大学编舞博士学位的英格瓦森,创作核心多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观察出发,其关照的场域从个人身体观(如《高∞潮》),扩大到公共场域中既存的社会身体运动(如本文所述的《滑板场》),乃至于政治危机引发的全球难民潮等,作为创作者的她,借由对于这些事件的观察,试图理解这些在事件中的人物所欲表达的声音,或者理解促使这些事件生成的原因。英格瓦森也曾在访谈中自陈,艺术创作应不能自外于社会,必须透过创作表达与社会产生连结与对话,进而促动思考与讨论。

始于1950年代美国加州的U板文化,一开始以陶土制的轮子与木板DIY自制追求下坡竞速;来到70年末期,滑板跃上美国大银幕,在主流电影的带动下,美洲、欧洲与亚洲各地陆续盖起一波波的滑板场。80年代,因诸多的社会因素,滑板反成了反传统文化和尔后兴起的庞克浪潮的崛起场景。当2020东京奥运首次将滑板运动列入比赛项目,2024年的巴黎奥运受众人瞩目期待再登场,也带起全球新一波的滑板热潮。而传统定义的滑板文化,仍以男性为主,意即玩滑板的女性,相较之下不易取得等同的瞩目和认可。不过,现在的当代滑板社群逐渐有所改变,也较常见女性为主要对象的滑板社群,例如布鲁塞尔的bx_elles,透过亲身实践中加以运用对于公共空间如何具有新的用途开展出更广义的理解。

《滑板场》(©Bea Borgers)

追求自由无所畏惧

在英格瓦森田调的过程中,她观察到滑板人对于滑板场这个实体场域,可说是又爱又恨。一方面滑板的传统来自于街头,不是在为了溜滑板而精心设计过的地景环境而产生的运动;另一方喜爱的原因则是「终于拥有了一处自由自在的栖身之所」,可以将所有外界对于溜滑板所产生的噪音,包括前来取缔的警察抛诸脑后。这样两极化的反应和观点,让英格瓦森更下定决心要在舞台上盖出一座真实的滑板场。

英格瓦森期盼透过这个作品,反思自由与控制的意义,一体两面的「滑板场」同时是反体制但也高度商业化的代表。从邀请在地社群的参与,设计互动的演出,到打破表演(被)观看的法则,提供各种主从身分的视角转换,让观众席和表演区在不同的情境和时空下融合、分裂再重组,彻底颠覆身处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点(表演者/观众),看见同一个滑板场的人,因而产生了新的见解。《滑板场》最终能触发大众重新观看滑板场这个空间带给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它给予时下无论男女老少、种族、肤色和文化背景的各种社群,一旦进入滑板场,都能感受到自身生命对于追求自由的强大渴望,人类永不放弃挑战自我,并且期待无所畏惧的自在飞翔。

《滑板场》(©Bea Borgers)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08 ~ 2025/05/08
2024年度人物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