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18 電子報
跟觀眾站在一起的時候,喜劇就是自由的
謝念祖說自己在念戲劇系的時候就屬「異類」,而自2005年投身綜藝節目編導,開始製作《全民大悶鍋》時,他的異質性就顯得更高了,創作思維開始分成兩類:電視上的笑點以及劇場裡的幽默。總而言之,其作品橫豎都得是好笑的,無論螢幕前或者是劇場裡皆然,也必須如此——他天生喜歡看大夥兒笑成一片的樣子。從劇場到綜藝節目,接著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全民大劇團」,捕風捉影社會中的議題時事,任何嚴肅的想法,被他相中以後,都是喜劇。
-
2023.10.11 電子報
編舞家 楊.馬騰斯
這句很長且具威脅意味的作品名稱,正來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香港反送中運動者的嚴厲警吿,馬騰斯卻率17名來自各方的舞者,公然「搞分裂」。 這群跨越好幾個世代的舞者們,有人還是青春少女,有人已是帥氣阿嬤,有具優異技巧的資深舞者,也有來自默劇背景的表演者,舞者的多樣性來自馬騰斯對異質性的一貫興趣:「我希望讓觀眾在我的舞群中看到自己的身影,這樣他們才會有感,而不只是看到舞者像神仙下凡一樣,能夠連續做5次單腳尖旋轉。」
-
2023.10.04 電子報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
2017年舞蹈秋天以《偉大馴服者》馴服台灣觀眾的希臘藝術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歷經疫情期間探索隔離狀態的《內情》影像裝置,以變通方法與台灣觀眾再續前緣;如今,終於迎來又一新作《INK》。作品不僅(終於能夠)親自來台,編舞家迪米特里也親自登台,與年輕舞蹈家蘇卡.霍恩以肉身回應原初萬物最純粹的「水」之狀態,穿梭其所擅長的物質元素之間,潛入意識之深邃未知,相愛相殺的拉扯與辯證。
-
2023.09.27 電子報
黃秋生
什麼是好演技?什麼叫好演員?先看看外行怎樣形容,所謂外行,藝文界中亦有不少,聽來有點匪夷所思是吧?怎會有這種現象?不是應該專業嗎?其實這種狀況在劇界中也甚為普遍,但普遍不等同正常不等同要接受,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清除這種情況,也不可能及沒必要存有這種妄想,但最低限度要有提升水準的覺醒。哭等同好演技?以這標準,靈堂前的孝子全都是好演員了。哭,只是一種情緒狀態,為什麼哭?何時哭?是否需要用流淚來表達?
-
2023.09.20 電子報
非關政治審查,而是勞動倫理
2023年台灣終於迎來自己的MeToo浪潮。但早在這之前,其實已有零星火花悶燒:電影導演張作驥、鈕承澤相繼性侵判刑,前者於獄中拍攝《鹹水雞的滋味》入圍並獲得2017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出獄後更以《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強勢回歸金馬獎。更早的2012年有音樂人胡德夫被控泳池性騷擾(後因證據不足不起訴),隨著事件落幕持續活躍舞台。2018年韓國木梨花劇團事件,或許是「邊界鬆動」的一個隱性轉捩點,韓台跨國串聯,成為台灣第一次「演出取消」的案例。
-
2023.09.13 電子報
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讓AI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排練滿檔的鄭宗龍,打開背包就是一疊厚厚的工作用分鏡表,是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的討論細目。從編舞、影像、音樂,依時間軸仔細分類,中日對照;除了編舞,《波》的音樂、影像與科技互動都由真鍋大度操刀,互動程度遠高過往日的作品。
-
2023.09.06 電子報
藝術家背後的手
邀請安娜琪舞蹈劇場、滯留島舞蹈劇場、再拒劇團、明華園戲劇總團,以及藝術家許栢昂、林祐如、田孝慈、李銘宸、汪兆謙、吳明倫,從不同方向聊聊,這些「藝術家背後的手」如何影響創作和詮釋的自由,而我們又有哪些事情可做。
-
2023.08.29 電子報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
新樂季回來了!氣勢磅礴且表現多樣的交響樂,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也是最複雜的音樂表現型態,疫後的音樂界以各種形式強勢回歸,PAR特邀專家們為讀者們綜覽國際變化,並率先取得國內樂團本樂季的上半場節目安排,邀請達人們選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節目。等待已久的樂迷們,不用出國,也能掌握樂壇動態!當然,可以開始規劃出國旅遊度假PLUS欣賞音樂會的知性之旅,也可以將時間預定給國內演出,您已經準備好日誌了嗎?
-
2023.08.22 電子報
透過「珍稀」的想像力 創造藝術的各種可能
從1967年起,四年一度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一直以來備受矚目。展覽聚焦在舞台設計,邀請全世界各國參展。而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劇場的每一個構作環節如燈光、表演、聲音等都是設計的一部分,因此展出項目也逐年擴展到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聲音設計、舞蹈、行為藝術等更廣義的劇場設計範圍,激發新的對劇場的想像。今年的策展主題是「珍稀」。在近3年經歷全球傳染病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仍然打破距離,用無盡的想像力創造新的藝術連結形式。
-
2023.08.15 電子報
莫子儀
第一次被劇場震撼,是看田啟元的《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我完全看不懂,卻被整個演出深深吸引著,後來才明瞭那是因為第一次感受到美學、語言與暴力的純粹,一輩子都忘不了。退伍後很長一段時間,每年都會想盡辦法去看當屆入圍奧斯卡和金馬各類獎項的電影,很大的原因只是因為好奇。什麼是最佳?為什麼它沒有入圍?這樣的習慣持續很多年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喜好和評斷。久而久之,「大師」就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
-
2023.08.08 電子報
爵士起點,一夥人同在的靈魂撞擊
爵士也許無法解釋她的靈魂,但的確是引領她走進音樂的大門。 壞特的第一張專輯就拿下金曲新人獎,她回憶一切的起點是台大爵士樂社,彼時的她正處於休學階段,抱著一把吉他彈得不太好,那畫面大概有點青澀吧?看著大家自在地暖身練習,卻沒因此被嚇著,那時她是這樣想的:「好想要變強喔。」想跟大家一起即興,想讓腦中的聲音自然地傾洩出舞台。這個想法盈滿她的房間,幾年以後,壞特的音樂在疫情最猖狂的那幾年,正式盈滿於眾人的心底。
-
2023.08.01 電子報
黃秋生
我在香港所買到的最寶貴的是全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嚴格說來,也不是在香港出售,而是托母親的內地好友,在大陸內部訂購。我到現在還是想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秘密呢?只能內部發售,托關係才能購買,到底是覺得演技危險呢?還是大眾對演技沒有興趣,所以沒有市場需要?或是認為演技這種技藝應管控在專業範圍內,難道它真的是如來神掌?到現在為止,這套史氏體系全集,從未見過在市面發售,連內地都沒有,我擁有的,已是寶藏,真正的秘笈。
-
2023.07.20 電子報
曝險中的重重關卡
「當中產家庭的少年的學習和體驗,甚至護照上蓋滿遊走世界的印記,積極探索自我,為成人生活和職涯累積基礎時,有一群無法好好成長的少年,散落在社會邊緣,甚至早早就進入勞動體系,養活自己。」在《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一書中,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在導讀專文裡引述這段話,坦言多數人習於忽略這群失落、失學、失業的孩子們,他們陷落在廢墟狀態中,彷彿生存於另一個平行世界。
-
2023.07.10 電子報
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這次我們從「了解」與「陪伴」開始,與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們的生命地圖,看見他們的人生關卡。6種守望站、其中兩所補血站、多位不同類型的守望者,包含誠正中學、民和國中、善牧基金會、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差事劇團、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烏犬劇場、戲劇治療師小C、調保官王以凡、監委葉大華等,正與他們一起闖關中。會有破關的那一天嗎?會持續登入嗎?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虛擬的遊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人生的這場遊戲無法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與他們都是特殊的,持續在彼此的境遇裡前進。
-
2023.06.20 電子報
莫子儀
約莫30左右,進入人生谷底,對表演全然無措,失去信心與勇氣。花了近一年時間看遍所有和表演相關的書籍,找了前輩、朋友請益,願自己從頭學起。 那之後幾年,我開始習慣對上天祈禱。 這個演出不是為了成就自我,而是希望透過我,讓角色表達他想說的話,我盡自己一切的努力和能力,去完成它。 我和角色是同在一起的,但我不能全然代表他,控制他。 在某些時刻,我是幾乎不存在的,是他在;但「演員」在後面意識著,所以會知道現在是在演出。 「角色」在最前方,「自我」像是他的體支撐依託著,「演員」像是位在軸心的船舵,或像天上的北極星,隱隱意識護佑著。
-
2023.06.10 電子報
曉劇場鍾伯淵X李孟融的相遇與同行
「某種程度而言,孟融應該要為我的人生負責。」鍾伯淵微笑,說高三兩人決定科系的時候,其實在北藝大戲劇系與劇場設計系徘徊猶豫,「最後孟融說我們兩個不要競爭同個科系,就猜拳看誰贏了就先選。結果他就慢出——而且是很明顯的慢出——所以我後來選了戲劇系。」「我其實本來就沒有很喜歡站在舞台上的感覺,我喜歡的是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狀態。」李孟融解釋:「而且我比較難決定到底要選擇什麼。」言下之意,猜拳慢出也不是他的體貼,只是邀請對方替他進行刪去法。看似嬉鬧地決定了「人生大事」,也使高中老師漸漸發現,有些學生不只是在「玩」社團而已。李孟融回憶:「我其實覺得這個『玩』這個詞很奇怪,像是大同高中以升學為取向,到高二就不讓我們做社團了,一直到我報名了北藝大獨招、甚至考上,老師才把這當一回事。不然就覺得我應該要好好念書啊,怎麼一直在玩社團?」
-
2023.05.20 電子報
在限制中找自由
緣分始於大二,不同於街舞的精確,現代舞帶給張可揚截然不同的身體感受與啟發。「筱茵的編舞不會給我動作,而是一個空間、一個狀態,或一個段落的限制,讓我在那個限制裡自由的跳舞。」張可揚回味當時與現代舞的初見面,彷彿踏入嶄新的世界,與過往規訓的練習全然不同,限制中卻有著滿滿的可能性。邊說著,他也不由自主地示範起當時的舞動,自然地用身體來解釋那由內而外的啟發時刻。
-
2023.05.10 電子報
青春OPEN!高中生藝術啟蒙的第一堂課
這一期雜誌將目光聚焦在「青少年」,帶著大家從台灣各個藝文團隊經營的青少年戲劇節出發,同時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近況,這次的企劃也蒐集了上百名全國各地青少年參與藝術活動的體驗及參與社團活動的感受及想法,透過正反雙方的討論讓青少年的聲音得以展現。更邀請諮商心理師從專業的觀點切入,分享社團能帶給青少年的影響,同時也邀請到許多在學生時期就曾參與藝文活動社團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分享有趣動人的故事。
-
2023.04.20 電子報
劇場導演、編劇、演員-李易修
瞇起眼角的魚尾紋,李易修笑說:「我的作品都神神鬼鬼的啦。跟人類、世界保持一個『距離』,我會覺得比較有美感。」但美感不只是一種直覺,在與現實拉開距離的當下,他所想的是:「保持一個距離,反而可以返照自身,有與現世對照的機會。」不過,他在劇場創作裡所保持的「距離」或許不只是與人類、與現實、與世界,可能更是從他自身的生命狀態、創作模式而拿捏著這些忽遠若近的距離。
-
2023.04.10 電子報
違背生活慣性才能挖掘的驚喜
劇場是一個需要大量「丟接球」的場域,創作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回應與接收,決定了作品的長相,不過對田孝慈來說,動作設計這行業讓她感到既崩潰又驚喜感無限的地方,在於:「我丟出去一個想法,對方回丟給我的反而是之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那時常會違背我的慣性,且不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或者對話,我們的身體與空間、道具結合以後,經過咀嚼,會吐出千萬種不同的回應方式。」
-
2023.03.20 電子報
【無光對談-我的視界你不懂】共融音樂座談會
視障者參與演出如何看譜?在表演藝術中有何因共融而跨越的模式? 樂譜為記錄音樂的重要書寫工具,但一般人面對它時是否亦如失能者般難以理解?座談會將以音樂文盲的視角,引領進入樂譜及表演的世界。本座談將於3/30晚間舉行,邀請對共融議題、音樂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參加,即日起開放報名,活動人數上限60位,額滿為止,參加者需憑《PAR表演藝術》2023年3月號352期雜誌入場。
-
2023.03.10 電子報
📢 2023年3月號352期出刊 📢
如果音樂是一個有聲的世界,有必要會看譜嗎?本期專訪五位傑出藝術家:鋼琴家許哲誠、打擊樂家艾芙琳.葛蘭妮、創作歌手蕭煌奇、小提琴家和波孝禧、舞蹈家林靖嵐,每位都有一個帶您進入新世界的故事 ♫
-
2023.02.20 電子報
那時的我們甚至沒有豐年祭,這樣的我還能算是夠格的「排灣族」嗎
布拉瑞揚歸鄉八年以後,《我.我們》主打以他自身的血肉排灣族為核心思想,推出首部曲舞作,以手指認部落情感及其文化精髓。排灣族語有三個詞─Pulima、Puqulu、Puvarung─分別象徵生命中的三個階段,年少輕狂時,我們以手指認這個世界;中年以後,懂得以腦思考;年老時分,明白如何以心去感受。布拉瑞揚說:「這不是我平常會講出來的話,磊勒丹提出來的每一個想法都像是一種漣漪,可以串起故事與故事之間,我感覺有點挖到寶。」三十來歲的磊勒丹能夠清晰的以手指認(Pulima)整個排灣的宇宙文化,然而布拉瑞揚也莫不應該走到Puqulu的階段,以思考清晰的覺察,他的生命自始至終都無法與排灣分離,無論是困惑、傷痛、迷離與歡愉,終究離不開排灣的血脈。
-
2023.02.10 電子報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
2023.01.20 電子報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劉江濱
20多年的開拓,雖用三言兩語說得輕鬆,但中間遇過的重重困難不知凡幾。曾經為了政治干涉藝術而停止承辦國樂節,也曾為了踩人地盤而被謠言中傷與打壓,幸虧他別無所求,也堅持自己的信念,才得以不斷開闢疆土。想像竹塹國樂節期間的新竹旗海飄揚,就能感受到這座成為「國樂之都」的城市,他的打拼,正聯合學生輩的努力下持續提升水準。做過的事值得驕傲,不過劉江濱始終追求的,還是美好音樂的本質。就像他在一次受邀演講公開說過的:「我這輩子的夢想,就是要打造一個全世界最好的國樂團。縱使目標還沒到,但我一定會堅持這個理想始終不會放棄。」
:::
E-paper
E-paper 電子報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