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Q1: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若你想像一個適合創作、欣賞和討論藝術的社會,並且列舉這社會的特色,寫成清單,清單上應該會有一行是關於「自由」。如果我們連自由的思考和表達都無法,那藝術恐怕只是奢求。 藝術需要自由,直接了當。在過去兩三百年,人類才剛走出專制時代,而許多台灣人經歷過言論自由相當受限的日子。關於自由,要負面表列很容易,我們隨手就能描述,缺乏自由的不理想的藝術環境長得如何如何。然而反過來說,若要正面表列理想的藝術環境需要的理想的自由到底長怎樣,這好像困難許多。 直覺上,自由的創作就是不受限制的創作,如果你會因為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或宗教而受到國家的處罰,那你顯然缺乏足夠的創作自由。然而,只有公權力帶來的禁令會構成限制嗎?想像一下: 你喜歡的藝術類型或風格在社會上受到污名化:其深度受到低估(例如台語文學),不被認真看待或者僅會招引獵奇式的眼光(例如原住民族傳統藝術),或者被認為只適合小朋友(例如20世紀末的動漫電玩)。 在這些例子裡,國家並沒有使用法律禁止你創作,你也不會因為創作受到懲罰,但你的創作基於某些不合理的原因,不會受到社會上多數人的公平看待,許多人不但鄙視你創作的作品,甚至鄙視你,而當中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有時候挺難說的。 在上述情況中,你當然有創作那些藝術的自由,但這自由合理足夠嗎?你會說你能自由地以台語創作,就如同那些用國語創作的人一樣自由嗎?當我們探索這些問題,並不是在單純地向社會抱怨和索討關注,而是退後一步來觀察和思考:那些「讓藝術成為可能」的預設條件和資源,是如何對不同的人造成不同影響呢? 創作自由需要「文化基礎」 追求自由並不是追求我想怎樣就怎樣,畢竟宇宙不是繞著我轉。若我跟幾個同好一起發展了全新的藝術類型,我們要挑起社會大眾興趣、體驗其深度,總是需要一段時間。然而其他人沒興趣體驗是一回事,懷抱偏見並投射污名是另外一回事,我相信這就是上個世紀發生在動漫身上的事情。 進一步思考,當上述偏見和污名奠基在更基礎和廣泛的歧視和不正義上,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有時候一個文化不自由,並不是因為這個文化剛剛才出現因此不受待見,而是因為這個文化過去受到虧待,而此虧待的遺毒綿延至今。有些人相當不幸,屬於曾受殖民壓迫的族群,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一)
一件作品的成形,會遇到哪些外部限制與阻礙?我們邀請8位在戲劇、舞蹈、音樂等領域的創作者袒露內心醞釀已久但未能實現的創作想法,窺探創作的邊界與自由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二)
04. 陳弘洋(編劇) 停止發展的「不那麼音樂劇」的音樂劇 在面對創作時,我的速度很快。很常是憑藉著一股內在的火大多時候是自己對於這個題材、故事、形式的興致和熱忱便能直衝到終點。對於那股火,我很是珍惜,也因此,當它在我心裡生起並猛烈燃燒之時,我便會義無反顧朝著那個方向前進。曾經,我帶著這股火,發展了一個「不那麼音樂劇」的音樂劇。 會以不那麼音樂劇來作為這個作品的形容,源自整個曲式、文本的鋪排、行進方式,皆和我曾習得的音樂劇知識背道而馳。該作以相對迷幻的曲風,討論著生死、憂鬱,最後亦推至存在主義式的詰問:人到底該不該出生?生死題材本身就不好處理,再加上音樂等元素的加入,讓一切變得更加複雜但這些選擇,皆是我在實際學習音樂劇的書寫方式後,選擇走的、不那麼尋常的路徑;這條路走得相對辛苦,但在面對成果時,我毫不後悔。 後來因著題材過於耽溺、音樂形式不那麼符合標準、題材太過陰沉、憂鬱諸多不若期待的文本走向,讓這個作品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機會。也因此,那些寫完的歌和文本,只能繼續擱著,等待下一次機會的來臨。 所以說到底,創作雖在很多時刻得以任性,但也在許多時刻,得要考慮外部因素及影響,甚至必須嘗試去符合他人的期待和喜好。至今回想,對於計畫的被迫中止,我反而十分感激這讓我有了空間得以去反思,這樣的形式在與觀者的對話上,出了哪些問題。透過這些反思,我才能更加確定自己想要寫的,究竟是什麼,並透過反覆的提問,來找到下一步的可能。也或許,這是一種必須。因為知道了這些限制,讓我更加確知自己想要朝向的方向,而作品也才能真的在限制之外,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05. 趙菁文(作曲家/策展人) 那Lego堆積到舞台上的肖想 那些「還」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一直都有,其中一個是歌劇,大概從2017年就在。那要開始劇透一下了,版權所有,也歡迎合作。 文本是來自一位朋友的真實故事。60至
-
見山還是山
紐約行腳 循梅之旅
1930年,梅蘭芳不畏美國經濟大蕭條,在36歲時帶著傳統老戲和自創的劇目赴美國演出,造訪了華盛頓、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和洛杉磯,不僅收穫了成功的票房,黃牛票翻倍又翻倍,更實質地以最高的藝術打破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得到許多表演藝術業內人士的高度讚譽和文章評論。這深度的藝術交流,成了京劇交流史上不可忽略的篇章。 今年下半年,我也將在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資助下赴美國訪問,並由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雷碧瑋教授安排到哈佛大學、衛斯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各分校等巡迴演講,更會特別赴當年邀請梅蘭芳大師的華美協進社交流。 我思索著該怎麼將這幾十年,在舞台上探索女性角色心理歷程的經驗與美國友人分享,不禁懷想梅大師當年是抱著怎樣的心情來準備赴美演出。梅大師從不畏難,當時代給了他赴美的機會,他勇氣滿滿地接受挑戰。 去美國並非易事,梅蘭芳為此向銀行商借了8萬銀元,還特別繪製了上千張和京劇相關的說明圖片,畫的有刀槍把子、不同劇中的身段、舞台道具等,我曾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見過這批珍貴文物。劇目的揀擇編修排練也是煞費苦心,由熟知西方戲劇的張彭春協助,將許多劇目重新濃縮整編過。如今,在YouTube上還能看到當年梅大師在美國演出《刺虎》的精采片段。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梅蘭芳已有多年藝術積累,為旦行拓展了新的劇目和唱腔,從文本內涵、音樂、舞台燈光到服裝全都有新的創造。梅蘭芳舞台藝術的創作關鍵起於1913年首度到上海演出,打開了視野。上海的劇場很新穎,會在台口擺上煤氣燈,在主角出來時大亮起來;演員的化妝風格,甚至宣傳手法也不同於京、津。梅蘭芳也看到了許多劇院排演當代題材的警世新戲,他全都用心觀摩,帶回北京,融入自己的舞台。 梅蘭芳回到北京開始創排現代戲,當時封建積弊仍深,女性地位低微,也沒有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往往因媒妁之言就被判定了一生命運。當時的坤伶並不具備為女性發聲的社會地位,但身為男人的梅蘭芳有這樣的位置,他進而編創排演了反映女性社會議題的《鄧霞姑》、《一縷麻》等現代戲,舞台上講的不是文言文,而是以當代人的講話方式演戲,很受歡迎。然而,嘗試幾年後,回到藝術本位思考,他意識到京劇演員唱念做打的功夫很難藉這些題材施展。
-
焦點人物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讓 AI 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頭上,身體與虛擬的關係是什麼?在機械創造中,人類的創新又有什麼獨特意義?編舞家將透過《波》給出他現階段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
自由是什麼?藝術創作是自由的嗎?偷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說法,藝術家想要創作,他就必須有錢,還得有屬於自己的舞台。但錢從哪裡來?舞台、藝術潮流的浪由誰來造? 在本期封面故事「藝術家背後的手」中,我們透過5個跨域問題,從藝術家的內在思想體系建構出發,延伸到我們所身處的文化政策、場館策略、市場產業等現實框架,重探表演藝術現場,嘗試撫探藝術創作中那些看不見的手。在自由意志之外,這些手或許造成阻力,也可能形成推力,而看不見的力量如何對藝術產生影響?藝術家是如何把持住自己的內在核心,借力使力在浪潮中自在泅泳?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一)
自由是什麼?自由真是天賦人權嗎?如果我們生來擁有,為何還需要追求呢?自由又如何糾纏難解地分為消極與積極,影響我們的行為?藉著8位深刻思考「自由」奧秘的古今各領域學者視角,讓我們一同探勘人類生存處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二)
以撒.柏林:消極自由 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是知名的英國政治哲學家,曾任牛津大學的「齊契利社會與政治理論講座教授」一職,其就職演說更成為了最受廣泛討論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 柏林在其〈自由的兩個概念〉一文中區分出兩種不同的自由觀: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與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他將前者界定為「可以不受他人干涉地做自己本來能夠做的事」的自由,並將後者界定為「能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行為與人生的真正主宰」之自由。 兩者乍看下似是一體兩面,如果一個人可以不受他人的干涉,那麼他自然能成為自己的主宰,反之亦然。但實則並非如此。柏林指出,人在不受到外力干涉的情況下仍會因為意志薄弱或慾念影響而走上岔路,無法真正地自我決定,這便是積極自由要排除的問題。但柏林旋即又指出人類在歷史上經常以積極自由為名義要求個人必須去成就某個大我(無論是民族、國家、宗教),認為這樣才算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之上,進而侵害甚至剝奪個人的消極自由。 因此柏林最終主張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不但並非一體兩面,甚至是彼此衝突的。所謂的積極自由觀追求的其實是秩序或社群的和諧而非自由,只有消極自由觀才是以自由為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三)
菲利浦.佩蒂特:非宰制的自由 菲利浦.佩蒂特(Philip Pettit)是出身於愛爾蘭的道德與政治理論學者,目前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中心的教授。 佩蒂特在1997年出版的《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一書中提出了第三種自由觀非宰制的自由(Freedom as Non-Domination)。他讓我們想像一個自由的奴隸,這個自由的奴隸有一個善良的主人,這個主人不會限制或干涉奴隸所做的事,也會提供奴隸各種資源去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還會鼓勵奴隸時時去反思他正追求的目標是不是他真心認可的,並提醒他要保持批判的心態。 上述情境中的奴隸不但擁有充分的消極自由,也有充分的積極自由。但基於他奴隸的身分,他仍在某個重要的意義下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實際享受的自由並未受到保障,他是否能享有消極和積極自由全在他主人的一念之間。派蒂特將此種不自由稱為宰制當一個人在某方面的行動自由可能受到他人任意地干涉時,即使目前尚未受到任何干涉,他仍處在他人的宰制之下。 除了在主奴關係中的奴隸是如此外,在極權統治之下人民亦如是,甚至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如果立法制度允許多數族群制定壓迫少數弱勢者的法律,或者允許警察可以無條件地盤查公民時,這些也都算是一種宰制,都算是對自由的侵害。因此如何透過完善的制度設計來防止對自由的可能侵害,可說是非宰制的自由觀所關注的重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四)
朱迪斯.巴特勒:解放的自由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一位美國的後結構主義思想家,關注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以及相關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近期的學術思想集中在對猶太復國與國家暴力的哲學反思,也在參與抵制以色列政府的政治行動。 巴特勒最著名的理論貢獻是其透過「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概念提出嶄新的個體慾望、主體建構與性別常規(gender norms)理念。這些在生活中一再出現的展演逐步鞏固性別認同,最終型塑出看似合理客觀的「性別常規」,成為規範我們在社會中如何行動與表現的規範來源。 在巴特勒之前,許多性別研究學者對社會性別(gender)主張建構論,協助我們看見性別角色在社會中並非自然存在,而是權力運作下的產物,這樣的主張背後也隱含著透過行動挑戰社會建構的政治必要性。巴特勒則指出,不僅是社會性別,生理性別以及人類慾望的意義也都是透過話語系統展演出來的。很多經驗缺乏適當的主體能動去說它或展演它,因為能動性同時也是性別展演的一部分。進一步來說,權利的主張本身也必然是一種性別展演,於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具有脆弱性(precarity),成為沒有權利主張權利的人,或者有些人必須在主張權利的過程中不斷剝削與殖民自我,方能成為被看見的公民。 巴特勒的分析提醒我們:唯有理解這些體制內的霸權與建構,我們才有機會在體制中找到顛覆的方式,並在這樣的日常實踐中改寫各種污名,覓得從體制壓迫中解放的自由。
-
人間父子
創作魂上身,父子情感拋一邊
專業 vs 素人的大哉問 謙:雖然在類似的領域工作,不過我們其實很少討論創作。 真:對啊,真的不太會。我是覺得每個世代有自己的想法跟方式,有時候我可能看不太懂,有時候又覺得現在年輕人的作品好得不得了。 謙:你很愛說自己是業餘的,我覺得那是你自卑心作祟。 真:自卑當然會有啊,例如相較於你,有時候聽你們談到哪個劇作家什麼的,就覺得我沒看過這麼多,很多事情不夠清楚。可是,我也很明白那條路我行不通啦,像是楊德昌,他可以,他所有東西都是先有意念,再用戲劇情節去縫補上。這部分我真的不行,如果要我「為此刻居住在這裡的人,提供未來的可能性」什麼的故事,哇靠那太複雜啦。以前寫電影劇本也是啊,會看到很多評論,尤其國外的評論,有些複雜到我不知道那齣戲要怎麼看我在寫的時候哪有想那麼多,就是守住我能抓住的,我只是想要用一個故事跟觀眾好好溝通而已。這也導致我對專業充滿敬意,才會那樣說啦。 謙:我覺得理論學得再多,最終還是回歸到人身上。特別是在台灣學習藝術,很多理論都是來自西方,但是戲劇這種東西,西方的理論是否真的都適合台灣?還是有很多問號,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與習慣都不一樣。不過,若說理論沒有用嗎?好像也不是。以前在學校硬背、死記許多東西,現在偶爾會覺得有被當初所學的指點一下,特別是在卡關的時候。總之,我覺得若以「學院派」去形容一個創作者,那就是一個很大的標籤。在台灣喜歡作戲的人,無論是否熟悉戲劇理論,都應是理解台灣的環境、懂得台灣觀眾想要看到的是什麼,而且每次可以給一點點新的東西。這也是我想要努力的目標。 真:專業與否這件事情,不僅限於戲劇理論。這幾年來我也常常收到一些訊息,有些觀眾不知道從哪裡拿到演員的劇本,就會問我台語的對白「為什麼不用台語文創作」,説我台詞上標記注音是在取巧,又會質問演員的台語不夠標準這件事。 針對第一件事情,我不是學習台語文出身的,若要寫出一句精準的台語文對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我從2021年開始支援兩廳院《好哲凳》思辨講座和Podcast,我念哲學,對藝術涉獵有限,在這合作之前,我最深的藝術體驗應該是遊玩PS上的動作遊戲《血源詛咒》。《好哲凳》對我來說相當新鮮,讓我看到藝術的趣味,也看到哲學實用的可能。《好哲凳》希望促進藝術和社會之間的對話,我們邀請社會議題的倡議者、科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來跟藝術家交換意見,因為我們相信人對美感、知識和良好社會、多元文化的嚮往有共通性,也相信這些事情最終都是關於我們可以如何活出美好生活,成為更好的人。 對我來說,人類和人類生活互為因果。一方面人類決定自己要如何生活,另一方面,你能想像你接下來要如何生活,這也決定於你過去的生活經驗。文化上許多革新和多元仰賴藝術家的創意和努力,也仰賴人類累積至今的文化土壤能激發這些創意、社會氛圍能支持和包容這些努力。在這期《PAR》的封面故事系列專文裡,我們邀請了幾位專家,從不同方向聊聊,這些「藝術家背後的手」如何影響創作和詮釋的自由,而我們又有哪些事情可做。 從酷兒觀點出發,鄭芳婷討論現實社會對性的看法如何約束我們的想像,以及藝術如何一方面誕生於現實,一方面反過來改變現實,讓我們能看得更廣。藉由當代分析美學的養分,林斯諺討論藝術的觀眾能有多少詮釋的自由,我們什麼時候有理由參考創作者的意見,什麼時候應該考慮「作者已死」。以文化演化的觀點看,葉多涵讓我們能看出多元社會的潛力,了解當文化瀕亡,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最後,蔡宜文反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提醒我們很多時候當選項看起來增加,自由其實減少。 這些討論都跟我們進行創作和詮釋時的「預設條件」有關,只有了解自己背後有哪些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為何擁有現在、為何嚮往未來。
-
音樂劇《Titanic鐵達尼號》 倫敦卡司原味演出首航台灣
歷史上,人們並不一定有意打造經典傳世或留名,有時打造的不過一個夢想。然而,美好夢想往往在一不留神失了手,成為一個傳奇悲劇。1912年4月10日,號稱「永不可能沉沒」的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敦啟航,準備航向美國紐約。在各個艙等的人們,不論是懷抱著何種想像,都是以雀躍的心情嚮往彼岸。直到4天後的晚間11點40分,鐵達尼號撞上冰山,一切期待就這樣沉入深淵。
-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邁入15年 雲門獻專屬版《天光.霞》
由台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與台灣好基金會主辦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於今年邁入15周年,預計於10月底演出兩場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編創池上專屬版的《天光.霞》,於今日(8月31日)啟售,旋即秒殺。
-
經典最耐看 國光劇團「盛夏」中綻放傳統風華
國光劇團將在8月25至27日帶來《徐九經》、《失空斬》、《八仙過海》等多檔經典傳統好戲,涵括經典喜劇、優美文戲、華麗武戲,精采紛呈。
-
結合戲曲唱腔、音樂演奏、當代劇場 《夢廻春閨》演繹經典閨怨
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跨藝術音樂表演《夢廻春閨》,將於8月18至20日於中山堂光復廳登場。由捌號會所醞釀三年,以《夢廻春閨》從現代視角重新詮釋閨怨故事,映照古往今來未曾停止的戰爭,將詩經與傳統戲曲交織結合現場音樂演奏,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視聽享受。2022年於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首演時,獲得如潮好評,被該音樂節藝術總監譽為「邀請過最好的台灣節目」。今年回歸台灣演出,呈現結合傳統戲曲唱腔、現代音樂演奏、當代劇場空間運用的三合一新樂╱劇種,創造令人難忘的表演體驗。
-
北市交與編舞家姚淑芬攜手合作 舞出德布西與拉威爾的夢與畫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世紀當代舞團編舞家姚淑芬及甫獲2023年第5屆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5th BMI International Bucharest Conducting Competition)首獎的TSO助理指揮張致遠,將於8月26、27日在城市舞台合作演出法國兩大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及拉威爾《鵝媽媽組曲》,首次以舞蹈結合影像進行全新編創,帶領觀眾進入夢幻般的音樂旅程。
-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吉賽兒》2024年1月北中南巡演
聚集頂尖烏克蘭芭蕾舞者的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United Ballet of Ukraine),將於2024年1月訪台,帶來浪漫芭蕾經典代表《吉賽兒》,進行為期3週北中南的3地巡演。這也是2024年第1檔完整國際級芭蕾舞大團在台巡迴演出。
-
「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 9月9日起沿山起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22年推出「波麗露在高雄」,由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帶著舞者們跳出衛武營,用舞蹈拜訪高雄各區演出28場,演出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引起討論。今(2023)年則在衛武營支持下以「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轉戰高雄山區,9月9日起開始走訪高雄12個區域,從鳳山區出發共15場演出,邀請大家走出劇場跟著《波麗露》旋律,沿著美麗的山線翩翩起舞。
-
伯努瓦舞蹈獎《卡門》首來台 西班牙國家舞團芭蕾舞作絕美綻放
西班牙國家舞團(Compaa Nacional de Danza)35周年誌慶之作《卡門》Carmen將於9月來台演出,編舞家約翰.英格(Johan Inger)以現代芭蕾舞重新演繹經典歌劇,結合法國小說家梅里美(Prosper Mrime)原著的迷人陰鬱氛圍,與音樂家比才(Georges Bizet)激昂熱情的曲風,並搭配俐落時裝與西班牙美學的舞台設計,魅惑卡門與深沉癡情的荷西(Don Jos)儼然重生於現代。此作榮獲素有舞蹈界奧斯卡美譽的伯努瓦獎(Benois de la Danse)及威尼斯電視獎(VENICE TV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