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羅斯提斯拉夫.諾瓦克
藝號人物 People 捷克夜店馬戲團導演

羅斯提斯拉夫.諾瓦克 只有專注技藝,才能找到舞台的自由(上)

舞台中央,一台10公尺長的跑步機低沉運轉,宛如時間的齒輪在黑暗中無情推進。4名表演者踏上平台,有人快步向前,有人被迫後退,彷彿被無形的力量操控,卻又在極限中掙扎求生。雖是馬戲作品,捷克夜店馬戲團(Cirk La Putyka)《奔跑者》(Runners)卻不時讓人想起偶戲:跑步機像是那條牽動木偶的線,只是這一次,它化為速度與重力,主宰場上的表演者。 這樣的聯想並非偶然。捷克偶戲在歐洲有著深厚的歷史與藝術地位,夜店馬戲團導演羅斯提斯拉夫.諾瓦克(Rostislav Novk Jr.)正出身於這樣的傳統偶戲世家第8代。 從小耳濡目染,但他並沒有單純延續這項家族傳統,而是在布拉格戲劇藝術學院(DAMU)接受「偶戲與另類劇場學系」(Katedra alternativnho a loutkovho divadla)的專業訓練後,逐漸轉向馬戲與跨界劇場。 2008 年,他與弟弟維特克.諾瓦克(Vtek Novk)共同創立夜店馬戲團,名字取自捷克語「酒館」之意。10多年來,團隊創作超過30個作品,巡演30餘國。諾瓦克不斷嘗試把雜技、舞蹈、戲劇、音樂與視覺元素交織,他說:「我不想只滿足觀眾或評論家的期待,馬戲必須不斷探索新的邊界。」這樣的信念,正體現在《奔跑者》的作品企圖上。

文字|顏清琪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7
藝號人物 People 捷克夜店馬戲團導演

羅斯提斯拉夫.諾瓦克 只有專注技藝,才能找到舞台的自由(下)

Q:你的作品常被形容為「馬戲劇場」(circus-theatre),融合多重藝術語彙。你認為這是當代馬戲的趨勢嗎? A:對我而言,多重語彙是必要的。某些主題以語言表達更具力量,但有時雜技動作與技巧才是我們與觀眾之間最強的橋梁,是傳遞情感與思想的方式。 我總是從主題出發,再尋找最合適的表達形式。馬戲藝術、技藝與平衡永遠是基礎。 就像《奔跑者》,人們或許會問:這是劇場、舞蹈,還是馬戲?對我來說,標籤和分類並無意義。 Q:夜店馬戲團幾乎是捷克當代馬戲的代名詞,你如何看待當代馬戲與傳統馬戲的關係? A:20世紀初,捷克曾擁有歐洲最大之一的馬戲團,不僅為娛樂,其目的也有教育性讓人們能見到平時無法看到的動物。那時沒有網路,也沒有動物園。傳統馬戲的魅力在於氛圍、大帳篷與圓形舞台,但如今少有作品處理戲劇性、敘事性或結構創新。 傳統馬戲無法適應時代,也無法找到新的出路。有人爭論是否應在舞台上使用動物,但若從那角度看,所有涉及動物的運動也都該結束。 對我而言,馬戲藝術是多元而繽紛的從最商業化的太陽劇團,到最實驗的表演;從公共空間、畫廊,到教育性、科學性、政治性與非政治性的創作。傳統馬戲無法涵蓋這樣的廣度。

文字|顏清琪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7
藝號人物 People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鄭宗龍 以舞為道,用身體坐看世界的快(上)

與鄭宗龍相約雲門,他一身黝黑,說是昨天才剛從「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帶領雲門舞者演出《定光》與幾場推廣活動回來。神情雖顯旅途的疲憊,談話上卻反而輕鬆爽朗。或許是瀨戶內的烈日曬得他一身鬆,也可能是接任雲門藝術總監近5年的歷程,他的身心在各種周旋中逐漸找到自在的方向。 不過,說5年是僅就可見的轉變點而言。2020年他正式接手雲門,但早在2017年底林懷民就已透露兩年後雲門將交棒鄭宗龍,所以這重擔最少得算個7年吧。而這之前,他不僅在獨立創作上如《在路上》(2012)獲台新藝術獎肯定,更在雲門平台上創作了《一個藍色的地方》(2013)、《來》(2015)等展現其優異編創能力的作品,更不用說2016年那膾炙人口並巡迴歐美多國的《十三聲》。再有才華與累積的藝術家,接下雲門這個年過半百且享譽國際的龐大組織都不可能沒有壓力。

文字|樊香君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4
藝號人物 People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鄭宗龍 以舞為道,用身體坐看世界的快 (下)

細數鄭宗龍的每個作品,舞蹈動態固然是主要焦點,但我們也會發現,與聽覺有關的種種似乎更是驅動他每個作品中獨特身體的關鍵鈕。從《來》、《十三聲》的唱咒,驅動舞者身體有如降神般的神秘力量;《定光》中細微的自然聲響,撓動舞者怪奇身體動態與動作組成;向《水月》致敬也挑釁的《霞》,運用清水靖晃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讓觀眾看見《水月》中不曾出現的騷動感;又或是更早期《一個藍色的地方》以無聲片刻突顯當下焦慮與躁動。

文字|樊香君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4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黃建豪 不是那麼「成功」,還是繼續「嚎哮」

大學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研究所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然後在研究所階段與同學創立劇團,持續創作超過10年。近期成立公司,並參與不同劇場類型、劇團的演出。這是「嚎哮排演」團長黃建豪的劇場履歷。 很順暢,且理所當然。 這麼說的時候,略顯慵懶姿態的黃建豪放下手上正在吃蛋餅的筷子,搖搖手,「才沒有,我研究所唸了7年。」每次休學時都覺得自己應該不會唸完了,「我都在說服自己,那張紙根本不重要。人家會做的夢是那種『醒來覺得自己還在當兵』的夢,我做的是『醒來發現我沒有拿到畢業證書』的夢。」話鋒一轉,他感謝起徐亞湘老師。一直畢不了業,其實是卡在黃建豪過於脆弱的戲劇理論,沒辦法通過必修課程,直到徐亞湘老師開設的台灣戲劇相關研究專題,讓他意外發現親戚曾製作台語廣播劇,於是到國家圖書館翻找報章雜誌,做成報告。「其實不大像報告,更像精美的尋寶故事。」或許看到黃建豪的認真,徐亞湘老師讓他過了關。 履歷上的洋洋灑灑,似乎不那麼理所當然地成功與順利。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24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導演

葉志偉 無家者的探索與存在

今年的傳藝金曲獎典禮,頒發「最佳編劇獎」時,從頒獎人口中說出「葉志偉」這個名字。少有時刻穿著西裝、白襯衫的他走上台,先是感謝,但接下來的一句話是:「老實說,我從今天一入場,一直覺得自己走錯棚。」以布袋戲作品《豆花公劇場版拍斷手骨顛倒勇》拿下獎項的他,從事現代劇場工作超過20年,而獲獎作品是他第2部台語布袋戲劇本。 「最後我想要說,我是一個北港人,我從小在媽祖廟前、菜市場長大」這是葉志偉致詞的最後一段,接下來要說的,則是關於他的成長、關於台語,更關於這個做現代劇場、編導傳統戲曲、寫影視劇本的葉志偉,此時此刻身在何處。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2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毫無保留地去完成這件事:我們在金枝演社的日子(上)

李允中X施冬麟X曾鏵萱

1993年,由「二哥」王榮裕創立的劇團金枝演社,汲取「胡撇仔戲」的養分,發展出風格化的表演美學、台灣在地的語言能量與文化內容;同時,更是極少數培養專職演員的現代劇團。團內的資深演員李允中自2000年入團、施冬麟隔(2001)年入團,再加上稍晚入團的曾鏵萱,至今都仍維持團員身分,甚至是人生迄今只加入過金枝演社。因此,我們將從他們開始接觸現代劇場的那個時間點開始,細數李允中、施冬麟與曾鏵萱3位資深團員在金枝演社的這些日子。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0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毫無保留地去完成這件事:我們在金枝演社的日子(下)

李允中X施冬麟X曾鏵萱

Q:3位的母語都是台語嗎?在金枝學習台語、演出台語劇,對你們而言的意義又是什麼? 施:我們家以前會有3種語言,國語、四川話跟台語,但台語比例很低。在金枝發展到後來,我對台語的認同開始出現。 李:金枝一直很注重台灣本土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的核心是都是從那些東西去發展的。因為在這個團,才發現原來台灣有這件事情,因為這齣戲要做功課,才開始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愈來愈多認識。 現在二哥也開始鼓勵我做一些自己的創作,我就會很明確表達自己的創作一定是全台語的沒有為什麼,這就是我的堅持。 我們這年紀的小孩都一樣。家裡父母都講台語,但對我們都會說國語,因為他們認為台語就是沒水準,希望小孩不要因為語言被歧視。像我以前真的被我同學傷到過,但他其實是無意的。因為本來會講台語的人,講國語的捲舌音就會發不好,然後有次我就有個音沒有捲舌,同學就說我頭髮都自然捲,但講話卻不會捲,其實我是蠻受傷的,但我們是好朋友,那時候就笑一笑。 施:我自己後來到了近10年,開始意識到台語的意義。 以前在演戲的時候,我會把自己放在藝術本位,是為了藝術服務,但後來我發現戲劇不應該是純藝術,因為戲劇要發聲、要講話,怎麼去設定故事內容、背景,怎麼去設定角色,其實都是一種「政治」。 後來覺得自己開始想要去認真著墨台語,有兩個原因。 一、我覺得台語是個很「戲劇性」的語言,比我們現行的國語,有更多層次變化。 二、從國語裡面找不到的那種力量跟活力,我在台語裡面找到。後來會覺得,如果我把台語當成是個可以去深入的目標,我好像找到了一個「落點」以前是純藝術,是懸掛在空中的,可是學習台語、認識台語,透過台語去認識台灣的事情的時候,我就可以穩穩地踩下來。 曾:我阿公、阿婆是客家人,媽媽是台語,可是他們不會跟小朋友講台語。我現在仔細想想,其實我從小跟阿公、阿婆住一起,所以我小時候聽到的客語比較多。可是他們在我國小時都過世了,所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0
藝號人物 People 以色列旅英編舞家

雅絲敏.瓦迪蒙 非線性詮釋童話經典 述說女性成長經驗

《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並不是英國編舞家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第一次改編經典童話,她早在2016年就曾經挑戰過《皮諾丘》(Pinocchio)。從1997年創立舞團至今,她始終以創作直面當代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反思,雅絲敏認為,選擇經典改編,是讓藝術與人產生共鳴最直接的方式。 1971年出生成長於以色列,雅絲敏兒時曾經是體操運動員,14歲開始跳舞,後加入以色列奇布茲現代舞團(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直到1995年搬至歐洲開啟舞蹈職涯,不到25歲就獲得第一座編舞獎項。1997年創立了以自己為名的雅絲敏.瓦迪蒙舞團(The Jasmin Vardimon Company)。她擅於運用多重媒材,在舞台上打造充滿層次的視覺意象,除了細膩扣合原始文本探討的議題,也不乏以當代日常為主題所進行的創作。她以舞者身體為媒介,結合動態身體與劇場的敘事,讓觀眾得以在演出中重新感知自己的處境,看見人類對事物的理解是如何隨著視角與情境而轉變。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30
跨界對談 「愛國東小聚場」對談側記(上)

如何在世界最安靜的地方,聽見自己?

王宇光 ╳ 陳德政 談移動、創作與痕跡

王宇光與陳德政皆是身兼數角的創作者,編舞家王宇光是微光製造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擁有漁業證書的漁人。作家陳德政早年曾撰寫音樂專欄並擔任DJ,35歲後開始登山,如今主業寫作兼主持Podcast節目。雖然兩位創作者深耕不同的領域,而其創作基點有著「從身體出發」的共通性。他們各自帶「身體」載具,努力將生命中的「經驗」之石填入其中,最後潛心打磨轉化為層巒疊翠的生命作品。 國家兩廳院舉辦了「愛國東小聚場」藝術家對談活動,特邀王宇光與陳德政從身體經驗出發,互相分享如何將生命經驗轉化為各自領域的創作語言。面對創作與人生,兩位進入不惑之年的創作者始終保持熱忱,有時依然疑惑,絕對真摯。兩人亦嘗試以音樂召喚過去,再現各自生命中珍貴的經驗「寶石」。

文字|洪唯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3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温宇航口述

我們在另外一個舞台上,再見──給兆欣

兆欣,1984年生,自高中起學習京劇旦角藝術,曾赴中國學戲,遍訪諸多前輩藝術家,並取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但他不囿限於京劇表演,陸續以導演、演員等身分,加入現代舞、布袋戲、現代劇場、歌劇等各類形式的創作,演出足跡更擴及法國、義大利、印度、新加坡等國。2025年5月23日,兆欣意外於家中辭世,享年40歲。本刊特邀崑劇藝術家温宇航,以兆欣摯友的身分,回憶他與兆欣相識、相惜的過程,以為紀念。

文字|林立雄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1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鮑奕安 簡單地成為一名演員就好

許多人認識演員鮑奕安,應該是因為《新社員》。 這部由再拒劇團、前叛逆男子共同製作的音樂劇,在台灣尚無音樂劇熱潮、2.5次元戲劇也尚未流行的2014年,以「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為名掀起炫風。而鮑奕安在劇中飾演就讀高中二年級的主唱小安,文弱且天然呆的氣質,不只開啟劇中的戀愛效應,也觸動觀眾對青春、熱血的各種想像。 「(《新社員》)的確讓很多人認識我。」鮑奕安說:「不只是演員、或是劇組的里程碑,而是台灣劇場史上一個蠻重要的演出。」他強調,並不是說《新社員》多偉大,「而是打開了某扇門,讓更多人願意進到劇場,讓整個劇場的觀眾開始有些變化。因為這個演出,大家開始知道劇場很好玩喔!」 從大學就加入劇場演出的他,早就記不得演過多少戲了,穿梭於大小劇場、沉浸式演出、商業表演、影視作品等,20年左右的光景仿若用好多角色堆疊出鮑奕安現在的模樣。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0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鋼琴家

小林愛実 走過迷惘猶疑,因為「想要」,所以演奏

演出結束那一刻,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燈光尚未全暗,觀眾席間卻已響起難以抑制的掌聲。站在台上的,是首次來台演出的日本鋼琴家小林愛実。她深深一鞠躬,身形輕盈,動作卻透著一種剛剛好的堅定。再次回到舞台上,她微笑著坐回鋼琴前這一次,不是她一人,而是與鋼琴家夫婿反田恭平,以及恩師劉孟捷,一同六手聯彈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小品。 鋼琴前,3人肩膀幾乎相觸,兩大一小的身影彼此讓位,小林被擠到一側,笑得宛如孩子。觀眾也笑了,因為這畫面太過可愛,太過真實,像是難得一見的幕後時刻悄然浮現在舞台上。 這樣的笑,是難得的。曾幾何時,小林曾歷經一段漫長的安靜與掙扎。而她今天願意笑、願意彈、願意來到舞台中央,說的不是「我要證明」,而是「我想演奏」。

文字|鄭巧琪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8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作曲╱編曲家

張清彥 打破已知,每件事情都是好玩的

「好有趣喔!」這大概是張清彥提及音樂、音樂劇時最常的反應。 他可以說是目前台灣音樂劇圈裡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工作疊合興趣,但他未有倦怠,興奮地分享每齣音樂劇作曲的差異。他說起唱歌集音樂劇場《以為是BL結果是BFF》:「這個製作好年輕!提醒我,玩心真的好重要!」還不到30歲的他再次投射到自己的高中生活,那種悸動、那種煩惱在音樂與生命裡蠢蠢欲動。相較於這類快歌,去(2024)年底剛完成讀劇的《爬上頂樓看月亮》,是少數內斂且陰柔的作品,「哇!原來我也可以這樣!有些突破是開心的。」而協助嚎哮排演完成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則是融入了張清彥喜愛的饒舌音樂,在3、4年的發展時間裡產生很多有機討論。 與其說張清彥供給了「音樂劇」裡很重要的「音樂」,他也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音樂劇與音樂反覆確認了自己的喜好,讓有趣的事情持續在身邊發生。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8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擊樂工作者

薛詠之 讓聲音穿越時空,蓋一座「聽覺」廟宇

「聲音創作與演奏」對薛詠之來說,展開過程似乎接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當對這個聲音有感覺、或是覺得有趣好玩,直覺反應:「將聆聽到的感受和體感經驗放進作品裡,讓觀眾同步感受。至於大家要怎麼感受,其實蠻自由的。」就像是朋友間彼此分享美好的事物一樣,邀請你走進她的聲響世界翱翔,聆聽她用打擊演奏塑造的聽覺世界。 走進聲音藝術的機緣,則回溯至多年前的某日,她在高雄鳳山看完表演後,聽到聲音藝術家劉芳一在吹一個像管子的東西,薛詠之聽了許久,發現劉芳一的吹奏不斷地變換著音色,她愈聽愈入迷,「這真的是另外一個世界,而且非常吸引我。」便開啟她開始探索聲音的本質、運用聲響形塑聽覺敘事脈絡。

文字|張瑋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6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蒂摩爾古薪舞集舞蹈總監X雲門資深舞者

巴魯.瑪迪霖X黃媺雅 再一起跳一次,我們都準備好了

科班出身的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年少時期都在台北渡過,在北藝大建立西方身體與舞蹈的認知,也是在這裡認識了舞者黃媺雅。他憶起第一次見到媺雅的那天,笑說腦中直接浮現高手,「我對高手的定義是,有一種線條跟狠勁,就是我對媺雅的第一印象。」而媺雅回憶起巴魯,直言他就是個小鋼炮,「個子小小,彈跳力超好,又很會帶動氣氛。」兩人既是舞蹈系4年的同學,也是室友,更是畢業舞展合作的編舞與舞者,有著一個眼神就能get到彼此的默契。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2
焦點人物 印尼操偶師、甘美朗音樂家

孫德裘 「跨文化」之下,追尋同源的偶戲本質

日前首演的《一個皇帝在南洋》,以「六度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在南洋國度『滿者伯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與傳國玉璽的過程」為情節線,並且運用建文帝、鄭和、馬歡(船隊翻譯)3人的視角,反覆切換來進行講述;另外,還有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俱盧族和般度族戰爭,以及印度教濕婆神的創世神話,這兩條故事線同時交織於作品之中。 除故事線的多線交錯與並行之外,《一個皇帝在南洋》不只是將主角與故事帶到了南洋,更讓台灣布袋戲與爪哇杖頭傀儡、皮影戲與畫卷戲彼此結合,同時將甘美朗音樂帶到現場,與布袋戲後場音樂共譜旋律,呈現出台灣與印尼共創的「跨文化展演」。 導演陳昶旭在創作過程中,就曾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並親身感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差異;其中,劇本可以說是全劇發展最久的環節,嘗試將兩種形式、藝術文化運用故事的方式達到有效的連結。而來自印尼的孫德裘(K.R.A.Tejo Bagus Sunaryo, S.Sn.,M.A,後簡稱Bagus Sunaryo)可以說是《一個皇帝在南洋》重要的靈魂人物,啟動了故事與形式的想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27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歌仔戲演員

鄭紫雲 執著愛戲的她,嚮往著無可定義的自由

現為自由演員的鄭紫雲,在去(2024)年走上傳藝金曲獎的頒獎台,拿下「最佳青年演員獎」這個一生只能拿一次的獎項。 從那個時刻開始,她想:「我對每部作品出現了責任感跟使命感,我做的這個作品,年輕人無意間看到,會留下印象嗎?會不會像我當年那樣,看了一眼之後就愛上?」沒有任何家學淵源的她,認為這個責任感是想把自己對歌仔戲的愛,用不同方式傳遞給更多人。所以,她不只是演員,更在去年年底與朋友開創繫服工作室,想讓更多民眾體驗戲服穿搭,也拍攝短影音、錄製Podcast,用屬於他們的方法去吸引更多人接觸歌仔戲。 如此嚮往、也如此不窠臼於傳統的她,其實是因為人生裡的3齣戲,確定了在歌仔戲裡頭的自己。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20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焦點人物 2025台北雙年展聯合策展人

山姆.巴塔維爾 展覽是創造一段旅程,就像導演安排一場戲

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下簡稱北美館)台北雙年展主題發布會上,身穿深色西裝,手勢豐富、眼神堅定,演講時彷彿站在舞台上。他的語氣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像是為觀眾鋪陳一場無形的敘事。他經常以目光掃視全場,傳遞出高度的情感投入與現場掌控力。當他談到展覽靈感背後的個人經驗時,語調轉為低沉柔緩,提起關於父親的故事,那一刻,他的聲音輕微顫抖,眼眶泛紅。這段真摯的分享,讓現場觀眾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感,彷彿整場展覽就是從這份未竟的思慕中緩緩浮現。 展覽不只是看,還是「走進去」的體驗 巴塔維爾是黎巴嫩出生的國際策展人,現任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館長之一。其實他從大學時期就同時修習劇場和美術史,後來到倫敦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研習表演藝術。曾在英國擔任劇場導演與演員,參與過音樂劇、愛丁堡藝穗節與BBC廣播劇等多樣形式。 這些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策展觀。「展覽對我來說不只是把作品掛起來,而是創造一段旅程,就像導演安排一場戲。」他認為觀展不只是視覺體驗,更是身體與情感的參與,「有時你要讓觀眾停下來,有時要加速敘事,這與劇場節奏安排非常相似。」 在他的策展邏輯中,展場就像是是可被編排、切分與引導的舞台。牆面是場景轉場,作品間的間隔像戲劇的呼吸,燈光與動線則牽引情緒。他比喻:「展覽就像是一齣戲劇,你需要有開始、有起伏、有高潮、有收束。」 他將展覽視為三維敘事體觀眾透過身體移動建構故事。他分享這種節奏與空間感知來自劇場導演經驗:如何設計懸念、安排進退場時機、讓觀者沉浸其中。對他而言,每件作品都是舞台上的演員,與觀者在展場中共同完成敘事張力。

文字|王顥燁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3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廖原慶 表演,是他選擇做一輩子的事

廖原慶的身分是多樣的,就如我們熟悉「部分的他」是一位演員,得扮演不同角色。 他與梁皓嵐主持的Podcast節目「善嵐慶女」已邁入第6季,有不同領域的聽眾因聲音認識這名劇場演員。近期作品《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後簡稱《上樑》),他同時是編劇與演員;不過,編導經驗其實來得更早,是娩娩工作室《米蒂亞:一則台灣新聞》,而這更源於他的另一個身分高中表演藝術老師,因為此作最初是他協助學生創作的。此時的廖原慶,又指了指掛在牆上、即將演出的《騷動之川》海報,笑說主視覺是由他設計的。 這些事情多半環繞著「劇場」,所以廖原慶說他從研究所開始,就把自己定義為「劇場工作者」,不打算被其中一種狀態綁住,只要「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以看見一個比較舒服的自己」。 「我在我的自由裡面穩定的發展。」廖原慶這麼說。「自由」與「穩定」兩個看似矛盾的字眼,在他的劇場生活裡實踐。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2
焦點人物 演員、音樂人

黃韻玲 早一點或晚一點,我或許就不會去演

在今(2025)年初搜尋「黃韻玲」的相關新聞,會出現她在2024年10月1日生日這天,發行33年專輯《平凡》的黑膠復刻作為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家人同事也到場陪她歡度60歲生日;再過一陣子,則有週刊報導她接任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後簡稱北流)董事長後,邊做邊學地替中心打好基礎、推動各項活動。同時,還有綠光劇團塵封16年的《人間條件四》,終於邀集原班人馬黃韻玲、林美秀和陳希聖的回歸加演消息。 黃韻玲最近一次演舞台劇,也已經是2016年的《人間條件一》,那時考量演員年齡與體力因素,劇團曾宣布可能是原班人馬最後一次同台;時隔9年,作為《人間條件》固定班底的黃韻玲又回到舞台上,她的想法很簡單:「大家本來就各自忙碌,能跟美秀和希聖再次同台,吳Sir(吳念真)的時間也可以,當然要參與啊!」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05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

蔡逸璇 與歌仔戲在彼此的世界實現自我

第一次認識「蔡逸璇」這個名字,是疫情期間少數順利登場的《趙氏孤女》讀劇演出。 向來以演員為主、劇本為輔的歌仔戲,竟然會有「讀劇」,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文本將傳統故事《趙氏孤兒》改了設定,主角由男轉女又女扮男裝,一方面挑戰了古典敘事建構於父系倫理的個人身分與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對應歌仔戲多由女性出演男性角色的表演體系,戲裡戲外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既鬆動歌仔戲行之有年的「規矩」,卻又好似向其致敬。 要說是蔡逸璇是有意識地選擇「革新」歌仔戲,不如說是歌仔戲自己找上蔡逸璇。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3
焦點人物 演員、歌手

楊大正 再一次,獻出真心地唱著

一個藝術家的底氣是不是從獎項掙來的?接連拿過金曲獎、金鐘獎,楊大正的歌手╱演員雙棲生活,在近年來逐步被更多人認識。不過,早在更之前他就站穩了自己的步伐。「獎項的重要,因為那真的是對認真做藝術的人很大的鼓勵,無論音樂或者戲劇上的都是。」楊大正說,即便如此,他更明白即便沒有獎項的肯定,一個人投注的時間,「也會讓你在那個領域當中,磨練出創作者的底氣。」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7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戲主演

吳聲杰 闖進不孤獨的布袋戲「武林」

布袋戲演師仰賴的是「操偶」與「口白」的技藝。操偶是讓戲偶能有動起來的生命,口白則賦予戲偶聲音,而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聲線也往往由同一位主演擔綱。不過,演師多數時候藏在戲台後頭。但隨著現代劇場的介入,演師的「現身」成為全新課題,也是多數布袋戲團陸續嘗試的創作方法。其中,臺北木偶劇團大概在2019年前後開始有此嘗試,藉此去找尋人與偶間的共鳴,以及兩者存在於舞台的平衡。 身為臺北木偶劇團主演之一的吳聲杰,不只是從戲台裡頭走向舞台前方,被喜愛看布袋戲孩子們稱為「猴子哥哥」;他更是在大學之後才接觸布袋戲,進而從一名二胡演奏者,闖進布袋戲這片「武林」,隨著無數位門派宗師、或民間高人,持續進化成現在的青年好手。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