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越南ToLo Puppet Theatre帶來了木偶劇《THO DIA》。
曼谷

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 展現東南亞藝術家的多樣與關懷

2025年3月12日到16日,曼谷迎來了年度文化盛事「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這是一場聚焦於創新劇場、舞蹈及跨界表演的國際藝術盛會。 今年的BIPAM有來自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寮國等國的藝術家,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展示了東南亞的藝術形式多樣性,這些作品也呈現出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質,關注當地社會、環境及政治問題,呈現出東南亞藝術家對當前世界的深刻反思。 例如來自菲律賓的伊薩.江森(Eisa Jocson)創作與演出的《Maelstrom》,以一個被摧毀的城市景象為背景,探索災後環境中,人的身體如何在極端困境下尋求生存與再生的機會,表演沒有對話,只有舞者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像是與城市共同命運的掙扎,既顯示了個人生命的脆弱,也象徵著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渺小與無助。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22
倫敦

漢姆史密斯劇院新版《群鬼》 當代新詮釋引發劇場圈話題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在 1881 年寫成出版了《群鬼》(Ghosts),其內容涵蓋了亂倫、梅毒、安樂死與自殺等議題,震驚當時的社會,因此被禁,沒有一家挪威劇院願意製作搬演這個劇本。近一個世紀半後的今天,即便這些話題依舊引人注目,但現代觀眾很難再覺得這樣的題材驚世駭俗。然而,在倫敦西邊的里瑞克.漢姆史密斯劇院(Lyric Hammersmith Theatre)在4月中再度搬演了這個劇本,由劇作家歐文(Gary Owen)改編,本劇院的藝術總監奧莉歐丹(Rachel ORiordan)執導,《群鬼》在倫敦劇場圈內再度引起話題。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1
巴黎

兩大跨界藝術節初春登場 新秀輩出展現創作新勢力

巴黎初春舉行的2個藝術節,成為當代表演藝術新星崛起的重要指標。巴黎市中心編舞創作基地──「玻璃動物園」(Mnagerie de Verre)每年春、秋進行的「非比尋常藝術節」(Festival des Inaccoutums)透過跨領域的編舞創作,發展突破形式局限的新型態演出。而在巴黎南郊城鎮旺夫(Vanves)舉辦的Artdanth藝術節則長期支持前衛創作,將年輕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0
上海

音樂劇蓬勃的背後:演員要演多少戲才能養活自己?

又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的時節。 當你在亞洲大廈的走廊撞見穿著戲服的演員,別驚訝他可能剛結束《阿波羅尼亞》的夜場演出,轉身就要趕去說唱音樂劇《東樓》的劇組試音。 據《音樂財經》雜誌統計,2025年第一季,中國劇壇引進原版音樂劇8部,占總劇碼數比例僅11.2%,中文版劇碼71部,占比攀升至88.8%。作為音樂劇半壁江山的上海,中文音樂劇以肉眼可見的增速崛起,而2025年的增長勢頭更為兇猛。不過,當觀眾為國風懸疑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歡呼時,後台的計算器正悄然啟動:每場演出費乘以場次減去房租,再加上不確定的商演機會這道現實主義的數學題,構成了音樂劇演員的日常生存公式。 在以亞洲大廈(編按)為核心的音樂劇江湖裡,「一角九卡司」早已成常態。在一部《辛吉路的畫材店》裡,一個角色需要6至8名演員輪轉,才能維持每月25場的高頻率演出。有人1個月連軸轉7部戲,白天排《阿波羅尼亞》,晚上演《謹遵醫囑》,中間還能抽空在《蝶變》裡當個民國名媛。這種高強度運轉的背後,是市場對新鮮感的極致追求。觀眾熱中「集卡」不同演員的同角色演繹,製作方則將多卡司作為行銷噱頭。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單部戲的演出週期縮短至1至2個月,演員難以靠一部戲穩定生存。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在上海,演員必須像『人形永動機』,在戲與戲之間無縫切換。」 繁榮背後,演員的「生存算術題」 儘管上海音樂劇市場票房火爆,但演員的生存帳本卻沒那麼光鮮。根據行業數據,一線城市音樂劇演員月薪約5千到1萬3千元人民幣,但這份收入需建立在「全年無休」的高強度演出基礎上。 這本帳其實很好算,兩個方面一目了然。 1、收入端 ◎ 新人價:一部戲排練費每天150元(無餐補),演出費單場幾百元。假設一個月演20場,總收入約1萬元。 ◎ 老手價:成熟演員可能拿更高分成,4千到5萬不等,但若只接一部戲,月收入仍難破萬。 2、支出端 ◎ 房租:上海單間月租3千元起步,內環一室戶直逼6千元。 ◎ 五險一金:若自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08
法蘭克福

資助女性藝術家與學者25年 美新尼雅基金會宣告結束營運

2025年3月中,由美新尼雅女性學術與藝術基金會(Stiftung maecenia fr Frauen in Wissenschaft und Kunst,下簡稱美新尼雅基金會)舉辦的最後一場「女王之路系列講座」(Kniginnenweg)順利落幕,講座標題為「到此為止,後會有期」(Bis hierhin und weiter),是美新尼雅基金會結束營運前的最後一場公開活動。這個從2002年活躍至今的講座向來由美新尼雅基金會與法蘭克福各文化機構合作舉辦,讓女性藝術家和學者對大眾發表受基金會支持的計畫。講座名為「女王之路」,因為是獻給業界女性與其傑出的計畫,但女性的職涯很少像德國俗諺所說的「國王之路」那麼平坦寬廣。 2000年成立於法蘭克福的美新尼雅基金會,以「賦予女性力量就是改變世界」為宗旨,長年支持女性藝術家、音樂家、劇場和舞蹈工作者及學術研究者走出自己的道路,並獎助各種透過女性主義視角關注社會議題的計畫,舉例來說,近年受資助的有聚焦於政治議題的戲劇和電影作品,探討日益右傾的全球政治光譜、相應而來的反女性主義浪潮、以及極權國家的全球網路監控對基本民主與言論自由的威脅等。另外,也有致力於改變學術領域裡以男性敘事為主導的計畫,如2016年資助的「數學界的女性」國際攝影展,至今在世界各地展出已超過100場,呈現20位不同國家的女數學家肖像和訪談,為這個仍屬男性主導的領域開啟了新視野。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04
澳門

拉大藝術光譜 「Todos Fest ! 共融藝術節」5年有成

「Todos Fest ! 共融藝術節」已然成為石頭公社一年一度的品牌節目,在幾乎每月一節慶的澳門,「共融藝術節」可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每年與不同的社福機構、藝術團體合作,以「共融」為理念,為身心障礙者、長者提供演出及創作平台。「Todos Fest!共融藝術節」從2021年開始舉辦,並一連兩屆作為澳門城市藝穗節的「節中節」,去年首次離開官方節慶,由石頭公社獨立主辦,也獲得博彩企業金沙澳門作為場地支持單位,在離島氹仔炮燭廠遺址活化片區中舉辦。 舉辦至第5年、且獲得不俗口碑的「Todos Fest !」,卻傳出沒有得到政府單位資助的消息,主辦單位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辦下去。相對過去幾年,第5屆的「Todos Fest !」在表演類節目的數量上似乎減少了,卻迎來法國鬼才編舞家傑宏.貝爾(Jrme Bel)享譽國際的舞作《盛會》(Gala)(註),而且所有節慶活動都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劇院和廣場上舉行。《盛會》的澳門版本由莫倩婷、關若斐擔任重排助理,在澳門公開招募16位表演者。台上表演者具有不同的身體經驗,有舞者、演員、兒童、身心障礙人士及銀髮族,展現了出一幅多元、平等的風景,在傑宏.貝爾看似簡約卻是精心編排的結構下,不同能力表演者在台上展現的並非一般才藝表演式的弱勢社群演出,而是透過不隱藏差異、允許「做不到」的平等展示,共構一個互相包容的公共空間。在宣傳經費限制有限、澳門大眾對當代舞蹈興趣不足的條件下,這部理應作為澳門年度盛事的演出,入場人數還是坐不滿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但演出現場氣氛的高漲、觀眾的熱情投入,卻是澳門劇場演出中少見的。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7
香港

多位音樂舞蹈創作人辭世 透過口述歷史與文獻記錄承傳

最近音樂才子方大同辭世,讓許多樂迷深感惋惜,網路上不少人去重溫他的訪問和音樂會。香港表演藝術界近月亦有幾位資深學者、創作者和技術專家辭世,也讓圈內人士唏噓不已。 香港資深音樂學者與樂評人劉靖之教授於2月初辭世,他除了是音樂研究者亦是翻譯學研究者,在1970年代就開始撰寫音樂評論,多年來筆耕不輟,硏究涵蓋音樂、文學和翻譯3個領域,主要著作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劉靖之談樂》3輯、《歐遊樂記》、《林聲翕傳》等,並在中國多個音樂學院進行長期的學術交流。劉教授在2001年已響應香港中央圖書館發起的「文獻徵集行動」,將他個人收藏多年的珍貴書刊、文獻,贈予公共圖書館,成立了「劉靖之文庫」特藏。 一樣是2月份,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名譽顧問、香港話劇團前舞台技術主管林菁先生辭世。他是在1989年加入香港話劇團參與劇場技術及舞台管理專業,在劇團服務超過30年,不單是劇團的元老級人馬,也為香港的劇場技術及舞台管理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並曾經在話劇團出版的書刊中接受訪問。 3月,著名作曲家陳能濟先生離世。印尼出生的他,在1989年初獲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邀請,擔任樂團職業化之後第一任駐團指揮;在台灣生活5年期間創作不斷,及後在1993年獲香港中樂團邀請,出任樂團助理音樂總監一職。在1970年代,陳能濟就曾協助香港中樂團由業餘發展至職業化,提倡「中樂交響化」的理念,他的作品數量甚豐,包括音樂劇《城寨風情》、《六朝愛傳奇》、大合唱《東方之珠禮讚》、音樂朗誦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舞劇《九天玄女》。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有關於陳能濟的訪談,在鄭學仁博士的努力下在今年上架,讓樂界朋友可以在透過網站了解他的創作歷程。 香港著名填詞人、有「詞聖」美稱的盧國沾則在日前於睡夢中辭世,他的作品包括《小李飛刀》、《天蠶變》、《人在旅途灑淚時》、《陸小鳳》等,都是香港電視劇一代觀眾的集體回憶。而曾經參與「香港舞蹈口述歷史(1950至70年代)」計畫的梁漱華女士,是中國和加拿大著名舞蹈編導家和教育家,也是加拿大舞蹈教師協會首位承認的中國舞教師,亦曾在香港留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5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新加坡

「前進」兒童藝術節 為每個成長的孩子提供藝術滋養

今年,濱海藝術中心向來在3月份舉辦年度兒童藝術節「前進」(March On),已邁入第5屆了。新加坡每年3月都有一週的學校假期,放假的孩童便有機會和父母共同觀賞演出,而今年的「前進」為期3週,比往年更長,一共有5場付費演出,以及一系列的免費藝術活動如工作坊、裝置藝術等。 「前進」藝術節專為12歲以下的孩子打造藝術體驗,而孩子們都是與父母一起前來參與藝術節,所以「前進」也相當注重適合親子共賞的活動與演出。如今年邀請的英國Punchdrunk Entertainment《消失的圖書館》(The Lost Lending Library),和澳洲Polyglot Theatre的《BB車一族》,都是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參與式劇場。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0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海天映照下的琅琅世界觀

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君心.南洋夢昭君》

《君心.南洋夢昭君》(以下簡稱《君心》)是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湘靈音樂社所聯合製作,於2月中在濱海藝術中心新電信水濱劇院演出,並由來自台灣的周慧玲、李易修分別擔任編劇與導演。《君心》的劇作結構,為全劇延伸了多重敘事的觀點,甚至開創了傳統現代化特別是在現代劇場裡創作與現代戲劇結合的南管的一種新的美學、新的史觀,將南管演唱者和千百年來傳誦的故事女主角,直呈於受眾的認知與想像之中。對於新加坡的湘靈音樂社來說,這個作品極具當代意義;其表現完全不同於2019年臺灣戲曲藝術節中與國光劇團合作《費特兒》時,音樂受縛於龐大京劇體系下被動的角色。音樂設計黃康淇為這齣戲劇的說唱,穿針引線地縫繡出相當立體多彩的視覺畫面。 《君心》的戲劇情節是假託20世紀初一艘來自麻六甲的橡膠商船,在前往泉州採買和迎娶新婦後,經台灣大稻埕,回程時於船上所發生的日常和奇幻遭遇。開場時,一名女子(由湘靈音樂社首席林明依擔任,飾演來自台灣的南管歌者廖阿昭)在微弱的燈光中清唱著以王昭君為主題的南管散曲〈出漢關〉,隨著鼓聲和絃樂的導引,抽象的音樂竟然發揮感官攝影術,將猶如特寫的音樂獨白,轉化為大場景的遠鏡頭,於此開始了全劇呼應南管〈出漢關〉內容的3段演出:〈風吹雁門關〉、〈家書把鼓樂〉與〈海道難比山險峻〉。追究到底,全劇不過唱一曲〈出漢關〉,只是從頭到尾重複了3遍,但因每回重複和轉折的情節方式不同,觀者卻因而體會了幾重莫名的高潮迭起。

文字|傅裕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3
檳城

編導陳綺華與在地團隊合作 推出廣東話舞台劇《最後的華爾滋》

檳城以福建人居多,因此廣東話作為媒介的舞台劇比較罕見,尤其是原汁原味的香港創作。不過這一回,剃刀實驗劇場首次與「90製作團隊」合作,特別邀請來自香港的編導陳綺華前來檳城,進行為期3個月的排演,為觀眾呈現難得一見的原創雙人劇《最後的華爾滋》,全程以廣東話演出,嘗試打開檳城劇場另一個可能。 《最後的華爾滋》講述一名生無可戀的婦女,好不容易儲夠勇氣,站上椅子準備投繯自盡,不料卻被一個落魄小偷意外搗亂計畫。兩個絕望的人在糾纏之間,發掘了彼此之前的人生交集,還原一段舞蹈排練室感人的師生關係,最後透過一支久違的舞蹈,重燃求生的希望。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1
曼谷

「曼谷設計週」加入永續概念 多元活動展現軟實力

泰國設計界和藝文界年度盛事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 )在2月8到23日在曼谷登場。曼谷設計週由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辦,以老城區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為中心,在曼谷各大區域有不同形式的活動和展覽,從一開始的靜態展覽,逐漸擴張到近幾年的講座、工作坊、城市導覽、音樂表演和市集等,曼谷設計週不只是單純是個設計展而已,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以設計為力量,讓民眾走進城市的各個角落,進而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 曼谷設計週從2018年開始,展區最早從曼谷老城區第一條現代化的道路石龍軍路(Charoen Krung)和達叻仔(Talad Noi)開始,展區逐漸擴大。中間經過COVID-19的挑戰,到了2025年曼谷設計週的主題是「設計躍升:正向力量迎接挑戰」(Design Up+Rising: Facing Challenges with a Positive Twist),加入了永續性的概念,4大重點領域包括展示曼谷作為創意之都的特色、新興設計師的展示平台、創意專業人才的交流以促進商機以及透過美食和時尚展現泰國的軟實力。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30
北京

從脫口秀到聲囂劇讀節 娛樂化與市場化中的原創力

2月下旬,北京專做雜技表演、1300座的朝陽劇場推出兩場「脫口秀之夜」,門票秒殺,脫口秀受歡迎的程度已從它的秀場滿溢到不同的劇場了。開年以來的兩個月,北京脫口秀演出超過3400場,占商業演出約43%。如果再討論「脫口秀是不是表演藝術」這個問題,很快地沒進過劇場的年輕人可能都會認為劇場就是演脫口秀的。就像10多年前,很多想投資話劇(舞台劇)的人以為話劇就是開心麻花。與此同時,北京首批25處掛牌的演藝新空間在這個農曆新年期間也貢獻了500多場次的演出,包括正乙祠古戲樓的經典戲曲,三里屯愛樂匯藝術空間,七七劇場的沉浸式懸疑劇等等。脫口秀與演藝新空間代表著北京的表演藝術日益多元化,但也代表著娛樂化表演需求日殷,勢不可擋。另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字也令許多人驚嘆,2024年北京國家大劇院與天橋藝術中心票房收入雙雙破兩億人民幣,領先全國所有大型劇院。劇院努力往市場營運的道上奔跑。 表演藝術的內容娛樂化、受眾年輕化與劇院營運市場化在表面上看來對表演藝術產業似乎是正面的,因為統計數字每年都是增長的。但是,如果把表演藝術僅僅視為娛樂產業的話,最終這個社會將失去支撐人們對這個世界思考與反省的文化底蘊。藝術仍應該在不同的時代發出不同的聲音,發出自己的聲音,而要做到這些,最重要的就是藝術創作的原創力,也就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在北京其實並不缺乏編劇人才的孵化計畫,但大多是為了公部門的文化成績單,形式為上,真正純粹為拓展藝術創作力設想的計畫少之又少。值得慶幸,也很自然的是,大河中總有那麼幾隻小魚逆流而上,在這個講究商業模式與營銷策略的氛圍裡,仍有人關注著藝術本質的原創力,以孵化原創劇本為職志的「聲囂」(Sound Fury)就是其中之一。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29
多倫多

梅蒂族酷兒劇作家獲總督文學獎 Caleigh Crow讓烏鴉說出邊緣與反抗

被譽為加拿大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獎總督文學獎(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日前公布2024年的得獎名單。劇本類獲獎作品為Caleigh Crow的《有暴力、有正義的暴力,還有死亡,或是重生的烏鴉》(There is Violence and There is Righteous Violence and There is Death or, The Born-Again Crow,以下簡稱《重生的烏鴉》)。 該獎項由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主辦,每年針對小說、非虛構寫作、詩、劇本、兒少文學、兒少圖畫書與翻譯(英翻法、法翻英)七大類別,評選出當年度最佳英語及法語出版品,並分別頒發25,000加幣給得獎者、3,000加幣給出版社作為獎金。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27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首爾

電視劇《正年》熱播 帶動新一代「女性國劇」作品嶄露頭角

以 20 世紀 50 年代女性國劇團為題材的網路漫畫《正年》,在去年改編成電視劇後大獲成功,創下亮眼收視成績,成為近期難得一見的票房佳作,更成功喚起大眾對「女性國劇」這門被遺忘藝術的關注。 女性國劇源於 1948 年,由一群女性國樂藝術家組成的「女性國樂同好會」(여성국악동호회)開創,並於 1950 年代迎來黃金時期。女性國劇的特色在於全女性演員包辦劇中所有角色,包含男性角色,融合唱腔、舞蹈與戲劇表演。其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花美男」演員更因俊美形象與精湛演技,吸引大量粉絲,被譽為韓國粉絲文化的起點。然而,隨著 1960 年代電視和電影等娛樂形式的普及,女性國劇票房急劇下滑。不僅外部環境變遷影響,過度依賴明星美男演員光環、商業化取向導致藝術性被忽略等內部問題,也使這門獨特的通俗藝術逐漸失去立足之地,最終被排除在國家文化政策支持之外,漸漸淡出大眾視野。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25
橫濱

「共生共創藝術節」 打造所有人皆可參與的舞台

2025年的「共生共創藝術節」,於3月5日至15日在神奈川縣民會館舉行,主辦單位強調這是一場不分年齡與身心狀況,所有人都能參與並享受表演藝術的盛會。藝術節的規劃透過戲劇、音樂、舞蹈與工作坊等,探索共生與共創的可能性。本次藝術節同時也是神奈川縣民會館於今年4月1日休館(期間未定)前最後的大型活動,為場館畫下具有象徵意義的階段性句點。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23
倫敦

英國文化部將投注2.7 億英鎊 以確保「處處有藝術」

英國文化部長麗莎.南迪(Lisa Nandy)於上月宣布政府將注入超過 2.7 億英鎊到國家文化部門,其中的 8,500 萬英鎊將用於維持場館營運的緊急基建工程。 南迪說:「我來自一個對戲劇有著濃厚興趣的家庭,我對劇場這類空間非常熟悉,但有太多這個世代長大的孩子沒有這樣的背景以建立這樣的感受。」她的父親是國家劇院的董事會成員,姊姊則在曼徹斯特皇家交易劇院(Royal Exchange Theatre)工作。南迪表示,文化在社區裡消失,也逐漸在課綱中被抹去,這對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來說太不公平了,因此政府提出「處處有藝術基金」(Arts Everywhere Fund),專門用以解決這個困境,確保在社區的文化機構持續運轉,及各族群的文化遺產能傳承,畢竟,這個國家是許多不同族群的故事組成的,因此政府必須保障各族群文化,繼續為國家注入故事與活力的能量。 劇場界重要人士包含劇作家格雷厄姆(James Graham)、導演奎阿瑪(Kwame Kwei-Armah)以及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執行長達倫.亨利(Darren Henley)等都對這筆資金強烈表示歡迎,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聯合執行長凱特.瓦拉(Kate Varah)也稱這項政策表示工黨政府對藝術有敏銳的洞察力。 不過,倫敦劇院協會(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和英國劇院組織(UK Theatre,會員為英國劇場工作者) 則持保留態度,表示至少需要 5 億英鎊來確保國內劇院不關門,去年這兩個團體就已警告,若政府不挹注資金在劇場藝術界,近 40% 的場館將面臨關閉的風險,另有 40% 的場館將因沒錢翻修不夠安全而無法使用。倫敦劇院協會與英國劇院組織的聯合執行長漢娜.埃塞克斯(Hannah Essex)稱這筆資金是必要的升級,但可能不足以緩解劇院的困境,她說:「接下來的支出審查(Spending Review)必須提出永續投資的綱要與細節,以獲得慈善事業和其他贊助機構更長遠的資金支持。」埃塞克斯認為這是長期的問題,沒有短期解決的方案。 除了用於緊急基建工程的 8,500 萬英鎊外,2.7 億英鎊的資助還包含用於修復瀕危文化遺產建築的 1,500 萬英鎊,以及包含英國電影學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16
華盛頓特區

川普接管甘迺迪中心 政治力介入與否令人關注

在川普的第一任內,美國藝文界常常扮演「反對者」的角色:《漢彌頓》的演員向看戲的副總統彭斯宣揚包容移民,視覺藝術家Richard Prince宣稱總統女兒Ivanka收藏的一件作品不是他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得主拒絕與他見面等。回鍋的川普現在很清楚地宣告:不會再容許這樣的行為!他的做法,就是掌握甘迺迪中心的管理權。 川普2月7日在X上宣布他要讓甘迺迪中心「再度偉大」,一週之內他就開除了董事會主席及所有民主黨總統任命的成員、包括總裁在內的數位高階管理人員,然後立即補足所有董事並推舉他為主席。 美國政府對藝術基本是採放任的態度,甘迺迪中心與美國絕大多數的藝術機構一樣,是不涉政治的非營利組織。當然因為位於首都,又是政府出錢蓋的,地位比較特殊,所以為了維持政治中立,政府的錢只能用來維修建築本身,其他人事和節目經費都要自籌。而由現任總統任命的董事,則有6年的任期,也是為了保持任何總統無法在4年內更換全部的董事。 但川普上任以來就展現了他對所有慣例都是嗤之以鼻的態度,而甘迺迪中心至今的反應,也充分表明了藝術界其實並沒有真正反抗的能力。川普任用的人馬隨即上任,除了個別藝術家宣布解散與中心的合作或演出關係外,美國藝術界並沒有發生任何有效的抵制。 川普為什麼會盯上甘迺迪中心,與他之前被榮譽獎排除在外有關。這個由1978年開始頒布的獎項,表揚的是表演藝術(包括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工作者的終身成就,每年的表揚晚會,總統或副總統皆會出席,之前還會在白宮招待受獎者。但是川普上任第一年的受獎者就表示不願與他見面,經過協調,取消了白宮參與部分,之後3年也都是如此,到拜登上台才又恢復「慣例」。 甘迺迪中心的節目比起紐約洛杉磯等很多地方的表演,在藝術上或許不是最前衛,但畢竟仍有指標地位。川普的介入,在美國可謂史無前例。表演藝術節目的規劃,通常要一段時間,不容易朝令夕改,所以一時之間還不能看出川普對其影響。但是從他與新的主管目前的發言來看,可以知道他們不會採放任的態度,所以甘迺迪中心未來恐怕也很難擺迫「政治力干涉」的印象,而什麼樣的受獎者才是川普可接受的,更是沒人知道,至於藝術家和觀眾將選擇合作或杯葛,還真是只能「請看下集」了。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08
上海

音樂劇被「綁架」 「人質」帶來後遺症

新春伊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最新年度的《全國演出市場簡報》。據悉截至目前,全國劇場類演出(含演出新空間和小劇場等)有29.64萬場,票房收入119.29億元,觀眾人數5424.11萬人次。其中業績最為亮眼的是音樂劇,在專業劇場演出中,音樂劇演出場次同比增長超過5%,票房增長超過10%。 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劇場演出連鎖院線「中演院線」也發布了2024年度《全國演藝市場觀演意向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在觀眾最喜愛和最想看的劇場演出類型排行榜上:音樂劇以64.88%的比例,和話劇╱舞台劇(61.49%)與舞劇(46.38%)分別占據前三名。 這兩份報告從不同的角度顯示,音樂劇近幾年儼然已成為中國劇壇盟主,獨占市場、票房和觀眾量之鰲首。這固然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但另一個更為異乎尋常的現象卻已開始興風作浪近來盛行於音樂劇演出內外的「人質」文化現象。 「人質」文化現象,指的是音樂劇的製作,從創排、營銷到演出,製作方把演出的成敗、票房的盈虧、口碑的好壞,押寶在邀約擔綱主演的明星或流量藝人身上;而另一方面,觀眾或粉絲則把自己喜愛的藝人作為「人質」,與是否擔綱音樂劇的主演緊緊「綁架」在一起。他們不問內容,只問愛豆(Idol,偶像),市場的興旺,票價的高低,連續趕場刷票的次數,均取決於自己的愛豆是否全程出演首席主角。 於是,便出現這樣一幅奇異的場景:在歲末年初,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剛官宣當紅流量男團明星馬嘉祺加盟,瞬間,但凡有馬嘉祺參演場次的票價即刻被爆炒到近5,000元人民幣,而其他場次則紛紛打起了100多元的骨折價。在一個知名社交平台發起的關於「是否會為了人質看爛劇」的投票討論中,結果,願意為「人質」看爛劇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粉絲直白地說:「對人質的信任,不就是相信他在不那麽好看的劇裡,也會有絕美的發揮嗎?」 誠然,一檔擁有亮眼的卡司陣容的演出,是決定觀眾自願買票走進劇場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加盟也確實為音樂劇帶來了高人氣和大市場;但是愛豆們一旦被「綁架」成粉絲、市場和票房的「人質」,就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在這些喧囂走進劇場的人潮中,有多少是真正熱愛藝術、陶冶情操的音樂和戲劇愛好者?! 上海專業人士指出,演藝界的「人質文化」或「飯圈現象」並非中國獨有,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22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香港

藝術發展局修訂資助制度 盼增藝術團隊獲資助機會

以往香港藝術發展局(簡稱藝發局)「年度資助」的申請期在每年年底就開始,但今年卻遲遲未聞消息,直至2025年1月中,藝發局才在官方網站發新聞稿,宣布修訂「年度資助」制度,主要包括取消「三年資助」及讓受年度資助團隊可參與爭逐一般資助計畫。 自1990年代末,稱藝發局推出支援藝術團隊發展穩定藝術行政能力的「年度資助」,多年來凝聚成一幅中小型團隊多元發展的百花齊放景象,亦是本地創作的重要能量。年度資助在當時政府較全盤的、同時在不同階段與業界溝通後所制定的文化政策下發展,讓在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及各式文化組織,各有較長遠對藝術發展的想像。 誠然「年度資助」多年來都出現不少變化和討論,如業界對資助「吃不飽但餓不死」的額度一直認為有調高的需要,但藝發局除了本身資源是來自政府、每年都面對不同挑戰,多年來年度資助的餅都大不了多少,雖然在其他如文化交流、個別主題(如針對行政人才訓練或海外演藝市集)等項目上有增加額度以對應不同界別的需要,但獲資助團隊「上車下車」的流動性不多,多年來資深團隊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卻欠缺再往上提升的空間,另一方面,新進團隊加入的比例卻不高。即使藝發局一直強調要強化團隊尋找其他資助的能力,讓團隊有更多元的開源空間,不過這些年來,客觀的文化環境卻不利於團隊發展,如長期演出空間的開拓、增加排練空間等,都只能牛步前進。 事實上在疫情過後,國際的表演藝術環境尚未完全復原,亦有待邁進下一階段的範式轉移,如永續表演的探索等,藝術團隊對資助的期待亦可理解,因此當這次2025-2026「年度資助」相關資訊遲遲未公布,申請資助團隊的焦慮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這次消息的流通,是從非官方的發布展開:《明報》在藝發局官方宣布修訂資助制度的前幾天,以大篇幅「預測」改動,而局方在正式宣布後,也沒有設諮詢會與業界交流,有別於以往會保持與界別的溝通。這次改動主要在於取消10多年前加設、讓有經驗團隊能有較長遠發展、減低行政負擔的「三年資助」,現在只設一年和兩年資助,雖然資助額上限與去年相近(如兩年資助申請每年上限最高預算是港幣200萬),局方亦強調這次修訂有助加強團隊獲資助的流動性,不過團隊的長遠計畫肯定會受限,行政負擔亦會增加。 另一方面,以往獲年度資助團隊不能申請一般計畫資助,而是另設額外資助計畫,讓更小型的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16
澳門

兩個網上平台,兩種年度劇場回顧

近兩年澳門劇場界都會出現兩個年度演出的票選活動,一個是表演藝術評論網站「評地」的劇評人「年度回顧」,另一個是網上平台「Art騷共同體」的「本地舞台劇網上票選」。 兩者均為年度表演藝術類回顧活動,分別為從2023年首辦的「本地舞台劇網上票選」開放予「全民投票」,並選出最高票數的「人氣劇目」、「人氣男、女演員」、「最欣賞本地編劇」、「最欣賞本地導演」。獎項揭曉當日會舉行線上直播,除公布最高票數者之外,還會邀請嘉賓回顧過去一年的劇場現象。2024年的「大贏家」可說是友人創作(藝術)劇團的《那夜與友人》,該劇同時獲得「人氣劇目」第一名和「最欣賞本地導演(及其作品)」,而主演的吳嘉偉亦獲得最高票數的「人氣男演員」。該劇翻譯自日本劇作家山本卓卓(Suguru Yamamoto)的劇作,由澳門戲劇演員黃湘雅進行中譯, 2022年於「全球優秀劇本讀劇節」進行過一場讀劇演出,讀劇和正式演出的導演均為這次獲得「最欣賞本地導演」的趙啟業。澳門資深劇作家李宇樑獲得「最欣賞本地編劇(及其作品)」,龔嘉敏則連續第2年獲得最高票數的「人氣女演員」。 而自2021年起由「評地」網站舉辦的「年度回顧」則著重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09
新加坡

贊助商撤資「M1藝穗節」前途生變 非主流演出還有舞台嗎?

新加坡「M1藝穗節」(M1 Singapore Fringe Festival)創辦於2005年,2025年的節目於1月8日至19日演出。這個由新加坡劇團「必要劇場」主辦的藝術節慶,這21年來由電信業者第一通(M1)贊助。然而第一通將在今年以後撤資,少了冠名贊助,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必要劇場就無法獨立讓藝穗節持續下去。因此自去年10月起,必要劇場就積極為藝穗節尋求個人或企業的資金支持,發起籌款活動,計畫籌措新幣5萬元(約新台幣115萬元),以讓2026年藝穗節能夠順利進行頗有「走一步算一步」的打算。 多年來,藝穗節秉持著為觀眾展示非主流、具社會意識的藝術作品,除了戲劇表演,也集合舞蹈、音樂、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藝穗節一般在每年的1月份舉行,每年都會設定與社會和世界課題相關的主題,例如戰爭、氣候危機、移工困境、心理健康等社會課題,任藝術工作者們回應。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09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連綿歌聲中即興 6位女舞者的勞動群像

法布里斯.馬兹利亞《Sheela》

曾在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及威廉.佛塞舞團擔任舞者近20年的法布里斯.馬兹利亞(Fabrice Mazliah),從當年佛塞舞團還在時就持續以編舞者身分發表作品至今,並長年受邀至許多歐陸知名舞團編舞。2021年,法國里昂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委託馬兹利亞製作新作《Sheela》,並與佛塞經典名作《重製一道平面》(One Flat Thing, reproduced)在同晚節目一起演出。2024年下半年,馬兹利亞應「萊茵.美茵舞蹈節」(Tanzfestival Rhein-Main)之邀,將《Sheela》重新編製為法蘭克福新版本,於舞蹈節期間在法蘭克福實驗劇場(Frankfurt LAB)首演。 歌聲不斷、接觸即興不斷 在此版本的《Sheela》中,全空的黑盒劇場裡除了牆邊少量椅子外,沒有規劃觀眾應該坐下的區域。觀眾被告知可以在任何位置停留,也可以隨時自由移動,坐或躺成不同的形貌。演出時間一到,一名舞者從觀眾群裡站起,向遠處大聲唱出一個迴轉的單音。她的歌聲在麥克風收音並即時混音後,自音箱傳出極大的回音,彷彿是從山谷中對著另一座山頭呼喊。接著,另一名舞者從遙遠的黑幕後方以同樣的方式應對回唱,而其他4名舞者也從黑暗中逐漸加入和音,同時向劇場中央靠攏。 隨後,6名女舞者互相詢問彼此「妳希望怎麼觸碰我」及「妳希望我怎麼觸碰妳」,作為接觸即興的開端。一段時間後,其中一位舞者開始唱歌,其他舞者則依次加進。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她們不只唱1首歌,而是1首接著1首唱完13首歌,一直唱到演出結束為止,每首歌皆為西方女性流行歌手耳熟能詳的名作。隨著歌曲的轉換,接觸即興也逐漸發展出不同的主題,歌詞時而忠實原曲,時而改編成舞者自身的經驗寫照。舞者們在觀眾之間流暢穿梭,舞蹈動作和群體間互動的能量則遙遙呼應著每首歌詞帶出的語意。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02
清邁

「清邁設計週」邁入第10年 豐富活動為社區注入源源活力

泰國藝文界年度盛事「清邁設計週」(Chiangmai Design Week)自2024年12月7日到15日在清邁老城區內外登場,這個活動由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辦,是在地藝術家、設計師和創意工作者展現作品的重要平台,透過設計的力量,推動清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更吸引不少在地人才回鄉貢獻所學,為清邁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今年清邁設計週邁入了第10年,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創意經濟局清邁辦公室主任尹哈泰(Imhathai Kunjina)指出,設計週讓清邁在地的社群了解到創意和設計可以成為文化的資產,也讓各界了解到清邁除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其他面向。 設計週更成為「母艦」,許多清邁的文創活動會因此搭配設計週的時間舉行,鄰近的楠府(Nan)、素可泰府(Sukhothai)和南邦府(Lampang)也會有工藝師或設計師參加,形成群聚效應,讓本就是清邁旅遊旺季的12月充滿節慶氣氛,同時帶來更多觀光客與收入。

文字| 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