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訴說手足間的羈絆,獲2024「光圈攝影書獎」的「第一本攝影書獎」。
藝@書

我的越南母親、哥哥與他人

蔡定邦用攝影縫補的家庭肖像

2024年12月,台越新二代的蔡定邦以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獲得「巴黎攝影節光圈攝影書獎」(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當中的「第一本攝影書獎」(First PhotoBook Award),這是台灣創作者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註1)。今年7月,哈蘇基金會(Hasselblad Foundation)宣布2025年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金名單(註2),蔡定邦再以《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和波蘭攝影師Paweł Starzec《Makeshift》分別獲得10萬瑞典克朗獎金(新台幣約30萬)。短短半年,這位年僅26、國小學歷,影像靠自學的年輕攝影師,因接連獲得國際獎項受到矚目。 獲獎之於蔡定邦,不只是得到加速攝影書出版的經濟資助,實現「被看見」的想望,透過他的鏡頭,也呈現了越南女性移民及其後代錯綜複雜的生命歷程。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8
藝@書 當代劇作巡禮

粉色的認同

馬蒂・史特倫茲威爾克《粉色的人或在場唯一的印第安人》

在美國這個種族多樣的國度中,身分政治一直都是劇作家亟欲探索的主題。近年來,除了非裔劇作家之外,也有愈來愈多原住民劇作家以種族的角度切入書寫劇本,奧吉布瓦族(Ojibwe)劇作家馬蒂・史特倫茲威爾克(Marty Strenczewilk)便是其中一例。他憑著《粉色的人或在場唯一的印第安人》(Pink Man, or, The Only Indian in the Room,以下簡稱《粉色的人》)從2023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多元之聲劇本競賽(Diverse Voices Playwriting Initiative)脫穎而出。藉著這個類自傳、類單口的喜劇作品,觀眾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看見原住民這個身分所蘊含的美麗與哀愁。 「內化的種族歧視」 史特倫茲威爾克成長在白人小孩才有權利平安健康長大的時代。鎮上,兩名非裔與亞裔小孩因外表不同而被霸凌。他看著自己的白皮膚與褐頭髮而感到幸運至少他可以藏起自己的原住民血統,偽裝成白人,全身而退地度過大學以前的時間。 但,他憑著少數族群的身分拿到大學獎學金後,「可以偽裝」便成了問題。當他頂著白人臉孔走進滿是少數族群的新生教室,非裔、拉丁裔、印度裔的惡意齊發「白人又來偷我們的獎學金。」另一邊,即使其他原住民朋友第一次給了他歸屬感,但相比之下,他受過的苦難似乎太少,少到他不夠格自稱一位原住民。 日後,一次在診間,諮商師剖析道,他對自己有種「內化的種族歧視」。這句話劃破了幻象。他的童年幸運不是真的幸運,安然無事長大成人的代價,是對母系原住民血脈的糾結與不願理解。諮商師的無心之談,逼著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出身,卻也燃起寫作的火種,焠煉出如今的《粉色的人》。 類自傳、類單口的喜劇作品 《粉色的人》以類自傳、類單口的體例寫成,角色有印第安人(Indian)、納納博佐(Nanabozho),以及穿梭在各場景間,時而評論、時而扮演的歌隊。 印第安人是劇作家在劇本中的化身,向觀眾說一則又一則個人史與家族史故事,但有趣的是,劇作家只給予角色「印第安人」之稱。沒有名字,是因印第安人/劇作家曾逃出命名儀式;用貶義詞則突顯了他們內

文字|林冠廷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31
藝@展覽

埃利亞松的藝術與其感知的那些事

1997年,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以《單色房間》受到矚目;2003年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創作《天氣計畫》,迷霧籠罩發光的巨大「太陽」打造沉浸式體驗,吸引約200萬名觀眾參與,成為泰德的經典展之一,也確立埃利亞松的國際名聲,這使得首次來台個展「你的好奇旅程」備受期盼(當然還有Netflix於2019年推出《抽象》紀錄片的加持),開展後更是熱度爆棚。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5
PAR你不知道?!

關於《飛行的荷蘭人》的8個不可不知

在華格納浩瀚而深邃的創作宇宙中,《飛行的荷蘭人》是一座關鍵的轉折燈塔,這部早期代表作不僅奠定了他邁向「樂劇」理想的基石,更以極富戲劇張力的傳說題材,探問愛、命運與救贖的永恆課題。從幽靈船的漂泊寓言,到主導動機的初試身手,再到結尾版本的多重詮釋,本篇文章將引領讀者從歷史、音樂與劇場角度,全面認識這部被譽為「華格納最佳入門磚」的經典之作。

文字|台北昆德利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2
藝@展覽

記憶薄霧籠罩的「光.景」

能條雅由的Mirage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在《追憶似水年華》書中,從甜點瑪德蓮與熱茶的滋味,召喚出往事浮上心頭,即使氣味與滋味脆弱且虛幻,卻更具生命力與經久不散,勾起的回憶遠比真實生活更加永恆。 在作家筆下,沒有形體的回憶,是寄附在瑪德蓮這種小點心的滋味上,那麼,對藝術家來說,記憶又如何透過視覺來做呈現?日本藝術家能條雅由(Masayoshi Nojo)以繪畫、攝影和版畫技巧的結合,創造出近似單色畫,或像銀鹽相紙的反銀效果,將時間洗滌下的褪色記憶,以一種詩意而朦朧的表現「顯影」而出,傳達似曾相識(Dj vu)的感知氛圍。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5
PAR你不知道?!

關於音樂劇《悲慘世界》的10個不可不知

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rables)深深受到台灣觀眾們喜愛,尤其是10周年版的黃金卡司錄音,應該是許多人接觸音樂劇的入門磚。由於製作成本龐大,《悲慘世界》很難進行大規模的世界巡演,今年適逢《悲慘世界》首演40周年,官方也特別推出了冠上「壯麗舞台音樂會」(Staged Concert Spectacular)之名巡演版,台灣場次更會在6月登場!在一解劇迷之渴前,先來看看《悲慘世界》的10個不可不知!

文字|連士堯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0
藝@展覽

聲音的多重宇宙

龐畢度+國美館共譜「無序樂章」

要策辦一個頗具規模的聲音藝術展並非易事,特別是聲音的展呈通常牽涉較複雜的技術問題,以及若想在以視覺為主導的美術館空間展出,藝術家不免得思考,在使用耳機之外,如何讓聽覺「呈現」的老課題。由巴黎龐畢度中心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下簡稱國美館)共同合作的「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由該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首席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畫,在龐畢度的典藏之外,另加入5組台灣藝術家之作,30組作品具現聲音藝術的多形樣貌。 利斯塔談及,聲音多數時候隱於無形,卻早已是拓展藝術邊界的實踐場域,過去20年聲音深刻地介入視覺藝術與展覽文化,如:實驗音樂、聲音雕塑、田野錄音採樣、數位媒體、行為藝術及後觀念藝術等,跨領域的交融展現強烈的批判性與美學能量,同時也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感知方式。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8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藝@展覽

以身體與影像 推疊出生命的記憶

張曉雄「青春祭」攝影展

大約20來年前就聽說張曉雄在1990年代初期,在北京辦了中國第一次的男體攝影展,寫進了中國攝影史,在他的攝影展「青春祭」終於可以一睹這批1990年至1995年間的攝影作品。張曉雄是捕捉光線與動作的高手,他的攝影與其傳奇生命經驗密不可分,我試著從攝影起心動念的角度來切入。 因為南北越分裂舉家遷往柬埔寨,張曉雄在此出生度過童年,卻在12歲時,紅色高棉推翻施亞努國王,在混亂屠殺局勢下逃往南越,輾轉被母親送往中國杭州避亂,家族四散,唯一一本家庭相簿,保存了中南半島的童年記憶,因為對遺忘的恐懼,啟發了他日後以攝影來保留回憶。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03
藝@CD

記憶與文化的交織

張紅蘋最新專輯《綻Blossom》

台灣旅美作曲家張紅蘋(Apple Chang)的最新專輯《綻Blossom》,以西方樂器融合東方音樂的意象,形塑出在歷史洪流中大時代小人物的樂章。如同她在專輯裡寫到,祖父在癌症末期因服藥導致意識模糊時,緊捉住她的手大喊:「快躲到防空洞!」因為祖母就在僅隔一棟房子的距離,親眼目睹空襲掃射。即便時光流轉,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仍無法從記憶中抹去。 這樣的故事,至今仍在敘利亞、烏克蘭到加薩走廊的戰場上,日以繼夜地不斷上演。張紅蘋邀集來自不同國界文化背景、卻對生命有著共同信念的音樂家匯聚一堂,企圖藉由音樂的力量,跨越藩籬,用音樂喚起對生命多層次的省思與感悟。參與演出的音樂家與製作團隊包括前艾默森絃樂四重奏首席Eugene Drucker、日裔大提琴家久保田拳、指揮曾維庸、鋼琴家盧易之、紋聲音樂與紐約Skillman Music等。 這張專輯收錄5首作品,前3首器樂曲富含濃厚東方音樂的元素,從描述日本文化到古中國絲路的塞外風情,運用五聲音階、大提琴模擬蒙古馬頭琴聲響,甚至結合拍打、打擊、撥弦、滑音等技巧,展現中國遊牧民族音樂特色。 器樂曲中的前兩首是日本印象的音樂。第一首《櫻花雨》以鋼琴的琴音開場,猶如在櫻花林中花瓣如雨般地落在臉上,譜陳整曲的氛圍。撥片演奏的豎琴模擬日本箏的聲響,長笛則以氣音模擬如尺八般的音色,反覆奏出「櫻花」(Sakura)3個音的動機,在繽紛飄落的櫻花雨中呈現出空靈的氣息,將大和民族的淒美展露無遺。可惜的是,爾後絃樂奏出的五聲音階旋律,反而令筆者聯想到中國古裝劇的音樂風格,與日本的大河劇音樂意境有所差異。在此除非作曲家要表現的只是廣義的東方意象,或許才能作為合理的解讀。 《藝伎》則以當代音樂手法,精采生動地模擬日本「箏曲」與「三味線」的音樂質地。以「急與緩」、「明與暗」、「虛與實」,表現日本傳統文化的哲理。長笛以顫音、氣聲模擬尺八的音色,鋼琴敲打著低音,營造震撼的聲響,讓此曲演繹出如日本能劇音樂的氛圍。後段進入較快速度的部分,類似前一首的中國音樂氛圍再現,與前後的音樂,顯得有些突兀。 第3首《絲路幻想》由大提琴低沉綿長的獨奏、緩慢寬廣的淒涼旋律開啟全曲,無論是模擬革胡或馬頭琴,都不禁令人遙想古代大漠煙沙的廣闊塞外。轉進快板,打擊與急促的絃樂,抑或是模擬胡琴音樂嘶喊般的長音及

文字|賴家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8
藝@展覽

如黑潮海納藝術的存在與流變

賴純純回顧展探看生命虛實之相

我們多少都看過賴純純的公共藝術,她的作品遍及台灣各處,包括機場、台北和高雄捷運站、國道服務區、醫院、銀行、學校等,流動性的造形和鮮麗的色彩為其標誌,無論基材是壓克力玻璃或是金屬,色彩就像舞動的精靈,在她的注視下一一落了地,化為千姿百態的形體。早在1970年代學習期間,受到指導老師廖繼春啟發,賴純純便已領略到以色彩作為表現主體的可能,以此建構出想像空間。 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黑潮:賴純純回顧展」,由張晴文擔綱策展,梳理這位台灣當代藝術先鋒近半世紀來的階段性代表作,從大學畢業製作的油畫《陽明黃昏》(1975),到1980年代以抽象為表現形式,從畫布延伸至雕塑,再擴及空間裝置的創作,1990年代悠遊於東西方媒材、自然物與工業材料之間的變化與創造,賦予物件存在的意義。儘管每個階段性風格有所差異,惟色彩和空間的探索始終是她藝術思考的核心。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9
藝@展覽

在黑洞中呼吸、漂浮與感知

記袁廣鳴的「向黑潛行」

海德格引用老子的話:「知其白,守其黑」,試圖告訴我們:我們原本生活在黑暗之中,為了尋找家園,我們點亮蠟燭,追尋光明。但追尋光明的同時,我們愈來愈執著於光明,而忘了我們的家其實就在黑暗之中。袁廣鳴創作論述〈明日樂園〉(2023) 袁廣鳴於個展「向黑潛行」發表《日常戰爭》、《扁平世界》和《呼吸的黑洞》3件作品,分別探觸當代生活面臨的闇黑威脅,以及網路改變人們身體感知世界的方式。一如既往地,這幾件作品同樣有種處於緊繃弦狀態的不安(uncanny)與焦慮。從早期源於個人生命經驗的創作,再擴展至「家」的私領域到近期的全球化語境,這樣的憂懼幾乎深植於他的藝術之中,也顯現出台灣社會的一種共相。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21
藝@展覽

摺出那美麗的花朵

莊普「摺景」轉化空間和語義的維度

近年在莊普的創作當中,有一系列「以摺法造景」的形式語彙實驗:經由剪、劃、切、割等手法,使平面轉為立體,這不僅改變空間的維度,轉化物件的原始身分,也由此創造出新的敘事可能。 目前於羅東文化工場舉辦、游崴策展的「莊普:摺景」,匯集近一年多來的繪畫、淺浮雕、雕塑到空間裝置,誠如摺法帶來變異的想像或趣味,莊普逾40年的創作生涯從不囿限某一特定形式、材料或表現方式,唯有幾何抽象是不變的法則。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15
藝@書

鋼琴的承傳與記憶:從黃金年代的輝煌到歷史錄音

鋼琴藝術的發展是人類史上的珍貴篇章,每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無不在歷史的洪流中承襲前人的智慧,並透過自身的演奏詮釋,為後世留下不朽的印記。代代相傳的師承關係如同音樂的血脈,將古典傳統與現代創新緊密相連,而歷史演奏則為我們提供了不同時代風格的珍貴窗口。在這些音符與鍵盤交織的世界裡,鋼琴家不僅是技藝的傳遞者,更是音樂精神的守護者,他們的足跡和成就塑造了我們今日的文化珍寶。經過漫長的撰文、蒐集及研究,鋼琴家葉綠娜整理出《黃金年代最偉大的鋼琴家從優雅不羈到精緻客觀》一書,橫跨18世紀以降、100多年間偉大鋼琴家們的演進歷史與承傳,為現代鋼琴演奏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文獻。 書中文章的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葉綠娜與夫婿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從1996年起在台北愛樂電台共同主持「黑白雙人舞」節目,介紹全流鋼琴專輯與錄音,分享他們對鋼琴音樂深刻見解的內容。透過廣泛的資訊搜尋,為聽眾帶來珍貴的歷史錄音和演奏風格介紹;二是兩人從2007年起為《PAR表演藝術》雜誌撰寫「四手聯談」專欄,其中包括了他們對音樂、演奏及教育的見解。多年來,他們不僅豐富了聽眾的音樂知識,也見證了鋼琴藝術的承傳與發展。 此書開宗明義指出,20世紀鋼琴家的承傳幾乎源自於李斯特(Franz Liszt)與雷協悌茲基(Theodor Leschetizky),前者在德國威瑪(Weimar)教學,後者則是在維也納與聖彼得堡,兩位鋼琴名師可說是現代鋼琴彈奏的「祖師爺」。在約莫1890年到1920年間的德奧地區,那段以演奏教學與作曲合一的時代,是個「鋼琴黃金年代」。葉綠娜表示:「早期沒有錄音,直到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後,才開始有鋼琴家的演奏聲響留下,後來轉錄到LP,經過愛樂者的收集,才讓後世能夠從歷史錄音中認識當時的彈奏風格。」 魏樂富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科技愈來愈快速,但彈琴速度卻愈來愈慢。」葉綠娜則回應:「演奏時,我們常常思考著該怎麼彈?」然而有了歷史錄音,就可以了解李斯特當初創作的意念及樂思,「畢竟他的學生跟他上過課。」然而她也認為:「每個樂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不可能完全回到從前的演奏法,不過至少可以從認識歷史中,再自我驗證。」為此,書中每個章節都有「歷史錄音之比較」,讓讀者能夠從中參閱。 最珍貴的是在書末的附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13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PAR你不知道?!

關於《尤金.奧涅金》的10個不可不知

柴可夫斯基只要一出手,不管是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芭蕾舞劇等,都可輕易攻佔「名曲排行榜」Top 10。那麼,他的歌劇也同樣厲害嗎?如果老柴的歌劇只挑一部參加比賽,一定是由《尤金.奧涅金》做代表。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即將推出音樂馬拉松「瘋迷24柴可夫斯基」,前一夜的「外卡」賽事即是這齣歌劇傑作,讓我們先來好好了解尤金這位選手的能耐。 1. 男主角尤金是「多餘人」的典範 沙皇時代,一些受過教育的年輕貴族,擁有財富與特權,儘管對現實不滿,卻顯得眼高手低。他們憤世嫉俗,缺乏同理心,終日無所事事,沉迷於賭博、酗酒、甚至好與人決鬥,這種比躺平族更廢的青年,便被稱為「多餘人」(lshniy chelovk)。 最早把「多餘人」寫入文學作品,正是俄國大文豪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他1825年開始在雜誌上發表的《尤金.奧涅金》,男主角尤金正是典型的多餘人。接著1850年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的中篇小說,直接取名為《多餘人日記》,自此,多餘人就成為俄國文學的反英雄人物。 2. 尤金發生什麼事? 普希金以十四行詩模式(總共寫了5446行),寫下尤金.奧涅金的故事。他是來自聖彼得堡的公子哥兒,拜訪好友連斯基與其未婚妻奧爾嘉,結識了奧爾嘉的姐姐塔提亞娜。這女孩愛上了尤金,拋開矜持,主動寫信向他表達愛意,但尤金卻當面發好人卡給塔提亞娜。 尤金為了擺脫他人的閒言閒語,故意挑逗奧爾嘉,惹得連斯基大怒,要求決鬥,竟然被尤金一槍斃命。流亡海外數年後,尤金回到聖彼得堡,發現塔提亞娜已嫁給一位親王,悔恨不已,哀求她回心轉意,這下輪他收到好人卡。

文字|林伯杰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19
藝@展覽

蜻蜓振翅的夢鳴之聲

林彥君個展「洄鳴」探索眠醒之間的溟濛記憶

在視覺主導的當代環境裡,如果剝除觀看的元素,人們可否透過其他感官聽見或感認到非視之界的事物存在?藝術家林彥君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洄鳴」個展,將她與蜻蜓共伴牠生命最後半天的真實經驗,轉化為聲音雕塑裝置《夢鳴》的敘事文脈,繼而於另一件空間聲響裝置《洄道》中,深掘聲音與記憶的關係。

文字| 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12
藝@CD

一場音樂的反思與對話

小提琴家黃俊文與鋼琴家黃海倫《無垠之鏡》

藝術家往往是社會中最敏感的一群,透過作品反映對生命與生存環境的深刻思考。音樂作為最抽象的藝術形式,尤其能承載對人類處境的悲憫與控訴。《無垠之鏡》正是這樣一張專輯,小提琴家黃俊文與鋼琴家黃海倫以音符對戰爭發出無聲的駁斥,道出人們的內心,並顯現出對音樂內涵的深刻詮釋與挑戰。 黃俊文與黃海倫的合作至今已10多年了。最初他們在波士頓因緣際會的初次合作,為日後的深度夥伴關係埋下了伏筆。「從那時開始,幾乎所有的二重奏都會請她合作。」黃俊文坦言,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的精髓在於「對話」,而非簡單的伴奏與主奏。因為鋼琴像是打擊樂器,小提琴則更接近歌唱般的旋律,兩者要融為一體,是極大的挑戰。他認為二重奏是室內樂中最難的形式之一,歷經10年的合作與打磨,兩人共同開發了大量的曲目,這些累積的默契,在《無垠之境》中開花結果,「像是記錄了那個時刻的我們。」 《無垠之境》也是黃俊文與知名法國唱片公司Nave簽約為專屬藝術家的第二張專輯,標題是黃俊文自己取的,代表的是一場音樂的旅程,也是一場歷史的反思。專輯中的3首曲目: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小提琴奏鳴曲、佩爾特(Arvo Prt)的《鏡中鏡》、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的小提琴奏鳴曲,巧妙地以鏡像結構串聯,將聽眾帶入一個深思的空間。 寓意戰爭的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普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是這張專輯的開篇之作,樂曲悼念二戰時、在法西斯主義統治下被槍殺的西班牙詩人羅卡(Federico Garcia Lorca),同時也是作曲家對當時政治環境所做的回應。由於洛爾卡對吉他情有獨鍾,於是普朗克採用詩人著名詩作《六弦》為創作動機,並將「吉他的聲音讓我在夢裡也會流淚」這段文字寫在樂譜的第2樂章中,為此,樂曲中有大量的撥弦模仿吉他,製造出失去、哀悼、孤獨的氛圍。「樂曲戲劇性對比非常大!」黃俊文轉述黃海倫在專輯中所提到的,很多地方很像是彈到有點失控似地興奮(over joy),但突然又掉到谷底的絕望。「最特別的是3個樂章每段曲子的最後一個音,都是由小提琴以一個非常強烈的撥弦結尾,那代表的就是子彈從槍裡擊發的聲音。」 第3首是浦羅柯菲夫的小提琴奏鳴曲,完成於二戰之後。這首曲子對作曲家來說有特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18
攝影手札

未來還是有機會聚在一起的

寫在《庇護所》首演前

我與舞蹈空間的緣分很久很深了。 我1996年大學剛畢業時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加入舞蹈空間當舞者,後來出國唸書、跳團,有將近10年的時間待在美國。2005年回台辦雙人舞展,也是在皇冠小劇場。2006、2007及2021年幫舞蹈空間編了3次舞,《庇護所》則是我幫舞蹈空間編的第4個作品,也是第一個不用「讀譜編舞」的作品。 作為舞蹈空間最後一個自製節目的編舞者,會不會壓力很大? 其實我無論在發想或編創《庇護所》時,都還不知道舞團即將要轉型或停止自製節目的決定,所以就是平常心,盡量編。因為已經是第4次幫舞蹈空間編舞,所以對舞團文化與編制有一定的了解,工作算是有效率,也在愉悅的氛圍中,逐步完成這個題材我並不擅長的整晚創作。 這麼多年來,舞蹈空間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舞者與創作者,我覺得跳舞的身體會變老,但跳舞的腦袋是可以一直運作下去的。舞蹈空間的實驗與創新DNA,有留在我跟每個舞空人的身上,即使以後舞團的性質或任務不同了,但我相信當平老師需要我們的時候,未來還是會有再聚在一起腦力激盪、通力合作的時刻。 現階段還是希望老師把身體顧好。我相信即使是舞蹈教育推廣,也是需要創意與編舞,未來還是有機會聚在一起的。 〈忍痛放棄營運補助 暫離創作舞台 舞蹈空間舞團轉型 專注澆灌藝文沃土〉

文字|林文中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24
PAR你不知道?!

《搖滾教室》9月開課! 上課前必讀10大「注意事項」

從電影改編成音樂劇的《搖滾教室》,這次是在首演10年後,第一次巡迴來台。在教室開始上課之前,有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教室注意事項,需要事前和同學們分享: 1. 經典電影億萬票房的精采劇本 作為一個2000年代的喜劇小品,《搖滾教室》後來達成的成功可能非電影團隊可以預期,不只是收獲了全球1.31億美元的票房,霸榜音樂劇類第一名超過10年,更成為許多影迷的經典。傑克.布萊克在片中飾演的杜威老師也成為其影劇生涯代表角色,除了因為他與一票小演員在片中的精采表演,更要歸功於精良的劇本:聰明的高概念、精準的三幕劇節奏、「師生情抵抗權威」的搖滾精神,都自然地穿透過螢幕,娛樂、感動了許多觀眾。 2. 超適合推坑搖滾樂的入門故事 搖滾樂電影和劇場作品其實頗為常見,但《搖滾教室》如其名,是一部闔家歡樂、十分適合各種年齡層第一次接觸搖滾樂的一部作品,由故事主角杜威老師帶來特殊教學風格、潛移默化整個貴族學校班級的過程中,觀眾也能輕鬆地跟著故事認識搖滾樂。實際上,不論是電影或音樂劇,都在音樂中結合了許多風格的音樂元素,絕對會讓觀眾不自覺地跟著音樂搖頭晃腦起來~ 3. 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最「年輕」的作品 雖然不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的最新作品,但從題材、年代和曲風來鑑賞,是這位世紀作曲家題材最接近現代的一個作品。2013年,韋伯在訪問中透露自己買下了電影版權,並正在著力改編,2014年官方正式啟動製作,且考量到美國演員的自由度和美國娛樂市場對此主題的接受度,官方宣布將會是少數直接進軍百老匯,而非先在英國市場推出的作品。後來音樂劇《搖滾教室》於2015年在冬季花園劇院開幕,一連上演4年後才展開全球巡迴。

文字|陳星佑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20
PAR你不知道?!

關於音樂劇《媽媽咪呀!》的10個不可不知

音樂劇《媽媽咪呀!》睽違6年再度來台,從ABBA的熱門金曲、倫敦西區首演與創下票房佳績的音樂劇電影,《媽媽咪呀》音樂劇讓義大利語「Mamma Mia!」成為全球無人不知的驚嘆詞。《媽媽咪呀!》音樂劇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齣歡樂陽光的愛情喜劇。 1. 歡慶25周年!長壽的倫敦西區音樂劇 全球音樂劇的兩大中心是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而倫敦西區演出最久的戲碼分別是《悲慘世界》和《歌劇魅影》,《媽媽咪呀!》在1999年4月6日於倫敦西區進行首演後,成為倫敦西區第3長壽的音樂劇,至今仍持續上演,直追兩齣經典音樂劇,並成為紐約百老匯有史以來第8長壽的音樂劇。而《媽媽咪呀!》真正令人高喊媽媽咪呀的威力其實是「世界巡演」:在450個城市上演、有16種語言演出、全球觀賞人次超過6,500萬次,《媽媽咪呀!》是有史以來在最快時間在最多城市展開公演、擴展速度最快的音樂劇。 2. 歷久不衰的瑞典國寶「ABBA」 1974年,歐洲歌唱大賽由瑞典拿下冠軍,很快地,為國爭光的歌唱團體「ABBA」紅遍了全球。ABBA由4位成員兩對夫妻組成:艾格妮莎.費特絲科格(Agnetha Fltskog)與畢昂.厄維葉斯(Bjrn Ulvaeus),以及班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與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Anni-Frid Lyngstad)。 ABBA憑單曲〈Waterloo〉得到歐洲歌唱大賽冠軍與在英國一戰成名之後,1975年到1979年的4年間,ABBA是全世界最火紅的流行音樂團體,許多耳熟能詳的名曲皆在這個時期誕生:〈Mamma Mia〉、〈I Do, I Do, I Do, I Do, I Do〉、〈Knowing Me,Knowing You〉、〈Money, Money, Money〉、〈Dancing Queen〉等作品。曲風動感、歌詞通俗的ABBA,成為歐洲70年代流行文化的代表。 3. 班尼.安德森與畢昂.厄維葉斯傾力製作 ABBA的歌曲旋律輕快、讓聽眾一聽就能朗

文字|重點就在括號裡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15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藝@電影 蒂妲.史雲頓X帕索里尼

異端與挑釁之外:帕索里尼的電影詩學

當我們談及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其實很難不拜倒在他多才多藝的創作能量之下,這位身兼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電影導演的大師,創作橫跨多種領域,也是自我旗幟鮮明的同性戀、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者,可說是義大利近代最獨樹一格、甚至聲名狼藉的創作者,不僅很難用單一的職稱來界定他,其作品型態的豐富多樣、內容層次的深刻力道,更讓他的創作迄今影響各界深遠。 源自原生家庭的內在矛盾 帕索里尼1922年出生於義大利波隆那,父親是擁護法西斯的軍官,母親是溫和的教師,充滿衝突的成長過程,讓他雖然出生資產階級,卻成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男同志和異教徒,而這股源自原生家庭的內在矛盾,很早就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化為對家庭、階級、權威的徹底反抗。 早年的帕索里尼先是以詩人的身分為人所知,7歲就開始寫詩,17歲他開始以母親故鄉的富利歐利方言創作一系列詩作,飽滿的情感與思想性、對弗留利農民自然生活的讚頌,以及方言詩歌獨特的神秘音韻美學,讓他很快受到矚目,進而開始電影劇本的寫作。 帕索里尼曾說:「作家的工作是美學的創造,而電影工作者必須先從事語言的創造,然後才是美學的創造。」不同於同期義大利新寫實的其他導演,帕索里尼一開始就以深具文學性的方式進行創作,不僅作品幾乎都取材自希臘悲劇、歐洲神話、中世紀傳奇等經典,更強調所謂「詩的電影」,亦即以自身熟悉的詩性文學敘事語法,重新解構賦予經典的當代影像寓意。

文字|楊元鈴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12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我心平靜之所在

傳統藝術的綿延,其所仰賴的是現代創作者的推陳出新。且所謂的「新」,往往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身處現代,謹守初衷,卻無懼各種未知挑戰。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湧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靜的能量呢?本次企畫邀請當代歌仔戲藝術家孫翠鳳與陳亞蘭,從「我心中平靜之地」出發,討論作為一名傳統戲創作者,在紛擾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文字|本刊編輯部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30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陳亞蘭 一間空白小屋,為她的心找回寧靜

「歌仔戲的群眾從未消失過,只是觀看的方式變得更多樣了。」陳亞蘭說。這句話不是樂觀,而是數據讓她看見的客觀事實。 2022年,陳亞蘭以《嘉慶君遊臺灣》成為台灣史上拿下「影帝」的第一位女性演員,2024年又推出電視劇《勇氣家族》討論歌仔戲的興衰,對於歌仔戲,她始終有股傳承的責任感。《勇氣家族》遠看是談論產業的變化,近看則是描繪一整家子的流離與凝聚,對陳亞蘭來說,歌仔戲就是她的「家務事」:「畢竟是我是在媽媽肚子裡面就選好職業的人嘛,從這點來看,我真的非常幸運。」 此刻的她能夠笑談自己的幸運,是因為在人後消化了太多眼淚。有些是淚水是自己硬吃下來的苦難,有些則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壓力。陳亞蘭在談歌仔戲的時候,其實談的也是她如何長大這回事。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30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孫翠鳳 上台前一句「不能失敗」,讓她活出無限精采

歌仔戲是活的,是萬變的,對孫翠鳳來說,卻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在這行當裡,多的是自小練功的歌仔戲演員,而如人所知,現為知名演員的孫翠鳳,卻是在婚後、二十來歲才加入明華園歌仔戲劇團、正式開啟戲路以旁人眼裡看來,這樣的起步簡直「太晚了」。偏偏,也這樣的她,給自己殺出了一條能文能武、無論小生旦角都難不倒的道路。能夠如此,除了仰賴她天不怕地不怕的練功性格,也歸功她在加入戲班以前,就勤於看戲的眼睛,「我坐在底下當觀眾的時候,知道哪樣無趣、哪樣會讓人目不轉睛,所以後來演戲之前也都要先說服自己,至少要演出讓自己覺得好看的戲。」 孫翠鳳是自己最嚴格的觀眾,因而打造出生生有力的靈魂。談起歌仔戲,她中氣十足,興奮非常,向我們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歌仔戲這一百多年來,沒有停止改變過。」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30
PAR你不知道?!

關於音樂劇《芝加哥》的10個不可不知

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睽違7年即將訪台,雖然我曾在紐約一週內看了兩次這齣經典名劇,還是十分期待這次的台灣巡演!此劇的魅力究竟為何,可以讓人一看再看?一起來認識這齣在百老匯歷久彌新、長演不衰的黑色喜劇! 1. 百老匯目前在線最久劇碼 有在關注音樂劇消息的人應該都知道,百老匯演出最久的劇碼是《歌劇魅影》,但它也不敵疫情,在2023年4月下檔,紀錄止於1萬3981場。這也讓原本排名第二的《芝加哥》,成為目前仍在「線上」的最長壽劇碼:本製作在1996年10月23日進行預演、11月14日進行首演,至今已接近1萬1千場,並且持續上演中,依照目前一週8場、一年約420場的速度算下去,再連演7年就有機會超過《歌劇魅影》,成為百老匯之冠。 2. 也是百老匯最長壽的「美國」音樂劇 雖然要追上《歌劇魅影》還有一陣子,但若說到「美國」土生土長的音樂劇,《芝加哥》當然就是第一把交椅,領先晚其一年首演的《獅子王》大概400場。另外,由於1996年的製作是「重演版」,它也自然是百老匯重演最久的劇碼,而且持續刷新紀錄中。 3. 你一定聽過他們的作品:詞曲拍檔坎德與艾伯 美國音樂劇的特色之一,就是出了不少長年合作的詞曲拍檔,譬如寫出《真善美》等名作的羅傑斯與漢默斯坦二世(Rodgers Hammerstein II)、蓋希文兄弟(George Ira Gershwin)等,創作《芝加哥》的作曲家坎德與作詞家艾伯(Kander Ebb),也是名流青史的佼佼者,他們音樂劇代表作還有同樣翻拍成知名電影的《酒店》(Cabaret)與《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等,但大家必定聽過的經典作品,是法蘭克.辛納區(Frank Sinatra)的代表歌曲《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歌詞中寫道「若我能在此成功,就到處都能成功!」道盡了至紐約追夢、渴望成名的眾人心聲。

文字|連士堯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10
藝@書

台語劇本集 是「阮」對母語的應聲

《阮劇團台語劇本集》收錄了《熱天酣眠》、《愛情A恰恰》與《十殿》3個劇作,富含巧思的視覺設計衝破劇場圈的藩籬,成功吸引異、同溫層的目光。翻開書本,銘黃紙張的厚實與清香,立刻讓人陷入戲劇的異世界,靜下心來一頁頁端詳台灣風貌的嬉笑怒罵。 本書運用奇數頁的台文台詞,與偶數頁(背面)的華文台詞對照,讓排版更為簡潔乾淨,閱讀上減低諸多視覺疲勞與誤判風險。 雖說這套劇本書標榜能夠幫助學習台語文,但若先無基本讀寫能力,可能仍易感受到門檻。不過這也反映台語文的潛勢:「學習」終須回到個人自我要求。不論是基於重拾母語,或是單純求份溫飽而學習台語,大環境看來,這已是一門顯學。 台語聲調與音律打磨喜劇層次 《熱天酣眠》(以下簡稱《熱天》、《愛情A恰恰》(以下簡稱《愛情》)分別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與莫里哀《吝嗇鬼》。有別於原作,其喜劇效果經過台語語境的雕琢,長成更深厚的層次。 台語是聲調性語言,比起華語有更豐富的聲調、多樣而精確的發音規則。不論一般讀者或演員在閱讀《熱天》和《愛情》時,都應意識到台語的音律感及編劇安排的押韻句式。例如: 《熱天》S9 海神:緊來款待我的愛人(jn),唱歌予伊歡喜(h),落一桶燒水(tsu),共伊的身軀洗予清氣(kh),紲落來𤆬伊去我彼間VIP,準備蟠桃和四果,閣有我眠床跤彼罐,月老送的愛情酒精(tsing),我欲佮伊做伙啉(lim)。 《愛情》S4 高金土:人䆀毋通怪爸母(b),人散毋通怪政府(h),趁錢愛靠真本事(sū),日子勤儉才會久(k)。咱講這人生啊,無錢是真艱苦(kho),有錢,是真歹顧(ko)。 韻律感既是台語特性,也與英文傳統詩劇中的「五步抑揚格」(iambic pentameter)異曲同工。表演上,它能讓聽感更為凝鍊、組織化,彷彿吟詩、唱歌的效果也能顯示其戲劇性與文學性。 說

文字|黃郁盛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