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
生活

變裝與皇后——什麼是變裝皇后?
劇場ㄟ冷知識

變裝皇后的自我增幅變妝術

美國指標性變裝皇后露波(RuPaul)說過:「We born naked, and rest is drag.(我們生而赤身裸體,而剩下的都是變裝。)」言簡意賅地帶出「性別」除了生物身體性,其餘都是建構的,也標示了在二元性別框架下,如何塑造與展現社會性別(Gender),我們擁有絕對掌控權。近年常在劇場、影視作品裡發現變裝元素的使用,如台南人劇團《仲夏夜汁夢》、【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X妮妃雅Nymphia Wind】變形記、《華燈初上》的寶寶、以及我自己的《我是既快樂又悲傷》等,顯示「變裝表演」跨越場域與媒介現影。因著《Judy秀:美可敵國》將來台,藉機分享變裝皇后的台上台下、妝前妝後,以及表演裡的美麗與哀愁。

文字|高偉恩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身體螺旋與溶解《虹》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快門作為視覺總和的瞬間,記錄了無數秒間當下,攝影本我自述的世界觀、源於創作者的概念、演出者的情感及表演動能,比起最終那場獨一無二的完美構圖,每一次的攝影,都仍思索在這過程中,有什麼隨時間流失而未完成的記錄?在看不見的角落中,還有更多嗎? 劇場內迷人的是反覆排練所累積的時間,建構彼此的總和,我情衷排練時走進劇組,尋找彼此創作的核心,遇見不同的過程;日常則流解在隨身經過的風中,拍攝成為與相遇的暫別,你無法時時與四季纏綿,但仍期盼累積下一次相會。時間是我們目前最能計量的共同單位,也是在繁複的旅程中最容易丟失的:我在想,攝影凝結了輾轉思辨人生的一種跨度。 註: 名稱也意表指時間╱在地╱蓄積,照片不應僅止於框景,透過不同的時光流程,輾轉變貌成不同的時空嫁接。 繁複的升降吊桿,是機械幕後數學小數點及指關節的操作、升起鐵捲門要同時彎腰的登場、等待平交道的每1分鐘,火車已經多行2公里,而等待在不同地域也相繼存在與消失。數時段排練,都為了演出那時片刻。

文字|林育全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場一景,2022。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22
聲音藝術是什麼?
劇場ㄟ冷知識

聲音藝術給問嗎?

2010年英國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Prize)由蘇珊.菲利普茲(Susan Philipsz)以聲音裝置作品《低地》(Lowlands) 奪得,是該獎首度頒給以聲音為主角的作品,一時間在許多媒體報導中被視為聲音藝術在當代藝術中展露頭角的重要指標。菲利普茲以自己哼唱的一段16世紀蘇格蘭民謠《低地》改編為3個版本,將哼唱的聲音置放在一座經常有人跳河自盡的橋下,希望透過歌曲中愛的故事改變輕生者的心意。預錄聲音的內容、聲音裝置位置使聲音在空間中產生的回響,與橋上橋下自然發生的,人群、河流的聲音等,合而構成這件作品的意義。但,聲音藝術到底是什麼呢?

文字|許雁婷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攝影手札

戲台上的風景

在國道上奔馳的昏暗夜車上,稀落的鼾息伴隨著耳機洩出來的文武場樂,而酸澀的眼皮早已不敵疲憊,沉重地垂下。 這一刻,緊湊繁忙的外台演出工作才告一段落。 「年年繡花紅,千年鐵樹開;三仙齊下降,福祿壽仙來。」 「吾乃~福仙是也。」 「祿仙是也。」 「壽仙是也。」 「大仙帶何寶前來慶賀?」 「吾帶喜神前來慶賀。」 「何不獻上~」 鑼鼓喧天價響,燈火璀璨的華麗戲台開始扮仙科儀。 八方匯聚而來的戲迷陸續湧入戲棚前,熱絡地寒暄後井然就坐妥當。 後台此時悄然守靜。 在燭黃的燈光下,或有在鏡前細細梳飾,或有閉目吟詠曲牌,或有倆倆細聲地應答口白,或有挨著頭盯著手機屏幕複習演出的錄像。師輩有板有眼地指導身段,示範唱腔。團長事必躬親,前前後後不厭其煩地叮嚀囑咐。箱管師傅手不停歇,一絲不苟地打理著演員的戲服與盔冠帽鞋等行頭。更別說舞監,道具布景等工作夥伴,莫不如履如臨,猶似弦上之箭。 一切備便,就待大幕升起。 「戲台上的風景」作品是近年來跟隨明華園戲劇總團下鄉巡迴公演時,在前台與後台的近身側寫記錄。藉由影像的詮釋向專注於傳統藝術的推廣與傳承不遺餘力的戲曲人,致上最誠懇的敬意。

文字|徐欽敏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賽門.史蒂芬斯的劇作家日記》
藝@書

《賽門.史蒂芬斯的劇作家日記》書摘

劇作家賽門.史蒂芬斯(Simon Stephens)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帶領青年劇作家計畫多年,亦於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教授寫作課程。作品在世界各地搬演,除原創劇本外,也曾改編契訶夫劇作如《海鷗》、《櫻桃園》,易卜生《玩偶之家》以及薩拉馬戈小說《盲流感》等。改編劇本《深夜小狗神祕習題》於2013年獲得勞倫斯.奧立佛獎的最佳新劇本獎,2015年獲得東尼獎最佳劇本;原創劇本《龐克搖滾》於2010年獲得英國劇場獎最佳新劇本等。 史蒂芬斯在2014有個收穫豐富的一年,有極多作品進行世界首演,《賽門.史蒂芬斯的劇作家日記》呈現了他這一年每日的所思所得,中文版將於11月底出版。

文字|賽門.史蒂芬斯、吳政翰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14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
藝@書

一窺道具工廠:製作道具:替代、複製與模仿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書摘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作者艾莉諾.瑪格里斯是獨立研究學者,於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擔任物件劇場聯盟記錄,以及倫敦大學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物件與偶戲表演研究中心研究員,她在此書中匯集了關於演出中使用物件的理論與實務觀點,包括這些物件如何成為劇場景觀的一部分,成為演出的夥伴,甚至是具有地位的自主物件。她詳細分析特定演出,檢視演員訓練、舞台設計、材料、組裝技術,以及物件劇場等。本書中文版於11月初出版。

文字|艾莉諾.瑪格里斯、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7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展覽現場。
藝@展覽

不是回顧過往 探看藝術流變及其未來

關於「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台新藝術獎」自2002年開辦以來,今年邁入20周年,這個當年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和跨領域藝術的獎項,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和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奠定它的專業地位,至今共選出67件得獎作品,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的表彰,也象徵某個時代的印記。由林曼麗擔任總策畫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藉由重返台新藝術獎20年來的發展流變,也同時探詢藝術於下一個未來之種種可能。 一場返回創作本質的回顧展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現於北師美術館舉行,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在「NEXT」為命題的主架構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獎創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創作等方式,打破過往「回顧展」作為文獻或資料梳理的常態模式。除此,「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現場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還有在嘉義、基隆等遠距舉辦的論壇與活動,甚至在雲端OTT觀賞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事件型作品、行為藝術和隨機的演出發生,讓美術館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戰藝術的「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如:VR)的辯證,打造出具活性、動態又富劇場特性的展覽,而這樣的概念正呼應台新藝術獎追求「創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次不要展出得獎作品、不想成為文獻展或歌功頌德的展覽,而是了解藝術家的下一步、他們如何思考未來等,這樣的展覽才有意義。」總策畫林曼麗期望能和所有藝術家得主共同完成這次展覽,因此,在和歷屆得主溝通過「不展得獎作品,要展出現刻正在發生、或能面對未來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後,她邀請劇場導演姚立群、藝術家高俊宏和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由他們與藝術家進行細部溝通、協調及媒合,當作品逐漸成形的同時,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們對於「未來」的策展觀點,最後,林曼麗做整體性的統籌。 「這次策展面對的不確定性、複雜度都很高,挑戰很大。」林曼麗表示,台新藝術獎從成立之初,就是秉持開放的態度,「不限制美學立場、價值取向或表達方式,而是必須在觀念、形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具備前瞻性的思維,才是獎項關注的重點。」這樣的特質,不只是歷屆得獎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現在這次展出作品具實驗性、跨域對話、挑戰邊界等質地,返回創作原點的自由想像空間。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2
攝影手札

水面的月光

在拍攝《毛月亮》與《定光》的宣傳照期間,為了揣摩舞作對自然的想像,前前後後往山上跑了幾回;山景多變,蓊鬱的植被氣息鮮活,在一片生意盎然中,我靜下心感受著日夜光影在地貌上起伏流動,眼前美麗而原始的樣貌卻不期然喚醒兒時回憶。 聯翩的思緒霎時騰空而起,乘著濤聲掠過花崗岩岬角與赭紅丘陵,在金門鄉間度過的童年印象至今歷歷在目;一轉念,場景切換至高中禮堂,10來歲的自己在台下怔怔看著雲門2的舞蹈演出 原來,廣袤的自然意象與片段的藝術經驗早在記憶深處融會貫通;儘管時地迥異,那相輔相成的美仍暈映著朦朧卻多彩的微光,互為表裡、遙遙相映,彷彿一輪初心在茫然的未知裡,為我勾勒出切實的輪廓。

文字|李佳曄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空笑夢》
藝@書

翻演戲偶人生 寫盡掌中江湖

《空笑夢》映照時代俠情義理

擅寫俗民文化、鄉野傳奇融入創作的邱祖胤,繼《少女媽祖婆》、《心愛的無緣人》後,再次交出長篇小說力作《空笑夢》。 《空笑夢》主角簡天闊少年得志,4歲學戲、5歲便被喚「囝仔師」,11歲已是黃金樓戲班的骨幹「膨風師」,也因其鋒芒太甚,遭逢仇家暗算,乞行街頭,意外練成盲眼操偶的神技,又被世人稱之「青暝師」。稱號的轉變,意味著一介演師個階段的苦難。時代起風,風起而雲湧,簡天闊的故事緊貼百年來的島嶼歷史,透過他的所聞所見,我們得以重返掌中戲的昔時輝煌。 習藝如習武,無處不是江湖 掌中戲的學問盡在雙掌,卻又不止於雙掌;邱祖胤師從掌中戲大師陳錫煌學藝,深諳箇中玄妙,流淌於書寫,將戲班的術語、世故、禮法,於小說情節內穿梭自在。他寫起手、拋接、翻身的掌上工夫,也寫繡帳、雕偶、奏樂的學問,眉角處處是玄機。而在作者的巧手羅織下,書中主角簡天闊遇見的每個夥伴,都教會他一項或絕技、或道理的一番領會,幫助他在眼盲被害的生命絕境,點亮一盞懸燈,逆命而活。 《空笑夢》裡,邱祖胤自創了「空手追風」、「靜觀出神」兩項招式,是黃金樓的絕學,考驗著演師如何達到「如偶在,如偶不在」、「如人在,如人不在」的境界。小說裡,在與日本人片山佳治的過招中,簡天闊僅憑空手的靈動,讓觀眾看見恍如有偶的絕技,也替全書寫實基調中,增添幾分魔幻意味。 讀畢《空笑夢》,你會發現掌中戲演師,也是另一層面的習武之人,他們拜師學藝、日日練功,掌握心法祕技,更得處理江湖道上的恩怨情仇;小說安排一幕精采的對決場景:13歲的簡天闊,竟找上另一名門戲班,向60多歲、經驗豐富的老演師發下英雄帖,來了一場「雙棚較」兩個戲班,同時競演同一齣戲,看哪家的功夫高,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劇碼演罷,雙方平手,對手卻有氣度到後台祝賀,並席開10桌慶功。 映照前現代台灣的性別關係與台共議題 有惺惺相惜的俠情,也有慾望情仇的可得與不可得,小小的戲班子,竟也能開展出類似於紅玫瑰白玫瑰的經典命題鍾情於青梅竹馬,卻被迫迎娶家族中意的女子,簡天闊選擇離家尋芳蹤,甚至因此受騙入監,流離數十年。不過,儘管在情感關係裡游移軟弱,但每回拋家棄子,

文字|李鴻駿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19
劇場禮儀的認知轉變
劇場ㄟ冷知識

見證35年來劇場轉變的「大廟」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經常被劇場觀眾與劇場工作者們暱稱為「大廟」,最初為了紀念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而籌建,歷經1987年解嚴、2003年拆除圍籬,到2004年行政法人化等,隨著社會脈動不斷地進化。開館之初,館內曾有「身高未滿110公分孩童不得進入觀眾席」規定,前台服務人員需丈量孩童身高,時常引發民怨,2015年才改為以建議年齡取代限制;以及幾經表演團體多重反映,2019年才提供「謝幕時開放拍照」的選擇。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透過曾任職及現役兩廳院員工分享,35年來節目規劃、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透過他們的視角,訴說劇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文字|楊孟珣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長度很重要
劇場ㄟ冷知識

表演藝術的翻譯鋩角

月前上映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意外掀起關於「翻譯」的諸多討論,在表演藝術領域,翻譯同樣有許多鋩角(m-kak)得留心。接案劇場翻譯多年的白斐嵐指出,翻譯沒有通則,反倒像是作品的一部分,要花時間和作品與角色培養感情,每一句台詞與頓點,反覆琢磨從聽覺到視覺(文字排列)的轉化,都像是步步通往終點的破關遊戲。最成功的翻譯,往往是那些不用花上太多力氣解讀的低調翻譯。有時散場聽著觀眾不帶隔閡地討論劇情本身,她就會很欣慰地告訴自己:「還好沒有對不起這齣戲!」

文字|白斐嵐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李貞葳
攝影手札

:我第一次把頭髮剪這麼短,願意幫我記錄下來嗎? :我不再跳舞了,能記錄下我最後這支舞嗎? :我懷孕三個月,身體非常不舒服,又正在揣摩演出的角色,拍攝我現在的狀態? :我帶了新的作品回來了,找時間一起工作紀錄? :我失戀了 :我有個作品還在醞釀中,可以拍攝這個發想的階段嗎? :我當爸爸了 :我要結婚了 :可以幫我跟家人拍全家福嗎? :可以拍攝懷孕時的我嗎? :幫我跟我的玩具熊合照,他陪伴我三十多年了 :我的畢製難產中 :把拔,拍我 屬於攝影師最美好的時刻

文字|林政億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口述舞蹈為誰而設?
劇場ㄟ冷知識

口述舞蹈給問嗎?

「口述影像」作為輔具,能協助視障者自立選擇文化藝術的內容,在近年成為劇場體驗的選項之一。在舞蹈領域,視障藝評人許家峰呼籲應把這個實驗工作稱為「口述舞蹈」。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作品所帶給觀眾的,總是溢於言表、多說無益的感同身受,舞蹈擅長在表象、言說和意義之間搖晃出裂隙,能夠被化約成文字的動作過程,會不斷質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口述舞蹈工作者,以5大問題,梳整其作為舞蹈書寫者「個人的反思與習作」的工作眉角,看不斷流變中的言語,如何邀請視障者成為舞蹈的觀眾。

文字|王昱程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激流與倒影》
藝@書

散戲之後

代序

林懷民在14歲時發表第一篇小說,並於21歲出版《蟬》,之後更成了華人世界必讀的長銷傑作。26歲後,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成為國際級的編舞大師,成功用精細的舞蹈,讓台灣得以躍上國際舞台,獲得眾人目光。在半世紀之後,他編了無數的舞蹈,卻漸漸惜墨如金。在《激流與倒影》中,共彙編了25篇林懷民以往至今的作品,試圖將其筆下的華麗與感動永遠保存。本刊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林懷民人生歷程與內心情感最真實的文字呈現。

文字|林懷民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28
林衡哲近期出版《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一書。
藝@書

寫傳,也寫台灣情

林衡哲新書《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

林衡哲本業為醫師,但在文化界,卻無人不曉他致力推展藝術、以台灣文化為主體為職志的精神。從年輕時代起,林衡哲即催生「新潮文庫」、引進世界名著開拓讀者眼界,旅美期間創辦了「台灣文庫」出版台灣文化名著與傳記;返台後又創立「望春風出版社」,並於醫界開設人文講座。而身為資深樂迷的他,數十年來也孜孜不倦地推介台灣音樂,結識了知音與戰友作曲家蕭泰然,更在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會長期間,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並將濃厚的民族情懷推向國際,在樂壇大放異彩。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6
不露手
劇場ㄟ冷知識

京劇旦行演員的「5點不露」

清代禁止女性登台演戲,無論是「生旦淨丑」都由男子串演。到了20世紀初,京劇旦行演員挑班,獨領劇壇風騷,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4位男人成了美的化身,被觀眾票選為「四大名旦」。有趣的是,當時受國外思潮衝擊,這些男演女的大師們也備受質疑。1930年,梅蘭芳於報上聲明最後一次演出,此後將不再「暴露色相」。話雖如此,大師們的舞台地位不曾動搖。 時至現在,旦行幾乎改由女性扮演,大師樹立的流派風格、規範與技巧,依然保有正統性今日的京劇傳承,是群女人學著男人如何演女人。從突破生理限制到提升表演美感的脈絡來看,旦行演員試著遮遮掩掩,在各種「不露」的限制下尋求突破,塑造風格化的女性形象,乍看保守,其實大膽;看似神秘,更覺性感。

文字|兆欣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
藝@書 給藝文未來進行式的備忘錄:

反覆思量、不斷實踐「專業治理」

《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精選書摘

將於2022年3月底卸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一職的朱宗慶,在「畢業」前將5年又3個月的工作經驗,轉化為《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一書,目的在於「一方面是給自己一個持續自我檢視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藝術工作者一份從實務觀點出發的參考」。本刊特此選摘其中精采篇章,讓讀者一覽朱宗慶經營國表藝時的思考主軸。

文字|朱宗慶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29
《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書封
藝@書

十年一劍為《月球水2.0》搞笑

《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精選書摘

繼去年出版《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與讀者分享多年藝術工作行政經驗後,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平珩,更在今年3月推出《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透過多個親身參與的國際交流與共製合作案例,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與眉眉角角,展露精采演出背後的不為人知的內幕與歷程。近期舞蹈空間舞團與日本東京 鷹舞團二度合作的《月球水2.0》將以線上映演方式呈現,本刊也特地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此製作背後的點點滴滴

文字|平珩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23
劇場ㄟ冷知識

你(可能)不知道的馬戲小故事

從馴獸到雜耍、特技表演,馬戲表演一直都試圖展現各種「令人驚豔」的景觀,這種驚奇的效果可能來自高難度表演的危險感,或是因為十分稀有、少見而令人驚嘆,但其共通的原則可能來自像魔術表演一樣「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觀。本期「劇場ㄟ冷知識」精選5篇馬戲歷史與發展的小故事,一起看看馬戲在不同時代中如何幻形成真。

文字|余岱融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邁向操演時代》
藝@書

透過理解藝術,建構公共對話的空間

近年來,「展演」的現身領域變廣,「表演」的場域也更加多元。此現象並不僅是分類範圍的跨界與跨域,更顯示著藝術為了接軌現代社會的不同嘗試。201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社交場」即為台灣近年代表性的案例,連結靜態展示(be displayed)與現場藝術(be performed),除了展覽,更串連舞蹈、戲劇與音樂,進行一連串活展示(live exhibition),探索「展示」與「表演」間的共生與共創關係。而此後,劇場性的展演更是大幅度地在各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1/25
劇場ㄟ冷知識

是抄襲,還是致敬?

都說模仿是最真誠的讚揚,但孰為致敬,孰為偷師抄襲?這需要很周延地討論始能判定。古典音樂中常見的「引用」手法,或以他人的音樂素材為基礎進行再創作,也在現代音樂產業的版權之爭介入後吸引來非議與官司。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從5則音樂史上經典的「巧合」、「經典套路」、「再利用」、「擷取」與「取樣」案例,一窺音樂創作中「抄襲」與「致敬」,那道隱晦界線之堂奧。

文字|李時安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