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指揮家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演出。
音樂 維也納金色大廳合唱團、洛杉磯大師合唱團相伴

杜達美領軍洛杉磯愛樂 10月獻演斯特拉溫斯基與馬勒經典

在樂迷翹首期盼下,指揮巨星古斯塔沃.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在今年秋天將率領暌違31年的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攜手歐美兩大殿堂級合唱團維也納金色大廳合唱團、洛杉磯大師合唱團來台,重返國家音樂廳。規模超過250人的龐大陣容,將以兩套曲目展開旅程,一晚屬於斯特拉溫斯基的火焰與節奏,一晚則是馬勒的生命與永恆。這樣的組合,世界僅此一場,而且是「台灣限定」。 斯特拉溫斯基與洛杉磯愛樂的不解之緣 1935年,斯特拉溫斯基首次與洛杉磯愛樂合作,演出後送給各聲部首席一個吻與一朵紅玫瑰。這份浪漫而深刻的舉動,開啟了他與樂團超過30年的情誼,後來更讓他選擇定居洛杉磯。 《春之祭》在洛杉磯愛樂的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樂團105年歷史中演出已逾150次,既是樂團的傳統,更是每任音樂總監的試金石。2003年,這首作品更成為華特.迪士尼音樂廳啟用後的首張錄音,象徵著樂團與作曲家的深厚淵源。 《洛杉磯時報》評論杜達美對《春之祭》的詮釋:「既能釋放潛藏於我們體內不可抑制的毀滅能量,又能以精湛的音樂掌控力駕馭這股近乎超人的張力。」此次來台,他將以《春之祭》搭配色彩繽紛的《火鳥》組曲,帶來火焰般的節奏與詩意。 曾於洛杉磯求學的鋼琴家嚴俊傑直言:「第一場《火鳥》、《春之祭》很節奏型,樂曲等於洛杉磯愛樂的代表,為他們自己的慶典都是演這些曲子。此外第一場的第一首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作品《狂熱》短篇交響曲(Frenzy: a short symphony)也是非常重要,因為那是他為了洛杉磯愛樂去年才寫的。」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09
音樂 迎向團隊40周年慶

擊樂劇場《泥巴》大幅改版上演 朱團為自己說聲生日快樂!

為迎接明年朱宗慶打擊樂團40周年的到來,樂團將於9月起推出擊樂劇場《泥巴》全新版本。本作原為2019年、2021年推出的第2號擊樂劇場,描述「瓷林」創辦人林光清從苗栗蘆竹湳鄉間走向國際品牌的故事,在樂團40周年前夕的2025年,朱團再度重演《泥巴》,並以樂團4個世代的人脈,重新打造一個「徹底歸零、再出發」的版本。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2022年底的倉庫火災,把前一版所有布景、道具和部分樂器都燒光了,讓我們這次一定得重新製作。再次檢視的同時,發現《泥巴》其實不只是林光清先生的故事,也很像是樂團即將邁入40周年『再燃鬥志』的心境。」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05
音樂 睽違7年的再臨

佩特連科首度領軍訪台 柏林愛樂帶來3晚音樂盛宴

睽違7年,柏林愛樂管絃樂團將重返台北,由首席指揮基利爾.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首度率團來台,在國家音樂廳帶來3場演出。這不僅是柏林愛樂第6度訪台,更是佩特連科上任以來首次領軍登上台灣舞台。 柏林愛樂與台灣的20年情誼 自2005年首度來台,柏林愛樂便與台灣樂迷建立深厚連結。當年兩廳院廣場聚集逾3萬人觀賞戶外轉播,轟動的場景促成了「數位音樂廳」的誕生。牛耳藝術行銷總監張懿之回憶:「2005年兩天晚上舉辦戶外轉播,第一次迎接柏林愛樂到來,當音樂會結束我走出音樂廳,看到廣場滿坑滿谷的人,他們發自內心的激動與吶喊的情景是我一輩子忘不了。也因為當下強烈感染力,讓拉圖爵士還有樂團覺得感動而催生了『數位音樂廳』。」 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林仁斌則形容:「照武俠小說的說法,江湖上如果柏林愛樂謙稱自己是第二的話,那沒有什麼樂團可以擺第一位。在我的心中,他是全世界唯一首席天團。」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03
音樂 紀念馬水龍逝世10周年

「孕育於山海之間」 重現台灣音樂巨擘的經典與深情

在馬水龍(1939-2015)逝世10周年之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攜手呈獻「孕育於山海之間」音樂會,邀觀眾一同走進這位台灣音樂巨擘的心靈世界,感受他筆下山海交織的情感與音符。 音樂會將於 9 月 11 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呈現,演出陣容堅強,由指揮張佳韻領軍NSO,鋼琴家辛幸純與梆笛演奏家賴苡鈞擔任獨奏,並由台北愛樂合唱團與朗誦者雅柏甦詠.博伊哲努、邱文隆共同演出,主持人為顏綠芬。 馬水龍是台灣音樂史上相當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教育家,其作品融合西方現代技法與台灣本土情感,展現出獨特的音樂語言,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式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他曾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5位執行委員之一,擔任過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以及亞洲作曲家聯盟副主席等。作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創系主任與前校長,他在課程架構與教育理念的規劃上,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此外,他創辦了「春秋樂集」,鼓勵同儕與年輕人創作,並積極參與文化政策與國際交流,為台灣音樂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因其非凡貢獻,亦獲中華民國總統府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紀念音樂會中,將演出4首具有代表性的馬水龍作品,涵蓋其創作的中期與晚期,展現他音樂語言的多樣性與深度。首先為《梆笛協奏曲》,此曲應中國廣播公司委託創作,首演於1981年;全曲採用連樂章形式,融合梆笛的清麗音色與管絃樂團的豐富音響,展現出台灣音樂的獨特風貌。管絃樂曲《孔雀東南飛》以中國古代詩詞為基礎,融合西方管絃樂技法,呈現出濃厚的台灣情感。《關渡狂想曲》鋼琴與管絃樂以關渡地區的自然景觀為靈感,鋼琴與管絃樂的對話展現出馬水龍對故鄉的深情。《無形的神殿》男聲合唱與管絃樂結合李魁賢的詩作,表達對台灣土地與文化的敬意,音樂語言深刻而感人。 這些作品不僅是馬水龍音樂創作的精髓,也是台灣音樂史上的重要篇章。在同一場音樂會中,觀眾將有機會一同聆聽這些經典之作,感受馬水龍對音樂、對故鄉、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3
戲曲 切.格瓦拉留下的那隻「手」

義興閣《英雄製造》 重組自己的英雄

「所謂的英雄,或者是所謂的『被崇拜的人物』,好像不能是成功的。」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這麼說:「不能成功,革命才會延續下去,他也才有可能會被視為一個有血有淚的英雄。」 這句話,恰恰回應了今(2025)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之「戲曲夢工場」的策展主題「乙巳革命」中的「革命」一詞。 於是,義興閣掌中劇團決定從古巴革命核心人物之一的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入手;但身為一個充滿叛逆靈魂與中二精神的「搖滾」布袋戲團,義興閣掌中劇團並不打算循著之前《GG冒險野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的經典著作《唐吉訶德》)的成功轉譯經驗,僅把切.格瓦拉與他著名的回憶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作為取材靈感,重點則放在切.格瓦拉「成為英雄」的「製造」過程,也就是劇名英雄製造。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2
戲曲 五年級歌仔戲天王天后齊聚

《愛。相隨?》 重現「愛」的多種可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去(2024)年推出「歌仔戲旗艦展演補助計畫」,鼓勵歌仔戲團隊製作精緻劇場作品,透過節目製作達成維護傳統經典、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等目標,可以說是歷來最具規模的歌仔戲製作補助計畫。首部作品《愛。相隨?》由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製作,將於今(2025)年七夕情人節正式首演。 《愛。相隨?》的旗艦規格不只體現在演出時長,分成3天、4個場次才完成整個故事,同時也集結了台灣不同劇團、不同地區的「五年級」歌仔戲天王、天后,如許亞芬、郭春美、陳昭香、張秀琴、莊金梅、石惠君等演員,出演不同場次的重要角色,寄託了創作團隊對於歌仔戲濃濃的愛,相隨在作品裡頭。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0
舞蹈

讓身體釋放歷史的記憶 《從指尖開始》用技術包裹童趣

如果有一天我們需要向外星文明解釋人類為何物,或許「雙手製造」(Made By Hands)舞團創團作《從指尖開始》(Du Bout Des Doigts)是絕佳的選擇。 全劇以舞蹈史為切面,透過即時攝影、肢體、空間與音效的相互對話與讓位,在嚴謹的形式使用和畫面選擇下,以童趣的手指舞蹈與輕巧的敘事節奏,在1小時的時間裡,帶領觀眾從已知用火的千百萬年前,隨著時光之河漫流回到當下劇場內部的肉身彼此;而在口語近乎缺席的狀態下,重新觀看地球歷史與人類的記憶如何被記載與傳承。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0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音樂

從西區、百老匯到台北 音樂劇明星「重聚」獻唱經典歌曲

無論是來自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音樂劇向來以引人入勝的劇情、動人的旋律與充滿張力的演出形式深受觀眾喜愛。許多經典作品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與《西貢小姐》等,不僅在全球各地巡演無數場,也留下了琅琅上口的名曲,為樂迷所熟知與珍藏。但倘若能在一場音樂會中一次聆聽多部經典劇作的代表曲目,對許多音樂劇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場難得的盛宴。如今,這樣的願望即將實現「重聚(The Reunion)」音樂劇明星演唱會即將登場,匯聚來自倫敦西區與百老匯的主唱群,將多部知名劇作中的精選樂曲搬上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重聚」音樂劇明星演唱會將於9月中舉行3場演出,匯集來自倫敦西區與百老匯主唱群,由知名音樂劇演員拉敏.卡利姆盧(Ramin Karimloo)策劃與領銜演出,帶來跨越劇目與時代的音樂劇選粹。卡利姆盧曾在《歌劇魅影》中飾演魅影,是該劇歷史上最年輕的飾演者之一,也被譽為「情感最飽滿、最搖滾感」的魅影之一。隨後他並在續作《愛無止盡》中擔任全球首演的男主角。他的詮釋贏得來自觀眾與評論界的廣泛肯定,曾多次於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演出,擁有豐富的舞台與錄音經歷。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9
舞蹈 從台北到大邱

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登場 開啟亞洲身體的跨國對話

亞洲舞蹈界年度盛事「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下簡稱DNA舞蹈節)將於 8 月中旬熱力登場,並於8月下旬首次由韓國大邱市立舞團(Daegu City Dance Company)響應,於大邱藝術中心(Daegu Art Center)舉辦。 為迎接這場跨國交流盛宴,主辦單位臺北市中山堂將於8月11至17日於台北辦理「2025 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 8月16日與17日推出亞洲青年舞蹈創作演出(Showcase)與國際身體工作坊呈現,邀集來自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東京、印尼的17位舞者,共創嶄新的身體語彙。大邱市立舞團則接續於8月20至24日在大邱辦理「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藝術節,期間何曉玫Meimage Dance舞團將帶來《極相林序曲》,與韓國、東京舞團同台交流;另有台灣青年舞者的兩齣作品《搏筊》與《Dans labme》同時亮相,展現台灣新生代的創作能量。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4
音樂

首度與梵志登合作 曾宇謙暌違5年演繹布拉姆斯經典協奏曲

今年9月,台灣樂壇將迎來一場令人期待的首次交會。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得主曾宇謙與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攜手,詮釋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場演出不僅是兩位音樂家首度合作,更標誌著曾宇謙睽違5年、重新演繹這首協奏曲的重要時刻。此外,樂團也即將演出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及布拉姆斯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以饗樂迷。 選擇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合作首演,對曾宇謙而言別具意義。即使從少年時期即已開始演奏這首樂曲,但為了維持樂曲的品質,他刻意將曲目封存沉澱。此次將它重新拿出來演奏,掐指一算已經5年,一上手,他便感到自己「有進步」。他坦言:「這幾年透過演奏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包括獨奏會、室內樂等,讓我對他的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現在覺得可以將這首曲子重新拿回來演出了。曾宇謙認為:「真正的進步,是透過時間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放下一段時間再回來,或經歷更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都讓我對這首曲子有更深的理解與詮釋。」如今再度回歸,他不但重新思考結構與運弓方式,在詮釋與技術之間取得新的平衡,也對整體樂句的理解、細節的處理有更多想法。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以其龐大編制與高強度的演奏需求聞名。曾宇謙認為,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於樂曲進行中維持體力與音樂的張力。「這是一首需要維持40分鐘爆發力的曲子,要避免聲音太衝、太粗糙,同時又要與樂團融合、交織。」為了應對演出所需的體能,他平時透過游泳、慢跑與核心訓練保持狀態,並注意避免對手部造成過多負擔。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2
戲曲

夏日裡談情講鬼 《牡丹燈籠》密縫台日傳統打造新美學

近年老戲新編與翻玩經典雙頭並進的布袋戲團「不貳偶劇」,即將於農曆7月前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搬演台、日志怪偶戲《牡丹燈籠》。團長郭建甫從燈籠與鬼魂雙生雙映意象出發,提取布袋戲形式,放大於操偶師與真人演員身上,並細緻拼貼南管梨園戲、布袋戲、能樂等多樣傳統表演元素,編織出當代鬼怪故事的嶄新滋味。在炎日夏日裡,即將為觀眾帶來無比清涼、且感官豐沛的鬼故事新體驗。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7
音樂

莊東杰帶領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後燦爛

「夏日音樂漫步」作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動,透過輕鬆、跨界的編排設計,為樂季與暑假之間注入清新氣質。這個8月,現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將率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中山堂,呈現兩場風格輕快、戲劇感十足的夏日音樂會。 首先,莊東杰將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開序幕,隨後由張凱閔演譯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位入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年輕鋼琴家,目前是樂迷眾所期盼的選手,在今年賽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現他的優秀琴藝,也能藉此累積更多與樂團合作的經驗。下半場為TSO本樂季紀念蕭斯塔可維奇逝世50年的節目重點之一,即將演出作曲家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莊東杰解釋:「這是一首少見地將手風琴、吉他與薩克斯風融入交響樂團中,營造出接近小型劇場的作品,總共8首組曲,全曲有25分鐘,但加了這幾個樂器,就會出現讓樂團出現小酒館的聲響質地。」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6
音樂 擔任TSO駐團藝術家

鋼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協奏曲與室內樂共譜夏日音樂篇章

2024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特別邀請知名鋼琴家林易(Steven Lin)擔任駐團藝術家,攜手規劃「夏日音樂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樂家.好朋友」為主題,為夏日音樂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將參與協奏曲演出,並策劃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帶來結合深度與親密互動的聆聽體驗。 攜手TSO 激盪舞台新火花 TSO團長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時,他跟樂團演出後,團員希望能夠與更多台灣音樂家合作,我們覺得室內樂也能夠再多做一些發展,因此邀請林易來幫我們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劃。」林易對樂團的默契與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對TSO樂團的感覺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因此雖然樂團很大,但感覺上聲音卻是像室內樂一樣地親密。讓我身為獨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適。」這份默契與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駐團藝術家身分,深入參與TSO的演出與規劃。 林易曾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銀獎,13歲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展露音樂才華。近年在卡內基音樂廳主廳首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獲《New York Times》讚譽:「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人驚嘆的音色和精妙絕倫的力度、色彩變化。」2023年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他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柯蒂斯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以跨國合作與親民魅力深受樂壇與教育界肯定。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4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音樂 2025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喜迎30周年

從宜蘭出發,與世界合唱共鳴

亞洲最重要的合唱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TICF)將自2025年7月25日起盛大登場。台北愛樂從1996將音樂營擴展為音樂節,在今年邁入第30個年頭,以「從宜蘭展望世界」為策展主軸,不僅帶來全球頂尖合唱團隊的精采演出,更首度於宜蘭舉辦特展與世界首演,為國內合唱文化開創全新視野。 「祝福之地:愛與奉獻的回聲」主題展覽自6月起於宜蘭蘭燈空間登場,向深刻影響宜蘭發展的兩位重要人物斯洛維尼亞天主教靈醫會醫師范鳳龍(Janez Janež,1913-1990)與台灣工業推手林燈(1914-1992)致敬,展覽以文獻、影像及空間敘事,勾勒出兩人跨越國界與領域的奉獻故事,突顯宜蘭作為「文化祝福之地」的深層意涵。 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委員莊文生教授指出,人稱「Oki」或「大醫師」的范鳳龍,及素有「水泥之父」之譽的林燈有數個共通之處:前者來自共產時期的斯洛維尼亞,後者則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宜蘭。范鳳龍1952年來到台灣,而林燈則在當年當選台灣區水泥小組主任委員,隔年擔任水泥工會理事長。前者落腳宜蘭之後就未再離開過,而後者一輩子未將戶口遷離宜蘭,並對家鄉有諸多貢獻。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5
音樂 聯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小提琴家奧古斯汀.哈德利希 為台灣獻上「亞洲唯一」

當代小提琴傳奇奧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攜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BBS)這一組合,將首度在亞洲登台,並獨家選擇台灣作為全亞洲唯一演出國。這系列難得一見的音樂盛會,將於7月10日、12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7月13日於台南文化中心登場。 哈德利希指出:「我第一次來台灣是兩年前,當時就被觀眾的熱情深深打動,這是一段非常棒的經驗。」他盛讚台灣觀眾的專注與年輕特質,「這在許多國家是很難得一見的現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執行長萊瑪.歐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也表示:「非常榮幸2025年能再度受邀來到台灣演出」,雙方對本次合作充滿期待與感謝。 當代音樂家共同創造的舞台語言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由柏林愛樂團員自發組成,旨在以現代樂器詮釋巴洛克與古典作品。中提琴團員Walter Kssner回憶:「BBS因此誕生,並以現代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讓這段傳統得以在今日延續與發展。」 BBS執行長歐洛夫斯基補充:「雖然我們無法演奏布拉姆斯、馬勒或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大編制的曲目,但BBS的精神正是在這些早期經典中展現細緻與深度。」大提琴yvind Gimse則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靈感與想法,這讓我們不僅僅是在演奏音符,而是在共同創造一場音樂的對話。」 首席Dorian Xhoxhi表示:「我們現在已是音樂上的朋友」,這份合作情誼讓演出更具深度。中提琴團員Julia Gartemann說:「我們一起排練、演出、吃飯,有時晚上還會小酌,這樣的社交互動讓旅程更充實、更愉快。」年紀最輕的Eva Rabchevska也提到:「我學會如何做音樂上的決定、如何聆聽、如何從其他聲部中掌握整體演奏的語境。」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0
戲劇 現實裡無法做到的,就用唱的吧!

《當亞斯遇見人魚》 體現那些說不出的人格特質光譜

如果說唱歌跳舞是情緒自然洋溢而外顯的表現,那麼在社交互動方面遭遇挑戰的亞斯伯格族群、或是行動逐漸受到限制的漸凍人,該如何成為一齣音樂劇的男女主角,還在劇中滋長情感、追求人生與實踐夢想呢? 紅潮劇集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音樂劇《當亞斯遇見人魚》便是以此為題,由編導王靖惇與詞曲創作梁允睿經歷多年發展,於今(2025)年正式發表。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9
舞蹈 楊乃璇《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

中年危機是轉機 陪舞者找到自己的聲音

「比起動作的雕琢,我更在乎舞者精神與肉體的展現,以及如何在舞台上被閱讀。」楊乃璇說。 在音樂搶走空間之前,排練場上充斥著舞者間的嬉笑互損,編舞家楊乃璇一臉嚴肅,在空間中遊走比劃動作,嘴上也沒閒著,隔三差五地加入舞者的調笑對話。隨性的肢體與輕鬆的氣息是排練場多數時候的狀態,也總在音樂落下的瞬間,畫風一轉。火花在5位舞者間噴濺、彈跳,也融入連結彼此,與此同時,每個舞者都立體到無法被忽視,或看作一體。 走過15年的舞蹈歲月,《漚 少年 u siu-lin》是楊乃璇第一次入選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的編舞作品,儘管創作以「中年危機」為概念,但堅守整個年少的真實,是楊乃璇到中年也不曾放下的堅持。因此她的中年危機跟別人不太一樣,危歸危,在她眼裡卻是滿滿的生機。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3
戲劇 連結下北澤與北投的緣分

52PRO!劇團《流浪樹》 台日共製開啟合作新階段

台日劇場界的交流向來興盛與熱烈,從上世紀末由皇冠小劇場主導的「小亞細亞亞洲小劇場網絡」,臺北市文化局官方主導的「亞洲表演藝術節」,到本世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台日雙方的交流不再局限於表演團體各自到對方的城市演出而已,而是逐漸邁向更為複雜,更加深度化的「國際共同製作」模式。除了國際共製外也有華山烏梅劇場與東京下北澤本多劇場進行技術人員交流與培訓,從幕前到幕後各項交流不斷,相較於其他歐美及亞洲國家,日本稱得上是交流次數榜的第一名了。 其中有個日本劇團以不同於其他的交流模式,將台灣視為巡迴演出的一站,自2018年起便維持一年一次的頻率(疫情期間除外)在台灣進行演出,這就是來自日本東京下北澤的52PRO!劇團。

文字|沈亮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1
音樂 打造沒有年齡限制的兒童音樂活動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邁入第2屆 為幼兒推出「寶寶的交響樂」

去年首度舉辦的「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短短兩天16場售票音樂會、兒童友善市集、免費快閃演出等活動,創下了將近萬名愛樂親子到訪的空前佳績。今年的第2屆再次將音樂活動帶入臺灣戲曲中心,加碼於7月11日至13日舉辦為期3天的17場精采音樂活動。不僅糾集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微光古樂集、台北打擊樂團、藝心弦樂四重奏等台灣領先的音樂團體進行表演,更首度舉辦「寶寶的交響樂」音樂會,打造沒有年齡限制的0至12歲兒童音樂年度優質活動。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創辦人孫家璁提到:「去年的音樂節受到的反應遠超預期!也證明了台灣確實有這方面的觀眾需求。第2屆的設計會更為多元,透過不同主題啟發音樂、美術的想像力。」今年預計在巨大表演樂池區建設「寶寶搖擺區」,讓0至3歲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近距離感受正規管絃樂團的奇妙。當然,主題是為了幼兒至兒童而設計,但他也強調:「對於大朋友來說不是陪伴者,也能夠找到欣賞表演活動的意義。」 音樂節顧問暨指揮家張尹芳認為,辦音樂節看起來很容易,但要拼起來做音樂遊樂園的概念,又是另外一回事,她表示:「今年一樣以遊樂園概念來設計,要像兒童樂園一樣隨時隨地都有音樂節目發生。」 比較去年與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推出年齡向下發展、0到3歲的「寶寶的交響樂」,由張尹芳領導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父母可以讓小朋友在類似樂池的安全環境下近距離、沒有壓力地聆聽。今年還推出了「繪本音樂會」,挑選合適的古典樂來搭配繪本的內容進行,主辦單位特地與出版社「小天下」合作,選用曾兩度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插畫家陳又凌兩本作品《尋找祕境》與《會生氣的山》。張尹芳表示,《會生氣的山》帶有環保的概念,但同時用山的情緒來敘述;特別在過去幾年疫情中戴口罩,兒童只能靠眼睛溝通,情緒溝通表達接收較以往不同,這用音樂表達最直接。而《尋找祕境》透過可愛貓咪的故事,也相對影響小孩內心最純潔、最美的祕境。一動一靜、內在外在,跟音樂一樣有很不同的色彩。 在今年的音樂節中,除了在大表演廳演出「寶寶的交響樂」及《彼得與狼》的大型演出之外,,包含微光古樂集、藝心弦樂四重奏、台北打擊樂團、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等團隊,也會在小表演廳推出多場寓教於樂的精采節目,為孩子們打造一場音樂與探索的奇幻之旅。 去年以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9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戲劇 將田野材料轉譯為舞台形式

曾彥婷《煉丹場》 探看台灣人與「石化」相關的身體記憶

《煉丹場》不是一齣試圖說服觀眾的作品。它不宣傳立場、不歸納結論,而是由創作者與報導人並肩現身,將田野過程中的材料轉化為舞台語言,讓故事以聲音、影像、講述、日常行動等多種形式展開。來自台灣不同地區的生活經驗、產業記憶與地景變遷,在劇場中被並置與排列,產生彼此回應的可能。《煉丹場》讓劇場成為精煉敘事與觀點的場域,等待觀眾進來共同生成。 從塑膠夢到煉丹場:追問我們身體裡的石化記憶 《煉丹場》延續自曾彥婷自2020年發起的《咱的塑膠夢》計畫(註),透過訪談與跨領域合作,長期關注台灣石化產業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她曾寫道:「我會不會是最後一個世代,還有著一點點塑膠前的身體記憶?」這樣的疑問成為出發點當石化物質滲透日常,我們的感官與價值觀是否也被重塑? 作品名稱《煉丹場》即挑戰「天然好、化學壞」的簡化分類。像凡士林這樣的石油衍生物被標示為「天然」,而松露油則因化學合成被視為「石化味重」。什麼才是天然?什麼是文化建構?與其追求純粹,《煉丹場》更像一座觀點與物質反覆反應的實驗場,將多年田野線索編織成劇場敘事。作品不求單一解釋,而讓矛盾與交錯成為其結構。

文字|王顥燁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3
舞蹈

拿捏青春密碼,為經典打造新東方美學

江蘇大劇院舞劇《紅樓夢》的美學文本解讀

橫掃中國京滬漢廣等大城、創下屢屢開賣加場售罄票房奇觀的舞劇《紅樓夢》,將在6月造訪台灣!這齣由江蘇大劇院出品、「90後」中國新生代舞蹈家團隊打造的新東方美學之作,因為經典注入現代意義而摘得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在12道冷光映照下的帷幔如薄紗般輕拂,觀眾將見證12位金釵執花而立,恍若從清人絕世之作《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絹畫中款款走來;賈寶玉既是劇中人,也是敘述人,全劇以他的視角回望了「金陵十二釵」的生命歷程。黛玉入賈府、元妃省親、劉姥姥初進大觀園、黛玉葬花等書中名場景,也將在舞台一一呈現。 人物塑造:在符號解構中尋找靈魂共鳴 舞劇《紅樓夢》既延續了傳統戲曲的寫意精神,又注入了現代舞蹈的銳利表達,在人物塑造、舞蹈語彙和舞台美學上,完成了對經典文本密碼的創造性破譯和轉化。 舞劇分別以寶黛感情糾葛的主線與賈府家族興衰的輔線,用傳統章回體進行解構,兩線並進串聯全劇,分為〈入府〉〈幻境〉〈含酸〉〈省親〉〈遊園〉〈葬花〉 〈元宵〉〈丟玉〉〈沖喜〉〈團圓〉〈花葬〉〈歸彼大荒〉12個章目,既各自獨立又串聯成篇。其中不乏寶釵撲蝶、惜春作畫、劉姥姥逛大觀園、黛玉焚稿等劇情,還創造性地加入十二釵合體、探討女性獨立的新場面。 全劇將金陵十二釵的群像轉化為流動的視覺符號系統。王熙鳳的「指」語彙令人難忘:懲戒下人的指尖如刀,打小算盤的指節輕叩似珠落玉盤,讚許時的蘭花指卻暗藏鋒芒。這種透過肢體語言對人物性格進行符號化提煉的手法,讓觀眾無需台詞便能捕捉到角色的複雜性。更精妙的是,十二位舞者的雲肩設計暗合花語密碼:黛玉的白梅象徵孤傲,寶釵的牡丹隱喻富貴,探春的杏花指向青春凋零,每道褶皺都成為解碼人物命運的密鑰。 在〈花葬〉章節,十二釵褪去華服放散長髮,以撕扯、翻滾的現代舞姿演繹女性覺醒,將封建禮教枷鎖轉化為具象化的肢體衝突。這種古今對話的處理,讓觀眾在古典意象與現代精神的碰撞中,觸摸到人物靈魂的溫度。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2
戲曲 讓「青世代」發光

一心戲劇團《雙身》 用性別議題書寫親情課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去(2024)年推出【出角歌仔青世代】新編製作補助計畫,規定送選作品的編劇或導演至少1人、主要演員2人的年齡須在40歲以下,藉此鼓勵青年藝術家投入歌仔戲創作。經歷將近一年的發展,以及傳藝中心規劃的創作陪伴,陸續於今(2025)年5月至6月間首演。其中,由一心戲劇團帶來的《雙身》可說是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雙身》不僅由一心戲劇團主力培養的青年演員柯進龍執導,讓林冠妃、翟珞安、陳韡慈等青年演員領銜主演,更大膽採用了尚在就讀研究所、甫20多歲的年輕創作者黃廣宇首部歌仔戲劇本。而這部探討性別議題的作品,更是一心戲劇團繼《斷袖》之後,再度切入相關主題,並嘗試進一步深掘,找尋下一個世代的觀眾。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1
音樂

道別的那首歌,在天河的盡頭回響

音樂說故事劇場《天河旅記—悲 歡 離 愁》

來到這個世界,像是一個「獲得」,卻也必須不斷學習「失去」。而當失去毫無預警地降臨時,如何接受悲傷的事實,則是一門終其一生的課題。2024年在高雄衛武營「小時光」系列首演、深具溫度與想像力的作品的《天河旅記悲 歡 離 愁》(下簡稱《天河旅記》)當時廣受觀眾好評,將在6月中北上演出,帶來全新感動。 《天河旅記》是一場融合六重奏與說書人聲音魔法的音樂說故事劇場,觀眾將隨著悠揚的旋律與多變的角色聲線,搭乘一列夢幻的銀河鐵道,踏上一段穿越悲傷、擁抱療癒的心靈旅程。 自1993年定居台灣的作曲家櫻井弘二(Koji Sakurai),從流行音樂製作人轉身成為跨界創作者,作品涵蓋音樂劇、舞劇、打擊樂、電影配樂、國樂、合唱等領域,曾擔任「高雄世運」與「台北世大運」開幕式的音樂總監,長年與國內眾多表演團體合作無間。櫻井弘二擅長「以音樂說故事」,《天河旅記》正是他最具個人情感與哲思的代表作之一。 本作靈感來自日本作家宮澤賢治經典作品《銀河鉄道の夜》,這是一部因親人驟逝而誕生的童話,也是一段療癒失落、同時尋找希望的哲理寓言。櫻井弘二說:「宮澤賢治因為妹妹離去的哀傷,從東北搭上火車一路往北,跨海經過北海道、續往庫頁島回來之後寫下這個故事。」 2005年,櫻井弘二首次以該作品為基礎,應國家兩廳院之邀創作多媒體音樂劇場《銀河鐵道の夜》,2006年更赴上海當代戲劇節演出,原聲帶更入圍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2007年,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作百人木琴版《銀河鐵道的另一夜》,選用原作旋律重新詮釋,並收錄於傳藝金曲獎入圍專輯中。2010年,櫻井再次應文建會之邀製作新版音樂劇場,並加入周東彥的影像設計。2022年,他重拾創作初心,以六重奏為編制重新打造《天河旅記》,展現更細膩、更私密的音樂敘事力。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9
戲劇 讓故事繼續漂流

《乘上未知漂流去》 透過「沉浸」體驗時代下的困境

二律悖反協作體的《乘上未知漂流去》以演員姸青的外婆劉華英為故事取材出生於中國廣東的她,登上開往馬來西亞的船,前往南洋尋求工作機會;卻是踏向一場未知的騙局,像是被「販賣」,嫁給一位素未謀面的男人。看似屬於劉華英的個人經歷,其實牽涉到家族的構成,甚至是整個國家、時代、文化的塑造。 導演李勻說:「這個作品有很大量的手法跟表現方式會跟聲音的風景有關,我們會用很多『擬聲』去想像、去呈現那些場景。」而演員姸青將以獨角戲的方式,或許扮演、或是講述,配合聲音、影像與文字的沉浸設計,重新講述那段「未完的過去」。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5
舞蹈

莊博翔《非普通服務》 身體是拆解關係的起點

新銳編舞家莊博翔以其獨特的編舞語言與實驗性身體策略,自 2022年創立舞團「身體處方D_Antidote Production」以來,作品徘徊於寫實與非寫實之間,以當代肢體語彙對抗舞蹈傳統的邏輯,將在6月推出最新製作《非普通服務》。 《非普通服務》初版於2023年以雙人舞形式獲西班牙MASDANZA編舞競賽青睞,入選YOKOHAMA DANCE COLLECTION日本舞蹈大賽,今年作品擴展為7人群舞規模,展現其對身體、權力與關係更縝密的思考,以身體出發召喚一場沉浸式的旅程。

文字|林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