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果陀版的《三個傻瓜》跨越時空、加入亞洲多元文化風格,以我們熟悉的本土語言,打造成活潑輕快的音樂劇。
戲劇 從印度電影到台灣舞台

音樂劇《三個傻瓜》 亞洲風與台味打造在地共感

在台灣成長的你我,相信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體制都有所感觸,而多數人對這部2010年台灣上映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應該也不陌生。在果陀劇場歷時多年的努力下,成為這部改變人生的寶萊塢喜劇神作的首個海外IP授權團隊。果陀的搬演跨越時空、加入亞洲多元文化風格,以我們熟悉的本土語言,打造成活潑輕快的音樂劇,將由導演梁志民帶領實力堅強的演員與製作團隊,從5月起至6月於北、中、南巡演。這是一部必須重溫的感動故事,唯有選擇心之所向,才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改編的精髓,是融會貫通後的詮釋 對梁志民來說,不管是從文本選擇的角度、或是喜劇編寫成音樂劇,原著必定要具備某些必備要素。首要條件,人物角色須存在著音樂性,也就關係到改編後「這些角色怎麼唱、用什麼唱、為什麼唱。」等重點,進而賦予角色本身存在某種節奏及韻律感。再者,劇本的戲劇性、轉折設定等都是考慮的重點,而取用素材、各種場面及音樂調度,透過導演在腦海裡的反覆推敲、反覆修整,過程點點滴滴的淬煉,塑造出融會貫通後的詮釋,也成就出獨具匠心的果陀風格。 這次,時空背景不特意設定城市地點、也不複製電影場景。「但一看都會知道這發生在亞洲的某一個地方,所以戲裡的語言出現普通話、閩南語、英文,有一點點像新加坡、或是檳城這樣的一個城市,華人很多然後以說華語、英語為主的地方,但文化背景很多元」梁志民補充。考量本土性及在地情感連結的共鳴,原本貫穿電影的原本台詞「All is well」,在梁志民反覆思索後決定改以「Be water, my friend」(放輕鬆一點,像水一樣)取代:「事實上,這句話來自於李小龍,也就是說,水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它可以非常柔軟,也可以穿透堅石。我希望將這種東方式的哲學,融合印度的樂觀思考,使這些特質能夠充分發揮於我們所塑造的舞台。」

文字|張瑋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1
戲曲 《鏢客》之後,睽違兩年推出武俠續集

臺灣豫劇團《錦衣》 再寫「復仇」新篇章

臺灣豫劇團於2023年推出70周年團慶大戲《鏢客》,借用鏢局廣納與聚集各方人才的形象,既暗喻又明示了臺灣豫劇團這70年來的景況,以及劇團、豫劇本身的豪爽氣質;同時,也在慶祝創團70周年的歡快裡,開啟了編劇劉建幗建構的「武俠世界」。在《鏢客》劇末,採取了戲曲、乃至於現代劇場少見的「預告片」形式,提示了劇中人物駱成有即將開展的新情節,於是《鏢客》的故事結束,但這個武俠世界並未落幕。 只是,距離預告將近兩年後的2025年,臺灣豫劇團才終於推出了《錦衣》,作為這個系列的續集。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0
舞蹈 虛擬實境新品種!

《自由遊戲》雙軌敘事 台上台下各自精采

征戰全球大小影展,獲獎無數的狠劇場,去(2024)年上半年才帶著作品《穿越霧中》拿下法國新影像藝術節(Newimages Festival)最大獎,下半年又獲日內瓦國際影展(Genev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邀演《放開你的頭腦》。當產業眾人正驚嘆於產量的豐沛與多樣化時,今年5月,周東彥與狠劇場團隊、老班底創作成員又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發表新作《自由遊戲XR身體音樂計畫》。 同樣是帶有群眾參與企圖的作品,《自由遊戲》讓部分觀眾成為台上奇景的一環,在XR多樣化的指令給予下,與專業舞者及聲音影像團隊,共同為台下觀看者譜寫一齣當下性強烈、每一場次皆難以複製的演出,在狠劇場邁入第12個年頭的時刻,開啟劇場閱讀與科技對話的新座標。 周東彥不想定義《自由遊戲》,雖創作脈絡與《放開你的頭腦》一脈相承:由群眾觀賞VR影片自然而然形成的排舞遊戲延伸而來,在新製作上,則更關注群體在空間裡的合作關係,以及全知未知帶來的資訊落差趣味。但就觀演關係、體驗設計與媒材規劃上,《自由遊戲》的複雜與精緻度都足以被視為單一獨立作品看待。 硬要歸類為XR反而稍顯侷促,或許更近似於虛擬實境與劇場的混血產物,帶著VR領域幻境與真實模糊邊界的特色,又具備劇場手工質感以及觀看/被觀看的展演性格,而領銜創作的周東彥與狠劇場團隊則像是是新科技媒體領域的好奇博士生,研究著媒材的極限與多樣性,不斷向前推進,一層層地探討在這樣高門檻演出底下,自由所能開展的社會鏡像能夠走到何方。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6
戲曲 不求為汪精衛翻案

「武」「舞」交織抒情美學 《精衛》重新理解爭議人物

革命者?政治家?國賊? 這是漢學研究者楊治宜在《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一書中的3個章節,其實也是歷史人物汪精衛的3個人生階段與定位。 由於歷史往往是「勝利者」、「當權者」的立場,而汪精衛在1940年在(當時的入侵者)日本的支持下成立政府,讓「漢奸」、「國賊」成為他在教科書中被一筆帶過的形象。但楊治宜重新梳理了歷史與事件,也包含汪精衛書寫的詩歌,用史學、詩學、記憶學3種方法論來解讀他的爭議性,甚至是回應該時代。這本書的出版,也讓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在行過書店櫥窗時,意外見著,因而發展出《精衛》這部舞劇。 跨界舞劇,藉此表現人物的內心幽微 《精衛》的起點是「舞劇」。 去(2024)年3月國光劇團春季公演,書法家董陽孜看到武生李家德在《長坂坡、漢津口》與《挑滑車》裡的紮靠表演後,認為這樣的武功不能只被戲曲圈欣賞,向國光劇團提議「跨界」合作,特別提到現代舞,以及已在國際間享有名氣的翃舞製作;同時,介紹了李家德與編舞家賴翃中交流,並希望發展出舞劇作品。 樂見其成的王安祈,本想用《霸王別姬》作為文本,「讓李家德京劇的唱念做打,加上現代舞者這兩套語彙、兩套身體一起碰撞出火花。」不過她隨即打翻自己的念頭,認為用現成的劇本與表演,套入跨界元素,是對舞者的不敬。王安祈認為:「對於跨界,我都很謹慎,先打好幾個問號。我就在想,要跟現代舞跨界,這個人物、或是他的題材是非常內心的、非常幽微的,甚至這個主角自己都未必能回答得很精確。」這樣的內心狀態才能運用現代舞進行更為抽象的表述。 不過,當時的王安祈仍沒找到最合適的題材,直至同年7月看到楊治宜的新書,讓她靈光一閃,「汪精衛在亂世中的抉擇,自己都說不清,我覺得他是個內心複雜、幽微到極點的人物。」人物決定後,這本書成為《精衛》最主要的參考書,而王安祈也發現自己的先生其實收藏了很多汪精衛的書,「我覺得在冥冥中召喚出了這個人物。」 從書籍裡,從歷史裡,王安祈翻找出了汪精衛,只是如何改編、是否翻案又是下一道難題。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06
戲劇 從漫畫到音樂劇,打造原創情節的「劇場」化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 挑戰結婚之外的人生關卡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後簡稱《三女》)是台灣漫畫家日下棗自2022年於IG與漫畫星同步連載的作品,講的是3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姊妹:長相帥氣的基層員警大姊思榕、毒舌美妝YouTuber二姊思彤與戲劇系腐女小妹思瑜,在不結婚的前提下,發展出的單元情境喜劇。其中對話明確擊中當下社會對於結婚、戀愛與單身的各種課題,是《三女》獲得熱烈反響的關鍵。 歷經上半場讀劇音樂會、SHOWCASE等將近一年半的創作過程,由五口創意工作室製作的《三女》終於在今(2025)年推出音樂劇,由孫自怡導演、王詩淳編劇,將故事設定在漫畫發生時間的3年後,以原創情節的方式「劇場」化,展開「與其將就戀愛,不如講究生活」的全新故事。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04
音樂 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亮點解析

回顧音樂史的時代之聲 「寧靜革命」中的綻放

「我們希望藉由一個音樂節的形式,讓觀眾不只是聽到當代的作品,同時也可以聽到這些作品是怎麼來的。」這是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首屆音樂節提到的初衷。時至2025第四屆,藝術節總監陳銀淑繼續推動目標,並刻意聚焦歷史洪流中相對陌生的名字,期待從創作者們「寧靜的革命」(註),聽見時代風格變化間的幽微轉折。

文字|吳毓庭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03
戲劇 不是慈禧的歷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並陳 交織真相的無限可能

2025年由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臺灣戲曲藝術節聯名共製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灣京劇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動發起的製作,深受「慈禧」一詞吸引,京劇天后找來擅於從平凡日常中尋出歷史發展軌跡的劇場導演王嘉明統籌,覓得二度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的陳健星合作,將透過歷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經歷與回憶,交疊出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承載時空多點座標之下,所蘊含的複雜多樣性,與真相的無限可能。 陳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羅牌(聖杯三)才敢答應編劇邀請;而王嘉明則笑說,除了陳健星,他真想不出來有誰能立基在傳統戲曲裡,同時能掌握現代劇場語彙,還能有辦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並不是這對「(王嘉)明、(陳健)星」組合的首次攜手,早在2015年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大戲《文成公主》時,兩人即以導演與編劇的身分合作,但當時兩人只有在製作初期稍微碰面討論,之後便各自埋首工作,並未有太多往來切磋,這次面對京劇天后命題強烈的指定創作,兩人必須從零開始,一同處理龐大繁雜的史料揀選、面對多樣性的切入角度討論,並在當代與傳統的比例上拿捏嘗試,成為彼此24小時線上待命的並肩戰友,對陳健星來說是極具挑戰的創作模式;而對於習慣文字與排練並進的王嘉明而言,這次的創作路上終於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單一解答,但真實沒有 「有時候人們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歷史,可是我們嘴巴會說,我們要真相。歷史有可能呈現真相嗎?我們連自己身邊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實在太過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很愛去簡化事情的過程,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陳健星觀察,導演時常在開會時提醒團隊,不要輕易將人物與事件二元化/兩極化,每個人都一定做過一些好事和一些壞事,據此分類為正派或反派太過武斷,而作為編劇,這次撇除呈現事件,而將焦點投向角色之間彼此隱約細微的關係張力之上。 劇中從未被呼喊過名字,皆是以各種身分稱謂作為代號的「慈禧」,在史料記載的70多年生命裡,掌權時期便將近50年,大半輩子都被視作一整個皇朝的權力中心,每一步決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讓另一些人歡喜;在留下來的海量正史與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顯多元歧異:冷漠的執政者、嚴格的母親、殘酷的婆婆;但同時卻也是溫暖的朋友、開明前衛的新女性,更在藝術造詣與戲曲的推動發展上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02
音樂 串流時代超越時間與空間

魯多維柯.艾奧迪 回歸自然本心的琴音

受疫情耽擱5年,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終於「再度」迎來義大利國寶音樂家魯多維柯.艾奧迪(Ludovico Einaudi)。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得以先行點開魯多維柯今年1月底發行的最新專輯《夏日印象》(The Summer Portraits),為這場漫長的等待預先暖場。 《夏日印象》的反季發行與感官自由 之所以用上代表數位時代聆聽經驗的「點閱」動作,是想強調魯多維柯作為少數古典音樂背景出身的音樂家,卻在串流媒體獲得巨大成功,每日播放次數超過百萬,更是2007年首屆iTunes音樂節(後更名為蘋果音樂節)唯一受邀古典音樂家。(註1)其中最知名的,應是2016年應綠色和平基金會錄製的《北極輓歌》(Elegy for the Arctic)影片,鋼琴家在冰川上,以琴鍵點綴冰原崩落、極地融解的末世聲音,至今在YouTube已有2200萬點閱。少了播放實體專輯、限於一時一地的儀式感,反而更展現魯多維柯音樂如何穿透時間與空間,乘載著聽者無時無刻的情緒與心境。 有趣的是,這張以「夏日」為名的專輯,卻選擇在深冬發行。看著魯多維柯臉書為新專輯寫下的文字:「我想起人生曾經經歷過的那些夏日,生活與感官緊密聯繫,一天就像是一個月,一個月就像是一年,而我得以在日夜之間享有全然自由,自然成為生活最重要的核心,每日都有著全新的發現」無論夏或冬,或許正是在外在季節更迭帶來的強烈體感體驗下,更能讓我們放下溫室馴養的現代生活局限,放大一切感官,接收自然環境的變化,正如魯多維柯看似重複、卻以極簡語法幻化萬千的琴音。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18
戲劇 擴充實境,擴充想像

XR作品《之間》 擴充劇場觸手可及的詩意

前幾年一則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Joan Streisand)相關新聞,吸引了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的注意這位大明星在訪談中坦承因無法承受失去愛犬的悲傷,於是抽取其基因,另外複製了兩隻狗繼續陪伴自己。 曾經,死亡是人類無可避免的結局。郭文泰回憶小時候對死亡模模糊糊的印象,「知道自己再也看不到這個人了」,但來到教會聽著牧師傳講「耶穌是愛」,卻更加不解甚至沮喪:「既然如此,我們為何會失去所愛之人?」這或許就是死亡的真相。隨著年歲漸長,他也逐漸理解「再親近的人,終究也會離開,有一天連自己也會離開」。然而死亡與生命,實際卻是一體兩面。 因著對生命的眷戀,人們抵抗死亡。「綜觀人類歷史,我們聽過德雷昂(Juan Ponce de Len)美洲探險,尋找青春之泉以求長生不老的故事;近期也有傳說華特.迪士尼死後將頭顱冷凍,期待未來科技能讓他復活。」郭文泰說。這些故事或許難以置信,但芭芭拉.史翠珊複製愛犬,卻是真切發生了。當科技模糊了死亡所代表的「終點」,甚至成為有錢人某種特權,人們又如何重新看待生命與人性?這令人深感不安的問題,成為河床劇團與PHI工作室(加拿大)、歐納西斯文化(希臘)合作推出最新XR作品《之間》的創作原委。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12
舞蹈

或許抽象,卻能誘引腦中的想像流轉

蘇威嘉《自由步|百問 零式》 走過10年來到最終回

「芭蕾對他來說,可以是任何樣子。」在蘇威嘉的觀察中,艾略特.費爾德(Eliot Feld)的編舞不但富有芭蕾的精神,單純的舉手投足就充滿滋味,即便是抽象的肢體運行,依舊能在觀眾的腦中長出故事。 舞者出身的蘇威嘉,2013年前往美國隨芭蕾大師艾略特跳舞。近距離的跟隨,讓他得以好好觀察舞作中身體與音樂的關係、身體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分東西、不管派別,單純就身體表演引發觀者腦內風暴的純粹能量。他醉心此道,也進一步催生了回台第一支編舞作品《自由步》,透過線條的雕琢、有脈絡的舞步,律動與音樂、燈光的搭配,如此生出的一支「好看」的獨舞,正是他對純粹的極致追求。 當年的蘇威嘉沒有選擇自己跳舞,而是退到後方,以舞者為材料,試著雕出他心目中美的輪廓。以跨越文化、風格與時代為前提,讓身體誘引觀眾腦中的想像流轉。「那時候的我單純只想編出一支舞,讓我稍微靠近艾略特一點點。」 大師啟發所催生的《自由步》不只是一支舞,更是一場10年計畫。蘇威嘉從一開始就打算用10年來雕琢這支舞,也看看這支舞可以帶著自己走多遠。當年發下的豪語,還包括不同階段的目標,有如走出劇場、加入素人,也包括了要在10年後的最後一版,親自跳舞。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10
音樂 「重新定義德文藝術歌曲演唱標準」的男中音

葛哈爾 以細膩優雅之聲演繹舒曼之歌

藝術歌曲是一種將音樂與詩歌完美融合的形式,講求細膩的情感詮釋與對歌詞的深度。在作品中,歌者不只是演唱旋律,更是詩意的傳遞者,亦即透過聲音勾勒出內在世界的細微起伏。在眾多著名的聲樂家中,德國男中音克里斯蒂安.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本研讀醫學並兼修哲學的他,1998年贏得巴黎「藝術」國際歌唱大賽,之後所灌錄的作品更是獲獎無數,亦贏得如潮佳評。 難以複製的聲音魅力 詩樂交融的深度詮釋 葛哈爾的聲音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難以複製的音色。事實上,他的音域跨越了男中音的標準範圍,音色充滿光澤,無論是在激情澎湃的段落中,或是在更為沉靜、內斂的片段裡,葛哈爾都能夠精準地把握住音樂的核心。他的聲音並非單純的技術展示,而是情感的傳遞者,能夠在每一個樂句中透露出作者的思想與情感,甚至能將聽眾帶入深刻的情境中。 就因為葛哈爾的演唱風格非常注重歌曲背後的詩意、情感與故事性,讓他在演繹舒曼、舒伯特、馬勒等作曲家的歌曲時,能夠將每一首曲目帶入全新的層次。對他來說,藝術歌曲的演唱是一場心靈的對話,是與聽眾和作曲家之間的深度交流,而這種交流往往能夠跨越語言的界限,直達人心。他的成就遠超單純的演唱,2019年,葛哈爾成為柏林愛樂有史以來首位駐團聲樂家,這一殊榮,無疑是對他在聲樂界地位的極高認可。 在葛哈爾的音樂生涯中,鋼琴家格羅爾德.胡伯(Gerold Huber)是他最重要的夥伴之一。兩人自年輕時便開始合作,並建立了長達數十年的深厚默契。胡伯對於音樂的敏銳理解和對歌詞的細膩詮釋,讓兩人的合作幾乎達到了完美的協調。在演出中,胡伯的鋼琴伴奏總是能夠恰如其分地烘托著葛哈爾的聲音,並在細節處做出精緻的調整。他們在音樂會和錄音中致力於藝術歌曲詮釋的研究,榮獲許多重要獎項,如:1998年巴黎國際歌唱大賽殊榮、2003年專輯《舒伯特:冬之旅》贏得德國唱片《回聲獎》、2017年專輯《美麗磨坊少女》再度贏得《回聲獎》。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03
戲劇

交織歷史與多元素材 讓觀眾聯想自己的故事

海恩納.郭貝爾的《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

空曠舞台上,看似日常卻又被顛覆,在跨域合作之間產生奇異的火花,人物行動、聲響與裝置形成了畫面,語言、物件、象徵一再推翻重整,在這種種元素之間,露出的縫隙讓觀眾自由填寫想像,謎樣的詩意充滿視聽感官 即將來台演出的《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and would happen),是享譽國際的作曲家╱劇場導演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的音樂劇場作品。郭貝爾生於1952年,求學歷程攻讀社會學與音樂,早期為前衛爵士樂團Cassiber一員,其聲響作品(Hrspiel)不只傳達文本內容,更以音色和聲響創造氛圍的實驗型創作表現。他在現代音樂界與劇場界享有40年的盛名,2012年更成為易卜生獎(Den internasjonale Ibsenprisen)得主。他的創作超越了藝術框架,擴充了作曲的概念,「郭貝爾的劇場藝術旨在追尋另一種關於劇場性的夢想。」德國劇場學家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在其著作《後戲劇劇場》中如是說。

文字|陳元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25
戲劇 羅伯.勒帕吉✕機器神✕馬戲工廠《砰!》

比摔角更摔角 馬戲高手轉譯的劇場奇觀

大貓熊與摔角能有什麼關係?2002年,英國法院宣判了以大貓熊作為識別物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與「世界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訴訟中,贏下了WWF縮寫的商標權。自此,大貓熊與摔角分道揚鑣,後者更名為「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職業摔角公司,以其名揭示了摔角作為一種娛樂的重要向度。 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團隊「機器神」(Ex Machina),以及魁北克「馬戲工廠」(FLIP Fabrique)這次帶來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新作《砰!》(Slam!),便是以摔角娛樂為主題。勒帕吉與機器神對台灣觀眾來說應不陌生,上次來台是2023年的《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更前幾次演出包括《在月球的彼端》(2020)及《887》(2018),勒帕吉及機器神標誌性的舞台場景設計、燈光安排及強大富麗的敘事張力,盡顯於這幾部作品中,劇場風格也十分適合中大型劇院空間。不過,《砰!》(Slam!)以其摔角娛樂的內容,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看戲體驗。

文字|洪姿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24
音樂 從夜總會DJ到大都會歌劇院的男主角

男高音泰特曼 曲折生涯換得華彩舞台

2023年3月,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亮相的美國男高音強納森.泰特曼(Jonathan Tetelman),一登台演出義大利作曲家浦契尼歌劇《燕子》(La Rondine)中的魯傑羅(Ruggero Lastouc),便獲得《紐約時報》對他高度的讚賞:「高度專注、明亮共鳴的聲音傳達了義大利樂器陽光般的聲音。」英國的《留聲機》雜誌則稱他為「自喬納斯.考夫曼以來最激動人心的男高音。」 這位獲得如此多世界樂評高度讚賞與肯定的男高音,卻也曾有人生的彷徨時刻。

文字|賴家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22
戲劇 映照日常的魔幻想像

《在獨角獸消失之前》 由「神」到「人」的自我覺醒

《在獨角獸消失之前》(簡稱《獨角獸》)是何日君再來劇團再度與編劇阮慧敏合作,將「命運三部曲」推向第二部。 第一部曲的劇名很長,借用了知名動畫《小魔女DoReMi》裡的魔法咒語,化作《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那貝貝魯多再給我一次機會吧!》(簡稱《霹靂卡》),談的是「被『神』寫定的命運」。對團長兼導演的呂俊翰而言,創作《霹靂卡》時「對於『有沒有命運』、『人可不可以戰勝神』這件事情,我覺得答案是蠻篤定的。」但在作品完成後,「我反而對這個答案有點開始動搖。」他所想的是:「每個人的命運某個程度還是被寫定的,但我們真的就可以把所有行為都歸罪於『神』嗎?還是說,我們現在得到的結果,某個程度是我們自己選擇下來的?我覺得這之間的辯證蠻有趣的,才開始有了二、三部曲的想像。」 於是,《獨角獸》在3年多的醞釀下誕生,由「神」到「人」,開啟「人的自我覺醒」的討論。 神諭卡與婚姻 啟發《獨角獸》的劇情與討論 呂俊翰與阮慧敏的編導合作,來自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時,因陸愛玲老師的課堂需求進行媒合,而《霹靂卡》就是當時創作出來的作品,直到何日君再來劇團創團後,才正式於桃園市景福宮的廟埕演出,同時也開啟何日君再來劇團兩條很重要的創作路線環境劇場與青年劇作家合作。 討論命運的作品走向三部曲系列,雖是呂俊翰的發想,但《獨角獸》的故事源頭卻與阮慧敏有相對密切的關係,一是「獨角獸神諭卡」,另一則是「婚姻」。 簡單來說,《獨角獸》主要講的是莫尼卡這名女性在結婚前夕,發現了一些關係可能失衡的蛛絲馬跡;此時,獨角獸出現,把她帶往獨角獸王國,而王國裡的每隻獨角獸都個別有需要守護的人類,但人類漸漸不再相信他們,因此王國即將崩壞,希望莫尼卡能夠幫忙。 故事中的莫尼卡面對獨角獸的講述,不斷呼應著自己的現實人生;對阮慧敏而言,剛踏入婚姻的她也曾面臨這樣的猶疑。她說:「在這以前,我也沒有覺得它(婚姻)有多重要,可是真的結婚後,就覺得這的確是個人生轉捩點的儀式。」同時,她也結合了自己曾經操作、同時又質疑「獨角獸神諭卡」的過程,藉此將神諭卡裡給予指示與訊號的獨角獸具象化,因而成為《獨角獸》的故事出發點。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19
舞蹈

巴洛克和街舞的交融 無形又無限的《流_G.R.O.O.V.E.》

5年前,導演柯吉妥爾(Clment Cogitore)和編舞家賓杜.登貝雷(Bintou Dembl)融合巴洛克音樂和街舞,共同創作的芭蕾歌劇《優雅的印度諸國》(Les Indes Galantes,或譯《異邦戀情》,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的作品)(註1),一掃大家對古典樂的刻板印象,更風靡全球社群媒體。在一舉成名後,登貝雷延續這種海納百川的藝術多元性,創作出震撼亞維儂藝術節的《流_G.R.O.O.V.E.》。2025年,台灣觀眾終於可以體驗古典和當代交融的魅力,並親身參與一場集體狂歡的儀式。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06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新生代策劃

「加乘效應」 傾聽Z世代的「新」聲

朱宗慶打擊樂團2025年第一季音樂會「加乘效應:Zillennials Zoomers」可說是一場充滿跨世代對話與創新能量的打擊樂盛會,由身為Z世代的第三、第四代的年輕團員策劃與主演,將數位原生世代的獨特思維融入傳統打擊樂,化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音樂體驗。 Z世代策劃 展現數位原生的創新能量 本次音樂會不僅是聽覺的盛宴,更是藝術傳承的具體表現。作為樂團在2026年邁向40周年的序曲,這次的演出將透過數位時代的語彙,呈現年輕世代對音樂的詮釋與想像。副標題「數位原聲種,大作擊樂夢」,點出音樂會的主旨以創意與自信拓展打擊樂的無限可能,並以此吸引更多年輕朋友走進音樂廳,接觸專業而精緻的打擊樂藝術。 朱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回憶:「2024是印象中打擊樂團創團以來最忙碌的一年,有116場演出,與推廣活動429場。」今年預計也將一樣忙碌,所推出的演出不但精采,也有相當大的改變,「不斷往前走,創作新作品,這就是職業演奏家最幸福的事情。」 由Z世代團員規劃音樂會的點子,緣起於年輕人使用「文化幣」的現象,因此雖然第一季是一團的表演,但主要交給年輕團員規劃。「他們出生時,不但是數位化普遍運用的時代,朱團就已經在國際上非常活躍了。」朱宗慶在樂團的持續經營下有感而發:「所謂生生不息不是口號而已,我們的經驗留下來,能夠讓年輕人更深厚。打擊樂團39年,雖然是老團隊,但用最新鮮、最有挑戰性的方式挑戰自己。」 面對年輕人習慣看短影音,訊息量大、內容多的現象,音樂會如何吸引年輕觀眾?朱宗慶認為:「短影音是現在年輕人的特色,注意力沒辦法持續很長,但樂曲的長度不止如此,因此就必須細膩掌握音樂的變化起伏、層次、厚度、流暢度、立體感等。讓聽的人每一段都可以理解,串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美麗的曲子。」雖說如此,要讓觀眾輕鬆地欣賞,對於演奏者的難度則是大增。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2/06
音樂

男高音尤納斯.考夫曼 音樂與情感的極致共鳴

男高音風靡世界,不僅因為他們擁有卓越的演唱技術,更因他們能夠將音樂與情感完美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相較於其他歌手,他們的音色有陽光般的光芒,無論是明亮穿透力,還是演繹中的戲劇性表現,都讓他們在舞台上熠熠生輝。 當今樂壇最受矚目的男高音之一,尤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以其高超的聲樂技藝和戲劇詮釋能力,征服了全球觀眾的心。他的演唱涵蓋德、法、義等多種語言的歌劇與藝術歌曲,展現出廣博的音樂內涵與深厚的情感力量。 考夫曼的音樂之旅 1969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的考夫曼,自幼接受鋼琴與聲樂的訓練,並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學院完成學業。他師從多位聲樂大師,如漢斯.霍特(Hans Hotter)、詹姆斯.金(James King)及約瑟夫.梅特尼希(Josef Metternich)。於1994年完成學業後,考夫曼成為薩爾布呂肯州立劇院(Saarlndisches Staatstheater)的固定成員,開始了他的職業歌劇生涯;作為年輕男高音,他在劇院演唱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角色,涵蓋歌劇、輕歌劇和音樂會表演,進一步奠定了優異的表演基礎。 隨著演唱事業的水漲船高,考夫曼在各個頂尖劇院如倫敦皇家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等演出超過70個角色。除了表演數量外,他對角色的塑造深入且細膩,能夠將複雜的內心衝突透過聲音與肢體完美展現,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靈魂,特別是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威爾第的《奧賽羅》及浦契尼的《托斯卡》等男主角的詮釋,因此《紐約時報》形容他擁有「清晰有力的高音、結合剛毅與溫柔的歌聲」,並讚賞他的「精緻音樂性」,法國重要文化刊物《Telerama》也指出:「他為每一個角色投入如此大的情感,讓觀眾覺得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出這部作品。」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2
音樂

黃俊文與世界級音樂家聯手 NSO室內樂音樂節再度登場

由小提琴家黃俊文精心策劃的「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室內樂音樂節」將於1月9日起登場,帶來一系列的音樂饗宴「巴洛克奇想」、「致.親愛的」、「浪漫薄暮」等音樂會,展現出音樂家的精湛技藝與團隊默契,讓愛樂者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世界級音樂家的合作成果。 自第一屆音樂節獲得觀眾的高度評價後,黃俊文延續他對室內樂的熱情與使命感,期待能帶動台灣音樂界的參與及投入。這次的音樂節再次邀請到國際知名音樂家參與,除了黃俊文自身的演出,還有小提琴家林冠羽(Kevin Lin)、中提琴家辛西婭.菲爾普斯(Cynthia Phelps)、大提琴家馬克西米里安.霍儂(Maximilian Hornung)、小號演奏家嘉柏.柏多斯基(Gbor Boldoczki)、鋼琴家安.瑪莉.麥克德茉特(Anne-Marie McDemott)等,將聯手為觀眾呈現一場視聽上的盛宴。 黃俊文表示:「室內樂對我來說,代表著專業、尊敬及友誼,這些都是學習音樂或任何職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每一場演出,我都精心挑選了最合適的音樂家來搭配,期望能在舞台上呈現出最完美的合作成果。」 這次音樂節的曲目涵蓋了各時期經典的室內樂作品,包括韋瓦第、泰勒曼、巴赫、布拉維、艾爾加、勒弗列、柴科夫斯基、葛里霍夫、斯梅塔納、舒曼及聖桑斯等作曲家的經典作品。黃俊文指出,本次音樂節規劃了3套曲目組合,從巴洛克到浪漫時期,每一場音樂會都如同一場協奏曲。除了演出,也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如馬克西米里安.霍儂的大提琴大師班、彩排觀摩暨交流、演前導聆及演後簽名會等,將音樂教育與推廣並行,讓觀眾不僅能欣賞到世界級的演出,還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的音樂知識與技巧。 小提琴家林冠羽曾擔任過許多國際著名交響樂團的首席,並與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有過深度的合作。將與黃俊文和其他音樂家共同演出的他表示:「能夠與這些優秀的音樂家們一同演出,這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機會。室內樂的演奏讓我們能夠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的音樂世界,這不僅是對技巧的挑戰,更是對音樂理解的升華。」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8
音樂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第4屆啟動!

1月下旬展開巡演 林懷民推動下前進嘉義新港

由國家交響樂團(NSO)於2023年成立的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旨在培養台灣年輕音樂人才並幫助他們走向國際舞台。由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擔任指導,NSYO每年在寒、暑假期間舉辦訓練營,邀請國內外知名音樂家進行技術訓練與藝術啟發。 繼今年8月的新加坡、泰國巡演後,NSYO 將2025年1月啟動第4屆寒訓,並委託NSO榮譽指揮呂紹嘉擔任指揮,展開一系列巡演。演出地點包括台北國家音樂廳、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苗北藝文中心演藝廳等,特別的是,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推動下,1月25日的演出將於嘉義新港藝術高中舉行。 林懷民回憶1995年帶著雲門舞集到柏林演出《流浪者之歌》,與在喜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的呂紹嘉第一次見面。在演出後,兩人坐在路邊講話。他記得對呂紹嘉說:「有一天你完成這邊的工作,有機會一定要回來!」欣見呂紹嘉後來回台擔任NSO音樂總監10年,提高了樂團及觀眾素質。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2
音樂

鋼琴大師席夫呈獻「無菜單」演出 為樂迷帶來無限驚喜

享譽國際樂壇、跨世紀的英籍匈牙利裔鋼琴家與指揮家安德拉斯.席夫(Andrs Schiff),為當今樂壇代表性傳奇大師。在2020年來台獻演之後隔日,全台隨即陷入新冠疫情而停止演出。今年底即將再度來台,為樂迷帶來他優美而動人的琴聲。 生於1953年的席夫,曾獲得無數獎項和榮譽,包括葛萊美獎、留聲機獎、莫札特獎章和皇家音樂學院巴赫獎,並在2014年故英國伊莉沙白二世女王生日時被授予爵士爵位,以表彰他對音樂的貢獻。 鋼琴家陳冠宇表示:「相對於年輕鋼琴家的炫技與誇張的動作,鋼琴大師的琴聲需要耐心、靜心地欣賞。在現今需要網紅、社群媒體宣傳自己的年代,席夫即使擁有這麼高的名望,每天仍堅持練琴至少3小時,即便旅行前也不會略過。」對於他的音樂特色,陳冠宇則說:「他的觸鍵是我們學不來的,如果我想聽巴赫的話,一位是已故的顧爾德,另一位就是席夫。」 此次來台,席夫並不事先公布曲目,可謂「無菜單」的演出。為此,歷經失去表演機會、對古典音樂未來產生疑惑的席夫特地撰寫了一段文字給樂迷,他首先提問:「音樂會變得愈來愈『可預測』。這是好事嗎?」擁有大量曲目在手上的他決定:「我的選擇不僅取決於我當時的心情、還取決於場地、音響效果,甚至我的樂器。」他將在早上抵達音樂廳,獲得靈感,接著思考晚上要演奏什麼。「希望觀眾能感受到一些驚喜和新的發現。」並且確信觀眾會喜歡。 陳冠宇預測,席夫拿手的曲目大概是古典浪漫的作品,巴赫、莫札特、海頓、貝多芬、舒曼、布拉姆斯,如果在音樂廳挑中的鋼琴是貝森朵夫,那麼他也許會彈舒伯特。但不管如何,席夫的招牌就是有非常多的安可曲,長度幾乎等於另一個半場之多。 席夫此次來台,將會有他配合的調音師隨行,且會使用他自製的鋼琴支架(extension),據陳冠宇所言,支架會比一般還長,能夠讓鋼琴上的反射板掀得更高,聲音傳得更遠。此外,在他演出現場公布每一首樂曲前,更特聘擅長肢體表演且逗趣又專業的鋼琴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做即時翻譯,屆時必定讓觀眾有個與眾不同的體驗。 4年後再度來台的席夫,以其深厚的技藝和獨特的情感表現,為樂迷帶來無與倫比的音樂體驗。這次的「無菜單」演出,更讓每場音樂會成為一次全新的探索。無論是音樂還是演出方式,席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23
音樂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暌違6年再訪台

賽門.拉圖掌舵接地氣 樂團煥發新風貌

睽違6年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簡稱BRSO)12月將來台演出,這次他們會與2023年上任的首席指揮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一起到來,於國表藝3館進行4場演出,帶來他們的拿手曲目。有了「新老闆」的BRSO聽起來會有什麼不一樣,令人拭目以待! 今年適逢慶祝成立75周年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雖然與歐洲許多樂團相比可說是相對年輕,但表現絲毫不遜色,近年來經常被古典音樂媒體評選為全球十大樂團之一。2023年,英國線上古典音樂雜誌《Bachtrack》做了調查,在15位來自11國的古典音樂評論家票選下,BRSO緊接在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之後,拿到第3名的肯定。這個成果,不得不歸功於帶領樂團長達16年(2003-2019)的第5任首席指揮楊頌斯(Mariss Jansons)。2003年,楊頌斯從羅林.馬捷爾(Lorin Maazel)手中接下指揮棒後,憑著細膩、獨特並富有層次的詮釋,再加上與團員建立起的深厚情感,把樂團推到了高峰,可說是BRSO的黃金時代。然而在2019年12月楊頌斯過世後,樂團歷經了3年多「群龍無首」的日子,終於在2023年9月,BRSO迎來了他們另一個嶄新的局面拉圖時代。

文字|吳孟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7
音樂 接下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

梵志登與台灣結緣 期待攜手開創本地古典樂新篇

隸屬於張榮發基金會的長榮交響樂團日前宣布,將自2025年起禮聘世界級指揮大師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擔任「駐團藝術家」。梵志登享譽國際,曾任紐約愛樂和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並以精湛指揮技藝與豐富經驗聞名於世。此次合作計畫為期兩年,旨在提升樂團演奏水平,同時促進台灣古典音樂的發展。 梵志登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指揮生涯超過40年,曾與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巴黎管絃樂團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他以極高的音樂素養和短時間內提升樂團表現的能力著稱,曾多次吸引歐洲皇室成員親臨現場聆聽。 實際來台灣前,梵志登提到欣賞了長榮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帶給他的長榮海運「EVER MAX 長極輪」的首航影片,讓他感到佩服也印象深刻。除了長榮交響樂團演出的背景音樂外,他也發現基金會還有營運長榮海事博物館,同時有文化、音樂等社會慈善事業的理念與價值,與自己相當契合。實際上,他在過去25年也持續經營關懷自閉症兒童的帕帕基諾(Papageno)基金會,從利他、行善的角度出發,是他決定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最主要的原因。 事實上在這次來台演出前,梵志登提前10天就抵台與長榮交響樂團進行了很多交流,一週內就彩排了6首交響樂曲。他透露:「選擇的交響曲廣度也非常可觀,包括莫札特第40號、貝多芬第5號、柴科夫斯基、馬勒等交響曲,希望藉由樂曲的曲風及不同困難度,讓我對樂團有進一步認識,因為它們各有特色與難度都不一,在這期間內就能了解長榮交響樂團音樂家的能力。」排練中一定會聽見優劣,但他說:「我很像偵探一樣保持正面的態度看待。我認為即使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樂團都一定有它可以進步的空間,我期待大家齊心合作,每天往前進步一點點。」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2
音樂 雙套音樂會探索傳統與創新

魏德曼與NSO攜手 演繹魔幻《玻璃琴》

國際知名音樂家約格.魏德曼(Jrg Widmann)將攜手國家交響樂團(NSO),帶來兩套別具特色的音樂會「活力洋溢」與「世代交鋒」。此次魏德曼特地留台一週,不僅指揮、與台灣作曲家深入交流,還將透過精心設計的音樂演出,讓觀眾在經典與現代音樂之間感受全新的對話。他表示:「當代音樂與熟悉的古典樂或許看似遙遠,但放在一起時,可以發現彼此的相似與親密性。」 身兼單簧管演奏家、指揮家與作曲家的魏德曼,是音樂界公認的全方位天才。與NSO的緣分始於2016年,並在2018至2019年間擔任駐團藝術家。在2024╱25樂季,他將擔任北德廣播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里加小交響樂團合作夥伴、德意志廣播愛樂樂團創意合作夥伴與慕尼黑室內樂團副指揮等多個職位。 「活力洋溢」 探索舞蹈與結構 第1套音樂會以舞蹈為核心主題,主要演奏魏德曼的3首創作與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除了《為10種同管樂器而做號角音樂》外,最受矚目的樂曲還有《活力洋溢》(Con brio),本曲特別圍繞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展開。魏德曼形容此曲是「期待與驚喜的遊戲」。 呂紹嘉解釋:「如果期待在《活力洋溢》中尋找貝多芬的影子,可能會失望,但編制與結構完全一致。魏德曼身為作曲家,特意在熟悉的框架下進行解構,好像保留血肉換成了不同的樣子。」魏德曼則補充:「這首作品對定音鼓的處理非常挑戰,但它是向貝多芬致敬的作品,能讓人感覺開了眼界。」 此外,這場音樂會還將演出魏德曼另一作品《骷髏之舞》,呂紹嘉表示:「這是中古世紀藝術家的經典主題,像聖桑、李斯特、馬勒都創作過相關作品。魏德曼用管絃樂打造戲劇感與奇幻聲效,從絃樂在琴橋上拉奏到法國號模仿狼的聲音,充滿創意。」 音樂會壓軸將呈現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恰好呼應前者《活力洋溢》的巧思。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9
戲劇 青少年自殺議題 + 喜劇?!

《行動代號獨角獸》 開啟青藝盟全新創作模式

「第一個是劇名要叫『行動代號獨角獸』,第二個是『青少年自殺議題』,然後希望可以是個『喜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亦是《行動代號獨角獸》導演的余浩瑋說起創作源頭,丟出這3組關鍵詞。 「青少年自殺議題」與「喜劇」聽起來衝突,無非是余浩瑋希望把沉重議題說得輕盈,保留正向能量。劇名的部分則完全是種直覺,但編劇李屏瑤在接到邀請後,也將這個充滿行動力的劇名往她接觸過的青少年靠近,認為:「他們有時候會問些非常尖銳的問題,但他們其實沒有針對誰,就是這樣講出來,無法收住力道,講完之後也可能會後悔。我覺得這好像是每個世代的青少年都會有的衝撞,只是壓力來源不一樣。」而這群青少年就好像一隻又一隻的獨角獸,獨特卻又未知其中的未知,不只是他人對他們的觀看,甚至也有自己對自己的理解。因此,《行動代號獨角獸》就由此出發。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