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 2025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喜迎30周年
從宜蘭出發,與世界合唱共鳴
亞洲最重要的合唱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TICF)將自2025年7月25日起盛大登場。台北愛樂從1996將音樂營擴展為音樂節,在今年邁入第30個年頭,以「從宜蘭展望世界」為策展主軸,不僅帶來全球頂尖合唱團隊的精采演出,更首度於宜蘭舉辦特展與世界首演,為國內合唱文化開創全新視野。 「祝福之地:愛與奉獻的回聲」主題展覽自6月起於宜蘭蘭燈空間登場,向深刻影響宜蘭發展的兩位重要人物斯洛維尼亞天主教靈醫會醫師范鳳龍(Janez Janež,1913-1990)與台灣工業推手林燈(1914-1992)致敬,展覽以文獻、影像及空間敘事,勾勒出兩人跨越國界與領域的奉獻故事,突顯宜蘭作為「文化祝福之地」的深層意涵。 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委員莊文生教授指出,人稱「Oki」或「大醫師」的范鳳龍,及素有「水泥之父」之譽的林燈有數個共通之處:前者來自共產時期的斯洛維尼亞,後者則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宜蘭。范鳳龍1952年來到台灣,而林燈則在當年當選台灣區水泥小組主任委員,隔年擔任水泥工會理事長。前者落腳宜蘭之後就未再離開過,而後者一輩子未將戶口遷離宜蘭,並對家鄉有諸多貢獻。
-
人間父子
如利刃的實話,或溫柔的謊,你選哪一個?
真:創作的時候,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誠實」與否。我是覺得它的確蠻重要的,主要是你真的無法藏,儘管再怎麼想偽裝,你的人生哲學或是此時此刻對世界的看法,都很容易在細節裡被逮到。舉個例子,今天如果要我讚美台灣國會議員⋯⋯嗯,不要說寫不寫得出來,我連一點落筆動機都沒有。 謙:表演也是啊。從角色的角度來說,我們創造角色的靈魂經常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取樣。不過這樣講好像又太功利了,可能讓人誤會表演者、創作者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藝術做準備。其實不是如此,你說今天看到一個角色之後、才在生活中尋找連結,這通常是來不及的。我所謂的「情感取樣」比較像是真心投入在當下的時間狀態。比方說,現在我跟小孩相處就會拚命提醒自己不要用手機,當下的情感交流是最純粹的、讓自己誠實地去感受生活的片刻,可是他會帶給你什麼答案,或是以後你會怎麼使用這個東西?當下不可而知。這麼說來,無論是身為演員或單純作為一個人誠實地面對當下的狀態,都是一種提醒。 真:可是從另一個面向來說,生活也是一種表演。 謙:這我同意。表演、偽裝、謊言,這些詞有時候好像常常踩在統一個範疇裡面。今天知道這個人在說謊,但我要不要去戳破他呢?通常我會選擇笑著帶過。比方說,今天早餐店阿姨無差別地叫每個人「帥哥、美女」,那也是一種謊言啊。(笑) 拐彎抹角的謊,維持今日的和平 真:所以聊起謊言,我真不知道從哪一刻開始說起。我到現在還很怕你媽媽跟小野的太太通電話我們家是這樣的,工作上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我不太會說,無論她問我什麼,我都說不錯啊、蠻好的啊,可是小野跟我完全不一樣,發生什麼事情都鉅細靡遺地說。有時候我們工作重疊的部分,兩家的太太彼此交換一下情報就知道自己漏聽了什麼。可是你說這是謊言嗎?我只是不想把今天受過的氣、經歷過的挫折再重複一遍。 謙:真要這樣說的話,我們的人生大概都是謊言吧。(笑)不過長愈大好像愈知道,多數的謊言都不需要戳破。雖然大家都說比
-
新銳藝評 Review
傻瓜,不需要講道理嘛!
果陀劇場以「印度寶萊塢電影經典IP獨家授權」為標榜,將2009年的經典《三個傻瓜》改編成音樂劇,想必會有基本的票房號召力。但改編成功與否,除了重塑自身特色外,原作主題思想是否有效傳達仍是最大關鍵。在經過編導一番增刪取捨後,我看到的是容貌相似,個性卻截然不同的孿生作品。 整齣音樂劇最大的高潮點便是以〈吸吸吐〉這首歌貫穿整個院長的長女因暴風雨而被迫在家產子的過程。演員加歌隊走位調度之繁複、劇情之緊張揪心,在旋律與歌詞巧妙搭配下,一邊是眾人唱著「吸吸吐,吸吸吐,跟著節奏吸吐吸」,一邊是產婦在計算好的拍點上「啊~啊~」的陣痛尖叫。不得不稱讚,飾演產婦的張郁婕竟可將叫聲化成美妙女高音的樂符,技巧與美感並存,奇妙地讓觀眾感受到生命在痛與樂交織中誕生。 這場戲是故事的重要轉折。院長由於男主角藍丘幫忙接生,救了長女與外孫一命,終於放下認為他是難搞學生的成見,肯定他的優秀,並把象徵傳承的太空筆送給了藍丘。但這段劇情改編後處理得略嫌輕率,彷彿院長忘了之前藍丘對發明太空筆的鄙視。電影中,院長語重心長地告誡藍丘,他以為用鉛筆便可取代墨水筆,卻不知鉛屑在無重力中飄浮可能對機械與人體造成多大傷害,藉此警惕藍丘,狂妄比無知更可怕。
-
斯旺西
演員麥可.辛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 宣布2026年第1季劇目
位於英國卡地夫(Cardiff)的國家劇院威爾斯( National Theatre Wales) 因為在 2023 年失去所有威爾斯文化部( Arts Council Wales )的補助,苦撐1年而最後在去年年底宣布關閉。今年1月,威爾斯議會發布了一份跨黨派報告,內容顯示過去10年威爾斯的文化平均支出在歐洲排名倒數第二人均 69 英鎊,僅高於希臘,而英格蘭為 91 英鎊,榜首為冰島的 691 英鎊。 同在今年1月,知名威爾斯籍演員麥可.辛(Michael Sheen)宣布要籌備資金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Welsh National Theatre);並因威爾斯文化部確認將提供過渡資金以協助新劇院發展其結構和願景,麥可.辛於4月發布了2026年第1季的演出節目,包括由威爾斯導演古德里奇(Francesca Goodridge)執導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麥可.辛將為此劇主角之一,還有威爾斯劇作家歐文 (Gary Owen) 的劇本《歐文與亨利》(Owain And Henry),麥可.辛將在劇中飾演威爾斯王子。作為新威爾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麥可.辛,他的願景是在此創作來自威爾斯的世界級作品,並將其推向世界,他渴望以此劇院匯集威爾斯的藝術人才,讓這個國家的故事能栩栩如生地流傳下去。 上個月,麥可.辛創辦的威爾斯國家劇院找到了它的新家,其總部將設在斯旺西市政中心(Swansea Civic Centre),俯瞰斯旺西灣。麥可.辛的戲劇生涯始於威爾斯第2大城斯旺西,當時他是西格拉摩根青年劇團(West Glamorgan Youth Theatre )的成員,對麥可.辛來說,回到起點組織國家劇院感覺再合適不過了。他說:「新劇院總部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室,更是一個歡迎藝術創作人士的文化中心。我們正在擬定計畫,在作品誕生前讓演員、導演、製作人、劇作家為此空間注入活力。再過7個月,斯旺西的觀眾將成為全球首批現場觀賞威爾斯國家劇院作品的觀眾,倒數計時現在正式開始。」 斯旺西市政中心於 1982 年開始運作,目前是市議會會議廳和中央圖書館的所在地。斯旺西市議會主席斯圖爾特 (Rob Stewart )表示這項決定更確定了斯旺西作為創意城市發展的目標,在斯旺西成立全國性的英語劇團將改變這座城市
-
新銳藝評 Review
舞台語言的互文性
王熙鳳被視為《紅樓夢》中極具權力與手腕的女性角色,因此觀眾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容易以「陰險狠毒」、「心狠手辣」的標籤去框定她的形象。那麼,如果觀眾帶著這樣的第一印象走進劇場,青春版的王熙鳳是否也會被固著在某種「程式化」的想像中,而失去改變的可能? 打破標籤的王熙鳳? 在青春版演出中,王熙鳳的情緒轉變打破了這樣的預設。當她面對情感背叛時,並未失控地怒罵,而是冷靜地謀劃。她以寬容大度的姿態重塑自我形象,讓眾人誤以為她為了家庭、為了丈夫,成了一位體貼夫君、賢慧的夫人。但這樣的善意只是表象,她真正的心思則是緊密布局、步步為營:從放任街坊鄰居知曉風聲,到用藥使尤二姐失去孩子,再到最後設局讓秋桐借刀殺人,每一步都是為了保留權力所做出的自我保衛。 或許放在今日的道德觀來看,她的手段令人質疑;但在那樣的時代背景裡,王熙鳳的選擇無疑是女性以理性與謀略,去應對體制的一種方式。這樣的角色演繹,讓我們看到的她並不只是「機關算盡」,而是一個能感受到愛與憤怒、傷與狠的活人。 這次青春版所呈現的,是一個重新被詮釋過的王熙鳳。正如魏海敏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推著他去傳授下一代的王熙鳳,不是魏海敏。」(註)當戲曲角色若僅以傳統方式複製,就容易流於形式;而當代演員重新進入角色、注入自身經驗,便有可能讓「她」再次活過,成為既經典又貼近當代的王熙鳳。
-
音樂 聯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小提琴家奧古斯汀.哈德利希 為台灣獻上「亞洲唯一」
當代小提琴傳奇奧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攜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BBS)這一組合,將首度在亞洲登台,並獨家選擇台灣作為全亞洲唯一演出國。這系列難得一見的音樂盛會,將於7月10日、12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7月13日於台南文化中心登場。 哈德利希指出:「我第一次來台灣是兩年前,當時就被觀眾的熱情深深打動,這是一段非常棒的經驗。」他盛讚台灣觀眾的專注與年輕特質,「這在許多國家是很難得一見的現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執行長萊瑪.歐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也表示:「非常榮幸2025年能再度受邀來到台灣演出」,雙方對本次合作充滿期待與感謝。 當代音樂家共同創造的舞台語言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由柏林愛樂團員自發組成,旨在以現代樂器詮釋巴洛克與古典作品。中提琴團員Walter Kssner回憶:「BBS因此誕生,並以現代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讓這段傳統得以在今日延續與發展。」 BBS執行長歐洛夫斯基補充:「雖然我們無法演奏布拉姆斯、馬勒或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大編制的曲目,但BBS的精神正是在這些早期經典中展現細緻與深度。」大提琴yvind Gimse則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靈感與想法,這讓我們不僅僅是在演奏音符,而是在共同創造一場音樂的對話。」 首席Dorian Xhoxhi表示:「我們現在已是音樂上的朋友」,這份合作情誼讓演出更具深度。中提琴團員Julia Gartemann說:「我們一起排練、演出、吃飯,有時晚上還會小酌,這樣的社交互動讓旅程更充實、更愉快。」年紀最輕的Eva Rabchevska也提到:「我學會如何做音樂上的決定、如何聆聽、如何從其他聲部中掌握整體演奏的語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鮑奕安 簡單地成為一名演員就好
許多人認識演員鮑奕安,應該是因為《新社員》。 這部由再拒劇團、前叛逆男子共同製作的音樂劇,在台灣尚無音樂劇熱潮、2.5次元戲劇也尚未流行的2014年,以「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為名掀起炫風。而鮑奕安在劇中飾演就讀高中二年級的主唱小安,文弱且天然呆的氣質,不只開啟劇中的戀愛效應,也觸動觀眾對青春、熱血的各種想像。 「(《新社員》)的確讓很多人認識我。」鮑奕安說:「不只是演員、或是劇組的里程碑,而是台灣劇場史上一個蠻重要的演出。」他強調,並不是說《新社員》多偉大,「而是打開了某扇門,讓更多人願意進到劇場,讓整個劇場的觀眾開始有些變化。因為這個演出,大家開始知道劇場很好玩喔!」 從大學就加入劇場演出的他,早就記不得演過多少戲了,穿梭於大小劇場、沉浸式演出、商業表演、影視作品等,20年左右的光景仿若用好多角色堆疊出鮑奕安現在的模樣。
-
戲劇 現實裡無法做到的,就用唱的吧!
《當亞斯遇見人魚》 體現那些說不出的人格特質光譜
如果說唱歌跳舞是情緒自然洋溢而外顯的表現,那麼在社交互動方面遭遇挑戰的亞斯伯格族群、或是行動逐漸受到限制的漸凍人,該如何成為一齣音樂劇的男女主角,還在劇中滋長情感、追求人生與實踐夢想呢? 紅潮劇集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音樂劇《當亞斯遇見人魚》便是以此為題,由編導王靖惇與詞曲創作梁允睿經歷多年發展,於今(2025)年正式發表。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鋼琴家
小林愛実 走過迷惘猶疑,因為「想要」,所以演奏
演出結束那一刻,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燈光尚未全暗,觀眾席間卻已響起難以抑制的掌聲。站在台上的,是首次來台演出的日本鋼琴家小林愛実。她深深一鞠躬,身形輕盈,動作卻透著一種剛剛好的堅定。再次回到舞台上,她微笑著坐回鋼琴前這一次,不是她一人,而是與鋼琴家夫婿反田恭平,以及恩師劉孟捷,一同六手聯彈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小品。 鋼琴前,3人肩膀幾乎相觸,兩大一小的身影彼此讓位,小林被擠到一側,笑得宛如孩子。觀眾也笑了,因為這畫面太過可愛,太過真實,像是難得一見的幕後時刻悄然浮現在舞台上。 這樣的笑,是難得的。曾幾何時,小林曾歷經一段漫長的安靜與掙扎。而她今天願意笑、願意彈、願意來到舞台中央,說的不是「我要證明」,而是「我想演奏」。
-
首爾
《也許是美好結局》斬獲東尼獎 韓國音樂劇30年從文化輸出到與世共感
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榮獲美國劇場界最高殊榮東尼獎(Tony Awards)6項大獎,在韓國國內及國際表演藝術領域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為慶祝此項殊榮,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推出特別企畫,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國產音樂劇《悄悄來到我身邊》(Saljagi-Opseoye)的原始劇本及影音資料,並彙整自1994 年以來 190 餘部韓國音樂劇的歷史檔案。透過包括劇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內的創作者深度訪談,以及東尼獎頒獎典禮實況影像,引領觀眾深入回顧「K-Musical」從初創階段邁向成熟發展的珍貴軌跡。 韓國音樂劇邁向國際的開拓之路已經走了30年。1997 年,由韓國第一代導演尹浩鎮(Ho-Jin yoon)執導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舉辦短期公演,成為首部登上歐美主要音樂劇舞台的韓國原創音樂劇;其後,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儘管兩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都開啟了文化輸出的先河,也為後起之秀奠定市場開發與創作實驗的基礎。2015 年,《也許是美好結局》以創作工作坊為起點,歷經多次重製,從首爾大學路的迷你舞台一路進軍百老匯,至今獲得東尼獎高度肯定,不僅為當代音樂劇注入新範本,也成功突破「韓國原創劇作僅能局限於本土市場」的想像。
-
戲曲
後設的實驗,出角的嘗試
一切或許是從「水淹臺北城」的報導,引發了水漫金山寺的想像而開始的。 總之故事開展在1911年日本時代的台北城。化名白素雲的女子白素貞,撐傘走在雨中,從日本警察的手中救下了被誤認為是浮浪者的男子許漢文。兩人開展了愛情故事,走江湖、唱著歌仔調賣藥維生。直到白素雲的粉絲陳阿舍出現,擊潰了許漢文,他打翻醋罈子、一步步生心魔,出現的無名僧覺得他已是佛也難渡,遂推薦他吸食鴉片。白素雲隱瞞自己曾是藝旦的身分成為壓垮兩人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白素貞傷心淚不停流淌,似乎天地有感,是日水淹台北城。許漢文吸食鴉片、傷人犯法,但卻找不到僧人為他保釋,似要指出這一切都是心魔所生幻象;而白素雲最終隨化身大盜的小青離去。 不僅角色人名,在螢幕上也投影演出著歌仔冊中《白蛇傳》故事,都明示著舞台上穿著時代服的人物,實則是一齣關於白蛇的「再書寫」。
-
上海
當文物成「戲精」 「博物館戲劇」是解藥還是糖衣?
暮春初夏的時節,總是演出市場的旺季。當「戲劇+景區+商業」的演藝模式正在中國劇壇盛行之際,一種戲劇的新業態已在京津滬及廣州、南京、蘇杭、成都、武漢、長沙等眾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從洛陽博物館的《博物館奇妙夜》到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永樂長思》,從沉浸式導覽劇到科幻國風互動劇,「博物館+戲劇」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勢席捲表演藝術和演出市場。 「戲精」創造了全新文化消費場景 在故宮暢音閣,明代瑞獸甪端與當代文物保護專家的跨時空對話引發觀眾驚歎。這不是虛構場景,而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音樂兒童劇《甪端》的現場。該劇以故宮文物南遷史為背景,首演後在全國巡演48場,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看,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2.3億次。而蘇州的吳文化博物館原創的《身臨其「鏡」》、《尋槎記》等文物劇,累計觀眾超10萬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戲精,承載著人性溫度的故事載體。在國家博物館的肢體劇《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蘇醒後,帶著好奇與不同朝代的俑對話,觀眾透過她的視角感受歷史的悲歡離合。這種擬人化敘事,讓文物從「被觀看」變為「主動訴說」,滿足了年輕人對「共情」與「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互動劇《宣南往士》則利用真實古建築作為舞台,讓觀眾移步換景間「穿越」至光緒年間,與文物共情。這種「身體在場」的體驗,讓年輕人從被動接受資訊變為主動探索,也滿足了他們對新奇感和參與感的追求。 票房數據也印證著這種模式的爆發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肅演藝集團打造的首部洞窟體驗劇《樂動敦煌》首演至今,觀眾達15萬人次,其中25歲以下群體占比達62%,衍生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800萬元人民幣;這種高消費意願讓博物館戲劇迅速成為演出產業的「潛力股」。 狂歡背後的冷思考:博物館戲劇的隱憂 儘管眼下全國博物館戲劇新創劇碼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體豆瓣評分上,均值卻僅為6.2分。 當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在《復活的軍團》演出中「復活」,用陝西方言講述征戰故事時,這種演繹也引發了兩極評價。據製作方表示,這部劇演出兩年接待超50萬遊客,但學界質疑聲不斷,41%的專業人士認為此類改編存在「
-
書信體
潮州戲
YC, 年前回老家雙溪大年,老媽和大姐因年後要搬去吉隆坡居住,大掃除之際,該丟的丟、要留的留、能送的送,辛勞地奔波著、困難地抉擇著。2004年8月我出國留學時,就留了一大批書籍、物件和資料在姐姐家,想說過年過節回來時就清理,結果一擱就10來年,每次都跟自己說,再等一年吧,如果真的沒有再使用,就會放掉,如此自我說服了這些年。現在終於無法迴避長年堆積的舊物,要把眼下10來箱整理成兩箱帶走。於是第一步要把捨不得的書籍送走,恰好剛認識了一位在當地經營二手書的朋友,心想也太巧,偏偏在這時刻,就意味著書找到了主人,我得聆聽書的決定。再來就是一些工作資料,抉擇的方式簡單而蠻橫,捧在手上,有畫面的就保留,想不起的就丟棄,然後默默提醒自己,不喜不悲不嗔不怨,乍看以為在修行。最後就是一大堆剪報,最久遠的至少20餘年,油墨味沾黏在塵埃中,有些紙質幾近脆化,新聞或已不新,事件未必就此過去。該怎麼辦呢?我打了幾個噴嚏,偷偷撿拾了一些放進箱子,其餘的,一併回收。捫心瞭然,回收的,不只是舊物。 幾個小時後,心裡鬱悶得很,就往家附近走走。不遠處傳來咚咚鏜鏜的鑼鼓聲響,尋聲而至,來在關帝爺廟口前,果然有潮州戲在上演。還記得我跟你提過嗎?小時候,電視還不普及,潮州戲就是民間最要緊的娛樂。每逢節慶,黃昏5點就有許多人搬著凳子來占位,凳子一擺下,你就可以離開忙別的事,等7點開演再回來。大家頗有默契,都懂看戲倫理,你的凳子放著,沒有人會去挪動。那時候我就是負責幫婆婆和媽媽搬凳子的小傢伙。7點開演前人潮就聚集了,許多流動攤販也忙著招呼人客,炒粿條、雲吞麵、叻沙、紅豆冰、煎蕊、冰淇淋等,小小的我心底一樂,天底下有什麼比邊看邊吃、邊吃邊看,更逍遙的事?! 潮州戲,又稱潮劇,是用潮州方言載歌載舞的地方戲曲,流行於廣東、福建一帶。早期華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時,通常會根據原籍地或自身方言來群聚或結社,甚至決定了所從事的行業。過去有「華社三寶」之稱,指的是中文教育、華文報章和華人社團。後者,就是按照地緣籍貫成立的會館,通常會運用廟宇、祠堂等公共空間來舉辦活動,聯繫鄉情也同時凝聚族群認同。我爸媽小小年紀就從廣東潮陽過來,一別就是五六十載。潮州戲敲鑼打鼓,口音薈萃了一個群體的精神樣貌,相信也慰藉了台下不少看倌
-
回想與回響 Echo
技術驅動的表演革新與文化重組
2025年5月25日於中華電信綜合活動中心上演的超歌舞伎 Powered by IOWN《今昔饗宴千本櫻 萬博版》,不僅是一場表演藝術的創新實驗,更是一項融合傳統與未來、跨文化與跨技術的多重嘗試。 從沉浸式螢幕設計到AR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的參與,從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實體加入,到NTT與中華電信合作的全光網路技術(IOWN),本演出不僅重新定義「現場演出」的條件,也為當代跨國劇場文化的未來打開新的路徑。
-
焦點專題 Focus
當青年文學躍然舞台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青年文學始終以其獨特的純粹性與想像力,扮演著一種跨越年齡與時間的橋梁。它不只是寫給「年輕人」的文本,更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曾經年輕,也仍舊渴望相信世界的可能性。 當這樣的文本被帶入劇場,它所開展的不只是另一種敘事形式,更是一場跨媒介的靈魂對話。本焦點專題以3篇不同視角的文章,探索青年文學如何在劇場中煥發生命,從幻想到現實,從童年到死亡,勾勒出一條想像與情感的動線。 第一篇〈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我們邀請作家陳思宏談論經典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是一部看似充滿奇想的小說,但在陳思宏的眼中,卻蘊藏著對人性最赤裸的凝視。他指出,動物世界的暴力其實是單純的,但人類的世界,則透過擬人化投射了複雜的情感與倫理。這種由獸性映照人性的書寫,提醒我們:想像力不只是逃避現實的手段,它是一種深入現實的方法唯有保有想像力,才能直視殘酷,也才能重新定義何為「人」。 而在第二篇〈劇場裡的魔法與成長〉中,記者尹俞歡遠赴東京觀賞《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記錄了魔法世界如何隨觀眾一同長大。這齣作品不只是粉絲向的續作,更是一封寫給成長與親子關係的情書。當年的少年讀者,也許如今已為人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進劇場。哈利與阿不思,父與子的距離、焦慮與修補,成了許多觀眾的自身映照。正如飾演海格的演員羅比.寇特蘭所說:「50年後我不在了,海格還會在。」魔法的意義,從來不只是奇幻的咒語,也能是一種能代代傳承的情感與記憶。 最後,在〈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中,深刻記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暢銷巨作、被帶上台灣劇場舞台後,回望2025年最終巡演場的印記。本戲由資深演員金士傑與卜學亮共同演出,他們在這部講述師生、生死與遺憾的作品中,展現出劇場最深沉的力量。金士傑談到這齣戲如何讓他反思演員的神聖性 一種在舞台上承接、傳遞與釋放情感的責任感。而「擁抱」,成了這齣戲最深的意象:14年的理解、14堂課的學習,最終只是為了真正地擁抱對方,擁抱人生,使得這篇訪問像是一種續作,記錄了第15堂課的師生情誼。 這3篇文章,從不同的語境與作品切入,但共同勾勒出「青年文學」在劇場中展現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關於年齡的文學
-
焦點專題 Focus
「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讀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的狐獴島段落時,作家陳思宏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動物圖鑑。 那是網路還不普及、台灣寵物店還未引進狐獴販售的2000年初,他從未見過狐獴這種動物。圖鑑上寫著:狐獴分布於南非地區,以草原為棲地,群居動物,性情溫和。回到小說,住滿狐獴、提供水源與食物的小島,湖水卻在夜晚變成酸液,蓮花裡藏有人類的牙齒,他才意識到,可愛的狐獴島,原來也是一座吃人之島。 多年來,這段情節一直留在陳思宏的閱讀記憶裡。某年他到日本奈良旅行,公園裡有野生鹿群散步、與人互動,他原想與鹿互動,鹿卻一口咬住他的屁股,他大叫,除了是痛,也是驚訝鹿並不如想像中溫和。「我被咬了一口才知道,鹿終究是動物,有野性存在,不像人類期待的那麼溫馴。就和狐獴島上的狐獴一樣。只是動物來到了人類的想像力裡,總是要很可愛,去除全部的野性,但為什麼動物一定要可愛,才能符合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像?」 由加拿大作家揚.馬泰爾(Yann Martel)所寫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於2001年出版,講述16歲的印度少年皮辛.墨利多.帕帖爾(Piscine Molitor Patel),在與家人搭船前往加拿大的過程中發生船難,倖存的Pi意外與一隻孟加拉虎乘上同一艘救生艇,在海上共渡227天。作者透過一名印度少年的海上漂流,討論野性、信仰與真相,小說出版隔年獲得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至今銷量超過1,400萬冊。隨後導演李安將小說翻拍為電影,全球票房超過6億美金,還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配樂和最加視覺效果等4項大獎。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裡的魔法與成長──《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東京現場直擊
「關掉你的麻瓜手機,發出聲音的話,我會找到你。」 走出東京地鐵赤坂站B3出口,出現在眼前的紅毯、古堡廊廳、大型時光器雕塑,讓人誤以為自己使用了呼嚕粉,從東京市中心直接抵達霍格華茲大廳。一位熱心的女士為我與朋友拍攝合照,一旁跟著她的女兒身著全套霍格華茲制服,胸前院徽是紅色的葛萊芬多,顯然已為進入魔法世界做好準備。 一切都是為了《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而來。劇作家傑克.索恩(Jack Throne)與劇場導演約翰.提夫尼(John Tiffany),與原作者JK羅琳合作推出舞台劇版的哈利波特續集,全劇2016年7月在倫敦西區皇宮劇院(Palace Theatre)首演,2年後跨越大西洋至紐約百老匯抒情劇場(Lyric Theatre)演出。 作為小說完結後睽違19年的續作,《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吸引大批哈利波特迷朝聖,百老匯場截至2024年共售出超過258.3萬張門票,創下史上非音樂劇類票房最高的紀錄。今年6月,在哈利波特電影裡飾演跩哥.馬份的湯姆.費爾頓(Tom Fairton),更宣布將加入百老匯製作、飾演成年的馬份,「與時俱進」的演出成為一大話題。 2021年,《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確定將東京加入演出地,來自倫敦的製作團隊與日本團隊合作,將劇本翻譯為日文,並以客製化方式,在劇院內部及周邊設置特效機關及主題設施,演出場地TBS赤坂ACT劇場更為此關閉一年整修。演員陣容上,劇組也精挑細選,找來藤原龍也、石丸幹二、向井理3人輪流飾演哈利波特一角。藤原龍也、向井理都是長期活躍於日本電影及電視劇的知名演員,石丸幹二則是出身日本知名獨立具體四季劇團、長期活躍於劇場界的演員。 2022年夏天作品正式公演,精良的製作及眩目的舞台效果,成為當年日本演藝界的話題,也得獲2023年「菊田一夫演劇賞」演劇大賞,及第30屆「讀賣演劇大賞」的選考委員特別賞殊榮獎。3年來,全劇持續以每天1至2場的頻率持續演出,成為日本表演藝術史上唯一以無限期演出為目標的非音樂劇,今年7月開始更將迎來SMAP成員稻垣吾郎加入、飾演哈利波特。
-
焦點專題 Focus
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金士傑與卜學亮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靈魂交會(上)
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開始連演了14年。這部改編自同名文學作品的暢銷書籍,同時也是美國體育記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回憶錄。講述他偶然在電視上看見自己的教授莫利罹患絕症,而鼓起勇氣重新探訪亦師亦友的莫利教授,並展開為期14次的星期二會面。 在舞台之上,則由卜學亮飾演內向卻情感豐沛的米奇,金士傑飾演睿智且坦然擁抱一切變化的莫利教授。隨著這個作品的演出,兩人的生命似乎也與角色產生了共震與變化。 2025年,迎來兩人的巡演最終場。金士傑說他看卜學亮,像是從一個「小朋友」演到「不再稱得上是小朋友的年紀」;而卜學亮亦看著金士傑從第一個孩子誕生、初為人父,像是陪著孩子長大似的,也陪著這齣戲與自己持續長大、走向人生另一個階段。然而兩人都無法忘記的,也是上場前默契的沉默;是演出結束後的精心時刻,開一瓶酒、配一些下酒菜,明明談的是生活,兜轉一圈卻又回到了這齣戲。
-
焦點專題 Focus
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金士傑與卜學亮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靈魂交會(下)
Q:在這上百場的演出中,兩位如何始終保有初心登台?是否有發生過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 金:對我們來說,這齣戲很難允許「錯誤」,或者意外的發生。這可能也是何以我們在演出前需要這麼漫長的等待吧。 現實中,我們是生活裡的平凡人,沒有遭遇不得了的生老病死,只是一步一步地老化。突然間,你一上台就得變成只剩幾個月可以活的老先生,生命倒數計時的心靈狀態,其間的悲哀不是我一個平凡人假裝得來。 因此,演出本身便是生命的轉化,是戲劇一直追求的「神靈附身」,不只是不能馬虎,簡直是有一點神聖的。用這個字眼,我不敢大聲說,但它是一個自我感知的東西,只得小心翼翼捧著這個戲,上台也不能讓別人發現我演了一場、兩場,我不給別人這個機會發現,甚至我自己都不允許發現。若我發現我帶著一點過去的技巧痕跡演戲,我就會很討厭我自己。在那片刻,你可以說犯了一個錯,叫做「褻瀆」,一個人馬上就要演戲了,還自以為能「演得很像」。這就是褻瀆。 亮:老師講到這件事情,讓我想起剛開始我們演出的時候,你甚至不要謝幕。你希望觀眾就在台上接受莫利教授的離開,所以曾希望不要走出來謝幕。 金:沒錯,所以是問巡演過程中曾發生什麼意料之外的事,大概就是如此。演完以後,突然哪個長官要出來致詞、忽然團隊有人拿出大蛋糕說是誰誰生日,要觀眾一起吹蠟燭。我都有點無地自容我剛剛才讓那個角色嚥下最後一口氣,當下我的視線都只敢往地板看去,希望我消失,讓我的肉身只存在觀眾的記憶裡就好了,我不應該出現在謝幕的時刻,甚至還跟大家一起拍手、吃蛋糕?
-
戲曲
熱鬧討喜的當代政治預言
依據史實,清朝嘉慶皇帝從未到過台灣,但「嘉慶君遊台灣」卻是台灣民間傳頌不已的傳說,1970年代以後,被多次改編為電視連續劇與歌仔戲,引發的收視熱潮,與當時逐漸成形的本土文化景觀(鄉土文學、洪通與陳達、蘭陵劇坊、《科學月刊》與《漢聲》、台灣新電影)之間的關聯,應該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議題。 明華園戲劇總團的《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後簡稱《轉》),以流行概念(異世界轉生)融合民間傳奇與熱門時事,作為2025年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是否也反映了本地當下的政治態勢與社會情境? 《轉》的創作組合,備受矚目。編劇蔡逸璇曾經擔任2024年大型歌仔音樂劇《1624》共同編劇,並且有兩部作品入圍2024年傳藝金曲獎(《國姓之鬼》、《紅喙鬚的少女》),導演宋厚寬則以《國姓之鬼》成為台新藝術獎與傳藝金曲獎雙料得主。演員部分,除了明華園孫翠鳳、陳昭婷,更邀集一心戲劇團孫榮輝、孫詩珮、孫詩詠,綠光劇團吳定謙共同演出,母女、兄妹、天團當家名角、傳統與現代同台競藝,不僅有話題性,更有豐富的可能性。明華園戲劇總團的製作能量,如何能讓這樣的組合迸發出最大的能量,自然讓人有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