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當青年文學躍然舞台

當青年文學躍然舞台

想像力、成長與靈魂交會的三場對話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青年文學始終以其獨特的純粹性與想像力,扮演著一種跨越年齡與時間的橋梁。它不只是寫給「年輕人」的文本,更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曾經年輕,也仍舊渴望相信世界的可能性。 當這樣的文本被帶入劇場,它所開展的不只是另一種敘事形式,更是一場跨媒介的靈魂對話。本焦點專題以3篇不同視角的文章,探索青年文學如何在劇場中煥發生命,從幻想到現實,從童年到死亡,勾勒出一條想像與情感的動線。 第一篇〈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我們邀請作家陳思宏談論經典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是一部看似充滿奇想的小說,但在陳思宏的眼中,卻蘊藏著對人性最赤裸的凝視。他指出,動物世界的暴力其實是單純的,但人類的世界,則透過擬人化投射了複雜的情感與倫理。這種由獸性映照人性的書寫,提醒我們:想像力不只是逃避現實的手段,它是一種深入現實的方法唯有保有想像力,才能直視殘酷,也才能重新定義何為「人」。 而在第二篇〈劇場裡的魔法與成長〉中,記者尹俞歡遠赴東京觀賞《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記錄了魔法世界如何隨觀眾一同長大。這齣作品不只是粉絲向的續作,更是一封寫給成長與親子關係的情書。當年的少年讀者,也許如今已為人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進劇場。哈利與阿不思,父與子的距離、焦慮與修補,成了許多觀眾的自身映照。正如飾演海格的演員羅比.寇特蘭所說:「50年後我不在了,海格還會在。」魔法的意義,從來不只是奇幻的咒語,也能是一種能代代傳承的情感與記憶。 最後,在〈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中,深刻記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暢銷巨作、被帶上台灣劇場舞台後,回望2025年最終巡演場的印記。本戲由資深演員金士傑與卜學亮共同演出,他們在這部講述師生、生死與遺憾的作品中,展現出劇場最深沉的力量。金士傑談到這齣戲如何讓他反思演員的神聖性 一種在舞台上承接、傳遞與釋放情感的責任感。而「擁抱」,成了這齣戲最深的意象:14年的理解、14堂課的學習,最終只是為了真正地擁抱對方,擁抱人生,使得這篇訪問像是一種續作,記錄了第15堂課的師生情誼。 這3篇文章,從不同的語境與作品切入,但共同勾勒出「青年文學」在劇場中展現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關於年齡的文學

「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文字|尹俞歡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劇場裡的魔法與成長──《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東京現場直擊

文字|尹俞歡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金士傑與卜學亮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靈魂交會(上)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金士傑與卜學亮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靈魂交會(下)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希望女兒來到我們家,可以好好地做自己

竺定誼、孫瑞君與女兒跳跳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9

女兒扮家家酒,就跟我排戲很像

劇場編導宋厚寬與他的雙胞胎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9

從小聽、但沒什麼感覺的動作,在女兒身上得到印證

舞蹈家董怡芬與她的女兒Nikar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9

是母女,也是兩個演員的擁抱與對話

王世緯與女兒廖宇墨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9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堅守藝術話語權,回應世界變動──專訪聚合舞製作團隊羅芳芸X陳成婷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5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温思妮:從沒有經驗所造成的「痛」與「錯」開始

文字|温思妮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5
製作人的移動日誌

陳汗青:信任、長期經營與連結──談疫情之後的台日共製《誠實浴池》

文字|陳汗青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5
比利時列日劇院X英國Dance UmbrellaX台灣國家兩廳院

當「連結」成為未來劇場的答案與挑戰──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歐波庫-艾岱、施馨媛談全球劇場網絡的下一步(上)

文字|魏琬容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4
比利時列日劇院X英國Dance UmbrellaX台灣國家兩廳院

當「連結」成為未來劇場的答案與挑戰──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歐波庫-艾岱、施馨媛談全球劇場網絡的下一步(下)

文字|魏琬容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4

在不確定中重新布局──從2025台灣週歐亞交流論壇觀察策展趨勢

文字|王顥燁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4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烏托邦生態劫:文化預算縮減下的德國劇場

走在遙遠烏托邦路上的德國獨立劇場體系

透過到位補助,讓藝術家與市場雙贏?!

在今年(2025)的農曆過年前,台灣文化部預算遭史上最大幅度刪減,表演藝術產業也備受波及,甚至有立委以「要飯的」來諷刺接受補助的單位,且許多社會輿論圍繞著「文化產業該不該由納稅人的錢長期扶植」,讓人大為感慨。因此,下文將介紹一個充滿烏托邦概念的他山之石,以供台灣讀者參考。 如果說,這世界上存在一種烏托邦式的劇場營運體系,和商業邏輯完全相反,不只劇場票價比電影票還要便宜,無論什麼類型的演出都經常高朋滿座。況且,不論是場館或劇團,都可以得到營運支出總額90%到100%的補助,包括所有人事薪水。因此,在場館策展或劇團創作時,不需要以「必須把票賣光才能生存」的不可承受之重壓在肩上,而是去思考:在這個時刻、這樣的社會政治脈絡下,什麼才是對一個人、一個體系、一個環境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這樣一個烏托邦,那麼,劇團會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場館會端出什麼樣的策展?沒有商業壓力還會有競爭力嗎? 上一段描述的種種,不光只是想像中的烏托邦世界,而是德國獨立劇場界(freie Szene)的真實情況。此文將介紹一種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獨立劇場體系,分析其中的場館和劇團如何運作,以及詳述在其補助體系誕生40多年後的今天,有什麼樣的藝術團體在此環境孕育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