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振祥

發表文章 145 篇
  • 布拉瑞揚「舞而優則編」,以原住民狂野又精細的動作質感令人讚嘆。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 原生的巨大創作能量──布拉瑞揚

    布拉瑞揚真正從林懷民傳承的,毋寧是不凡的藝術家氣度。從二○○四〈星期一下午2:10〉到二○○五〈預見〉,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

    文字|鴻鴻、劉振祥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華山文化特區在眾人期盼下重新開幕。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被觀望的另類展演空間 藝文之星,抑或是藝文之悻?──華山文化園區重新開放

    曾是藝術家自主管理,綻放無數創意生機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在文建會收回管理,空洞的「藝文之星」計畫無疾而終後,又在去年底重新開放,但是主管機關對未來的規劃諱莫如深,讓人對這塊曾是藝術家論劍的所在的未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文字|劉小令、劉振祥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巴夏對二十世紀俄羅斯音樂作品的詮釋,具有無人可及的準確性。
    音樂

    八十二歲俄國絃樂巨擘巴夏 原味呈現俄式風采

    俄國指揮家魯道夫‧巴夏的名字代表了將管絃樂團的聲音迅速雕琢,以作曲家的想法為原則,清澈、明確地忠實呈現作曲家意圖,這個特質除了與二十世紀中後期俄羅斯音樂家的訓練相同,更可說來自他的老師、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的深厚影響。

    文字|廖俊逞、劉振祥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無疑為台灣的觀眾示範了珍貴的、最為理想的絃樂四重奏面貌。
    音樂

    包羅定 絕佳組合的絃樂四重奏

    從當晚的演出可以證明,該團仍奉行「技巧乃呈現藝術內裡之工具」的宗旨,團員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卻毫無炫耀的痕跡。內斂、恰到好處的詮釋,讓音樂絲絲入扣,醇美無比。

    文字|林芳宜、劉振祥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紅樓夢》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學紅樓夢與舞蹈紅樓夢

    《紅樓夢》原名叫做「石頭記」。 曹雪芹說:女媧煉石,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女媧補天,剩下一塊石頭未用,遺棄在大荒中,自徑修煉,下凡投胎,就是賈寶玉。 雲門舞集的《紅樓夢》,開始不久舞台上就有一名高大長髮長裙的女子,她的長裙長長地拖在後面,就像蛇的尾巴。她是女媧嗎?編舞者沒有明說。但這個造型使人想到《紅樓夢》第一回的「女媧」,神話故事裡「女媧」是人頭蛇身。 女媧在舞台上攀爬蠕動,慢慢從她長長的裙後面鑽出了一個全身近於赤裸的男子,大家會即刻想到:那是賈寶玉吧?

    文字|蔣勳、劉振祥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元宵節在「食養文化天地」演出故事在元宵節發生的《荔鏡記》(即是「陳三五娘」的故事),將是一次獨特的觀賞經驗。
    戲曲

    食藝雙拼的梨園宴饗 漢唐樂府《新荔鏡記》元宵推出

    演出將從五點開始,讓觀眾提前在黃昏到來,欣賞山色風光,現場也有懸掛在庭院、廂房各式的花燈,鋪陳起「陳三」、「五娘」元宵節相遇時的場景,這時搭配餐前應景甜點元宵,演出《荔鏡記》的序曲。

    文字|田國平、劉振祥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林懷民《陳映真‧風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雲門舞集秋季公演 林懷民舞說陳映真的小說世界 伍國柱《在高處》窺視現代浮世繪

    《陳映真.風景》:林懷民再度為台灣人塑像 他站在那,就是一幅偉岸的風景;而他筆下的創作,早已迤邐成一幅幅動人的景觀。 這樣的人物,並不多見。陳映真,正是一位。 台灣的文學健將,林懷民的少年偶像。十七歲那年第一次讀到陳映真的作品,成為終生的陳映真迷。磨劍多年,終於在今朝,以舞呈現《陳映真.風景》。 風景裡,台灣民眾的生死故事呼之欲出,生活裡的血肉、愛恨、纏綿,悠悠流轉。 「挫敗與奮起」,是這支舞,以及陳映真作品屢屢散發的迷人力量。 王孟超設計的舞台上,以一座兩公尺高的斜坡橫跨整座舞台。這是由陳映真小說〈山路〉的意象發展出來的佈景,舞者吃力地推著一輛台車上坡,每一回,推到坡頂,好像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它拖回來,台車倒退下坡,衝進後台,發出強撼的撞擊聲。再推,再上坡。 除了〈山路〉,還有〈將軍族〉、〈兀自照耀著的太陽〉、〈哦!蘇珊娜〉等小說情節,閃爍在這支舞中。 音樂的主調,是德步西的鋼琴曲,穿插著李臨秋的〈補破網〉。還有,蔣勳、雷光夏等人朗讀陳映真作品的口白,勾勒著舞作的起承轉合。 服裝設計林璟如以李梅樹等前輩畫家的人物肖像為本,舞者們,既是從畫中,也是從生活中,從人們記憶中走出來的人物。 燈光設計,出自國際間讚譽為「他的燈光會呼吸!」的張贊桃之手,一起溫潤著這支舞。 到時,國家劇院防火牆的鋼牆鐵壁將成為背幕,上面打出台灣海山林木的幻燈,鋪陳著整支舞的推進。這是林懷民繼《薪傳》、《我的鄉愁,我的歌》,及《家族合唱》之後,再度為台灣人塑像的嚐試。 觀眾,將不只是在觀舞,也是在觀台灣的大河小說,觀台灣的生命故事。 《在高處》:伍國柱想問:「現在的人到底相信些什麼?」 舞蹈對伍國柱來說,是與內心的對話,與舞者的對話,到了舞台上,即是與觀眾的對話。《在高處》源自於他在想:「現在的人到底相信些什麼?我願不願相信?要不要相信?」 如果說,林懷民與陳映真的作品,總泛出淡淡輕愁,和優

    文字|楊孟瑜、劉振祥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在這樣一個新舊世紀的交錯點上,八旬的前輩舞蹈家蔡瑞月,即將帶領大家進行一場舞蹈考古之旅。
    台前幕後

    似曾相識的舞蹈故鄕 回溯蔡瑞月五十年的舞作人生

    日出,日落,趕路要回到舞蹈的故鄉,鄉愁一路由一九五三年緊跟到二〇〇〇年,像穿落雪白衣少女在四〇年代淡淡浮出,趕路,經過乾井、流沙、烈火,來到她自己和大家起造的厝。 ──蕭渥廷

    文字|謝韻雅、劉振祥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白衣女子」與「年輕人」舞出淒美的戀情。
    舞蹈

    雲門的舞/好一場華麗的夢 評林懷民一九九四的《紅樓夢》

    當我們在《紅樓夢》裡見到太多古典芭蕾的影子;當華麗的服飾變成舞蹈的重點,而群舞淪爲美麗的活動佈景時,我們不禁要問:雲門將往何處去?

    文字|陳雅萍、劉振祥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波波歷險記》劇照
    舞蹈

    探險文學,映照歷史 西方兒童文學中的探險故事

    今年舞蹈空間舞團與雲門舞集二團分別推出針對兒童觀眾、適合親子觀賞的作品,有趣的是,舞蹈空間的《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與雲門二團的《波波歷險記》,雖然前者的發想源於芭蕾,後者的靈感來自《小王子》,卻同樣都以主角的歷險(冒險、探險)過程為經,鋪陳故事的發展。對於兒童(或成人觀眾),究竟歷險(adventure)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等功效?作者李信瑩以西方(英國為主)兒童文學中的探險故事為起點,論述其歷史、文類,提供讀者與觀眾進一步的參考。

    文字|李信瑩、劉振祥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兩廳院推出的戶外演出,總是吸引許多人潮。
    特別企畫 Feature

    叫「改」,路艱辛 專訪兩廳院主任李炎

    兩廳院成立已邁入第十個年頭,十年的歷程中,它成爲了國內演藝的指標,然而定位的不明卻一直影響著兩廳院營運的方向。本刊特訪李炎主任,回顧並前瞻兩廳院面臨改制的心情過程及未來經營工作的重點。

    文字|李立亨、劉振祥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對想精進的演員來說,明白清楚的老師比名師有用踏實。圖為國光劇團「京劇武戲之美」特訓計畫的教席王金璐(右)指導演出《戰宛城》。
    現象視察

    精「藝」求「經」,更上層樓 職業京劇演員的精進之路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今天,一身技藝的京劇演員如何根植專業,更上層樓呢?他們有的帶藝投師,精進流派專長;有的跨足崑曲,吸收藝術養分;也有的演而優則編導,力求轉型;更有企圖旺盛者,自立團體進行戲曲創新實驗。路,是人走出來的,京劇演員的努力,當是傳統戲曲生存下去的契機。

    文字|沈惠如、劉振祥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攪亂輪迴大夢的《閻羅夢》
    深度藝談

    翻攪一筆輪迴的糊塗帳 從《閻羅夢》談戲、夢、人生─京劇跨界座談

    在親睹《閻羅夢》所謂「新舊意象並陳,古今時空疊映」的舞台表演之前,國光劇團特地邀請文化界各領域的菁英,根據《閻》劇文本,為觀衆深掘當中多層次的文化議題,以及所彰顯的京劇現代化的可能方向。

    文字|施如芳、劉振祥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舞蹈

    再造傳統的新古典美學 漢唐樂府 《韓熙載夜宴圖》

    如何在嚴謹的動作科範中不失精巧且適切地表達角色的心理狀態,如何在劇院空間中清楚地傳遞細膩的動作表情給觀衆,是導演與編舞者面臨的一大考驗,編舞者做了一些轉化處理,「放大」了科步動作,並加入京劇及民族身段,讓整個場面更為活絡。但在反覆的十八科步程式化的動作編排下,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風格化的表演形式,似乎不足以承載文本的重量。

    文字|如以墨、劉振祥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在逆境中體驗到的輕鬆,讓徐堰鈴反而貼近了《仲夏夜夢》演出的角色。
    藝人館

    感動出於巧合,無需執著 天生演員徐堰鈴

    對於觀衆的讚賞,經過後設分析之後,徐堰鈴得到了自己的結論,並且發展出一套應對模式──她淡然,她會點頭微笑並且接受,也會說「謝謝」。但她這麼告訴自己,這不關她的事。

    文字|黃淑綾、劉振祥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辜振甫去掉「台灣」二字,期許新舞臺成為一座跨文化的演出場所。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頂商人的戲台春秋 辜家新舞臺的三代情緣

    二十世紀初,縱衡商場與商界的辜顯榮憑著對戲曲的熱愛,在淡水築起了台灣第一座新式劇場──台灣新舞臺,它是當年台灣最紅的表演場;二十世紀末,辜振甫在台北信義區建造了延續台灣文化的新舞臺,而且以更宏觀的文化視野看待它;以民間力量構築表演藝術舞台,在台灣的文化史上,辜家有其不可抹滅的地位。

    文字|徐亞湘、劉振祥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九五年製作,由彭雅玲執導的《春天的花蕊》一劇,是「金枝」在創作上一個重要的啓發時刻。
    台前幕後

    那美好的仗已打過了?! 「金枝演社」踉蹌八年路

    在步入千禧年前後即不斷發生重大轉變的台灣,一切都顯得如此風雨飄搖,表演藝術界也在接續的動盪裡,一路步履蹣跚,備嘗艱苦。恰巧這時,也迫使了金枝再去重新思考劇場在這社會中的定位,以及它應該扮演的角色。

    文字|游蕙芬、劉振祥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曾永義強調,這齣戲幾乎「每場皆有歌舞場面。」
    焦點

    愉快人間.快意桃源 訪曾永義談國光新編大戲《牛郎織女天狼星》

    放下繁瑣的理論研究,拾起劇作之筆,曾永義藉愛情之口,長嘆理想難行,抒發胸中鬱懷;最終,依然試圖在混濁天地間,尋得一個既可容納生死愛情、也能寄託人間理想的「桃花源」。

    文字|汪詩佩、劉振祥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真實、虛幻;性靈與俗世在《竹夢》中混融。
    台前幕後

    修竹林立、霧氣迷濛 側寫《竹夢》的誕生

    排練場上插滿了高低錯落的綠竹,舞者在其間做出頹勢、奮力撐張等生命態勢;伸出的手足構成極優美的線條,短短一段舞充滿了躍背、迴旋、捲起、拉鋸,只能用「美呆了」來形容!

    文字|鄒之牧、劉振祥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劉振祥的攝影作品將表演與現實環境巧妙地融合為一。(圖為江之翠南管樂府,1995)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腦海的深刻影像 為台灣留下歷史影像的劉振祥

    劉振祥的攝影作品,除了隨著雲門舞集的腳步廣為觀衆所認知之外,還有更多伴著台灣社會成長的新聞照片。在他的作品「寫實的自然」與「抽象的表演」意外地融洽,然而其中最為突顯的卻仍是人的質地。

    文字|劉守曜、劉振祥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