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NTT遇見巨人

相關文章 6 篇
  • 導演荷穆齊以極簡的舞台設計承載情感的能量,更賦予了聖誕樹生命氣息。圖為2008年柏林喜歌劇院演出劇照。
    音樂

    極簡舞台承載情感 以歌劇提煉藝術箴言 呂紹嘉與荷穆齊再度合作 共構《波希米亞人》

    曾於二○一五年在指揮家呂紹嘉邀請下,為台灣樂迷帶來歌劇《費黛里奧》的德國導演荷穆齊,將與呂紹嘉再度合作,於十二月在台中搬演浦契尼的歌劇經典《波希米亞人》,擅長用現代眼光詮釋傳統藝術的他,將以極簡的舞台設計承載情感的能量,並捨棄中場休息,讓歌劇的來龍去脈一氣呵成,讓這一百多年前的經典作品,寫下更多元、更新穎、更深刻的註腳。

    文字|劉馬利、Monika Rittershaus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鋼琴家白建宇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重組演奏曲序 建構一個完整的體驗 白建宇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展演

    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鋼琴家白建宇選擇用一個最經典的方式來紀念完整演奏貝多芬的卅二首鋼琴奏鳴曲。然這八場音樂會中曲序的安排十分特別,既不以作品號碼來排列、也不完全依照先後順序來排列。本刊特邀鋼琴家楊千瑩專訪大師,專訪中白建宇說明緣由:「這些曲子已存在兩百多年時間,身為演奏家,我們理當賦予它一種新的面貌。我想呈現的不只是一首首的奏鳴曲,而是與觀眾一起,在這系列演出進行同時,創造出一整個完整的音樂作品。」

    文字|楊千瑩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一主二僕》點破現今智慧科技幾乎要取代真實交流的生存焦慮。
    戲劇

    生存空間中的共生、共存與競逐 雅克普.奧勒伯劇團《一主二僕》

    以黑白默片喜劇先驅巴斯特.基頓及其代表作《稻草人》為靈感和創作基礎,雅克普.奧勒伯劇團藉此呈現劇名「Lebensraum/生存空間」其中的政治隱喻。而臺中國家歌劇院將劇名譯為《一主二僕》,正巧妙地將劇中問題拋出:極端控制慾下造成的混亂失序,卻使原有的權力慾望無法順利施展。在企圖解決混亂而將一切恢復原狀的徒勞無功中,誰又是主,誰又是僕?

    文字|呂筱翊、Sanne Peper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阿喀郎.汗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阿喀郎.汗的《陌生人》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文字|林農、Jean-Louis Fernandez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為什麼?》致敬梅耶荷德(背景投影),試圖從他的生命故事尋找問題的答案。
    戲劇

    彼得.布魯克的永恆提問 一場洗盡鉛華的漫步 巴黎北方劇院《為什麼?》

    「為什麼是劇場?為什麼讓生命與熱情在此燃燒,而不是其他地方?劇場可以做什麼?劇場裡可以、或應該得到什麼?」成為彼得.布魯克從《何以如是》到《為什麼?》的持續問答。花了七十年的時光,他持續面對這個最根本卻也最龐雜的問題,去接近自由的狀態,也發現簡單的形式。

    文字|張敦智、Simon Annand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企畫特輯 Special

    華格納的複雜心志 當代人類的自毀寓言 拉夫拉前衛劇團的華格納歌劇《諸神黃昏》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是他在長年流亡生涯中醞釀而出的作品,透過日耳曼神話的重新詮釋,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將在十月初隆重登場,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註解,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亦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

    文字|張瑋珊、Eva Ripoll、Tato Baeza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