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馬戲再發現
由加拿大太陽劇團掀起的「新馬戲」(Cirque Nouveau)風潮,近來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這種強調以「人」為中心,完全摒除動物演出的嶄新表演型態,最早源於一九七○年代法國的另類馬戲運動。那是反戰、學運、同志出櫃、婦女上街頭的反抗年代,其中,動物保育也是關注議題之一。人們開始發現馬戲團訓練動物的方式:鞭子、熱水、踢打、禁食等各種殘酷手段,非常不人道。再加上「華盛頓公約」在一九七五年生效,管制野生動物的國際買賣。新馬戲,便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誕生。
「新馬戲」可以視為傳統馬戲的「文藝復興」,新馬戲之所以「新」,在於它給了「馬戲」新的定義和藝術性。不同於傳統馬戲團單純的動物奇觀和特技表演,新馬戲講究舞台視覺、服裝設計、音樂使用、劇情舖陳與科技多媒體的結合。特技演員不僅耍特技,在節目中還得扮演角色、敘述故事。新馬戲的演出通常由一個具體或抽象的故事線牽引著整場表演,在劇場元素的整合運用下,幾個角色明顯的人物貫穿全場,軟骨功、爬竿、扯鈴、水上芭蕾等特技巧妙融合其中。透過表演形式的開發、探索與挖掘,馬戲的藝術成分提高了,原本逐漸沒落的傳統馬戲,就這樣活了過來。
除了發源地法國,加拿大的魁北克,也是新馬戲發展的另一個重鎮。魁北克的傳統馬戲團多從美國跋涉而來,但因長年冰天雪地,帳篷搭建不易,因此當地的馬戲多以街頭賣藝為主,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便是從街頭發跡。一九八一年,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National Circus School)成立,開始培養專業馬戲表演人才。學校課程不僅側重技巧訓練,更注重藝術性的創造,甚至串連當地具有開創性的表演團體,如「啦啦啦人類腳步」(La La La Human Steps),共同開發馬戲豐富多變的表演潛力。此外,太陽劇團在國際站穩腳步,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也讓魁北克成為相較於法國,更為人知曉的新馬戲重鎮。
魁北克的新馬戲特色在於,它汲取兩種文化元素,一方面帶有法國新馬戲較浪漫的詩意,一方面又吸收美國流行文化,兩相交融下,發展出專屬的混合味道。而跨界編導人才的加入,也讓魁北克的新馬戲跳脫窠臼,有了源源不絕的創意。然而,或許是太陽劇團的光芒過於刺眼,許多年輕的新馬戲團隊,不願活在太陽的陰影下,他們在題材上深化
文字|黎家齊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