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文化藝術成為公共議題
回顧二○一一年的表演藝術圈,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文建會耗資兩億一千五百萬元製作的國慶音樂劇《夢想家》,引發各界強烈批評馬政府浪費公帑,、文化藝術淪為政治宣傳工具的爭議。此一事件不僅讓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兩個領域,聯手組織「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發起「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連署活動,面對即將到來的選舉,三黨總統候選人也親上火線,史上頭一遭接受文化界提問。以往被視為邊緣的文化議題,如今登上政治舞台,成為公共議題,然而這只是開端,當《夢想家》話題退燒,新任總統如何落實文化政策,讓「文化立國」不只是口號,文化政策的監督仍須持續。
台北小劇場演出重要據點,經營長達二十七年的皇冠小劇場,因違反建築安檢法而結束營運,也是引人關切的新聞焦點。小劇場空間、Live house和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浮上檯面。公部門如何在公共安全與藝文空間使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提供表演團隊不同樣貌的展演空間,攸關表演藝術的創造力,和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現。放眼未來,台灣由北到南將陸續完成至少十個劇院,總經費超過四百億,當公部門認定現行的劇場空間不合法時,如何蓋出劇場人合用的劇場,更是所有表演團體所殷殷期盼的。
歷時五年,行經三十萬公里的旅程,累積八十萬名觀眾,「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從宜蘭員山為起,到新北市萬里為迄,完成了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偏遠鄉鎮的藝術圓夢計畫。這個不靠政府補助,完全透過民間募款與企業贊助等庶民力量造就的新文化運動,除了讓藝術深入窮鄉僻壤,帶給孩子更多精彩回憶,亦為去年的表演藝術界帶來正面的能量。
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定目劇」、「文創劇場」等名詞頻頻出現,只是真正要落實,場地不足、市場過小等現實因素,團隊還是得自己突破難關。另一方面,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想像落差下,劇場是否已經從創作導向轉而為市場導向?看著娛樂性強或主打溫情的劇場製作,在今年的票房均開出長紅,一再加演,這是否表示,劇場的嚴肅文化不再了嗎?這是我們在本期的年度回
文字|黎家齊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