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Feature Q3:我们能自由地诠释艺术作品吗?
从哲学观点,重探评论的限制与自由
艺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除了八大艺术,在当代的哲学讨论中,甚至连动漫、电玩都囊括在内。简单说,所谓的艺术形式(artform),其实就是创作的形式。在一般状况下,某个创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技艺或想像力产出一个作品,该产物就被称为艺术作品。 对于艺术作品的受众(audience)而言,所谓的诠释作品,通常指的是去探索隐藏在作品表面之下的意义。例如,我们看完一些非主流的电影,在灯光亮起的那刻,心中可能会有疑问: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影像文本中似乎有许多细节,需要我们细细思索、拼凑,而不是像大部分的商业电影,没有深层意涵,所见即所得。超级英雄打倒反派,拯救世界,故事结束。 两种「诠释的自由」 很多人认为受众有诠释作品的绝对自由,因为「作者已死」。一旦作品完成,受众要怎么去解读作品都不干作者的事。诠释的绝对自由,简单说,就是「我爱怎么诠释就怎么诠释」。事实上似乎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把《哈姆雷特》(Hamlet)背后的意涵理解为是孙悟空透过与妖精打架来获得更高深的道行,然后把你的诠释贴在社群网站上,你顶多得到许多哈哈大笑的表情符号😆😆😆,或是困惑留言,这些似乎都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或许没有毁谤或打人的自由,但解读作品这件事相形之下应该是个人的事,自由自在。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为什么把《哈姆雷特》理解成是孙悟空在练功,这样的诠释会被笑或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哈姆雷特》与《西游记》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关系。虽然两部作品创作的年代很接近,并且《西游记》出版在先,就算不去详细考究历史,我们也很难想像莎士比亚懂中文而且读过《西游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哈姆雷特》的剧本中找不到任何与《西游记》或孙悟空这个人物的相关联结。这说明了一点:对作品的诠释不能是任意的。这就好像我看完《鬼灭之刃》的漫画之后,对你说这部漫画是要表达的是,美国队长即使为人正直却还是有自己的私心。这时候我的诠释已经不只是让你感到困惑了,你可能还会怀疑我是不是精神错乱。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诠释的自由」至少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的是受众可以自由自在诠释作品而不被干涉,就如同一个人可以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选择到哪一国旅行就去哪一国。然而,另一种意义指的是受众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不限于一种,但是必须受到合
文字|林斯谚
第355期 / 2023年0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