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唱歌跳舞是情绪自然洋溢而外显的表现,那么在社交互动方面遭遇挑战的亚斯伯格族群、或是行动逐渐受到限制的渐冻人,该如何成为一出音乐剧的男女主角,还在剧中滋长情感、追求人生与实践梦想呢?
红潮剧集即将于台中国家歌剧院推出的音乐剧《当亚斯遇见人鱼》便是以此为题,由编导王靖惇与词曲创作梁允睿经历多年发展,于今(2025)年正式发表。

从疾病到人格特质 重思内在的心灵状态
2017年,王靖惇参加台北艺术中心举办的首届「TAPC音乐剧人才培训计划—创作工作坊」,以忧郁症为发想,写了一首〈七月的房间〉,描述歌中主角在炎热的夏日却不愿出门,始终待在自己房间的孤绝状态。过程中,王靖惇慢慢发现自闭症原来与亚斯伯格可以串成同个光谱,而逐渐对所谓的「亚斯伯格特质」感到好奇。
台湾社会或许对「亚斯伯格」4个字并不陌生,但它背后究竟代表著什么意义,却少有人深究。根据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院网站,其可能的表现包括缺乏正常社交能力、出现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兴趣、刻板或重复的身体动作等。(注)《当亚斯遇见人鱼》从2023年读剧至今,每每接受相关访问时,王靖惇总是一再提醒:「亚斯伯格并非病征,而是一种人格特质。」他回想自己小时候「过分重视字面上的承诺,言行举止也有某种固著性」,因此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有亚斯伯格特质。虽然在做过测验后,并未被归类为「亚斯伯格倾向」,但也让他对这类「光谱式的人格特质」产生兴趣,相信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点「亚斯伯格」。
曾于2017-2018年担任歌剧院驻馆艺术家的王靖惇,于是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和台中国家歌剧院提案以亚斯伯格为主题,创作《当亚斯遇见人鱼》音乐剧,并由合作多年的老搭档梁允睿负责词曲。后者同时饰演剧中具有「亚斯特质」的主角「英雄」。剧中另加入活泼可爱、但因渐冻症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的直播主「慢慢」,个性既与不擅与人交际的英雄对比,又因此而让彼此产生交集与共鸣。两人在直播聊天室相遇,各有各的外在表象与内心恐惧,这种特别的状态,正呈现王靖惇所谓「在萤幕后都有一颗期待被完整的心」。

拒绝标签 从编剧到表演呈现音乐剧的魔幻力量
王靖惇过往编剧作品,也曾几次出现罕病或长照议题,不过大都是以疾病带入亲情或人际关系。此次创作《当亚斯遇见人鱼》,则更聚焦于此种人格特质的光谱表现。王靖惇不讳言自己一直以来深受「光谱状态」所吸引,在光谱一端或许极为偏执,但另一端却可能与所谓的「一般人」无几。拒绝非黑即白的定义与标签,能为人类复杂的内在情感开展出更宽广的空间。
在《当亚斯遇见人鱼》单纯直率的男主角与活泼俏皮的女主角如偶像剧般甜美的互动下,倒也呈现了另一种不那么完美的残酷现实。无论是面对身体逐渐受到禁锢,努力直播赚钱想要完成人生最后梦想的慢慢,或是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只能透过萤幕寻找情感羁绊的英雄,都有各自课题需要面对。角色如此,身兼词曲创作与演员的梁允睿亦然。
梁允睿提到饰演英雄、或为英雄谱曲写词的最大挑战:「当这角色明显具有沟通障碍时,又会怎么用歌词来说话呢?」此外,「亚斯特质」要在舞台上呈现到什么程度,才能既有辨识度,也符合戏剧需求?是要讨喜,还是追求真实?太过强调戏剧效果,是否又会带入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不敢与人眼神交流的英雄,在台上如果都不看对手演员,会不会很奇怪?

于是,两位创作者除了借由英雄记忆中母亲在他幼年时哼唱的旋律,「时不时陷入自己世界」,也在表演中埋藏小小停顿或眼神游移的片刻,来表现英雄那「一点点不一样」的人格特质。音乐剧独特的「魔幻力量」,这时更成为跳脱现实困境的途径。两位主角躲在萤幕后面你来我往,音乐剧却打破时空,切换日常现实为网路世界的奇想,「能跑能跳能唱,还敢接触人」,想像自己在视讯画面中成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也创造出独特的叙事途径。「我们在处理视讯场景时,尽可能降低写实比例,创造大量幻想空间,借由剧场或音乐剧特性来让观众理解。」王靖惇表示。
原是关于忧郁症的一首歌曲,因缘际会开启王靖惇与梁允睿对「亚斯伯格人格特质」的深入追寻,最终发展成完全不一样的作品(连当年那首歌曲都不会在剧中听见)。无论是遭逢障碍的真实人生,或是更深刻的生命议题,看似皆与音乐剧热闹欢快的表演形式有所差异,却成为「亚斯与人鱼」唱出生命的最佳载体。
注:参考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