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豪
厅院青。有多年吃饭吃面经历,讨厌甜米糕。不定时书写剧评,想边吃东西边看舞台剧。
-
新锐艺评 Review
当地下文化登上剧院舞台
2023台湾国际艺术节中,艺术家Taylor Mac将原演出长达24小时的《Taylor Mac: A 24-Decad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浓缩成2小时的精华版本,中文剧名译作《Judy秀:美可敌国》(以下简称《Judy秀》)。其作品以酷儿视角诠释美国240年的流行音乐史,试图在「白人菁英与上流阶级」为轴心运转的社会当中,提供一个由下而上的讨论观点,并尤其著力于符码的凝视、翻转与再现,将性别行动实践于剧场之中。 「献祭父权主义」作为不断在剧作中被重声的标语,《Judy秀》透过服装(变装)、称谓(代名词)与身体姿态(如内八与外八),甚至是「将地下文化置放于舞台之上」的行动,都积极地翻转了性别符码。同时,剧作也发挥了剧场的高互动性,成功地让观众看见生活中潜在的框架与符码意涵,诸如以歌曲Gloria阐述代名词的性别意义,透过彼此标签化的游戏将其揉杂一块;抑或利用乒乓球的相互丢掷具象化歧视,描绘了性少数族群的被压迫经验;甚至邀请在座年龄介于14至40岁的「男性」(注1)走上舞台,以拟作战争之下被强制征召走上战场的性别祭品。 种种充满巧思的剧场互动翻转了污名与既有的标签,有时也将褒贬的价值观翻搅为混沌的状态。然而,尽管Judy对于字里行间潜在的性别压迫抱有高度意识,其剧场互动设计也确实令人击节称赏。可回到「变装文化现身剧场」的期待中,除了Judy本身的造型和演唱歌曲时的灯光效果外,其他设计元素,包括(乐手的)服装、道具与舞台美学,似乎相对缺乏了令人感到绚丽的创意,且歌舞秀当中的「舞蹈」元素也稍显不足。对我而言,未能在此作品当中看见ballroom文化(注2)如何透过肢体再现性别的舞蹈元素稍显可惜(如Voguing)(注3)。整体作品与自身对于「声光炫目歌舞秀」(注4)的想像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另外,虽然《Judy秀》试图以草根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之下的性别关系,但演出置身于国际艺术节的脉络,也无可避免地揭露了它仍是一出来自世界中心的表演作品的事实。而这也意味著,文化位阶上的优势多少共构了「地下文化登上剧院」的殊荣,也多少成为了作品的挑战与
-
新锐艺评 Review
当私人经验在公共空间形成价值
一条形似长道的白布犹如钢琴白键横躺亦攀附于全黑的剧场空间,舞台置放了各种典型或非典型的乐器,包括钢琴、儿童钢琴、玩具电话和玩具收音机等「乐器」。亚裔钢琴家陈灵透过大量非常规的演奏方式,「旁敲侧击」著自身「非数不可」的强迫症世界,并结合影像作为回忆录的形式之一,描绘约翰.凯吉(John Cage)与母亲和自身生命的交织。 《龙族女儿不流泪》作为一个置放于国际舞台却极其私人的作品,这个决定无疑是大胆的,又尤其在「少文本」的创作企图中,要将陈灵内心的强迫症世界以剧场的形式符号化,音乐本身的抽象性又该如何转化为更具体的连结?而「连结」不仅仅是决定要将多少比例的内心世界摊呈于观众面前,同时也必须引导观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才能确实地与作品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共鸣,否则一不小心便会流落于过分自溺或过分张扬的圈套当中。 然而,所谓的「共鸣」在陈灵和观众之间被建立,同时也建立于私人与公共之间。意思是,此作品不仅攸关陈灵私人经验的揭露,也同样需要引领观众从私人经验出发,彼此才能建立起一种公共的情感共鸣。透过这种方式,作品才得以保持一定的私人性,同时推开通往国际舞台的门。 带著这个意识回过头来思考,此作品究竟适不适合被置放于国际艺术节当中?或是换句话来说,作品究竟是否成功地在有限度的空间内进行有效的对话?于我而言,基于作品中各种符号之间高度抓紧核心又保持密切互动关系的亮眼表现,尤其音乐演奏的听觉体验,总俐落又精准地被转换为剧场中的视觉语汇,以产生更多被理解与诠释的可能,此作品在拿捏「公」与「私」之间的平衡是成功的。 好比流动于布幕上的线条与方块,呼应著旋律与节点的整齐划一,抑或散落于铜钹上的米粒声响,伴随著难以计量的数字在疯狂窜动诸如此类透过视觉与听觉所交织的舞台美学,都在在地描绘著一个颗粒感清晰的内心世界。而当这个内心世界走向极致,尽管钢琴演奏对于节奏的高度要求,为陈灵控制数字的欲望提供了安放之处,可随著分毫不差的弹指之间流泻而出的点线面,却还是成为了型塑框架的素材,困住了投影于白布上的大女孩。此时,所谓的规章与失序便没有了不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陈灵对于「完美的演出」感到不以为意,她所想脱逃而出的「完美」也无须多言。 在各种符号的巧妙配合下,「前卫的艺术形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