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马克《Judy秀:美可敌国》
2023/2/25 19: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2023台湾国际艺术节中,艺术家Taylor Mac将原演出长达24小时的《Taylor Mac: A 24-Decad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浓缩成2小时的精华版本,中文剧名译作《Judy秀:美可敌国》(以下简称《Judy秀》)。其作品以酷儿视角诠释美国240年的流行音乐史,试图在「白人菁英与上流阶级」为轴心运转的社会当中,提供一个由下而上的讨论观点,并尤其著力于符码的凝视、翻转与再现,将性别行动实践于剧场之中。
「献祭父权主义」作为不断在剧作中被重声的标语,《Judy秀》透过服装(变装)、称谓(代名词)与身体姿态(如内八与外八),甚至是「将地下文化置放于舞台之上」的行动,都积极地翻转了性别符码。同时,剧作也发挥了剧场的高互动性,成功地让观众看见生活中潜在的框架与符码意涵,诸如以歌曲Gloria阐述代名词的性别意义,透过彼此标签化的游戏将其揉杂一块;抑或利用乒乓球的相互丢掷具象化歧视,描绘了性少数族群的被压迫经验;甚至邀请在座年龄介于14至40岁的「男性」(注1)走上舞台,以拟作战争之下被强制征召走上战场的性别祭品。
种种充满巧思的剧场互动翻转了污名与既有的标签,有时也将褒贬的价值观翻搅为混沌的状态。然而,尽管Judy对于字里行间潜在的性别压迫抱有高度意识,其剧场互动设计也确实令人击节称赏。可回到「变装文化现身剧场」的期待中,除了Judy本身的造型和演唱歌曲时的灯光效果外,其他设计元素,包括(乐手的)服装、道具与舞台美学,似乎相对缺乏了令人感到绚丽的创意,且歌舞秀当中的「舞蹈」元素也稍显不足。对我而言,未能在此作品当中看见ballroom文化(注2)如何透过肢体再现性别的舞蹈元素稍显可惜(如Voguing)(注3)。整体作品与自身对于「声光炫目歌舞秀」(注4)的想像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另外,虽然《Judy秀》试图以草根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之下的性别关系,但演出置身于国际艺术节的脉络,也无可避免地揭露了它仍是一出来自世界中心的表演作品的事实。而这也意味著,文化位阶上的优势多少共构了「地下文化登上剧院」的殊荣,也多少成为了作品的挑战与阻碍。进一步来说,《Judy秀》要如何在握有文化优势这个无可厚非的事实上,有意识地创造更多有效的对话与共鸣?这便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重要焦点。
综观而言,《Judy秀》对于文化位阶上的优势并非毫无意识,除了演出本身与现场观众的高度互动性以外,邀请台湾变装皇后的现身以及变装皇后作为同步翻译员的设计(最终因疫情缘故而以其他人员代替),抑或是在谈论战争主题时,以台湾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政治与音乐史的切入点,都在在体现了《Judy秀》欲与台湾的地方脉络产生对话的企图,并以「更台湾」的角度叙事。唯独在众多巧思之中,语言却成为了相对没有被谨慎处理的问题。
当「酷儿观点的美国音乐史」作为《Judy秀》的核心焦点之一,观众却受限于语言问题而无法完全理解歌词和歌曲的意义。即使现场提供了同步翻译员,也碍于剧场的即时性与表演的完整性,不谙英语的观众在歌曲演唱环节,仅能凭借拼凑零星的线索去想像歌曲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这对台湾观众来说是个遗憾,对一出试图翻转上流阶级观点的作品而言更是如此。尽管,Judy在观众齐唱歌曲〈Keep the Home Fires Burning〉时戏谑地回道了「大家都熟稔殖民者的语言」,在剧作尾声也透过一次演出经验谈论艺术的平等性,可惜的是,英语作为全球化下显著的优势文化资本的事实,却仍然成为了这出作品当中,最不该成为的观赏门槛。
注:
- 剧场互动过程中,不限于生理男性。
- 起源于纽约市的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地下LGBTQ +亚文化。从20世纪后期开始,黑人和拉丁裔变装皇后开始组织自己的选美大赛,以反对在既定的变装皇后大赛中所经历的种族主义。尽管参加者在种族上是一体的,但这些巡回赛的评委大多是白人。(摘自维基百科)
- 一种高度风格化、现代的House舞蹈,在1960年代早期到1980年代由非裔美国人和拉丁异装皇后和同性恋者在美国纽约哈林区的舞厅里问世。(摘自维基百科)
- 摘自2023 TIFA 泰勒・马克《Judy秀:美可敌国》节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