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灵《龙族女儿不流泪》(© 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2023TIFA&两厅院上半年演出

当私人经验在公共空间形成价值

《龙族女儿不流泪》的前卫与共鸣

《龙族女儿不流泪》

2023/3/11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一条形似长道的白布犹如钢琴白键横躺亦攀附于全黑的剧场空间,舞台置放了各种典型或非典型的乐器,包括钢琴、儿童钢琴、玩具电话和玩具收音机等「乐器」。亚裔钢琴家陈灵透过大量非常规的演奏方式,「旁敲侧击」著自身「非数不可」的强迫症世界,并结合影像作为回忆录的形式之一,描绘约翰.凯吉(John Cage)与母亲和自身生命的交织。

​《龙族女儿不流泪》作为一个置放于国际舞台却极其私人的作品,这个决定无疑是大胆的,又尤其在「少文本」的创作企图中,要将陈灵内心的强迫症世界以剧场的形式符号化,音乐本身的抽象性又该如何转化为更具体的连结?而「连结」不仅仅是决定要将多少比例的内心世界摊呈于观众面前,同时也必须引导观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才能确实地与作品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共鸣,否则一不小心便会流落于过分自溺或过分张扬的圈套当中。

​然而,所谓的「共鸣」在陈灵和观众之间被建立,同时也建立于私人与公共之间。意思是,此作品不仅攸关陈灵私人经验的揭露,也同样需要引领观众从私人经验出发,彼此才能建立起一种公共的情感共鸣。透过这种方式,作品才得以保持一定的私人性,同时推开通往国际舞台的门。

​带著这个意识回过头来思考,此作品究竟适不适合被置放于国际艺术节当中?或是换句话来说,作品究竟是否成功地在有限度的空间内进行有效的对话?于我而言,基于作品中各种符号之间高度抓紧核心又保持密切互动关系的亮眼表现,尤其音乐演奏的听觉体验,总俐落又精准地被转换为剧场中的视觉语汇,以产生更多被理解与诠释的可能,此作品在拿捏「公」与「私」之间的平衡是成功的。

​好比流动于布幕上的线条与方块,呼应著旋律与节点的整齐划一,抑或散落于铜钹上的米粒声响,伴随著难以计量的数字在疯狂窜动……诸如此类透过视觉与听觉所交织的舞台美学,都在在地描绘著一个颗粒感清晰的内心世界。而当这个内心世界走向极致,尽管钢琴演奏对于节奏的高度要求,为陈灵控制数字的欲望提供了安放之处,可随著分毫不差的弹指之间流泻而出的点线面,却还是成为了型塑框架的素材,困住了投影于白布上的大女孩。此时,所谓的规章与失序便没有了不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陈灵对于「完美的演出」感到不以为意,她所想脱逃而出的「完美」也无须多言。

​在各种符号的巧妙配合下,「前卫的艺术形式」在这个作品之中便不再晦涩难明。非典型演奏的旁敲侧击,以及儿童钢琴、玩具与音乐盒被纳入乐器的想像之一,都揭露了一种亟欲透过艺术翻搅深植人心之固有疆域的渴望,也在许多关于童年的描绘之下,展现透过艺术实践返璞归真的向往。因此,凭借足够厚实且有机的脉络,「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矛盾被细腻地转化为「魔幻却具体」的场面调度,而非沦为壮大场面却意义不明的炫技填充物。与此同时,语带保留的空白亦产生了更广阔的诠释空间,观众便能更容易地从中找到投射自身的位置。

​观演以后,我难以再轻易地用「前卫」去作为《龙族女儿不流泪》的代名词。在这个公开的私人领域中,所有可能被称为「背骨」或「反叛」的艺术行动,其本质应该是更加纯粹的状态,它并不真的那么想为崇高的「脱俗」精神服务,而仅是以中性、甚至不以艺术为名的姿态存在著。只是当私人的心之所向与公共的社会现况产生了反应,非典型的行动才「后来地」/「顺便地」成为了一种「前卫」的艺术表现。可这样的形容词,往往不是过度用力就是过度单薄。当艺术成为生命的写照,我们会将非数不可的内心世界视作一种前卫吗?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