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Feature 编剧提案:面对犯罪事件,如何透过创作重新思考?
刘天涯:诈出人性和选择的考验
1992年,新北市一名吴姓男子因签赌欠下了巨额债务,便起了策划「诈死」骗取保险金的念头。他在医院埋伏多日,找到一名身患重病且无家人探望的罗姓男子,假扮其家属为他办理出院。罗姓男子很快去世,在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吴男冒名顶替,成功开立自己的「死亡证明」,透过不识字的母亲办理了除户手续,再由自己年仅16岁的儿子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成功诈得一千万。多年后,吴男自首,但因追诉期已过,未受法律制裁。 24年后,吴男的儿子竟如法炮制,试图伪造父亲的死亡证明,再次向保险公司请求理赔,因时效逾期遭到拒绝。儿子提出申诉,反而引起保险公司的怀疑。法院审理后,认为儿子试图利用和父亲相同的手法诈欺,最终判处儿子3个月徒刑。 最近,我对于「诈欺」相关题材的创作很感兴趣。诈欺,是对人与人基本信任的挑战,对社会制度漏洞的精密运算,也似乎愈来愈像是某种「生存策略」。其中牵涉到对人性的掌握、精采的布局,而身为编剧的我发现自己在书写剧本的过程中,似乎也同样以此为目标故事是对于真实的模拟,说到底也是一种对观众的「诈欺」的行为,到最后观众能否在虚假故事中投射出片刻的真情实感,便是身为「剧本诈欺师」的功力了。 近年来,与诈欺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无论是经典的《信用诈欺师》系列,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地面师》,抑或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孤注一掷》等等,都不再是单纯描述犯罪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人性、道德与社会结构的问题。 这则新闻是一桩荒诞的保险诈欺案,一对父子在20年间竟先后试图用「死亡」获利,诈领巨额保险金。在我看来却不仅仅是一宗简单的犯罪事件、一场关于诈欺的游戏。金钱在人生中的意义究竟为何?当死亡变成交易手段,亲情是否也随之变得微不足道?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想像与玩味的。 在改编时,希望能融合黑色幽默与心理悬疑的质感,透过父与子二人探讨金钱、亲情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故事的叙事风格将采用双线交错,一条线是回溯当年父亲如何策划诈死,一条线则是儿子对父亲的怀疑、及「翻转人生」的计划。 父亲曾因签赌人生落入低谷,然而却成功「诈死」,领取千万保险金,成为一名「传奇」诈欺师。儿子成年后,偶然得知了父亲的过去,更发现自己出生后竟被父亲投保了一份巨额寿险,而他从不知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开
文字|刘天涯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