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新北市一名吴姓男子因签赌欠下了巨额债务,便起了策划「诈死」骗取保险金的念头。他在医院埋伏多日,找到一名身患重病且无家人探望的罗姓男子,假扮其家属为他办理出院。罗姓男子很快去世,在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吴男冒名顶替,成功开立自己的「死亡证明」,透过不识字的母亲办理了除户手续,再由自己年仅16岁的儿子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成功诈得一千万。多年后,吴男自首,但因追诉期已过,未受法律制裁。
24年后,吴男的儿子竟如法炮制,试图伪造父亲的死亡证明,再次向保险公司请求理赔,因时效逾期遭到拒绝。儿子提出申诉,反而引起保险公司的怀疑。法院审理后,认为儿子试图利用和父亲相同的手法诈欺,最终判处儿子3个月徒刑。
最近,我对于「诈欺」相关题材的创作很感兴趣。诈欺,是对人与人基本信任的挑战,对社会制度漏洞的精密运算,也似乎愈来愈像是某种「生存策略」。其中牵涉到对人性的掌握、精采的布局,而身为编剧的我发现自己在书写剧本的过程中,似乎也同样以此为目标——故事是对于真实的模拟,说到底也是一种对观众的「诈欺」的行为,到最后观众能否在虚假故事中投射出片刻的真情实感,便是身为「剧本诈欺师」的功力了。
近年来,与诈欺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无论是经典的《信用诈欺师》系列,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地面师》,抑或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孤注一掷》等等,都不再是单纯描述犯罪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人性、道德与社会结构的问题。
这则新闻是一桩荒诞的保险诈欺案,一对父子在20年间竟先后试图用「死亡」获利,诈领巨额保险金。在我看来却不仅仅是一宗简单的犯罪事件、一场关于诈欺的游戏。金钱在人生中的意义究竟为何?当死亡变成交易手段,亲情是否也随之变得微不足道?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想像与玩味的。
在改编时,希望能融合黑色幽默与心理悬疑的质感,透过父与子二人探讨金钱、亲情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故事的叙事风格将采用双线交错,一条线是回溯当年父亲如何策划诈死,一条线则是儿子对父亲的怀疑、及「翻转人生」的计划。
父亲曾因签赌人生落入低谷,然而却成功「诈死」,领取千万保险金,成为一名「传奇」诈欺师。儿子成年后,偶然得知了父亲的过去,更发现自己出生后竟被父亲投保了一份巨额寿险,而他从不知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开始怀疑,这一切都是父亲的精心布局。自己或许只是父亲的某个「投资标的」,一张等待被兑现的保险契约。
意外之后,种种迹象让儿子陷入对父亲深深的恐惧与不信任,他不再相信父亲,决定在这场博弈中先发制人,让父亲「再死一次」,继承所有的财产,翻转这场父亲一手创造的诈欺游戏。最终,当他成为掌控局势的人后,却惊讶地发现,一直以来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他怀疑了一辈子的父亲,或许从未设计过自己。当儿子终于理解父亲的真实意图,一切都已经无法回头。
这不只是一则普通的犯罪故事,而是关于人性和选择的考验。当金钱的价值凌驾一切,人的性命可以用金钱衡量,亲情的价值是否真的能够被利益所取代?当一个人将欺骗视作生存之道时、当我们生存在计算与谎言交织的社会里,我们究竟能相信情感有几分真?我们是否还能够分辨,到底什么才是真实本身?
从「奇情与怪诞的警世」到「内心与社会的探索」:犯罪纪实改编戏剧的内涵转变
刘天涯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毕业,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毕业,主修剧本创作。生于江苏徐州,2012年来台定居。盗火剧团团长、驻团剧作家。新竹县政府文化局新响艺术季策展人(2019-2022)。所作舞台剧曾于台湾、中国大陆、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演出逾百场。创作亦涵括小说、散文、绘本故事等,并拥有丰富的海内外剧场制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