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昀
波兰文学译者,作家。著有《世界之钥:帝国夹缝下的台湾与波兰》
-
焦点专题 Focus
从跨越、之间、到多方对话,文化艺术可以做什么?
波兰诗人史坦尼斯瓦夫(Stanisław Drżdż,1939-2009)做过一个诗的装置艺术《之间》(Między/Between),在一个纯白立方体中,写满了Między这个字。当观看者走入这个立方体,他也处于「之间」之间,被「之间」包围。 我非常喜欢这个装置艺术,因为它象征我一直以来的状态从台湾到英国待了5年念戏剧系,从英国跨越到波兰念波兰文学所(但是没有念完),在波兰结婚生子教书翻译住了11年后,回到陌生的故乡,去念台文所,重新了解、认识、认同我出生长大的台湾。 在「之间」跨越是丰富的,但在「之间」生活、创作也是困难的。即使在一个地方很多年,还是很难有完完全全的归属感,而在创作上,也会有一种「比不过人」的感觉。写起波兰、英国比不过波兰人、英国人,写起台湾,比不过一直生活在台湾、真实经历过许多台湾历史的台湾作家,因为就是有16年的空白啊。 2016年刚回台湾时,我确实有这样的创作危机和瓶颈。既然不住在波兰了,那就不能写波兰,但要写台湾,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就在这样的困惑、不安中,我开始研究台湾和波兰之间的共同历史,以及那些在波兰叫做「台湾」(Tajwan)和「福尔摩沙」(Formoza)的地方。最后的研究成果,我写成了《世界之钥:帝国夹缝下的台湾与波兰》。 波兰为什么有叫做「台湾」和「福尔摩沙」的地方?这一方面和波兰人喜欢用外国/外地地名拿来当作自己地名的传统有关(所以波兰还有「威尼斯」、「中国」、「北京」、「美国」、「库页岛」、「巴黎」、「朝鲜」、「墨西哥」、「科索沃」等地),另一方面,这也和国共内战、韩战和冷战历史有关。二战过后没多久,世界被分为反共的西方阵营和共产东方集团,台湾和波兰分属于这两个阵营。冷战时期(尤其在1950年代),双方的官媒都会大肆宣传对方的不是,竭尽所能进行政治宣传。 波兰的人民虽然对台湾内部的复杂情况没有太多了解,但因为常常在报纸看到、在电台听到台湾(或福尔摩沙),对这两个字耳熟能详,于是就开始用「台湾」和「福尔摩沙」来称呼他们生活周遭的地方(包括山丘、建筑物、社区、小岛、沙洲、露台、军事基地等),这些地方多半是因为偏远、与世隔绝而被称为「台湾」或「福尔摩沙」,有时候,这些地方会蒙上「混乱、贫穷」的污名(多
-
特别企画 Feature
复杂的历史刻痕 多元脉络的起点
波兰复杂的历史留下的刻痕造就了多元文化,但同时也带来认同上的不安。这种不安反映在艺术上,塑造出波兰文学及剧场非常强烈的「哲学性」(对于「我是谁」的探究)及「社会性」(作品和社会事件息息相关)。同时,独立的艺术家也努力在政府打压下做自己,试图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个人性」。
-
特别企画 Feature
改变社会中的众声喧哗
处在新世纪的波兰脱离了共产、加入了欧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二○一二年和乌克兰合办的欧洲杯足球赛。一切都看起来往新方向、新世界迈进。但是生活在波兰,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种回到共产时代的错觉(特别在排队、看病、洽公时)。像押井守在电影《阿瓦隆》Avalon中描绘的一样,波兰人似乎同时活在两个世界,或说在两个世界的交界点。处在新旧价值、传统和当代之间,波兰的剧场诚实反映出两者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同时也显现出因为这样的拉扯而产生的非凡生命力。在此我将介绍五位当代波兰导演,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偶剧场、政治剧场、社区剧场)辛勤耕耘,而放出各有千秋的耀眼光芒。